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誰最多餘?

宋曉培


唐僧師徒歷盡千難萬險,走了十萬八千里,才取得真經。有人說用得著這麼麻煩嗎?讓孫悟空翻一個筋斗雲,比高鐵還快,多省事。這顯然不行,西天取經,要的是一個“誠”字,方能普渡芸芸眾生。這十萬八千里路,師徒四人必須走完全程。

問題來了:真有必要師徒四人(實際上是五人,還有白龍馬)一起取嗎?開除一個人,他們還能西天取經嗎? 那咱們來看看,在唐僧、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馬悟蹄”中,開除哪一個,不會影響西天取經?

取經團團長是唐僧。有人說唐僧多餘。遇到困難除了哭鼻子抹眼淚,還會個甚!最可惡的是唐僧偏聽偏信,經常被妖怪哄得團團轉,沒事就給悟空念緊箍咒,親者痛、仇者快。

開除唐僧?有很多人不答應,比如如來佛、觀世音菩薩、千古一帝李世民。如來佛和觀音要給東土大唐傳送真經,非金禪子轉世的唐僧不可。何況,唐僧還是觀音化成老和尚親自點的將。李世民得位不正,沒少心虛(所謂唐宗宋祖,不過是竊取隋文帝楊堅、周世宗柴榮的果實,應該是隋祖周宗)。基於此,李世民急需唐僧做這件臉上貼金的形象工程。

如果開除唐僧,如來在大雷音寺一看,來的不是唐僧,自然也就不會傳經了。在女兒國曾出現過這種可能,唐僧留下,師兄弟幾人去取經。所以,唐僧是萬萬開除不得的。

開除悟空?唐僧嘗試過。三打白骨精時,唐僧就中了白骨精的計,把孫悟空趕回花果山了。結果呢?兩個混吃混喝的笨徒弟,牛皮吹破後,被黃袍怪整得七葷八素。如果沒有孫悟空保駕護航,唐僧早就被江湖各路妖怪煎炒烹炸做成美食了。或者被好色的琵琶精、金鼻白毛老鼠精強行咪西了。你看各路妖怪,除了黑熊怪等少數不識相的,或是山洞裡沒見過世面的土妖,哪個見著孫悟空不害怕?有孫悟空在,唐僧就能平安到達大雷音寺。

唐僧和孫悟空,是取經團隊中最不能開除的。

那麼,豬八戒是否可以開除?這傢伙是“被迫”取經的,要麼畏難,要麼撂挑子回高老莊,多是負能量。豬八戒的本事只能打打貓三狗四豬五羊六的小妖怪,武力值稍強的,豬八戒就要獻醜。豬八戒好吃懶做,又非常好色,取經路上沒少給團隊惹麻煩。到了西天之後,如來封他當個淨壇使者,沒出多少力的豬八戒竟不高興。

開除豬八戒,是皆大歡喜的。至少豬八戒“本豬”非常高興,他可以回高老莊,和高小姐生幾頭小豬了。但是,想必你也注意到了,取經團隊全是男性,路上生活非常枯燥。豬八戒油嘴滑舌,擅長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換了你取經,你在手機裡會下載《竇娥冤》、《楊乃武與小白菜》等悲劇,或是一本正經的說教類節目,還是逗人捧腹大笑的《歡樂喜劇人》?答案不言自明。開除豬八戒可以,代價是死寂的取經路。快樂,也是生產力。

算來算去,沙僧最多餘了。老實巴交,悶葫蘆一樣的人,最不討女生喜歡。不像豬八戒,在師徒四人誰得女性芳心的評選,高居榜首。沙僧的本事和豬八戒差不多,而且主要是扛包的苦力,他這個活,不要說豬八戒能幹,小白龍也能幹。

