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商鞅變法是得到秦王的支持的,為何最後是五牛分屍的結局?

輸配電工程


2016年熱播的《羋月傳》開篇便是秦惠文王派兵追殺商鞅,商鞅和一名隨從逃到秦魏的邊界處,飢渴難耐,實在走不動了,想向當地的店家借住一宿。

因為沒有官家住店憑證被店家嚴拒,商鞅自嘆作法自斃,無路可走的商鞅無奈折回封地被秦兵抓捕,遭五牛分屍,死無全屍。

那麼商鞅變法是得到秦王的支持的,為何最後是五牛分屍的結局?

商鞅變法得到秦王的支持是不假,但此秦王非彼秦王也!支持者變法的是秦孝公,而車裂商鞅的是他兒子秦惠文王。

當年秦孝公力挺商鞅變法,完全信任他,給他至高無上的權力,在秦地商鞅可以說一不二,令行禁止。

然而孝公去世,商鞅的好日子到頭了,他兒子秦惠文王可是個聰明絕頂的主,他只願坐享商鞅變法後國富民強的大秦,而不想留下變法後功高蓋主,居功自傲的商鞅。

有書君認為造成商鞅五牛分屍悲慘結局有以下四個原因:一是卸磨殺驢:秦惠文王登基之初,為鞏固王權,必須殺商鞅以平老臣貴胄之憤;二是牆倒眾人推:商鞅變法讓王公貴族的利益嚴重受損,加上刑罰過嚴,眾怨沸騰。

當有人告他謀反時無人助力出逃;三是逼上梁山:商鞅被逼逃跑無果,回到封地不得不背水一戰,坐實造反之名;四是不懂伴君之道:個人好大喜功,講盡排場,不為自己留後路。

一、卸磨殺驢:秦惠文王登基之初,為鞏固王權,必須殺商鞅以平老臣貴胄之憤;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商鞅好日子到頭了。

秦惠文王嬴駟繼位,做太子時受到過商鞅法律法規懲處的嬴駟十分忌憚商鞅的嚴苛,現在自己為王了,昔日的傷疤時時刻刻刺痛著秦惠文王。

此時的商鞅不但封地較廣,而且實權在握,再加上因為變法的廣泛推行,秦國上下家喻戶曉有商君商法。

反而對新君秦惠文王一點也不熟悉,商鞅的聲望大而蓋過秦惠文王之勢,這讓嬴駟完全沒了安全感,時刻讓他感到危機四伏。

正當嬴駟想方設法要除了心中的大患,發愁找不到理由之時,公子虔等受過商鞅重刑的人像及時雨似的,上奏商鞅造反等十大罪,還聲稱如若不殺商鞅。

其他六國都會一起來攻打秦國,為嬴駟送來了除患的良機,於是嬴駟以宗室怨恨為由逮捕商鞅,把他繩之以法,以平老臣貴胄之恨。

嬴駟19歲登上王位,根基未穩,還得仰仗這些老臣扶持,自然不敢得罪這些王公貴胄,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地位,拿商鞅開刀。

平息眾怒便成了必然,說到底商鞅成了秦惠文王與王公貴族斡旋的犧牲品。

歷來一朝天子一朝臣。

秦惠文王自然要扶持自己的勢力,對於父親所用過的老臣未必能一一重用,特別是對自己曾經有過嚴苛懲罰的老臣,這種顧忌是每個主權者心中必有的結。

所以為了自己王權的鞏固,杜絕後患,剷除比自己聲望還高,呼聲更盛的商鞅是必然的。

二、牆倒眾人推:商鞅變法讓王公貴族的利益嚴重受損,加之刑罰過嚴,眾怨沸騰,當誣其謀反時無人助力出逃;

商鞅變法無論在政治上、法律上還是經濟上都觸動王公貴族的利益,讓這些享受慣了特權的大佬們感到前所未有的不適應,特別的不舒服,既得利益被一紙法律剝奪,那得有多怨那個變法之人。

例如以軍功受爵代替世襲罔替,原來的鐵飯碗也被一句話給砸了,這可關乎世世代代,那些王公貴族因秦孝公的力主變法,敢怒不敢言,現在換了主子,敢喘氣了,便得好好說道了。

再例如君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看似眾生平等了,可讓身為太子的嬴駟的老師一個割了鼻子,難以見人,一個臉上刺字,永留汙辱,怎麼不會讓貴族階層怨氣沖天呢?

