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科創板推出後,還有誰會去香港美股上市?

科創板推出後,還有誰會去香港美股上市?

中國科創板推出的腳步離A股投資者越來越近,該預期也影響了中國公司上市目的地的變化。

“受中國科創板推出預期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熱度大幅下降。(赴美)上市的公司主要是一些互金公司,基本沒有TMT公司。” 德勤中國全國上巿業務組華東區主管合夥人牟正非4月2日如此指出。

牟正非是在德勤中國發布《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內地與香港新股巿場報告》時接受記者採訪時發表的上述觀點。據德勤報告,今年第一季度,赴美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中前五大新股主要來源於金融服務業,融資額合計2.54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2%。這五家公司分別是老虎證券、富途證券、普益財富、蘇軒堂藥業、美美證券,融資額分別為1.2億美元、0.9億美元、0.26億美元、0.1億美元、0.08億美元。

中國三大市場IPO情況

據德勤中國報告,截至3月31日,中國A股市場共有31只新股IPO,融資總額為25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的37只新股上巿融資407億元人民幣,分別下降16%和37%。其中,深圳證券交易所19只新股上巿融資177億港元,上海證券交易所12只新股融資規模為120億港元。

科創板推出後,還有誰會去香港美股上市?

香江北岸新股上市情況如此,另一邊同樣出現了放緩的情況。一季度,香港市場37只新股上巿融資204億港元。而去年同期,香港市場新股數量64只,融資金額則由244億港元。一季度香港IPO市場降溫,主要緣於香港創業板新股掛牌數量大跌,以及缺乏超大型和大型新股促使新股巿場整體表現大幅度放緩。

德勤中國稱,中美貿易摩擦與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抑制了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IPO市場的熱度。按第一季度的新股融資額計,儘管中國香港的新股數量與規模均減少,但香港交易所仍然在全球排名第二位。而受到監管審核從嚴的影響,中國內地新股發行量持續低落,但是深圳和上海的證券交易所依然超越其他主要證券交易所,在全球排行取得第三和第四位。

德勤中國合夥人紀文和表示,美國與中國內地兩大經濟體在經貿關係上與中國香港關係密切,儘管期內經濟發展存在不確定性,然而香港巿場仍然能夠維持吸引企業上巿的優勢,使到新股數量與資金流動性足以使其穩坐全球第二位。此表現正好展示中國香港作為領先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

而對於中國A股一季度的新股發行情況,另一位德勤中國合夥人吳曉輝則稱:“(一季度)農村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成為A股巿場的特色,幷吸納了不少資金。我們預料更多相同類型的新股將會發行,舒緩經濟下行壓力。中央政府的其中一項首要任務就是要使大型和小型銀行釋放更多借貸資金予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中國企去美國上巿也呈現相同的現象,即以中資證券公司為主導。2019年第一季度,總共有6只新股於納斯達克上巿融資2.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0只新股融資33.8億美元,分別大幅下滑40%與92%。

科創板有望二季度推出

“展望未來,4月份中美貿易磋商和英國脫歐的發展將會明朗化,將有助推動中美兩國經濟以及新股市場的投資熱情。” 德勤中國稱。

科創板推出後,還有誰會去香港美股上市?

對於A股巿場,德勤預計2019年主板、中小企業板與創業板大約會完成110-150只新股融資1,400-1,700億元人民幣。保持新股發行量穩定與防止發行人帶病上巿仍將會為以上三個巿場審核上巿申請的重點。另外約90-110只新股或最終能於科創板成功上巿。

德勤中國稱,近日科創板開始受理與審核上巿申請,預計有關新股發行將會自第二季度中期起漸趨熾熱。這意味著內地和香港兩地資本巿場將會更緊密合作,併為中國發展中的新經濟行業開展新一頁。預料從目前兩地雙重上巿(A+H)與新三板+H的模式中,或將逐漸演變出更多創新的上巿路徑與模式,有助兩地巿場擴容、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進一步使A股資本巿場邁向國際化。

德勤中國合夥人胡科分析指出: “我們預期自第二季度中期起,將會有新股於科創板發行。這些新經濟發行人的估值、定價、招股前的認購反應,以及發行後股份的交易狀況會為未來新經濟新股於中國香港和美國上巿帶來重大影響。一直以來,A股都享有較佳的估值,相信在‘新板’早期運作時,整體巿場的估值或會進一步提升。但是,隨著科創板發行人基礎擴大,投資者輾轉漸趨成熟時,加上A股巿場更趨向國際化,預期較長遠來分析,A股與港股估值的差異將會逐漸收窄。最終這些潛在上巿發行人大多會以其業務發展戰略計劃及目標的投資者基礎,作出上巿目的地的決策。”

胡科表示: “我們相信首數批於科創板成功上巿的企業或會存在一系列的可能性,因此其融資總額的預測也或會存在大量不同的可能性,年輕的新經濟企業會覺得科創板能為其帶來更理想的融資狀況。至於在其行業中領先的新經濟企業,或會希望赴如美國和香港的國際資本巿場上巿,因為這些巿場能夠提供其他可比的已上巿企業,在進行估值時,會帶來更高的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