開除沙僧?唐僧不答應。看得出來,唐僧最寵愛豬八戒,但最尊敬沙僧,他們的關係亦師亦友。關鍵是豬八戒取經意志不堅定,時不時給團隊埋顆暗雷。沙僧的忠誠,甚至比唐僧還要高。唐僧在女兒國動了凡心,差點就留在女兒國當上門女婿了。這種情況,在沙僧身上是看不到的。可以說,孫悟空回花果山,豬八戒回高老莊,唐僧留在女兒國,小白龍回西海當三太子,只有沙僧,會義無反顧地挑起重擔,獨自西行。

這份意志與堅持,真的讓人感動。

最後的結論:開除白龍馬最合適。西海龍王三龍子變成馬供唐僧騎,本就是一種懲罰。唐僧缺這一匹馬嗎?當然不缺,到哪弄不來一匹馬?再說小白龍的功夫,未必高得過豬八戒和沙僧。一路上降妖除怪,孫悟空主打,再加上豬八戒和沙僧兩個幫手,足夠了。

不過,要開除白龍馬,豬八戒肯定不高興。豬八戒會揪著唐僧質問:師父,為什麼開除的不是我這個取經團隊最大的害蟲?天理何在!

唐僧:……


地圖帝


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被稱為是最佳拍檔。取經路上,唐僧的作用是穩住集體裡的意志力,他是取經的意念最強的人。但同時又是一個”關係戶”。只要是唐曾有難了,徒弟們又幫不上忙,其他各路神仙,就是如來都要出手相救。西天取經必須要有唐僧,還有一個原因是沒有他,及時到了西天,也要不來真經。畢竟只有唐僧是受皇帝之命,這層關係在這裡,沒有皇帝的文書,誰來了也拿不到。


再說孫悟空,肯定是必須要有的。孫悟空聰明、有技術、能力強。一路上可以說基本妖魔鬼怪都是他給剷除的。他雖然玩性大,但在緊箍咒的制約下,是對唐僧最為忠心耿耿的了。很多關鍵時刻,都是靠孫悟空來化險為夷的。

沙僧,一路負責挑擔,裡面裝著唐僧的袈裟、化緣用的缽、還有經書等等,這是一個體力活。全交給了沙和尚。

白龍馬是唐僧坐騎,不可少。

這麼一看,唯一一個多餘的就是豬八戒了。但不要忘記,豬八戒原來可是天蓬元帥,而且武力除了孫悟空就是他了。關鍵時刻,也幫了孫悟空不少忙。

一定要說多餘,那可能就除了唐僧和孫悟空,其他都多餘了。孫悟空會變出無數了子子孫孫。讓一個人抬行李就可以了。再說自己還會筋斗雲,一個筋斗雲也就可以把唐僧送到目的地了。

不過,首先這是一個團隊,其次這是電視劇呀,沒有個十幾集的虐心劇情,怎麼撐起整個劇?這麼一說有些不專業了,玩笑之言。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必須存在的原因是因為西遊記是一個取經過程。在中國佛學中講求要先苦後甜,所以萬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付出一些心血,才可以得到。其次,佛家還講求緣分。這四個徒弟可以說和唐僧就是一種緣分。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五百年,終於等來唐僧。豬八戒犯戒,要陪唐僧西天取經才可以化解自己的命運。沙僧一個面惡心善的妖怪,這些人都和唐僧有著紐帶和牽絆。緣分遇到了,就不能打破。所以,這也是為了符合佛學的核心要義。和故事的背景環環相扣。因此,四個人一個都多餘。


麗姐話文化


這又是一個討罵的回答。

我覺得《西遊記》師徒四人中,孫悟空是最多餘的。

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看完《西遊記》通篇的朋友都知道,唐僧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被妖怪吃掉的。

所以,少了孫悟空,唐僧會更快的遇難,會更快的被捉,也就不會有什麼“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這些耽誤時間的事情發生了。