商鞅制定所有法律條文都十分苛刻,還強制百姓互相之間告發,有“奸”不告發便要腰斬,而且實行什伍連坐法,實行酷刑等,這無疑讓秦人談商君之法色。

當時的王公貴族就抓住了商君之法嚴苛,告發商鞅的十大罪,任何一條都能治商鞅於死地。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把自己給治得無路可逃,逃至任何一處都沒人敢收留他。

實際上任何一項改革都會遇到守舊勢力的反戈一擊,當商鞅的最大靠山秦孝公一去世,牆倒眾人推,商鞅已是強弩之末,這就註定了商鞅的命運是是悲慘結局,最後慘遭車裂也在情理之中。

三、逼上梁山:商鞅被逼逃跑無果,回到封地不得不背水一戰,坐實造反之名;

當秦惠文王下達通緝令後,商鞅便選擇逃跑,無一人敢收留他,讓他無所遁形,最後只好想到負隅頑抗,回到封地商,讓自己封地上的邑兵去攻打鄭縣,想借鄭地給自己尋找一線生機。

然而秦兵已被商鞅變法之後養得兵強馬壯,不費吹灰之力便把邑兵打個落花流水。本來只是誣告謀反,現在卻被逼無奈真起兵攻打秦國的鄭縣。

坐實了謀反之罪,商鞅被活捉後,抓回秦都城咸陽,秦王處以五牛分屍之刑,便已名正言順了。

商鞅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變法富國強兵,強大了的秦兵毫不留情要了他的命。

怪不得在秦魏邊界他就長嘆一聲自法自斃,看來那個時候他就預料到了自己結局了。

四、不懂伴君之道:個人好大喜功講盡排場,不為自己留後路。

最後我們還能從商鞅自己個人身上找到原因,商鞅因為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便形成了狂妄自傲的心理,出巡各地前擁後簇,講盡排場。

又覺得自己把秦國治理的國富民強,鋒芒畢露,懲治王公貴族不留情面,不懂伴君如伴虎,也不知道功成身退,沒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憂患意識。

有個叫趙良的貴族就曾經勸過他,遠離權力中心,去過閒雲野鶴的生活,可是商鞅卻認為自己對秦忠心耿耿,功不可沒,是非對錯,非常明顯。

按照公佈的法令,不可能治他的罪,正因為他不聽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相當自負,最後落得個五牛分屍的下場,不得不說,這也是商鞅自己個性過於自信造成的。

商鞅本人雖被車裂,死無全屍,然而他留下的《商君書》給了後世變革者無數的啟迪,而商鞅變法讓秦國國富民強,為成就後來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秦孝公終其一身全力以赴得支持商鞅變法,孝公兒子秦惠文王雖然認同並保留了商鞅的新法,卻仍然車裂了商鞅。


大多數搞變法的人,如商鞅、吳起、譚嗣同的結局都很慘烈,因為新法必然會觸動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舊勢力咬牙切齒都想殺之而後快。變法後,秦朝公族失去了很多世襲特權,與商鞅之間早就已是劍拔弩張。其餘平民階層,也在輕罪重刑的嚴酷法令下被壓的透不過氣來。有鑑於此,秦惠文王才考慮通過殺商鞅,來轉移、平息秦國各階層對新法的怨氣,從而緩和內部緊張的局勢,確保新法在秦國的繼續執行。

秦惠文王深知新法對秦國富國強兵的重要性,雖然新法在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得以施行多年,但在新君即位的關頭,也正是公子虔、甘龍等舊勢力大肆反撲的節點。況且秦惠文王在當太子的時候曾經觸犯新法,連累到師傅公子虔遭受黥刑,兩個人自此就與商鞅結下了樑子。因此秦惠文王考慮許久,才得出了一個“棄商鞅保新法”的辦法。


秦惠文王殺商鞅的方式充滿了套路,先是由公子虔出面告發商鞅想要謀反,被下令通緝的商鞅逃亡了一陣子,走投無路之下被迫潛回封地舉兵以求自保,但很快戰敗身亡。真正厲害的地方來了,秦惠文王以商鞅新法中的條款判決謀反的商鞅(屍體)五牛分屍,儼然一副“新法捍衛者”的身份自居,既平息了舊貴族的怨氣,又報了當年的私仇,更重要的是他還順利地保障了新法在秦國的延續,可謂是一舉三得,手段老辣純熟。


