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淺談不同刺灸工具和方法對補瀉的影響

針灸治病有針法和灸法,使用的工具和操作的方法有所不同,對機體產生的治療作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區別。《靈樞·官能》雲:“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針刺與艾灸的性質、適應證以及對機體所產生的不同作用。正因為如此,針灸臨床上對不同疾病的治療總是要首先考慮刺灸方法的選擇。

淺談不同刺灸工具和方法對補瀉的影響

一般而言,針刺與艾灸相比,針刺的抑制作用大於興奮作用,偏於清瀉,用於新病、急症、實熱證療效較好,收效較艾灸快;艾灸的興奮作用大於抑制作用,偏於溫補,用於慢性久病和虛寒證尤宜,收效雖不像針刺治療實熱證那樣迅速,但療效卻較為持久。

《針灸大成·附辯》中以針刺偏於清瀉、艾灸偏於溫補為據,認為針刺只有瀉的作用而沒有補的作用,這是非常片面乃至錯誤的認識。受“古典必遵”的影響,尤其是像《針灸大成》這種皇宮御醫所著的官方學術著作的影響,後世許多針灸工作者也普遍認為:不同的針灸工具和方法對機體所產生的補瀉作用是不同的。毫針、皮膚針、皮內針屬於補的針具和方法;而電針、火針、三稜針屬於瀉的針具和方法;國外甚至還有金針為補且作用持久、銀針為瀉且作用短暫之說。

淺談不同刺灸工具和方法對補瀉的影響

如何理解不同刺灸工具及方法在刺灸操作過程中對機體產生的補瀉作用?針灸界眾說紛紜,分歧很大。目前相對比較統一的認識是傾向於刺激的強度,即輕刺激為補,產生興奮性效應;重刺激為瀉,引起抑制性效應。實驗研究表明:對同一狀態下的機體給予任何刺激,其刺激強度都是十分重要的參數。刺激強度的不同,所產生的機體反應也不同。一般而言,輕刺激量多產生興奮性(補法)效應;重刺激多引起抑制性(瀉法)效應。

各種各樣的針灸方法儘管形式不同,操作各異,但其中都存在刺激量的問題,因為不同刺激量能引起機體的不同反應。刺激量是一定刺激強度作用於機體的積累值,它比刺激強度具有更全面的內涵。因此,在機體功能出現不同變化時就需要採用與機體功能變化相適應的刺激量,才能有效地調整其功能,促使其恢復正常。例如用弱電流刺激家兔中脘等穴,可興奮胃運動;而改用強電流刺激,則使胃運動呈抑制狀態。

淺談不同刺灸工具和方法對補瀉的影響

又如當家免直腸運動處於相對低落時,用一進三退(瀉法)與三進一退(補法)兩種不同手法,分別針刺上巨虛穴,結果獲得兩種截然相反的效應,即前者抑制,後者興奮。

有人曾對坐骨神經痛患者針刺環跳、陽陵泉等穴時,採用輕重兩種不同刺激方法,以血管容積描記器進行觀察,輕刺激時,多呈血管擴張反應,重刺激時,則呈收縮反應。但是,鑑於針刺的手法輕重與補瀉的實際關係還不甚明瞭,既有諸如上述“輕刺激為補、重刺激為瀉”的說法,也有相反認識的。所以,對有些病證的輕重刺激問題上,目前針灸界的意見還不大統一。諸如對於胃下垂、肢體癱瘓等本屬氣虛血弱的病證,既有主張用輕刺激者,也有主張用重刺激者。因為非強有力的刺激,不足以調動神經機能的功能作用。

淺談不同刺灸工具和方法對補瀉的影響

電針的刺激量雖強,但是,也不全屬於瀉法,因為有波型在其中起調節作用。連續波有抑制神經興奮和鎮痛作用,屬於瀉法的範疇;而斷續波起興奮神經和振奮肌肉的作用,當屬補法的範疇;疏密波則介於二者之間,可視為平補平瀉。

對於三稜針刺血療法,幾乎是眾口一辭:認為針具粗大,刺激量也大,又要放出一定的血液,完全是一種瀉法。此論忽視了刺血療法在活血祛瘀的同時,還有推陳出新、祛瘀生血的補益功能。臨床既能治療虛證,也可用於治療實證和虛實夾雜的病證,如遺尿、脫肛、小兒疳疾和多種慢性老年病。

淺談不同刺灸工具和方法對補瀉的影響

穴位注射的或補或瀉,主要取決於不同的藥物補瀉作。人參、黃芪、當歸、川芎之類有補益氣血的作用;紅花、延胡索、丹參、麝香之屬則有活血化瘀作用,偏瀉。其次是推藥的速度快慢,慢推刺激弱偏補。快推刺激強偏瀉。

應當看到,機械地看待某一種針灸方法對機體的或補或瀉作用, 本身就違背了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 分析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例如不可以因為艾灸法有比較好的溫補作用,就認定它只屬於一種補的治法。因為其溫通經絡的作用,也發揮了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實際上屬於瀉法的範疇。正所謂“補中有瀉,瀉中有補”,如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樣。

淺談不同刺灸工具和方法對補瀉的影響

灸法有補有瀉,這在古典醫著《黃帝內經》中早有明確論述。《靈樞·背俞》中說:“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可見,在灸法中,“毋吹其火”的溫和灸以及隔物灸,火力柔和,偏補;而直接灸,特別是斑痕灸火力強盛,偏瀉。就是火力柔和、偏補的隔物灸法,也是有補瀉之分的。例如隔蒜灸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當屬於清瀉法。猶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理,不可拘泥一是。

至於拔罐法,常常被認為一般坐罐法刺激輕,屬於溫補法;而刺血拔罐或刺膿拔罐法刺激力強,還要通過負壓的作用放出血或膿液來,屬於瀉法。其實,刺血拔罐法在活血止痛與排毒託膿的同時,兼有調整臟腑、促進組織修復的雙重性。

淺談不同刺灸工具和方法對補瀉的影響

刺激強弱對針刺的治療效應有著一定的影響,例如,明代醫學典籍《醫學入門》中就有:內關穴弱刺激止嘔、強刺激催吐之說。一般認為:對身體虛弱者、慢性虛證針刺手法要輕,刺激量要小,否則難以承受,容易導致暈針;對身強體壯者、急性實證針刺手法可強,刺激量要大,否則不容易得氣,難以奏效。針灸臨床上對於面癱初期主張毫針輕刺激,不宜電針強刺激;痢疾、闌尾炎等急性病證須強刺激、久留針;比較符合上述觀點。

當然,我們也不可以過於看重針灸補瀉在針灸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針灸療效的產生與機體的自身狀態、腧穴的偏補偏瀉特性和刺灸補瀉手法等三大因素相關。三大因素中,機體的自身狀態這個內因是最為主要和關鍵的,其次是腧穴的偏補偏瀉特性,而刺灸補瀉手法則是居於第三位的。過於看重針灸補瀉在針灸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似有主次顛倒、喧賓奪主之嫌。

淺談不同刺灸工具和方法對補瀉的影響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