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森林大火難撲滅,放任燃燒還是人工干預?

“目前中國對森林火災的研究投入不夠,無論是學術機構還是官方均沒有搭建起動態監測的數據平臺,僅可燃物載量這一項,目前尚缺乏全國統一的可燃物信息管理系統。”

“像這種極度危險且人力基本不可及的情況,應該避免消防員與火的直接接觸,讓直升機第一時間進入。” 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孫龍教授說,“所以航空護林防火能力的加快建設也是當務之急。”

森林大火难扑灭,放任燃烧还是人工干预?

4月2日,一架救援直升機準備起飛開展空中滅火工作。當日,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調派南方航空護林總站直升機,對四川省涼山州木裡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的森林火災進行空中滅火作業。 (新華社記者 劉坤/圖)

“我還從沒見過這麼大的陣仗。”第一次遇到森林火情的王鑫,是四川省涼山州木裡縣雅礱江鎮副鎮長兼武裝部長。

2019年3月31日早上5點半,王鑫帶著51個人從立爾村村部出發,目的地是立爾村境內的起火點。火災發生於前一天下午5時,立爾村大約5公里外的尼波村的兩位村民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他們當時看到了煙,沒有明火。

起火點距村部的垂直高度達兩千米,山路崎嶇全靠步行。根據王鑫的描述,他帶領了51個人手持彎刀、揹著水壺、空瓶和睡袋,長途跋涉7個多小時。

“中途就補過一次水,而且水還特別少。”王鑫告訴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唯一的一處水源還是當地村民平常上山採冬蟲夏草時搭建的臨時住所。

他們到達火災現場已是下午一點。那時,四川森林消防總隊涼山州支隊已抵達現場,在場的還有後來在撲火行動中犧牲的木裡縣林草局局長楊達瓦。事後,王鑫才知道當時奔赴現場的已有689名救火人員,集結了木裡縣多座村落的力量。

“立爾村能去的人都去了,對以林謀生的當地人而言,他們把這片森林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王鑫說,“森林是當地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當地村民就有優勢”

和王鑫同去的51個人中,既有半專業撲火隊員也有當地常去山上採藥的村民,他們沒有什麼好的撲火設備,但有著豐富的經驗,所帶彎刀就是為了砍出隔離帶,防止火勢蔓延。

“就當下中國的現實情況而言,森林撲火經驗最重要,熟悉當地的村民就有這樣的優勢。”一位曾在木裡縣海拔2800多米的一個林場工作過的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們熟悉地勢地形,往往能儘快砍出一條隔離帶。”

這位工作人員在上世紀70年代也遇到一場森林大火。他看到當地村民的做法是,人不一哄而上,以生產隊為單位伐木割草,清出隔離帶,然後通過隔離帶守住火,不讓火蔓延。一旦發現周邊有微小的火勢,村民就用農具迅速把它打滅。

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在溝壑縱橫的深山裡,即使小到體力分配這一點都是一個經驗活。上述工作人員介紹,他看到過有撲火隊員步行趕到現場已經筋疲力盡,“哪還有什麼力氣滅火”。

王鑫也認為正是這些豐富的經驗使得和他同去的人都沒有受傷。他還記得,當時在趕往火災點的路上,就有旁邊的人提醒說“撲火不要順風跑”。

撲火有規矩:下午不會一直撲

南方週末記者梳理相關論文發現,大量火災事實表明:風對火勢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在露天火災的情況下。風速越大,對流速度越快,燃燒和蔓延速度也越快,風向改變,燃燒和蔓延的方向也會隨之改變。一般而言,火向順風蔓延。

然而,由於受到熱對流等多種原因影響,風向風力會發生突變,從而使得起火區出現意料不到的情況。3月31日撲火行動中釀成的慘禍,正是因為風力風向瞬間變化,撲火人員在轉場途中突遇山火爆燃。

涼山州木裡縣是長江重要的水源涵養林,有著成片的原始森林。對生活在這裡的很多人而言,大家對風可能帶來的意外火情都有心理準備。

木裡縣森林草原防火指揮部工作人員4月1日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撲火有個規矩,為了確保撲火人員安全,下午不會一直撲,等到第二天早上有序撲火。昨天可能就是風捲起來了,風向不定。”

“即便規定撲火的時間,但受複雜氣流的影響,風向變化還是很難預測。就算接受過專業培訓,風險也非常高。”曾在兩個消防支隊任支隊長的許傳升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特別是山谷裡的火一遇大風疾風竄起來特別快,然後迅速蔓延。”

要從火環境和可燃物兩方面去考慮

對待風向突變這樣的意外情況,也不是全無辦法。

“學者可以通過建立火災蔓延模型模擬預測一些火行為情況。”北方林火管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孫龍教授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包括建模型在內的多項基礎科學研究都是火災預防和撲救必要的準備。”

按照中國通行的做法,在發現火情後,相關部門往往會第一時間成立指揮部。指揮部的工作就是儘可能地確定好一套較為完整的撲火方案。在孫龍看來,一起森林火災發生後的處理要從火環境和可燃物兩方面去考慮。從火環境的角度來看,它就包括氣象條件、地勢地形、火災區域、可燃物類型、風險範圍等

孫龍舉了個例子,在山高坡陡的涼山,哪些地方在撲火時千萬不能去,哪些地方不能長期逗留,救援人員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從可燃物的角度來講,指揮部需要了解當地主要是哪些可燃物、可燃物載量大概有多少、乾燥程度如何等等。“這對制定行之有效的撲救方案十分重要。”

上述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若缺少了前期研究是很難做到的。由於目前中國對森林火災的研究投入不夠,無論是學術機構還是官方均沒有搭建起動態監測的數據平臺。

據孫龍瞭解,僅可燃物載量這一項,中國目前尚缺乏全國統一的可燃物信息管理系統。“不要小看這一點。因為不知道細小可燃物載量及含水率,我們也就無法提前預警。特別是封山育林期間,可燃物常常在森林堆積,一遇到大風就可能會產生轟燃現象。”

孫龍認為,只有在瞭解這些基本情況後,消防隊員開展撲火的效率和安全才更有保障。

世界性難題

南方週末記者注意到,有些國家應對森林大火時常有一套標準,即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山火的面積、天氣條件以及潛在危險不超過一定標準的情況下,允許山火自然燃燒。

和這些國家不同,中國長期以來實行嚴格的火控制政策——只要發生火災一定要撲滅。在消防員許傳升看來,森林火災由於撲滅難度大,是否一定要迅速撲滅是一個可以探討的話題。“主要看起火的環境。”

事實上,森林火災發生後,是放任燃燒還是人工干預的爭論由來已久,但無論用哪種方式,防控都是世界性難題。

孫龍認為,在中國現行“打早、打小、打了”的火災撲救理念下,職能部門為消防員做好安全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建議,消防隊員出發前一定要檢查防護設備、撲火設備是否齊全專業和有針對性,例如防火罩、滅火彈有沒有。

“以黑龍江伊春為例,當地應對不同類型的火災是由不同的消防隊伍組成的。比如摩托隊、機降隊等。”孫龍介紹。

談及未來如何科學處置森林火情,孫龍說首先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自然山火和地震、泥石流等同屬大型災害,具有不可控性。火場情況常常瞬息萬變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尤其這一次涼山還出現了爆燃火這樣的特殊火行為,即便是專業消防員對這種現象都可能沒有有效的應對措施。

“像這種極度危險且人力基本不可及的情況,應該避免消防員與火的直接接觸,讓直升機第一時間進入。”孫龍說,“所以航空護林防火能力的加快建設也是當務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