劇透歷史



商鞅變法有多重要?簡單來說,它直接改變了戰國七雄的格局。而對於這一偉大轉折的締造者來說,他的結局卻是“聽者傷心,聞者流淚”……


(商鞅)


幾經週轉,去到秦國


《過秦論》中寫道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簡單來說,秦始皇能完成大一統的霸業,之前那六代秦王功不可沒,算下來,則是從秦孝公開始。


在秦孝公之前,秦國只是一個積貧積弱的邊陲小國,弱國無外交,其他六國不帶它玩兒,就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也懶得搭理它。可在秦孝公之後,秦國一躍成為了國力強盛的大國,不僅收復了之前的失地,還坐上了西方霸主的寶座。


(戰國七雄位置)


之所以秦國能成為天下景仰的後起之秀,這與它的兩次改革密不可分。公元前361年,剛接棒的秦孝公發起了一則招聘,簡單粗暴,只要你有辦法讓秦國變強,把秦國分給你都OK!得到這個offer的呢,正是商鞅。


商鞅,衛國後裔,本名衛鞅。在秦國之前,他曾在魏國國相公孫痤那裡作門客,也算是跟了一個家大業大的大老闆。可好景不長,公孫痤病重,雖然公孫痤很看好商鞅,並把他舉薦給魏惠王,但魏惠王這人,打過幾次勝仗,便好大喜功,嘴上說著好好好,心裡卻壓根兒瞧不上這個沒經驗的異鄉人。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所以幾經輾轉,商鞅加入了大秦公司。


(頻頻錯失人才的魏惠王)


秦孝公支持,開始變法


雖然商鞅如願得到了offer,但起初,秦孝公對商鞅是猶豫的。據《史記》記載,商鞅曾三次面見秦孝公,密談他的改革之道,據說第一次還直接把秦孝公給講睡著了。


而且社會規則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早已根深蒂固,一下做改變,百姓們也不一定能接受。但商鞅說了:“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意思是,不要去和普通人商量一個遠大的戰略,他們理解不了。但等事成之後,他們得到了好處,自然就理解了。而且,成大事,只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即可,不要和別人商量。


(商鞅舌戰貴族)


論有一個懂你的老闆的重要性,現在看來,這些話就是典型的獨裁者言論,可正巧就說到了秦孝公的心坎兒上。既然有了老闆的支持,變法就如火如荼地在秦國開展起來。


結果大家都知道,變法持續了20年,在這20年裡,秦國從一個三流小國,一步步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商鞅變法無疑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正是這變法,為商鞅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國強兵)


商鞅悲劇的原因


1. 觸犯了貴族利益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自始至終都是圍繞著老舊貴族之間的矛盾,從《墾草令》開始,商鞅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得罪了秦國貴族。不僅如此,秉著“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原則,他還得罪了當時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繼位的秦惠王。


2. 秦孝公去世,靠山沒了

商鞅變法能如此順利開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為商鞅擋住了所有貴族的報復和迫害,所以,秦孝公去世後,商鞅的靠山沒了,被秦國拋棄也就提上了日程。


(秦孝公)


3. 狂妄自大,功高蓋主

作為改變秦國命運的策劃人,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當初“裂土封疆”的諾言,有了大面積的封地。突然而來的榮譽和地位,很容易讓人喪失對現實的認識,商鞅也不例外。而且,從變法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商鞅是一個咄咄逼人、狂妄自大的人,有了權力後,更加變得不可一世。


一個權大勢大的臣子,對於繼承者來說,好比一顆定時炸彈,何況這顆炸彈和自己還有過過節。所以,當有人告商鞅謀反時,秦惠王便順水推舟,下令逮捕商鞅。


(影視劇裡的秦惠王)


