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農村,走親戚飯不吃水不喝、抽根菸就離開,“走場演戲”是為什麼?

柳雙龍


現在農村走親戚,有些人是前腳剛進門,轉身就要走了。農村走親戚,可以不留下來吃飯,但如果果盤都沒上,就要離開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進門後主人都會上果盤,倒茶,遞煙。這幾道禮儀到了,就說明主人是比較熱情好客的。在當地農村有句話叫“到他家,茶都沒得喝”,就是主人不熱情,不懂禮儀。客人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喝茶了,會抽菸的人接了主人發的煙就代表客人的禮儀也到位了,來拜訪過了。茶水比較燙,比較趕時間的人,一般不喝茶,更不會吃飯住宿,接了煙也代表客人的禮儀到位了。現在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趕場子”式的走親戚也很常見了。

1、春節假期有限,走親戚就像趕場子一樣。

在昕瑞生態當地農村,大年初一要到同宗同族的人拜年。在我們村50多戶都是同一個姓氏,都是同宗同族的人。按照當地農村習俗,大年初一要給同村的人拜年。現在農村的自建房比較散落,先不說拜年要多少時間,單就走路每戶都要走遍都要兩三個小時。如果到鄰居拜年,進門後一起坐下來聊聊天,最少要五六個個小時。現在在本村拜年大部分是進門問好後就離開了,時間短,戶數多,又是散居不集中,開車又不方便因為每家每戶都要去拜年,一般都是走路去。在大年初一同村人拜年都是不吃飯、不留宿、會抽菸的人接了煙就算來拜年了,也就是農村老人常說的“禮數到了”。這種趕場子式的拜年,當地農村叫“點火”,剛來就走,匆匆忙忙。走親戚也一樣,大年初一到村裡拜年,初二回孃家,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初四初五就要開始踏上返回城市的路程。短短四五天,農村的七大姑八大姨,母舅老表都要登門拜訪走親戚,時間很緊迫,只好像趕場子一樣才能每家每戶都去拜年。這不是“趕場演戲”,的確是時間來不及,無奈之舉。

2、在有些親戚拜年是不會留下來吃飯。

一般母舅老表、七大姑八大姨的至親,還有路途遙遠的親戚是會留下來吃飯。爺輩的親戚,一般留下來吃飯。用句農村俗語概括“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了了”。特別是爺爺奶奶的家人,都兩三代了,親戚關係稍微弱些,一般不會留下來吃飯,甚至有些年輕人都不去走親戚,一是時間緊沒這麼多時間,還有就是幾代人之後,親戚關係淡了些。

3、現在農村交通方便,走親戚不留宿不吃飯是很正常的現象。

在以前農村,到處是泥巴路,交通不便。小時候我就喜歡在舅舅和姑姑家留宿。那時交通不便,過年期間,又經常是雨雪天氣。一般到姑姑家最少得住上兩三天,住的時間越長,姑姑也更高興。姑姑家住了幾天又去舅舅家住,一直住到臨近開學。那時的親戚家最少會準備兩三個客鋪,專門提供給親戚朋友留宿的。現在交通方便了,村村通了水泥路,很少人在走親戚時留宿。現在很多人不但不住宿,留下來吃飯的人也很少了。

4、現在的親情關係更淡了些。

現在很多人認為留宿、一起吃頓飯是麻煩親戚朋友。其實在農村,很多人更願意看到親戚朋友留下來吃頓飯,留宿,認為是肯留下來吃飯是比較看重這份親情。現在的親情關係沒有以前好,有些人走親戚更像是完成任務。不走親戚,別人會說不懂禮儀禮節。去走親戚,就匆匆忙忙,茶水都沒喝就走了。

結語:現在走親戚,主要是假期時間短,時間緊迫,不得不“趕場子”走親戚。還有現在的親情關係,發生了變化,比以前更淡了。

以上是昕瑞生態的看法,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歡迎關注昕瑞生態,專注解答三農問題。


昕瑞生態


這種戲幾年前就開始在農村上演了,應該是先縣城,後農村。這裡所謂的走親戚,應該指的是過年時給長輩拜年,因為現在的人沒什麼事,除了拜年,和親戚的走動很少。

幾年前的農村,拜年幾乎全是從大年初二就開始,初二丈人家,初三舅舅家,然後是七大姑八大姨。一家拜一天,上午十點之前到達,然後聊天,等吃飯,吃完飯,再小坐一會兒,就告辭。

後來,隨著縣城人的交通工具現代化,先是摩托車,後是私家車,縣城人去農村拜年,車一發動,一會兒就到,然後再以“忙”這個孫子為由,不吃飯,頂多喝杯水、抽根菸,聊幾句,然後就和賊追著似的往下一家趕,七八家親戚,一上午就拜完。

雖說這種拜年法看似走過場,但深得很多農村長輩的歡心,試想,只收禮物不用忙飯,多好!於是,一些農村長輩便開始放風兒,人家誰誰外甥拜年,放下東西就走,也不吃飯,省了我們忙前忙後的,忒好啊!

