03.05 同為抗金英雄的張俊,為何會幫助秦檜陷害岳飛?

歷史上的多多


張俊出生於公元1086年,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南宋初年抗金名將,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

張俊十六歲時為弓箭手,於宋徽宗時期參與對西夏作戰及鎮壓山東、河北農民起義。曾隨种師中救援太原。康王趙構任兵馬大元帥,他即率部往從。高宗趙構即位後,任張俊為御營司前軍統制。

公元1127年,金朝軍隊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覆亡。

張俊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斷然擁立趙構:

“大王皇帝親弟,人心所歸,當天下,不早正大位,無以稱人望。”

從此張俊以御營前軍統制而成為宋高宗趙構的親信。

張俊馳騁江淮,平定淮寧,鎮江、杭州、蘭溪、秀州等地的武裝割據勢力,為南宋朝廷開闢了一席迴旋之地。

公元1127年秋,張俊根據自己對形勢和力量的分析,提出了南渡方略:

“今敵勢方張,宜且南渡,據江為險,練兵政,安人心,候國勢定,大舉未晚。”

不久金朝軍隊大舉南下,趙構到達臨安,偏安格局形成。

公元1129年三月,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控制宋高宗趙構時,張俊正駐軍吳江。他聞訊後,隨即率部八千人退回平江,從禮部侍郎、同節制軍馬張浚同議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軍隊,平定叛亂後升領節度使。七月,改任御前右軍都統制。

公元1129年底,在著名的明州(今浙江寧波)之戰中,張俊率部殊死抗擊,擊斃金朝軍隊數千人,取得南宋對金朝第一次重大勝利,南宋則將明州大捷,列為“十三處戰功”之首。

“自金兵入中原,將帥皆望風奔潰,未嘗有敢抗之者”,“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軍勢稍張矣”。

金軍銳氣大挫,加之孤軍深入,於是北撤,又被韓世忠圍於黃天蕩(今江蘇南京東北)。

公元1130年四月,張俊改任浙西、江東制置使,以招收江浙地區的“群盜”,除劉光世、韓世忠兩軍外,其他南宋諸將皆受張俊節度,成為當時南宋最主要的將領。六月,高宗改御前軍為神武軍,張俊改任神武右軍都統制,領定江、昭慶二鎮節度使。

公元1131年後,張俊討伐馬進、李成有功,進太尉。以後歷任浙西江東宣撫使、淮西宣撫使。

公元1134年十月,金朝軍隊再次大舉南下,舉朝震恐,張俊力主抗擊:“避將可之,惟問前進一步,遮可脫。”

公元1135年,偽齊劉麟入侵,張俊與楊沂中在泗州合力拒敵。十二月,改神武軍等為行營護軍,張俊所部改稱行營中護軍。張俊與韓世忠所部為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被宋高宗趙構比喻為左右手。

公元1137年,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率四萬人叛降偽齊。

公元1138年,原劉光世部主力、左護軍都統制王德所部兩萬人,歸屬於淮西宣撫使張俊。

公元1138年,宋、金首次議和,金朝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南宋成為金朝的屬國,張俊加少傅及安民靖難功臣號。

公元1139年,金朝軍隊毀約南犯,張俊兼任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金軍主力宗弼圍攻順昌府戰敗,張俊軍也渡淮北上,攻佔亳州(今安徽亳縣)。宰相秦檜令諸將退兵以便乞和,張俊首先退回淮南。

公元1140年,金朝軍隊又進攻南宋,張俊、岳飛、劉錡、韓世忠奮勇爭先,大敗金朝軍隊。但趙構下令退軍江南,致使所復疆土,得而復失。

公元1141年春,金朝為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張俊、劉錡、楊沂中等出援淮西,劉錡先到柘皋(今安徽巢湖西北),列陣以待,張俊、楊沂中、王德等軍相繼到達與十萬金軍決戰,宋軍奮勇爭先,金軍大敗而退。柘槔之戰被列“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