那時,唐僧的引路人“觀音菩薩”會及時顯靈,收了這些妖怪,保唐僧一路西行的。

其二:孫悟空就是一個惹禍精。

從唐僧收了他,沒幾天就到“觀音院”主持的面前,顯擺寶貝袈裟開始,他就一發不可收拾。

到了“五莊觀”甚至把地仙之祖鎮元大仙都給惹毛了,還跑去三島求方,最後還是要靠觀音菩薩才救了他們。

其三:孫悟空每次提醒唐僧,唐僧總不會當回事。

在“三打白骨精”的那段,孫悟空畫地為保護圈,可是唐僧根本就不把孫悟空的囑託當回事。

孫悟空說紅孩子是妖怪的時候,唐僧也不聽,自以為是這只是一個可愛的小孩。

孫悟空勸唐僧不要進“小雷音寺”,可是他堅持己見,就是不聽。

其四:雖然孫悟空在師徒四人中出力最多,但卻是最不受待見的。

唐僧只是把孫悟空當成降妖除魔的工具,他只有在被擒了之後,才會高喊“悟空救我”。

其實唐僧最喜歡的徒弟還是豬八戒。

至於沙和尚,那是苦勞力,沒功勞也有苦勞的。這樣的老實人,唐僧也喜歡。

而孫悟空雖然救了唐僧無數次,但每次他覺得不和他心意的時候,唐僧總會念起緊箍咒,一點兒不顧忌師徒情分。

其五:唐僧曾多次要趕孫悟空離開。

唐僧前後三次,要把孫悟空趕回老家去。

第一次是打死了幾個強盜,第二次是“三打白骨精”,第三次是“真假孫悟空”。

這也說明了其實在唐僧的心目中,這個取經團隊裡並不需要孫悟空的存在。

孫悟空其實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去掉孫悟空!

唐僧高興,豬八戒高興,沙和尚高興,只有觀音菩薩不高興。


宇哥帶你讀原著


我認為《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各有各的作用,都不多餘。

先說唐僧,他有取經的理想,沒有這個理想,取經就是一句空話,他是靈魂人物,絕不多餘。

再說孫悟空,他神通廣大、本領高強,一路上降妖除魔,沒有他,唐僧寸步難行。孫悟空是取經的先行官,是為唐僧保駕護航的,也不多餘。



接著說豬八戒,他有些本領,但較貪吃、貪色,取經意志不堅定,優點是能和師傅及同伴良好溝通,每每唐僧錯怪孫悟空,都是豬八戒從中協調,最終化解。所以豬八戒是調和劑,他的存在使取經團隊更團結了。

最後說沙僧,他的缺點是本領不大,優點是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在取經中起了後勤保障的作用,他不圖名,不圖利,只願跟著唐僧取經,是取經的中堅力量,也絕不多餘。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我們不應輕視取經團隊中的每一個人物,他們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綜上所述,取經團隊每個人都不是多餘的,他們在一起是個完美組合。

個人觀點。


跑步做操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不專鬼神,專寓人間″以取經為目標,塑造組合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這個團隊,展示的是一幅世人為生存而奮鬥的社會大畫面。唐僧是芸芸眾生、廣大勞苦大眾的化身;孫悟空是帝王、聖君、英雄人物之魂,典型的

代表是唐太宗李世民;豬八戒是能臣、良帥、清官之形;沙僧是勇將、衙役、潔吏;白龍馬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是華夏文化之根。

作者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哲理給他們做了定位:唐僧為水,孫悟空為金,豬八戒為木,沙僧為土,白龍馬為火,缺一不可。

唐僧是芸芸眾生、廣大勞苦大眾的化身:

唐僧取經本來是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為了弄清佛經教義決心到天竺取經,他私自出境,冒著生命危險,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前後花了十七年的時間,來往萬里路,終於取得六百多部梵文(印度古文字)佛終回到長安。