於是,一傳倆,倆傳仨,很多村裡的長輩都羨慕放下東西就走的拜年法,當然也傳到了一些還堅持在親戚家吃飯的拜年的主兒,於是,再拜年時也放下東西就走,有的甚至在院門口將東西遞給迎出來的長輩,上車,走人!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我覺得,基本的原因可以分開來說,第一種情況是確實沒時間,比如在外工作或外出打工的,只能在家小住幾日,而親戚好幾家,不可能每家分大半天,只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種“走過場”,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種情況是,有時間也走過場,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現在的人生活條件都普遍提升了,之前盼望在親戚家再過一次年的想法幾乎不存在了,所以,只好坐一會兒就走,否則,屁股粘著炕,即使嘴上再說,不用做飯,我回家吃,但親戚怎麼好意思不張羅飯?

第二,現在的很多人,不敬天,不敬地,不敬爸媽,只敬錢,對於親戚,更是談不上敬,除非那個親戚有錢,怕哪一天走了“背字兒”求到親戚,否則,所有的親戚全都應該“拜拜了您哪”。無敬的拜年可不就是形式?

其實,如果有時間,還是應該將“儀式感”變弱一些,即便不吃飯,也多坐一會兒,陪長輩多說幾句話,因為,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也許今年你同他們說的話,想明年拜年時再去說,人已經沒了。

而這些我們必須要去拜年的人,應該都是父母的至親,雖說處得有遠近之分,但因著血緣,他們是這個寒涼的世界裡,真心希望我們過得好的人,所以,當珍惜啊!

大家覺得我說得在理嗎?歡迎下方留言!


暖玉


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現在過年是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別說城裡了,就算是在農村,也遠遠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現在過年去親戚家拜年,感覺就像走過場一樣,進屋就喊過年好、拜年了,然後主人家放一掛鞭炮,結果屁股都沒坐熱就要走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確實趕時間

先不說有些人大年28/29才從外地打工回來,然後初七初八又得出去。就單論走親戚可是個體力活,有車的還好,沒車的還拖家帶口的真的是要老命。人家一天不是隻走你一家親戚,走完一家還有一家呢,七大姑八大姨都在那等著呢。所以很多人基本上都是在主人家坐一會,抽根菸喝杯茶就走了。

2、感情越來越淡薄

有些親戚之所以還能一直維持著,是因為老一輩的人還在,不得不走。一旦老一輩的人去世了,子孫之間可就沒有那麼深的感情了,有些人惦記著老一輩的感情還跟你走一走,有些人直接就不走了都有可能。所以遇上那些不是很親的親戚,一般都是打個照面,吆喝兩句就完事了。

3、客人怕麻煩主人家,主人也不想留客人

說實話,去人家家裡呆久了確實不方便,尤其是小孩子,特別吵鬧。另外,人家做頓飯確實不太容易的,大過年的不能隨便給你炒幾個菜吧?總得弄幾個大菜吧?所以說不是特別親的親戚,一般都不好意思麻煩人家。

而且現在有這麼一種情況,年輕的男人帶著小孩出去拜年,留著老人和婦女在家招待來拜年的客人。甚至有些一個人都不留,讓你吃個閉門羹。你說就一個老人一個婦女能給你弄頓啥飯出來?當人家問你:要不留下來吃個飯吧。你可別真的以為人家要留你吃飯,人家那是暗示你得走了,還待著幹啥啊?

想起小時候過年吧,那是真的舒服啊,離過年還有半個月就開始倒計時了。買的新衣服一定要在初一才換上,然後就跟著大人去村裡串門,等著拿紅包,真的是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現在對過年是越來越沒期望了,有可能是長大了吧,感興趣的東西不一樣了,但是過年越來越不好玩了是真的。


象小姐的搬磚日常


我們家每年串親戚,都是不吃飯的,半天開車能串4一5家,有一二天就串完所有的親戚朋友!又快又省事,看看聊會天抽根菸就可以啦!要是去一家又吃又喝,我想親戚要是多,過十五也串不完!我們家出門一般都是下午去,我誰家飯都不吃,好多年了看我的老媽都是下午去!省事!