“二月,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使楊沂中、宣撫判官劉錡,大敗烏珠(完顏宗弼)十萬眾於柘皋”

公元1141年四月,宋高宗趙構以賞柘皋之功為名,升張俊與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張俊知道趙構、秦檜想收兵權,遂首請納宣撫司兵權,趙構、秦檜乘勢罷三宣撫司,也收韓世忠、岳飛兵權。

失去兵權以後的張俊協助趙構、秦檜推行對金朝的乞和政策,又追隨趙構、秦檜製造偽證,促成岳飛冤獄。


公元1142年十一月,張俊罷樞密使,進封清河郡王。

張俊貪婪好財,大肆兼併土地,年收租米達六十萬斛。宋高宗趙構曾親臨其家,禮遇優厚,諸將都不能比。

公元1154年8月12日,張俊去世,終年六十九歲,追封循王,諡號“忠烈”。

至於張俊為什麼要幫助秦檜陷害岳飛,主要原因當然是宋高宗趙構的授意,岳飛在拒絕執行趙構屠城命令、迎二帝回朝、建議立儲、淮西大戰提出圍魏救趙等很多問題上得罪了趙構,趙構要張俊陷害岳飛,作為趙構鐵桿親信的南宋一代名將張俊當然不能違背皇帝的意圖。

其實不僅是張俊,南宋另外一個抗金名將楊沂中也參與陷害岳飛,楊沂中是岳飛的義兄,卻親自誘捕岳飛,並與張俊一起監斬岳飛。而楊沂中與張俊一樣是宋高宗趙構的鐵桿親信,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

對皇帝死心塌地唯命是從,這也是張俊在南宋諸將中最受趙構優待的原因,至於張俊是不是像岳飛那樣廉潔奉公兩袖清風,對宋高宗趙構來說無足輕重。

而張俊從戰功赫赫的抗金民族英雄,淪落成為後人眼中陷害岳飛的幫兇罪人,也是可悲可嘆。但岳飛選擇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為了國家民族利益寧可得罪皇帝而犧牲自己,而張俊選擇榮華富貴壽終正寢,為了個人利益對皇帝助紂為虐以保全自己,這其實也是人生兩難的選擇。


厚德載物49847


南宋四路抗金大軍,張俊這一路不但屢敗,且侵擾百姓,造成民怨,故其撤其一路,本應問罪其人,但張俊廣散錢財不疏通上下,不但無責反獲升遷。

我公司之前也有一同事名字也叫張俊,此人儀表堂堂,但為人極其陰詐,數年前入職,為求升職,常在老闆處打別人的小報告。我從小便作風散慢,是一個小錯常犯原則不越的人,我也曾被其多次告到老闆處,他並不知我和老闆是無話不談之人,結果屢屢碰灰仍不知自省。公司人人都防著他,我給他起了一個“奸臣”的外號,由於沒有人與其交往,不到三年灰溜溜走了。


正理歪道


南宋初年,武將的權力和地位處於兩宋300年間最高的時期,而這引來了諸多問題。

南宋初期的武將,都是什麼來歷?

南宋初期的武將幾乎都是北人,其出身有以下幾類。

一是武將世家。

如吳玠、吳璘、吳拱、吳挺,這個家族。主要在陝西這一帶抗金。還有劉錡、劉錫兄弟,其父是原廬州軍節度使。還有劉光世,他是北宋末名將劉延慶次子。

還有楊存中,其祖父楊閡,永興軍路總管,戰死沙場。其父楊震,知麟州建寧砦,金人來攻,死於戰亂。

二是兵武出身。

岳飛、張俊、韓世忠都是,名氣不如他們的如張憲、曲端、王德、王貴等都是。

三是歸正招撫。

遼的遺留漢將、民變的領袖、偽齊的將領等等,南宋招撫他們為己所用,一是抗金,二是用一處民變領袖去鎮壓另一處民變。

如楊再興、王友直、王彥、李顯忠(完顏亮攻打採石,李顯忠去接替棄軍逃跑的王權,結果沒有及時趕到,虞允文自任主帥)、梁興等。

張俊是怎樣的人?