作者根據這一史實,塑造了唐僧的出生背景,企圖說明人都是從苦海里來的。要想成人都必須進行佛學修為。作者把金蟬子塑造成第十個轉世的唐僧,時間上唐距明朝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希望明王朝出個像唐太宗那樣的聖君救民救世,派唐僧去找治世真經,就是寓意向唐王朝學習,對唐王朝盛世的嚮往。唐僧肩負"勸化眾生″的重任,是芸芸眾生的化身。

在《西遊記》裡唐僧的形象是軟弱無能、膽小畏難、遇事不是"紛紛落淚,魂飛魄散″,就是驚得"坐不穩雕鞍,翻跟頭跌下白馬″或不斷念"阿彌陀佛″,表現得非常無奈。其實這是由於唐僧是代表著廣大勞苦民眾的屬性而決定的。在封建社會里,民眾雖然是社會的主體,但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是受剝削丶受壓迫的弱勢群體。

作者說唐僧是金蟬轉世,是因為它的生存規律是脫殼再生,所以人們將脫殼變身的蟬,作為長生,再生的象徵。金蟬具有高蛋白、高營養、純天然、無公害、純綠色等特點,是良好的野生滋補品。書中說吃了"唐僧肉″就能長生不老,實質上是內藏更加深厚的文化韻味,喻意勞苦大眾是渾身是寶的金蟬轉世,是取之不盡的財富源泉,是一切統治階級、剝削階級、邪惡勢力都想侵佔的目標。

孫悟空是帝王、聖君、英雄人物之魂,典型的代表是唐太宗李世民。

根據歷史資料推斷,《西遊記》中孫悟空稱"美猴王″、千歲大王″、“弼馬溫″和現實中的李世民被封"秦王″、"兵馬大元帥″身份是相符的,吻合的。孫悟空大鬧了天宮,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兵變。孫悟空收服了七十二洞妖王,李世民剿滅了七十二處叛賊。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正喻意秦王李世民有七十二種謀略。孫悟空是齊天大聖,李世民做了皇帝和太上皇李淵同朝議事。

作者塑造孫悟空這個英雄人物,就是著意現實社會,希望出現唐太宗這樣的聖君,以實現自己行"王道"以″德治″安天下的政治理想和主張。

豬八戒是能臣、良帥、清官之形。

豬這姓是指朱,因為唐王朝皇帝姓朱。作者用豬八戒投胎錯了道路,投在母豬胎裡,來嘲弄不應該在明王朝為官。悟能諧稱無能,嘲弄明朝官吏們是朱無能。八戒用八戒是指官僚只有用八戒(很象我們現在領導幹部的八項規定)規範自己的行為才能成為清官。八戒用的武器是九齒耙進一步證明他是出身世家的"刮地皮″的官宦之家。

沙僧是勇將、衙役、潔吏。

沙僧法名″悟淨"就是針對汙吏而起的。別看是小吏,地位非常重要,肩負著國計民生,社會穩定。沙僧用的月牙鏟寶杖就是一個完整的圓,一頭大半圓,一頭小半圓。這個寶杖是個扁擔,一頭擔著唐僧(人民大眾)的衣食飯碗,一頭擔著經文(官府、徵稅、捐資等任務)。沙僧挑擔經常用手抓住較輕一邊的擔繩保持平衡,喻意兼顧雙方利益。

白龍馬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是華夏文化之根。

唐僧的坐騎白龍馬是龍變成的。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和圖騰,是儒、道、佛三教文化的綜合之根。龍是中華文化之形,社會發展是在龍的文化基礎上前進的,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文化是意識形態。我們讀《西遊記》不能不重視這匹白龍馬。《西遊記》是一部以神話故事寓意人生經歷的書,全書充滿道教哲理丶儒教做人、佛教感悟的文化情結。

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一種動態的但她又是無形的、發展的、變化的、沒有固定的身相。如來佛法無邊,菩薩慈悲救世,道儒思想對人的影響,用動態的馬來代替是再合適不過了。這樣我們就會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如來、菩薩、等神仙的定位。作者把龍的文化,用動態的馬喻為″意馬″,成為龍的替身,包含了三教合一的全部正確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發展的根。

欲知詳情可讀《也說西遊》山西侯荃著有詳解!