任性大媽很快樂


現在都是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放下禮物就走,這些人走親戚只是象徵性的,不去不行,就像看老舅一樣,本身老舅年齡都很大了,吃飯根本不現實,不去絕對不行,所以就象徵性的去看看,放下東西立即就走。

現在很多人走親戚都這樣,放下禮物說不了兩句話立即就走,特別是一些老親戚,年齡都很大了,等著吃飯絕對不現實,即使做好飯也不會吃,大部分嫌髒。

我們老家有個人在西安上班,每次春節回家他妻子孩子都是車也不下,自己帶著東西,家裡的東西什麼也不吃,人家嫌髒,很多人說回來幹嗎?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怎麼嫌棄家人髒呢?我們常說子不嫌母醜 ,現在不是這樣了,人的感情越來越淡了。

春節很多人一天能走10多家親戚,放下東西就走,還有的利用晚上走親戚,這種親戚其實無所謂了,我侄女結婚了,春節來我家串門,她說早晨早去,我說你不用來了,早晨走親戚都是不重要的親戚,都是糊弄,如果你們想來,早晨吃完來,我熱情招待,早來不管飯,大清早的我沒有時間,大家都哈哈大笑,侄女還是中午來了。

現在走親戚確實是一個問題,大部分人感情單薄,走親戚也是象徵性的,不去不行,去吧難受,所以就是應付差事,但是去岳父家沒有一個胡鬧的,都是規規矩矩,踏踏實實的,坐下喝水、抽菸、聊天,等著吃飯,現在老岳父是絕對的一等一的親戚,剩下的都是鬧著玩,這就是今天的現實。


大海傳媒


在農村,走親戚飯不吃水不喝、抽根菸就離開,“走場演戲”是為什麼?

農夫還記得小時候隨父親過去親戚家裡拜年時,基本上都是早上很早就出門了。那個時候在農村裡還沒有摩托車,走親戚基本都是步行,也有少數的家庭中有自行車。而老爸當時也有一輛二八自行車,每年拜年父親都是騎自行車去,哥哥坐在後面,我就坐在前面的橫杆上。當到了親戚門前,如果看到我們來拜年了,親戚會老遠就來迎接了,非常的熱情。

進到家裡以後,東西一放下,又是遞煙又是倒茶、真的是熱情。在當時無論去哪個親戚家裡拜年,都必須要留下來吃完飯才走的,基本都是吃中飯,有些 在臨走前還會做一頓飯吃。那時,親戚之間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幾杯茶水也能喝上很長一段時間。當我們回家時,臨走時還會往袋子裡塞進去滿滿一大袋子的瓜子、花生、糖果等,就這樣坐在爸爸的自行車上,可以邊吃邊走,想想當時的快樂真簡單。就是這樣,一天去一個親戚家裡拜年,一直要把所有的親戚都走一遍。

而現在爸爸老了,走親戚基本上都是輪到我去了。不過和過去不一樣了,現在一兩天就能把所有的親戚走遍了,在小車的尾箱裡面裝滿了過年走親戚所需要的禮物,然後就開著車,如果是順路的話,就一路都順帶去了。一上午就能走好幾個地方,再加上下午,差不多一兩天所有親戚就走遍了。好像現在過年走親戚拜年,就跟趕集一樣,每到了一家,放下禮物就準備要走。其實,不只是我們會這樣,基本上現在的年輕人走親戚都是如此。而說到原因,農夫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交通便利了。以前交通不發達,走親戚只能是一家一家走,如果多家一起走,那肯定實現不了。而現在有車了,基本上都是去了,待一會就回來了。

其次,現在人都比較忙。以前都是在農村裡,春節期間也沒什麼事情可做,可以慢悠悠的一家家的來。可是,現在春節假期就這麼長,小長假一結束又要出去打工了。人都比較忙,哪有時間像過去一樣走親戚呢?

另外還有一點,當然就是親戚淡薄了。很多的年輕人走親戚其實是完成任務一樣。因為規矩是擺在這裡,大家都走親戚,你不去的話別人會說閒話。所以為了避免別人說閒話,也就把它當做任務一樣匆匆完成。如今很多的年輕人普遍認為,親戚之間的關係還不如朋友牢靠了。也確實如此,現在親戚也是天南地北,常年也不怎麼聯繫,而朋友還會偶爾聚聚。


農夫也瘋狂


農村人很實在,記得小時候每到正月就跟著父母親走親戚,大部分親戚都很熱情,都會挽留吃飯盛情款待,那時候的光景也沒有什麼好的菜餚,都是一些家鄉特產手工製成,比如灌腸、油麥面窩窩,雞肉水菜等,這些都是桌上必有的,那時候的主食一般是粗糧面飯,吃餃子很是稀罕,飯菜雖然簡單,但是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氣氛。