前面把張俊歸入了兵武出身,其實嚴格上朔的話,張俊是盜賊出身。《宋史》中明確記載:起於諸盜,年十六,為三陽弓箭手。因此,與岳飛、韓世忠這類一心報國、憑本事一路靠戰功升起來的將軍比,張俊的素質要差多了。而且張俊帶的部隊,素質也極差。

韓世忠是貧窮的農家子弟,曾經在官府的庫房裡當搬運工。後來應募進入軍隊,以作戰勇敢、領導力優異而逐漸升上來。 岳飛也是出身農家,但岳飛卻愛讀書、有學問,書法一流,絕對能算得上優秀的書法家。在昇平的年代,他們仨都很難有出頭之日,更不用說在歷史上留名了。

下面從幾個方面說說張俊。

私兵:

張俊的私兵,張俊稱為親隨,劉光世的叫部落,韓世忠的叫背嵬軍,岳飛的私兵是當初跟他一起投軍的同籍親隨。張俊的私兵做得花樣最多:選擇身強力壯個子高的,從臀部往下到腳部,刺上紋身,稱之為“花腿”。

斂財:

趙構為了保命,對這些大將們還是捨得給錢給地的。

張俊斂財是他們幾個中最厲害的。他家每年收租米60萬石;家裡銀子太多,怕盜賊偷,怎麼辦?張俊有辦法,就把銀子鑄成一千兩一個的銀球,稱之為“沒奈何”,讓盜賊難以盜竊。張俊死後,他的子孫有一次向朝廷捐獻租米10萬石,清單上開列了兩浙路和江東路6個州府、10個縣、共記15個田莊的產出,他們還將淮東路真州和籲胎軍的田產捐贈朝廷總記3萬7千多畝。厲害吧。

南宋故意搞其武將之間的矛盾,張俊與岳飛的衝突

趙構在逃命和立足未穩的時候,對各位將軍是授權、信任、給錢給地。等到他坐穩了之後,他們趙宋的毛病又犯了:防範武將。

因此我們就看到南宋抵抗金國的進攻,基本上缺乏統一調度,都是各個駐防將軍各自為政,趙構害怕某個人節制太多難以控制,他也是以此來制衡各位大將。

武將之間互不統屬,因此意氣用事、互相嫉妒等情況很多,削弱了對抗外敵的力量。過江以後剛剛安穩一點,就各招亡命之徒以張大自己的軍勢,各效小勞以報主恩。然勝不相遜,敗不相救,大敵一至,各自為謀。後來他們權力地位提高之後,這種風氣愈演愈烈,彼此相視如仇,相防如盜賊,擔心別人立功,官爵名譽高於自己。

岳飛與張俊之間的矛盾,簡單概括一下主要的:

紹興七年,岳飛被任命為湖北京西宣撫使,一個年輕人,一下與韓世忠、張俊並駕齊驅了,“飛以列將拔起,世忠、俊皆不平”。後來,岳飛破了楊麼起義,韓世忠作為忠直之人,“世忠始服岳飛之才”。但是張俊就不行了,“而俊益忌之,於是飛與俊隙始深矣”。

金人攻打淮西,這裡本來是張俊的防區,而他畏懼金兵,不敢前進,岳飛奮勇進軍,解了廬州之圍,張俊卻因此惱羞成怒。淮西之役,張俊以缺糧為由慫恿岳飛停軍不進,岳飛不聽,等到戰事結束,張俊反而誣告岳飛以乏糧為詞逗留不進。

其實最根本的矛盾是:岳飛主戰,而張俊意圖苟安;張俊因此積極攀附秦檜,打擊主戰派的岳飛。

結語:張俊投機取巧,心術不正,氣量狹小

總體而言,張俊屬於投機分子,位高以後懼怕金兵,畏葸不敢戰;當趙構主和秦檜開始經辦的時候,張俊立刻倒向秦檜,打擊主戰派。在秦檜張俊謀害韓世忠的事情被岳飛破壞之後,張俊在秦檜指使下就轉而拿岳飛開刀。