51110759846


孫猴子是最多餘的。不是我譁眾取寵,可以從他的態度和能力兩個方面分析下。

態度問題。唐僧在這個西遊小團隊裡相當一個部門經理,幾個徒弟是他手下的員工。孫猴子呢,仗著自己本事大,不把領導放在眼裡,經常跟他對著幹,搞得領導下不來臺。領導是要面子的,他眼裡最討厭這種自以為是的員工,看著有點能力的份上先忍著,等找到合適的能替代你的人,立馬把你幹掉。沒了你孫猴子,還有二郎神,照樣斬妖除魔,保我西天取經。

能力問題。都說孫猴子牛逼,大鬧天宮,大鬧龍宮,大鬧地府...把神魔兩屆攪得天昏地暗,而實際取經路上,有多少麻煩是他獨自搞定的呢?

首先做個統計,書上寫的九九八十一難,但是把“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滿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冤第四難”.......這些湊數的、跟他無關的刨去,真正遇到妖怪滿打滿算三十五次而已,而孫悟空參與了其中的三十三次,而這三十三次中,向天庭求助高達二十五次!詳細記錄:

1.鷹愁澗遇到小白龍,向觀世音求助一次;

2.黑風山遇到黑熊精,向觀世音求助一次;

3.流沙河遇到沙悟淨,向觀世音求助一次;

4.五莊觀推倒人參果樹,向觀世音求助一次;

5.烏雞國為救死去的國王,向天庭求助一次;

6.號山遇到紅孩兒,向觀世音求助一次;

7.通天河遇到靈感大王,向觀世音求助一次;

8.金兜山遇到獨角兕大王,向天庭求助四次,向西天求助一次;

9.真假美猴王,在觀世音求助一次,向天庭求助一次,向西天求助一次;

10.積雷山遇到牛魔王,天庭和西天聯手主動派兵幫忙一次;

11.小雷音遇到黃眉怪,向天庭求助一次;

12.獅駝城遇到青獅白象大鵬鳥,向西天求助一次;

13.陷空山遇到老鼠精,向天庭求助一次;

14.滅法國,觀世音主動通風報信一次;

15.鳳仙郡,向天庭求助一次;

16.竹節山遇到九靈元聖,向天庭求助一次;

17.青龍山遇到三隻犀牛,向天庭求助一次。

以上,共向天庭求助12次,天庭主動幫忙1次;向觀世音求助7次,觀世音主動幫忙1次;向西天求助3次,西天主動幫忙1次,共計25次。也就是說孫猴子自己搞不定,求助率高達76%。你不是牛逼麼,你不是挺橫麼,關鍵時候怎麼拉稀了?

綜上,刨去主觀因素,個人情感,像孫猴子這種能力一般脾氣還很大的員工不開除難道留著過年嗎?


老視機


我是七哥

個人感覺,豬八戒是最多餘的。

在唐僧師徒四人中,唐僧作為師父,品行端正,讓大家堅定意志,跋山涉水,度過難關,這是老闆的角色;

大師兄孫悟空,能力超群,是屬於能臣干將,這是做事的重要幫手。一個國家富強,乃至一個家庭的興盛,都指望這樣的高手來帶路,重要性自然不用說;

三師弟沙和尚,雖然話不多,本事也稍差點,但為人踏實能幹,勤懇老實,是做基層的一把好手,也是難得中堅力量。一個團隊裡,沒了這樣的老實人,實誠辦事,那這個團隊,也遲早要垮臺。

那二師兄豬八戒呢?