近年來走親戚的方式與過去截然不同了,糧食充足了而觀念不同以往了,人們之間親情意識淡薄了,走親戚吃飯的都是至親的兄弟姐妹之間,除此之外去一般的親戚家都不吃飯,甚至連口水都不喝,放下東西就走人。

為什麼造成走親戚不吃飯呢?第一,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時的生活與過年沒有多大區別。第二,走親戚一般是晚輩看望長輩,不願給長輩增添麻煩。第三,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人,經濟雖然發達了但是人們之間的感情疏遠了。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三農張老師


我認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根本原因,大家困難時,到姑家姨家姥姥家吃頓好飯,特嚮往一年才一次。再說那時都是自行車,騎到那己經很累了,吃頓飯,些些腳,聊聊天,然後回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魚大肉不愛吃了,人們也不在在意那頓飯。再說開車很快,一天四五家,然後回家想吃什麼吃什麼,雙方都不覺的累。

所以特嚮往,小時候姑姑到我家一住就是好幾天,親情特濃的時候!


鄉間散淡人


其實樓主說的這個問題在農村確實是有,但並不全都是這樣,至少在我們老家過年大部分人走親戚還是會留下來吃飯,晚飯有時候不吃,但午飯一定會吃。

其實要說走個過場不吃飯的各地方都有,我覺得主要還是關係不夠深,或者有的親戚不是直系親屬,過去給長輩拜個年,給祖宗磕個頭,寒暄一下,然後藉口說有事就走了。

大家有可能也有發覺,提到的走親戚不吃飯,待一會就走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娛樂活動比較多,都想趁著過年跟朋友一起嗨皮一下,在親戚家吃飯的話,大部分都是長輩,沒有共同語言,還會被問東問西,為了避免尷尬,索性就不吃飯了,進家裡見個面,拜個年,證明人來過了就行了。

可能這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吧,有時候就算大家一起吃飯,很多人也都是盯著手機看,沒有那種過去歡聚一堂的熱鬧感覺,互聯網看似連接了世界,實際上卻讓大家越來越疏遠。真誠的希望今年過年回家,大家可以找到過去的純真鄉情,跟親戚朋友多坐一會,多說幾句話,讓長輩可以感受到年輕人的溫暖。


西莊小明


春節期間,大家回到老家,或者一直在農村的人,每到此時,總是要出去走親訪友,進行必要的拜年,尤其是在農村裡有年長的老人,總是要去看望和拜年的。



在以前八十年代時,還在農村,我有八個舅舅、五個姨娘,兩個姑姑,兩個叔父,其他的在過年期間還要走訪的親戚感覺真的是不計其數。一到大年初三,就開始和村上的人約好了開始走親戚,走完了舅舅,再走姨娘,走完了姨娘,再走姑姑,走完了姑姑再走叔父等等,還有其他七大姑八大姨等等,我記得那時候,要走的親戚太多了,有的親戚離家要幾十公里,都是要翻山越嶺,一天早上出發,下午才能到,還要在親戚家住宿,第二天再回來,所以過年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但是在那個年代,誰家給了啥東西,吃了啥,都是家裡人要問或者關心的問題,畢竟那時候物質匱乏,經濟落後。



等到到了後來農村的經濟條件逐步好轉,走親戚的禮品由原來自家蒸的饅頭變成了水果罐頭,再由水果罐頭變成了禮盒,這一個春節下來,家裡面也是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真的是禮盒大流轉,從東到西,由南到北到處的跑,在農村有親戚的人應該知道這種拜年真的很累!

當然,我也很懷念小時候春節的時候,最喜歡的還是跟著母親到外婆家,媽媽的兄弟姊妹們在一起都住在外婆家,我們表姐妹兄弟們都在各個房子裡擠著住在一起,大家興奮的睡不著覺,吃飯的時候也是很熱鬧,一般也要在外婆家住上兩天以上,母親還要到自己的叔父、兄弟家裡去拜年,那時候,不但要在每家吃飯,還要談好長的時間,我急的不行,大多數都是和表弟表姐們一塊出去玩了。



當然現在農村的情況和以前已經是大不相同了,大家對吃飯已經是怕了,再加上‘年飽’誰也不願意留下來吃飯了,再次,有些家裡沒有老人的,自己也是回家來轉轉,也沒有幾個真心來給你做飯的,‘走場演戲’也是一種大家都方便的做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