《宋史》評價張俊:“岳飛冤獄,韓世忠救之,俊獨助檜成其事,心術之殊也,遠哉!帝於諸將中眷俊特厚,然警敕之者不絕口。自淮西入見,則教其讀《郭子儀傳》;召入禁中,戒以毋與民爭利,毋興土木。”

誣陷岳飛是一方面,趙構提醒他的幾方面就是他的問題:

  • 讓他讀郭子儀傳,意味著張俊氣度心胸太小;

  • 讓他勿與民爭利,意味著他平時貪婪跋扈;

  • 讓他毋興土木,意味著他平時奢侈無度。

宋史對他的評價正確。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張俊,南宋初年名將,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四月,趙構升張俊與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張俊知道趙構、秦檜想收兵權,就請罷宣撫司兵權,趙構、秦檜乘勢罷三宣撫司,也收韓世忠、岳飛兵權。張俊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追隨秦檜製造偽證,促成岳飛冤獄。

張俊剛成名的時候非常不適應貪腐。但是後來有了美酒佳人,發現擁有權力和地位的好處。漸漸地沉迷於紙醉金迷的生活裡。開始收斂錢財,徵收土地,囤積財產。

也正是因為誣陷岳飛這一點,所以即使張俊曾經為了保家衛國做出過很多功績,也沒有誰願意為他辯解。即便張俊在岳飛像前跪著贖罪千多年,也不能安撫被害的忠魂!

張俊的部下也出過不少的統帥,但最有名氣的莫過於岳飛。張俊對岳飛也很賞識,給了不少機會。當然,岳飛也非常尊重這位上級。

後來張俊是非不分,善惡不明。為了討好宋高宗。與秦檜一起出了很多偽證謀害岳飛。並且以重金賄賂岳飛的部下。岳飛的部份部下抵擋不了眼前的利益,就背叛了岳飛,給岳飛扣上了通敵叛國的罪名。


楓葉永刀


英雄不管逝去了多久,大家都不會忘了他;當然,那些做了傷天害理之事的小人,大家也不會忘記。一開始的時候,岳飛墓前沒有任何人的跪像。明憲宗11年,杭州官員周木修繕岳飛墓,並鐵鑄了兩個跪像——秦檜夫婦。到了明武宗時期,浙江人李隆在秦檜夫婦跪像基礎上加了一個跪像——万俟卨。萬曆二十三年,浙江官員範淶又在岳飛墓前增添了張俊的跪像。

張俊,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大名將”。同為抗金英雄的張俊為何要幫助秦檜而陷害岳飛呢?

所謀不同,張俊與岳飛不是一路人。

眾所周知,岳飛一生精忠報國,一顆心都撲在了抗金上。他一心想著收復失地,心裡只有民族大業,根本無暇關顧自身的得失。

而張俊就不同了,他十分貪婪好財。那張俊貪婪好財到什麼程度了呢?據說,他家光佔有的良田就多達一百萬餘畝,每年從中可收穫租米超百萬石,約等於當時都城紹興稅收的兩倍。可見其財富之巨,果然不愧是號稱“佔田遍天下,家積鉅萬兩”的南宋第一大地主。

如此看來張俊與岳飛所謀不同,他們更不是一路人。若是岳飛擋了張俊的榮華富貴,那麼我想張俊會跟岳飛“拼命”吧。

想“迎回二聖"的岳飛,是張俊榮華富貴路上的“絆腳石”。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覆亡。張俊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斷然擁立趙構:"大王皇帝親弟,人心所歸,當天下,不早正大位,無以稱人望。

張俊的“擁立之功”,讓他一步登天,成為了宋高宗趙構的心腹,從此走上了富貴榮華的陽關大道。因為宋高宗趙構的寵信,張俊才可以肆無忌憚的斂財,才可以成為自古罕見的鉅富地主一枚。

可是,岳飛整天喊著“迎回二聖”的口號,這不是在給張俊添堵嗎?一旦二聖有一人歸來,宋高宗趙構就得下位,那麼憑著“擁立之功”飛黃騰達的張俊又會有什麼好下場呢?