在我看來,豬八戒就屬於那種混江湖的人,本事也有點,性格還行,糊弄人,交幾個朋友也還行。

平常做事,也馬馬虎虎,小錯不斷,貪婪,懶惰的習慣,大家也當做一個揶揄的笑料,調節下大家的情緒。

但關鍵時刻,豬八戒就是不太牢靠的人。大家最熟悉的那句話,“收拾行李吧,大夥散了,我會高老莊得了”,就是豬八戒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師傅被妖怪抓了,沒了主心骨,豬八戒的本性就暴露了,只想自己開溜,回家過自己的小日子。

所以,我覺得豬八戒這個角色是多餘的。對一個做事的團隊,西天四人取經,這樣重要的事情,大家不能勤勉做事,踏踏實實幹,都像豬八戒這樣插科打諢,那一輩子都難取到經。

我這話一說,可能不少人要反駁我。

但我也把話先說了,《西遊記》作為小說,本來就有娛樂觀眾的意味,而為了更好吸引讀者,才加入豬八戒這樣一個插科打諢的角色,多少也有點加彩蛋的意思。

不然一個勤勤勉勉,老實巴交的西天取經故事,也沒多少人會看。

但也正因為有了豬八戒這個角色,才讓大家感受到一些樂趣,對他的印象也就越深刻,覺得這個西天四人團隊,不能少了豬八戒。


其實不然,那只是大家習慣了豬八戒的插科打諢,往往對他的事情一笑了之。但大家仔細想想豬八戒的做法,為人,不難發現,豬八戒在這個團隊中,就是一個多餘的人,基本就是混江湖的,負責搞笑娛樂的,正經事不多。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轉發!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認知!價值思考,偶爾娛樂


歲七夸父


假如我們把“西遊記”這個神話故事延伸到我們日常中所作的小事中,這四個人物所定位的角色是不同的,“唐僧”是作為目標,也就是做事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孫悟空”作為執行,也就是如何達到目標的必要行動力;“沙僧”作為這四個人裡最默默耕耘的來說,他給大家提供的是全面的援助,可以理解為我們做事所需要的溝通;“豬八戒”在這四個人中是最貼近人性的一個角色設定,貪慾、情慾、娛樂心都體現在他身上,假如要強給他在做事情中做個定位的話,可以設定為社交。

四個角色的定位好了,下面我們在分析看看哪一個是最不重要的,其結論也就是《西遊記》師徒四人中誰最多餘的答案了。1、目標,這個肯定是我們做事情必不可少的首要條件,有了目標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了目標才能根據目標計劃實施方案,所以這四個人裡唐僧是必不可少的。2、執行,既然有了目標,就必定涉及到如何實施,然後再到實施方法,有了這些就是如何執行,沒有執行的目標都是空想,所以執行在一個事情最終實現的過程同樣是最為重要的。所以孫悟空在這四個人裡同樣是必不可少的。3、溝通,事情處理的過程是複雜多變的,這就需要一個最必要的手段,就是溝通協調,不用多說,大家都應該明白溝通的重要性了。所以沙僧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不過這裡存在一個爭議,就是沙僧和豬八戒哪一個更適合定性為溝通,我個人認為沙僧在整個取經過程中就是一片磚,哪裡需要哪裡填,就和我們在做事情一樣,哪裡需要就去哪裡溝通,從始到終看起來是最不起眼的工作,但卻是最重要的工作。另外豬八戒本身的態度和習性而言並不適合這個定位。4、社交,社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一種社會形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好的社交可以為你的事情添磚加瓦,加速成功,不好的社交同樣可以加速毀滅,並且社交本身摻雜非常多的人性化的東西,所以豬八戒這種人性化設計的角色定位為社交是比較貼合的。由於社交的不確定因素較大,所以社交在這四個條件中其重要性就要偏弱一些。

通過上面的一系列分析,我給出的最終結論顯而易見,《西遊記》師徒四人中只有可憐的人見人愛的豬八戒同志,我很遺憾的通知您,您在這次評選中勝出,被評為最多餘先生。


酒違人生


張軒寧原創回答 《西遊記》一個平衡的團隊

問:西遊記裡誰最多餘?