至於秦惠王殺商鞅是不是出於私人恩怨,這很難說,但是對於秦惠王來說,殺商鞅怎麼看都是一筆不虧的買賣。可以說,商鞅之死,是他與統治者和貴族間的矛盾決定的,更是他高傲自負,鋒芒畢露的性格註定的。歸根結底,這個國家姓嬴。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處死商鞅的明面理由,並不是秦王支持或新法的原因,而是造反。這在極權時代是常見的事,明明因為要殺人祭旗,卻偏找個風馬牛不及的說事,冠冕堂皇師出有名,史上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商鞅之死的原罪,在於變法,變法不同於推動科技發展之類,科技發展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增加增量,而變法,卻是利益總量不變,而分配方式改變,簡言之,就是把甲的東西用某一種理由拿給乙,這樣一來,乙是高興了,甲則不管你用什麼理由,怨恨是免不了的,所以歷代變法者沒有好下場,商鞅也如是。


商鞅的理論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這二人特別是李悝的學說影響了他的一生,商鞅原在魏國相公叔痤手下,公叔痤雖有賢名,究竟不是灑脫之人,明知此人有才,在生時不推薦玉成商鞅,卻在臨死時向魏惠王力薦,讓魏王重用他,魏王思維還算正常,不拍板,公叔痤見魏王無反應,又勸他殺了商鞅,以免被敵國所用,害了魏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魏惠王唯唯諾諾,出來後說這個人瘋了,前言不對後語,自然沒有殺商鞅,公叔痤又首鼠兩端,勸商鞅逃走,商鞅也沒有聽從。

魏王究竟沒有重用商鞅,這情況換成誰估計都不會,全無名聲,只憑一個在魏王眼裡也不如何尊重的公叔痤推薦就想攀龍附鳳,基本想多了,商鞅知在魏國無出頭之日,便來到西夷之國秦國,恰好秦孝公感於內憂外患,又被魏國揍到懷疑人生,痛定思痛,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可惜茫無頭緒,不知如何著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時商鞅的到來,給秦王一根溺水中的稻草,外國人在西陲之人眼裡都是香餑餑,幾次對話之後,秦孝公認準商鞅,也認同他的理念,決定變法。


秦國既得利益者、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公子虔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形成強大的變法阻力,商鞅法家為主,身兼多家,兵家也不在話下,殺人立威還是會的,他做了變通,藉口太子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犯了新法,太子之尊不能受刑,師傅教導無方,把他的師傅公子虔以劓刑挖去鼻樑,殺一儆百,多番手段下,變法得以推行。商鞅變法,後世譭譽不一,但不可否認,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軍事力量增強,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全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子秦惠文王繼位,新君上位,各派勢力蠢蠢欲動,變法派守舊派,新權舊貴各種矛盾逐漸浮現上水面,秦惠王為了他的國家大局著想,聽從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的罪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欲東奔六國被魏國阻止不讓通過,只得回封地垂死反抗,兵敗被車裂。這也是新君欲穩定形勢攏聚全國人心的妥協之策。


南方鵬


人都有一死,但有一些死法,卻會讓人後悔來到了這個世界,比如“車裂”(又叫五馬分屍或五牛分屍,比如“腰斬”,比如“凌遲”。

這些死法,只有在出現罪大惡極之時,才會啟動。商鞅很不幸,被“車裂”了,罪名是謀反。但,真的謀反了嗎?

商鞅出兵鄭國,與秦國交戰,等同謀反

如果從場面上來看,商鞅好像真的謀反了,因為他和他親愛的秦國打起來了。一個改革的功臣怎麼和自己的老闆幹起來了?這膽挺肥啊!

其實,哪裡是膽肥?只是出於無奈而進行的自我保護。因為這之前,商鞅已經被秦國下了通緝令,無處可去。為了能生存下去,商鞅組織了封地的邑兵,北出擊鄭國(今陝西省華縣),期望戰勝鄭國,然後以此為根基,挽救自己的前程和性命。

事想得挺美,但哪裡知道,秦兵會來得那麼快,商鞅的人馬還沒把鄭國怎麼樣,秦兵就來了。然後,就開始了碾壓。商鞅兵敗被殺,屍首被帶回了秦國,被五牛分屍。還好,商鞅已死,罪少受了不少。

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要通緝商鞅呢?

好幾個大臣舉報商鞅謀反

公元前338年,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病死,商鞅最堅強的後盾離開了這個世界,新上來的主子叫秦惠文王。

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換了,大臣也開始了新的調整和變動。有人跑到秦惠文王跟前說:

“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君上,這個人功勞太大,是不是該動動了?”

秦惠文王笑了,搖了搖頭。沒幾天,公子虔等人來了,舉報商鞅意欲謀反,聽到此事,秦惠文王馬上下令緝捕商鞅。

為什麼秦惠文王如此輕信公子虔等人呢?公子虔又為什麼要舉報商鞅謀反呢?



