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知道的關於美食的故事及有趣的事有哪些?

明可2726


作為一名愛動手去作的美食愛好者,真的有一些美食小故事。


美食故事一:自己研究“烤牛肚”。

從2000年之後的每一年夏天,我和朋友們都愛喝啤酒吃燒烤,可是到2010年左右報紙、電視爆料說有一小部分黑心店家用豬肉刷羊油冒充羊肉,用鴨肉冒充羊肉的,看到這些報道後,我一度懷疑我有沒有吃過假羊肉。

於是在2013年3月2日自己加工製作了一個小烤爐,自己到羊肉鋪買羊肉,從3月至6月,每個星期烤二次羊肉,當然還烤過別的很多食物,如:魚、豆腐乾、韭菜、麵筋、大腸、大蒜、茄子等等。

到2013年7月份又吃燒烤時,我去超市採購食材,燒烤羊肉每次是必須有的,可是別的食材都烤過好多遍了,想換換,忽然看到“牛肚”,心裡想,牛肚都是“涮”著吃(我們洛陽人超級愛吃“涮牛肚”),要不今天烤一回試試,嚐嚐味道。因為是第一次烤也沒敢多買,就買了一斤二兩。

那天下午我休息,下午3:58分開始切羊肉並穿串,還有別的食材也切好穿串。最後剩下牛肚了,牛肚如果直接穿串,烤出來我怕太“筋”了,加上又是從超市直接買回來的,衛生情況也不知道怎麼樣,於是決定先煮一下吧。

我先將牛肚改刀切成3釐米左右寬的長條形,冷水下鍋,加鹽、十三香,水煮開後改小火慢煮5分鐘,關火再泡10分鐘,然後倒除鍋中的水分,待牛肚自然冷卻後改刀切小段,並穿串,那天的牛肚1.2斤我一共穿了28串。

從過程中不難發現,其實牛肚已經煮熟了,並且還帶有鹽味和十三香調料味。

那天晚上我們一共四個人吃燒烤喝啤酒,我們買的有籠蒸花生,燒烤沒有烤熟時先吃剝花生喝啤酒。那天我第一把烤的羊肉串(一把12串,每串0.8兩),第二把我都烤牛肚。

也沒有烤過,就按照烤素菜的方法烤。

我先把牛肚放在烤爐上,也是12串;

牛肚兩面烤熱後刷一層食用油,然後撒鹽、白糖,鹽和白糖溶化後撒上辣椒麵;

最後撒上了孜然粉。

牛肚上桌後,我和朋友們一人嚐了一串,都說好吃,讓我再烤。那天最後我只吃了二串烤牛肚,其餘都被朋友們吃完了。

自從2013年7月份第一次我烤牛肚後,我和朋友們的每一次燒烤,都離不開“烤牛肚”了。

後來又將烤牛肚更改用料,涮蒜泥的蒜香烤牛肚,與羊肉混合烤,不刷食用油,用烤羊肉出的羊油拍打在牛肚上。


美食故事二:酸漿燴菜。


洛陽的漿麵條是洛陽的名小吃,是用“綠豆發酵”的“酸漿”製作而成。

2012年的冬天,前一天中午家裡買了一壺綠豆酸漿,吃了漿麵條,第二天中午我還想吃酸漿,但是又不想吃“漿麵條”,然後我就想怎麼能用酸漿做點什麼。

做“酸漿燴菜”吧,冬天吃燴菜也暖和,於是用熱水泡了花生米、黑木耳,去菜市場買了肉片、豆腐皮、蘑菇、胡蘿蔔、油炸豆腐、蒜薹、芹菜,回家開始做。

洗淨的炒鍋放在火上,加入食用油,先炒肉片,肉片炒熱後放入胡蘿蔔、油炸豆腐、花生米、蘑菇、木耳、豆腐皮,並加鹽、十三香翻炒;

鍋裡的菜均勻受熱後,加入“綠豆酸漿”,大火煮沸後改小火慢燉7分鐘,如果味道淡,可以適量再放入食鹽;

小火燉到7分鐘時放入事先切好的芹菜和蒜薹。

改中火燉3分鐘,起鍋前撒入少許味精。

一道營養美味的“酸漿燴菜”就做好了。


以上二個美食故事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當然,每一個美食愛好者都有自己的美食故事!


人在風上走


我的老家在山東,我們那裡飯桌上的主食以麵食為主,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蒸餑餑,其中我們要蒸一種外形特殊的餑餑,它的名字叫做“聖蟲”。說到這種美食還有一段動聽的故事呢。

接下來我把“聖蟲”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很久以前在我們當地有一個大戶人家,他們家的大兒子在寒冬臘月娶親,新娘子是遠近聞名的美人,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心地特別善良,經常做好事,因而深得老百姓的喜愛。

那天在送親的路上新娘子聽到路邊有低低的哭聲,她發現有一隻形狀像小蛇的蟲子蜷在路邊,渾身哆嗦,新娘子起了惻隱之心,她命人把那隻蟲子撿了起來,隨後她把蟲子揣進自己的懷裡為它取暖,那隻蟲子很快就暖和過來了,它居然還能和新娘子說話!

