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東北古國大揭祕——渤海王國

發源於白頭山以北牡丹嶺的牡丹江,千百年來孕育了北國燦爛的文明。古渤海王國即是其中之一。

東北古國大揭秘——渤海王國

渤海國人形象

渤海王國是唐玄宗時期我國東北地區以粟末靺鞨人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性民族政權,共歷二百二十九年。唐王朝曾在粟末靺鞨部人居住的牡丹江流域設置忽汗州,建都督府,冊封“渤海郡王”,渤海郡史稱渤海王國。敖東城就是渤海王國最早的都城,共經歷了三代國王即大祚榮、大武藝和大欽茂。

古都敖東

敖東古城位於今天吉林省敦化縣東南,面臨牡丹江,坐落在敦化盆地的中央。渤海古城是當時渤海王國較有代表性的平原城,城分內、外兩部分,外城為長方形,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00米。內城為正方形,邊長約80米,內、外城牆都屬土質結構,內城門與外城門相對。

東北古國大揭秘——渤海王國

敖東城是當時渤海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外聯繫十分頻繁,與唐王朝的關係也很密切。唐朝政府在冊封大祚榮後,曾先後五次派人出使敖東城。在大武藝為國王期間,大武藝因與其弟門藝意見不合,產生矛盾,大武藝要殺掉門藝;門藝逃到中原,大武藝窮追不捨。唐玄宗得知此事,讓著名政治家、文人張九齡撰寫了一封國書,敦促兄弟二人盡棄前嫌。從這封國書中,可以看出當時唐王朝與渤海王國的關係以及唐王朝對地方少數民族政權所實施的基本政策。

現在敖東古城只存有二十四塊方石,這些排列有序的石頭當時為何物,歷來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上京龍泉府

龍泉府位於今天黑龍江省寧安縣鏡泊湖北的渤海鎮。自渤海國第三代王大欽茂把京城移到上京龍泉府後,龍泉府逐漸興盛起來。

從現存的上京龍泉府遺址看,上京城為外城、內城、宮城三城環套。外城呈長方形,總長約32華里,城牆高約3米,外有護城河。外城垣的遺址處仍可見一道道隆起的土岡;內城位於外城北部,長方形,以城牆相隔,分成東、西、北、中四區;宮城為渤海統治機構所在地,各種衙門、官署皆設在宮城內。

東北古國大揭秘——渤海王國

現存有幾處城牆的殘址。坐北向南的宮城正門的遺墟依稀可辨,當地人稱之為五鳳樓。沿石級而上,在5米高的臺基上,可見到幾排排列整齊的柱基石,玄武岩質,成圓形。此外,五鳳樓兩側各有一門,由門中可清楚看到城牆殘址上排列整齊的灰色岩石。五鳳樓以北,依次有七處宮殿遺址,均在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第一處殿址東西長64米,由條形石砌成的臺基上可見四十塊大型礎石。第二處殿址規模最大,東西長84米,被認為是渤海國的“金鑾殿”。在其東側,有一座六柱小亭,亭內即是著名的“八寶琉璃井”,灰色細質岩石的井壁與冷幽的井水相映襯,琉璃井更顯得玲瓏精美。據說當年的帝王、皇妃就飲用此井之水。

由宮殿、禁苑遺址處北行,可以看到牡丹江上五座橋的遺址。五橋飛架,標誌著當時渤海王國交通的發達及城市經濟的繁榮。當時的渤海古國作為唐王朝的地方政權,與唐朝政府的關係十分密切。據有關史書記載,在渤海王國的十五個郡王執政期間,派往唐王朝的使團就有一百三十二個。840年,渤海國派使團再次去長安,隨團出使的有渤海王子大文萼。他到唐朝都城後,學習唐朝的文化、禮儀、典章制度,並與著名詩人溫庭筠等結下深厚的友情,在他即將返回渤海王國時,溫庭筠為他賦詩餞行:

疆裡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勳歸舊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唐中央政府也多次派人到渤海郡國。唐文宗時,瀛州司馬張建章到渤海,受到郡王大彝震的隆重歡迎和熱情款待。後來,他寫了一部《渤海記》,流行一時。

在今天渤海鎮的南面,有一座始建於清代的寺廟,稱為興隆寺。寺中有兩件渤海時期的佛教石雕藝術珍品:石燈幢和大石佛。石燈幢又稱石燈塔或石浮屠,原高6.4米,現高6米,用玄武岩雕刻,迭築而成。塔蓋形似亭榭,八角八面,蓋脊和瓦櫳雕有圖案;塔身鏤空,具有木結構的特點。全塔雕刻精細,刀法嫻熟,敦實古樸,巍峨壯觀大石佛高丈餘,坐在蓮花寶座上,形象端莊,線條流暢,酷似唐朝龍門石窟的佛像。

古道重鎮蘇密

渤海國最強盛時,管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據考證其中十五府之一的長寧府即今吉林省樺甸縣的蘇密城。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長寧府一千五百里至渤海五城。”當時渤海王城在上京龍泉府。長寧府是渤海古道上最北的一個重鎮。據今天的歷史學者考證,當年的渤海王國對外有五條交通要道,而長寧府經營州去長安這條道路,是其中最重要的陸路交通要道。

當時,唐王朝與渤海郡往來密切,渤海古道上,使者、文人、僧侶往來不斷,蘇密古城也享盡了它應有的繁華。

從蘇密古城現存的遺址看,它的規劃與上京龍泉府基本一致。有內城、外城之分,城牆有條石砌築的基座。古城曾發現散落的印花瓦當、圖案磚等。

六頂山渤海古墓群

六頂山位於渤海古都敖東城南,因六座小山峰起伏相連,得名六頂山。六頂山的兩個山坳,是渤海時期的墓地,共有墳墓八十餘座,這裡就是“六頂山渤海墓群”。

據考古學者考證,六頂山渤海墓群是渤海王族墓地,渤海國第二代王大武藝和第三代王大欽茂的女兒貞惠公主都葬在這裡。

貞惠公主生前深得父親寵愛,但她命運不濟,年輕守寡,唯一的兒子也夭折了。她長年悒鬱寡歡,紅顏不展,四十歲就命殞黃泉,她的死使父親大欽茂十分悲痛,決定大修陵地,厚葬公主,並且仿照唐朝的習俗,將貞惠公主葬在她的祖父——渤海國第二代國王大武藝的陵旁。

東北古國大揭秘——渤海王國

渤海國是我國曆史上很重要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渤海王族墓的發掘為研究渤海國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渤海王族墓皆為石室封土型,墓室為方形或長方形,修於地面之下,墓室內南側設置甬道,四壁皆為不規則的玄武岩和熔石砌築。

貞惠公主墓已經打開,在甬道內發現了貞惠公主墓碑。碑體為花崗石質地,高約90釐米,寬約49釐米;厚度近29釐米;碑體正面是用漢字刻寫的碑文,文體為華麗繁縟的駢體文,證明了當時的渤海國已經使用漢字,對唐朝封建禮儀、典章制度十分熟悉。

貞惠公主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陶製的長頸瓶、青色的玉璧、玉環及石雕的獅子。石獅子是用花崗石雕刻而成的,體積不大,造型風格及雕刻技法酷肖唐昭陵、乾陵前的石獅子,氣象雄渾,頗得大唐神韻。這些文物明顯帶有中原唐王朝的風格,反映出渤海國與唐王朝之間密切的關係。

從這些文物也可看出,當時渤海國已經有了金銀細工業和製陶、紡織業,並且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