宋高宗趙構的暗示與允許。

陷害抗金英雄岳飛這一事,如果說沒有宋高宗趙構的暗示與允許,借秦檜與張俊幾個膽,諒他們也不敢。岳飛不是一般的將軍,他的英勇無畏聞名天下,他屢次傳來勝利,是當時南宋人們的希望。如果宋高宗趙構不知情,那麼陷害了岳飛以後,張俊等人又該如何收拾殘局?

那時候,金國對南宋虎視眈眈,殺大將猶如殺雞取卵。如果不是宋高宗趙構怕岳飛一路凱勝,迎回二聖,我想宋高宗趙構也不會如此急迫地致岳飛於死地。

END

謝謝您的閱讀,我是@歷史小八卦迷。此文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若您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歷史小八卦迷


岳飛是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抗金英雄,位列中興四將之首。他戰功卓著,面對強大鐵浮屠,以摧枯拉朽的攻勢使得敵軍全軍覆沒。他多次北伐,收復了大量失地。

然而岳飛不懂得韜光養晦,太過於鋒芒畢露。由一個普通士兵,成為一軍統帥引起張俊嫉賢妒能,之所以幫助秦檜陷害岳飛,有以下三種原因:

第一,岳飛升職的速度太快,讓張俊嫉妒。

張俊大岳飛17歲,當岳飛還是一員裨將的時候,張俊已經打出了一片天地,屬於一方統帥了,其資格比岳飛老得多。

而且,在牛頭山大戰之前,他一直都是張俊麾下的猛將。因為驍勇善戰,多次立下大功,張俊很喜歡岳飛,並且多次嘉獎他。

在報功的時候,特意把岳飛排在第一(實際上岳飛也處在第一)。畢竟他作為岳飛的上級,岳飛的功勞,也就是他張俊的功勞。但是牛頭山一戰,張俊逃走,岳飛使奇計打敗金兀朮,從此單飛。

單飛後,岳飛通過剿遊寇、復六州、平楊麼等各種戰役,軍隊規模迅速擴大,建功越來越多,領兩鎮節度使,其力量已經足以和張俊平起平坐。引起張俊嫉賢妒能,想方設法除掉岳飛!

第二,張俊的張家軍和岳飛的岳家軍經常被拿出來對比,讓張俊羞憤。

岳飛治理的岳家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這樣的軍隊,非常受老百姓的喜愛,可以說是讚不絕口!甚至連敵人也用“撼山易,憾岳家軍難”這樣的話,來讚美岳家軍。

而張俊的張家軍則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他們被稱為“花腿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張俊沒事幹,帶著他們的部隊遊樂打獵嬉戲,招搖過市。

除了“花腿軍”外,張家軍還有個名字叫“自在軍”,也就是說張俊的軍隊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他們經常搶劫掠奪老百姓,張俊也不管。另外還特別愛財,當岳飛在前方浴血奮戰的時候,他在後方蓋太平樓賺錢。

因此老百姓又編歌謠奚落他:“張家寨裡沒來由,使他花腿抬石頭。二聖猶自救不得,行在蓋起太平樓。”

因為兩人的軍隊的印象在老百姓那裡得到的則是截然不同口碑,張俊聽了,心裡對岳飛的恨,可想而知。

第三,張俊陷害岳飛並非完全是幫助秦檜,根本原因還在於揣摩聖意,討好宋高宗。

張俊是中興四大名將!早期,當他認為宋高宗想抗金的時候,便主動抗金。後來,當他知道宋高宗害怕抗金迎回“二聖”,害怕抗金引起藩鎮割據等一系列問題而主和後,他又積極附和宋高宗主和。