誣告商鞅謀反,只是因為改革得罪了這些人

眾所周知,商鞅得罪了不少人,達官貴族得罪的更多,甚至曾經的太子(現在的秦王)都被他得罪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商鞅是秦孝公“聘”的改革家,非常厲害。為了秦國的富強繁榮,商鞅先後變法數次,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在新法實施過程中,有次太子犯錯了,觸犯了新改的法令,怎麼辦?大家都認為商鞅會放一馬,可是商鞅不肯妥協:“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於是,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

從此,沒人再敢觸犯新法令,可是這個仇恨就此埋下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太子終於上位了,太子黨的成員也成為了中流砥柱。於是,商鞅的結局就剩一個了。

商鞅作為改革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變法,為秦國的騰發插上了翅膀,但,結局卻如此悲慘。有人問,秦惠文王殺了商鞅,是不是把商鞅所變之法給廢了?沒有,秦惠文王繼續使用商鞅所變之法。

實在是高,殺了你,還繼續用你的成果,這到底是聰明,還是無恥呢?


感謝商鞅,壯大了秦國,讓中國的統一加快了節奏;感謝商鞅,為後世無數的改革者提供了借鑑的經驗。


藍風破曉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要沒有秦王的支持,商鞅變法能成功?商鞅也就僅僅是衛鞅了或者叫公孫鞅了!至於商鞅之死有他必死的理由:

1秦惠文王需要商鞅死!秦惠文王年少時違反過新法,為此被流放,師傅贏虔還被迫割了鼻子。這份奇恥大辱使秦惠文王怎能咽得下這口氣?再說了贏虔和甘龍等老世族不甘心權力旁落,一心想恢復舊制。為了新法,為了自己地位的穩固,殺掉商鞅,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是最好不過的投資了!

2商鞅自己作死!商鞅變法嚴酷不徇人情,過嚴過岢使得商鞅沒有盟友,商鞅本人也不是包拯,海瑞似的人物,他有很多私德有虧,他也會徇私舞弊,有了把柄就別怪別人了!而且他打仗時不地道,用下作的方法贏得勝利也不得軍隊的心,秦孝公死後商鞅就是孤立無援的存在!他不死誰死?

商鞅變法成功後已經不需要商鞅了,而且商鞅活著弊大於利,他的死是秦國的需要,這也是大部分改革者的命運!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的閱讀!歡迎大家的關注!




寅哥解惑


變法就如同改革,變法說白了就是利益重新分割:使貧者變富,富者變平,貴者變賤,賤者變貴。正是因為商鞅變法傷害了太多老秦世族的權益,因此商君最終被公子嬴虔汙衊成反叛者,兵敗自殺後,老世族仍覺得不解恨,於是將商君屍首處以五牛分屍酷刑,以告戒後來者,切勿變法,切勿取消貴族的特權!

先秦時代,各個諸侯國內部治理也是分封治,除了公室領地外,其它貴族都有封地。這些貴族在他的封地內就相當於國君,有成兵權、有經濟權、有繼承權、有生殺大權,老世族就相當於國中國,當時各個諸侯國的治理方式也大致如此。商君推行的郡縣制改革就是取消這些貴族的封地,全部收歸國有,貴族的待遇改為國家按官階給予相應俸祿,收回貴族的特權,無功不得受爵,有過必然受罰!

商鞅變法受到秦孝公嬴渠梁的全力支持,大部分老貴族都從實權職位退居二線,權力部門都由商鞅的變法派掌控。比如老貴族甘龍就由實際主政上大夫擢升為沒有實權的太師,杜摯則由實權下大夫擢升為沒有實權的太廟令!商鞅變法使國家由貴族精英統治變成士大夫能人政治,這樣權力慾極大的貴族心中十分怨恨!

商鞅治國,依法治國,凡事不能脫離法網,號稱“事無鉅細,皆有法式”,且刑與賞不區別貴賤,貴族犯罪必罰,平民有功必賞。有功於前,有過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惡於後,不為虧法;功臣孝子犯法,以其罪重罰。老世族沒有了封地,等同於財富大縮水;老世族沒有了官爵實權,等同於不再尊貴;老世族犯法同罪,有功方賞,等於取消了老世族的所有特權!