唐僧屬於靈魂人物團隊的核心領袖,代表的狀態是平衡與信念。

如果卻了唐僧西天取經沒出長安就可以宣佈結束了。

一個猴子壓在山下,一個老豬繼續“調息”高老莊的村姑,一個老沙繼續在樓沙河拼“拼圖”(琉璃盞)了。

孫悟空

一路走來,保護唐僧,護持取經人,降妖伏魔,屢救唐僧,屬於戰鬥編制,如果麼有孫悟空,唐僧早就蒸著吃了,不知道便宜那個妖怪了。其悟空,領悟的則是空性,一種超然的狀態,也是無所畏懼,無所圖的理念。

豬八戒

法號悟能,屬於編制內雜役,它的存在除了調節情緒氛圍外,更重要的是有門路,與天庭關係過硬,所以看到有些時候也是他去搬救兵。而八戒,為佛教的八關齋戒,主性情,情慾在他身上體現的頗為明顯。

沙和尚

法號悟淨,領悟清淨,莫執著、莫煩惱,沙和尚屬於後勤編制,所以重活累活都是他的事情,也從來不抱怨,所以我覺得他情商最高,一直處於少言的狀態,最起碼指哪打哪,而且在團隊中也充當著“和稀泥”的角色,始終調整著人際關係的人物。

所以這樣的團隊編制有顏值擔當的領袖人物、有力量爆發的英雄人物、有搞笑搞怪的輕鬆人物、有情商擔當的服務人物,這樣的團隊您覺得缺少誰合理呢?


易行者張軒寧


我覺得《西遊記》裡的師徒四人沒有誰是多餘的,四個人剛好分擔著不同的工作。

唐僧作為其他三個人的師父,就是帶著他們三個徒弟去西天取經,雖說唐僧不會武功,還經常分不清妖怪,在面對妖怪的時候沒有出任何一份力,但是他卻是三個徒弟的指明燈。若是沒有唐僧,其他三個人就沒有目標,孫悟空會待在花果山繼續吃吃喝喝,豬八戒在高老莊當了女婿,沙和尚繼續在河底當著他的小妖。

要說孫悟空,絕對是在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路上最勇猛,最厲害的了。遇到妖怪,他是第一個分辨出來的,每一次也都是他出力將妖怪收服的,可以說,沒有孫悟空,這個西天取經的九九八十一難根本就過不去。

而豬八戒呢,雖說好吃懶做又好色,但卻是師徒四人中最活躍的一個人了,長途跋涉,中途又遇到這麼多困難,這時候有一個可以活躍氣氛、逗樂的人無疑是很能給予一個團隊能量的事情,所以說豬八戒也一定不會是多餘的一個。

沙和尚就更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雖然沙和尚功夫沒有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強,但他卻是最老實最賣力的一個,一路上,一直是他任勞任怨,擔著擔子走了十萬八千里,沒有抱怨過一句,這個苦力若是換了唐僧或者孫悟空或者豬八戒都是不願意乾的人。

所以,我認為《西遊記》這師徒四人沒有一個人是多餘的,每個人都分工明確且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我記得馬雲也曾經說過,中國的團隊裡他最欣賞的就是唐僧團隊,為什麼?

因為唐僧作為一個領導就一個目標,就是取經,目標感很強,說到就一定要做到,他是一個毅力、使命感和價值觀都非常強的領導。

而孫悟空他的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確,但是能力卻非常強,關鍵時刻面對困難、危險都是孫悟空化險為夷。

豬八戒好吃懶做,但是卻很幽默,是活躍團隊氛圍的一把好手。

沙和尚很老實認真,該做的工作一定會認真的完成,肯出力肯吃苦。

正是因為這四個人合在一起,才能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

所以說,《西遊記》裡每一個人都不會是多餘的,因為不管是哪一個團隊,每一個人都會有缺點,但每一個人也都有優點,而也正是優缺點分明的師徒四人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最後才能順利取回真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