等到後來,當張俊揣摩到宋高宗想殺掉岳飛,殺一儆百,打擊抗金力量的時候,他便又和秦檜、万俟卨等人,羅織岳飛的罪名。

  • 也就是說,張俊之所以陷害岳飛,最根本的原因,是宋高宗有這樣的想法。張俊只不過揣摩聖意,為了討好宋高宗,除掉這位震主之臣。

白貓視天下


岳飛謀反一事,絕不是真的。

真想反,13道金牌是招不回的。

換句話,就更不敢回了。

不是哪個臣子諂害岳飛。

臣子們都是皇帝的棋子,小命都在皇帝手心掌握。

趙構,擔心金國外患,更擔心內憂。

岳家軍,那是皇家軍。怎麼可以亂叫?

武將自古以來,做大的。

有好下場的嗎?

他們成了事實上的威脅,

誰讓岳飛死。

原因很明顯。

其他的,是次要的。


江舟曉月


引用一位先生的文章片斷:“而張俊卻是個優秀的機會主義者,是個貪婪的利己主義者,在他心中,個人利益永遠大於國家利益,他之所以那麼努力,只不過是為了不斷獲得和強化獲取個人利益的權力,而他的貪得無厭和一有機會就大撈特撈(為防小偷,他曾命人將貪得的銀子鑄成若干個大球,每個一千兩),就是最好的明證”。

古人云“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張俊如果說曾經抗金,功勞也有,排在“中興四將”之列倒也應該,但是人品不端,私慾過旺,出賣戰友,賣身投靠奸相秦檜,昧著良心直接參與陷害岳飛,為後世所不恥。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張俊跪岳飛天經地義。


老丘山


說起張俊,他其實也是一名抗金英雄,而且他的戰功並不比岳飛差。更重要的是,正是他一手提拔了岳飛,岳飛才能在抗金戰役中大放光彩。那為什麼後來這位老前輩會和秦檜一起陷害岳飛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張俊的嫉妒心。岳飛被害的時候,張俊已經55歲了。回想這幾年來,岳飛在前線勢如破竹,戰功越來越大,這個自己一手提拔的晚輩,現在都快爬到自己的位置上來了,這是張俊所不能容忍的。

第二,張俊和岳飛的出發點不一樣。對岳飛來說,他自然是想驅逐外侮,收復大好河山,但是對於張俊來說,他只不過是想升官發財,過點安穩日子而已。

在南宋開國之初,宋高宗還是主戰派的,但是等岳飛打到了開封,想要迎回二帝的時候,趙構就反悔了,他害怕自己的皇位不保,於是積極與金國講和。

張俊看皇帝都不想打了,再喊打仗不就等挨批嗎?趕緊也加入主和派。在臨安過上舒服日子,比去前線打仗好多了,所以當秦檜誣陷岳飛時,張俊肯定也會置其於死地。

第三,張俊的投機心理。縱觀張俊的一生,他就是一個貪圖富貴之人,只要皇帝說什麼,他就會跟著做什麼。而且宋朝本來就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朝代,只有抱住皇帝的大腿,才能升官發財。

所以當趙構想要收回武將們的兵權時,張俊第一時間就交出了兵權。這其實也間接害了岳飛,你說兵部大佬都把兵權交出去了,岳飛、韓世忠這些手下難道不得乖乖服從嗎?

張俊交出兵權之後,趙構大喜,連發12道金牌召回岳飛,岳飛無奈,只能回臨安受死了。

張俊這種投機行為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回報,他不僅得到了大量賞賜,而且死後還被封為七王之一。不過,張峻生前雖然得以善終,但是他死後卻永遠地跪在岳飛的墓前,被後人唾棄。


逍遙侃歷史


提問的人應該是西方派來的奸細,不然怎麼會反覆提及中國民族英雄,進行汙衊,攻擊,顛倒黑白的抹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