因此商鞅變法於國有利,於民有利,唯獨對世族無利,對五蠹無利。秦孝公死後,老世族紛紛復出,想挾持秦惠文王廢除商君新法;同時秦惠文王少時被商君刑治過,且商君功高震主,在朝在野的威望都是空前巨大的,對於秦惠文王的君權是重大威脅。最終秦惠文王支持老世族斬殺商君,又利用商君死後的威望一舉剷除所有老而不死的老世族。秦惠文王殺商君而用商君之政,用鐵腕護法,確保了大秦六代皆依法治國,商君雖身死但政存,千古之下僅此一人!


大秦鐵鷹劍士


商鞅早年是在魏國侍奉魏國丞相公叔痤的,但是當公叔痤快死的時候他和魏王推薦商鞅說:“商鞅是個大才,可以讓他治理國家。但是如果不用,那就趕緊弄死他。”那個時候魏王以為是他老糊塗了,所以就放過了商鞅,不過也就沒有任用商鞅。

而與此同時秦國上任了一個胸有大志的國君,世人稱他為秦孝公。秦孝公胸懷大志,一上任就發佈了震耳欲聾的求賢令。求賢令先是將歷任國君的無能數落一遍,然後說自己胸懷大志想要找一個能臣輔佐,他日事成與你同享江山。這個誘惑無疑引誘了商鞅,於是商鞅就來到了秦國。

偉大的思想總是不謀而合,一個想要變法強國,一個想要功名利祿。兩人在一起之後就開始了變法,先是由商鞅數落一下舊貴族,然後開始了醞釀變法。商鞅的變法無疑是有用的,頒佈墾草令、建立二十等爵制度、獎勵軍耕、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什伍連坐制度。

當變法成功之後,商鞅打敗了魏國收復了河西,被稱為“商君”。好景不長的是秦孝公死了,秦孝公一死那麼支持商鞅的後臺也倒了。與此同時和商鞅有仇的嬴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屁股還沒坐熱,以公子虔為首的舊貴族就告發商鞅造反,秦惠文王就下令逮捕商鞅,並且將其車裂。但是商鞅車裂之後並沒有廢除新法,反而繼續用新法富國強兵,為什麼商鞅會落得如此下場,我們看看原因。

首先廢除了世卿世祿制,這一舉動無疑是給那些混飯吃的貴族一記沉痛的打擊;而且商鞅還加強了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貴族封地的勢力;頒發的軍功制無疑是壓死貴族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更是將法律任用在貴族身上,使當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成為了一句笑話。

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在變法初期的時候反對者很多,商鞅就用殺雞儆猴的方式,借太子犯法一事來鎮住了那些反對者。當時的商鞅對太子傅和太子師分別施以刖刑和黥刑,但是這兩個人的來頭都不小,太子傅是秦孝公的弟弟公子虔,這是皇親國戚啊,而太子師是公孫賈,這是貴族的代表啊。商鞅為了維護新法,將皇親國戚和舊貴族得罪透了。

而且商鞅自己為了維護新法,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刻薄寡恩的人,在渭河邊一日之間斬殺700多人,使渭河水都染成了紅色。自己一生過於執著法治,導致得罪了貴族更是傷了百姓的心。但是這是變法必須做的啊,如果變法必須這樣,如果變法不得罪人,那麼變法就變得毫無意義。變法成就了商鞅,但是也徹底了毀了商鞅,商鞅揚名於世是必然的,商鞅草草收場也是必然的。


江郎說史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贏駟即位,以公子虔為首的舊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秦惠王遂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倉皇出逃想回魏國,但魏國拒絕他入境,後逃回封邑商地,無奈舉兵叛亂,最終兵敗身亡,後屍身處以車裂示眾。商鞅雖死,然其法猶存。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壯大了秦國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什麼這樣一個有功之臣會得到如此悲慘的下場呢?下面我便為大家講講這其中的緣故!

變法侵犯了當時貴族的利益

商鞅變法一直是遭到當時秦舊貴族反對的,只是因為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實施。為什麼當時的貴族會如此反對呢?這就得從變法的內容來說了。

  1. 在政治方面,商鞅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毫無疑問,這就消弱了貴族的政治權利。

  2. 在經濟方面,變法廢除了當時的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這讓貴族在經濟上損失巨大。

  3. 在軍事方面,建立了獎勵軍功制度,普通百姓可以通過軍功和努力生產獲得爵位,而貴族的爵位不再世襲,若不能立功,只能失去爵位,失去特權。這對貴族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4. 法律上,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打擊了當時貴族堅持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刑罰理念。

所以商鞅變法,使其與當時的貴族成為了仇敵,在孝公死後,新君剛上位,貴族便乘勢將商鞅置之死地,為了穩定局面,秦惠王不得不殺商鞅,也只有殺了商鞅平息眾怒,才能讓新法繼續實施。

其使自古實行變法的大有人在,也沒有幾次變法是不侵犯一些上層貴族利益的,更何況變法利於人民,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像之前的李悝變法,管仲改革都沒有如此之結局,為什麼商鞅卻下場如此悲慘呢?史書對商鞅之死有四個冷血的字記載——“秦人不憐”。其根本原因還是出在商鞅自身性格上。

商鞅刻薄寡恩,極端功利的性格

在我看來,商鞅之所以慘死,究其根本在於其自身的性格,下面我舉幾個事例,大家一看便知。

  1. 據史記記載,在變法初期,對新法提意見的人很多,商鞅於是殺雞儆猴,借太子觸犯法律,將太子傅和太子師分別施以刖刑和黥刑,至此,再也沒有敢批評新法之人。

  2. 為求功利,背信棄義。商鞅在攻打魏國時,因曾與魏國主帥公子卬有交情,便約公子卬和談,公子卬未有提防,過去和談,竟被商鞅扣下成了俘虜,乘機發兵攻打魏軍,以此手段贏得戰爭的勝利。

  3. 他的刻薄寡恩也體現在了新法上,使用嚴刑酷法來約束民眾,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據史料記載,商鞅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這也是為什麼“秦人不憐”的原因所在。

  4. 我行我素,不聽良言。商鞅的好友趙良曾多次勸誡商鞅,不能太過霸道,不要積蓄多方怨恨你,但商鞅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以致人心盡失。

司馬遷曾對商鞅評價道:“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賈誼也曾說到:“商君違禮法,棄倫理。”所以商鞅其實是死於自己之手。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變革,它實現了富國強兵,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這一點是值得後世肯定的,但商鞅的為人處世並得不到後世的贊同,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無可厚非,但凡事都有個度,一旦太過了,也難免以悲慘收場!大家怎麼看呢?


靈魂的感觸


商鞅最終遭到五馬分屍的主要原因是(1)他的變法得罪了新的秦王和大群權貴,秦民也對其反感。(2)他過於看重權勢,耀武揚威,沒有給自己留後路(3)新秦王需要用他的死來安撫人心。

商鞅變法,主要是在秦孝公支持下進行的,持續20多年,極大地提升了秦國的國力。但是,在這激烈的改革過程中,商鞅也成為了眾矢之的。等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後,商鞅失去最大的靠山,於是慘遭五馬分屍的下場。

(1)商鞅變法得罪的是整個秦國。不但傳統的權貴勢力受到嚴重打擊,連普通的秦國民眾,也在嚴刑峻法下苦不堪言。雖然商鞅變法的結果是讓秦國更強大,在客觀上改善了秦國的國際地位,並促成百餘年後秦國統一天下,但秦國民眾是看不到這些好處的。真正直接得益的,是在商鞅制度中得到晉升的那些平民人才,但這些人才一則聲音小,二則也不會因此感激商鞅,只會感激秦王。

(2)商鞅自己人品上也存在問題,耀武揚威,炫耀富貴權威,和民眾距離拉得很遠。在秦惠文王上臺後,他甚至圖謀起兵造反,最後被逮捕後處死。

(3)秦惠文王其實並不是一味報仇的傻子。雖然商鞅變法讓他丟了臉,但他也知道商鞅變法確實有助於秦國國家和王室的地位力量。但同時,商鞅變法也確實引起了民怨沸騰。因此秦惠文王用了非常聰明和厚黑的一手。他一方面保留了商鞅變法的那些內容,另一方面把商鞅抓起來五馬分屍。這樣,隨著商鞅的慘死,秦國朝野上下的怨言被平息了。但同時,商鞅那些有用的制度卻繼續讓秦國不斷強大擴張。

商鞅的制度和商鞅的命,都被秦惠文王做了最大化的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