拜完天地後一群女人簇擁著新娘子,要把她送進洞房,就在這時那隻蟲子示意新娘子把它放到糧倉裡,新娘子告訴自己的婆婆她想要去看看家裡的糧倉,婆婆聽了非常高興,她覺得自己的兒媳婦沒進洞房就要去看糧倉,將來她一定是個很會持家的人。

這家人的糧倉很大,裡面放著十來個大糧垛,新娘子圍著那些糧垛轉了好幾圈,她乘人不備把那隻蟲子塞進了其中的一個糧垛裡。

第二年村裡鬧了災荒,很多老百姓的農田顆粒無收,馬上就要面臨無糧可吃的困境,這時那個新過門的媳婦心急如焚,她勸說公婆開倉放糧,賙濟周圍的百姓,老兩口權衡了半天終於答應了。

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蜂擁而至,他們圍在這家人的門口領糧食,這樣的場面一直持續了好幾個月。

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無論這家人的糧食怎麼發放,第二天一早空空的糧垛裡又會裝滿新的糧食。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是當年那隻蟲子在報恩。

從此以後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蒸一些外形像那隻蟲子的麵點,用來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個習俗在我們當地一直延續到現在。


劉笑東


今年28歲,這輩子最讓我忘不了的就是滄州早上路邊廉價的美食,售價五塊錢的大餅雞蛋。

我是張家口的,7年前由於個人原因大學畢業隻身一人來到滄州這個陌生的城市,11月份的天氣寒冷無比,兜裡只有可憐的500元,艱難度日。

早上基本是不吃飯的,到了晌午10點左右,才會去路邊阿姨的三輪車上買上一套大餅雞蛋,一張剛酪出來的大餅,表皮還滋滋冒油,然後在鐵板上打兩個雞蛋,撒點蔥花,香味濃郁撲鼻而來,一些土豆絲放在鐵板上,撒上阿姨自制的調料,翻炒,快熟的時候放一點辣椒油,這味道讓你聞了就想打噴嚏,並且食慾大增,同時將烤腸一分為二,在鐵板上滋滋作響讓它熱透,散發出它獨特的體香。

最終,大餅在底層,雞蛋在大餅上面,土豆絲和烤腸放在雞蛋上面,阿姨用她油膩的雙手將大餅捲成筒狀,放進白色的塑料袋裡,這樣,一套蛋白質豐富的大餅雞蛋就做好了。

這套大餅雞蛋最終讓我度過了寒冬,吞進胃裡讓我熱乎乎的感覺像極了愛情💓!



黃糕肉菜


最好的故事就是有你有我有家有歡笑。

我對美食沒有特殊的愛好,但是我唯一忘不了的味道就是媽媽做的韭菜餡餃子。

每當重要節日,或者什麼高興的事媽媽都會包餃子,而且幾乎都是韭菜雞蛋的。

後來我出去上學了,每次放假回來,總能吃到餃子。對於這種味道的依戀,我始終無法逃脫,大江南北美味佳餚嘗過不少。依然覺得媽媽做的餃子最好吃,我想那就是愛的味道吧。



第二家


十三年前,因為受不了紡織廠常年累月的加班,受不了讓人絕望的夜班工作,以及一群女工爭奪好紗線的暗鬥,這些讓人看不到未來的日子…….我和好友李娜在別人詫異的眼光中,離開鎮上的紡織廠,兩人結伴跑到濰坊市區去找了份工作,那是我倆主動邁向城市的開始。

當時的濰坊讓我倆感覺到城市好大,到處都是好玩的地方,對一切充滿著好奇心。沒事的時候就到處逛,閒逛時就吃到了濰坊火燒,吃過之後便再也忘不掉。

那時我倆嘴巴特別饞,但身上又沒多少錢,唯一解饞的機會就是起早循著香味到工作地附近的一個早市去買火燒吃。

那條早市上賣早餐的很多,賣火燒的也不止一家,我倆最喜歡去的就是一個老頭開的火燒攤。這老頭做的火燒實誠,餡多皮薄,火燒出爐之後,那冒著豬油與面混合經過燒製後,讓人食慾大開冒著香氣的酥皮都快被餡撐破了,隱陷約約讓你看到餡裡的內容……排隊的人很多,等火燒的每一雙眼睛都盯著火燒出爐,火燒雖還沒有吃到嘴裡,但是在心裡已經重複無數次把它咬在嘴裡的感覺了。老頭把火燒爐抽屜拉來的那一瞬間,香味四溢,把人肚子裡的饞蟲勾得四處亂竄,不由得咽咽口水,心裡默默算著,到底哪一屜才有屬於自己的。等待的過程是一種煎熬,看著排在前面的人買到火燒,心滿意足地上咬上那麼一口, 心裡更加著急,恨不能那把火燒吃到嘴裡的人是自己……

做火燒的老頭並不著急,不管後面排隊的人有多少,他都是不慌不忙的,他火燒餡放得很多,那皮極薄,手上動作上下翻飛幾下,一個火燒便做成了,然後放在烤火燒的屜上,一屜滿了,爐子裡的火燒也熟了。

老頭賣的火燒只有兩種餡的,一種肉餡,一種茄子餡。肉餡的最解饞了,一口咬下去,酥皮混著肉的軟香,跳躍在嘴裡給人的滿足感,把肚裡的饞蟲治得服服帖帖,總覺得那時的肉最好吃。肉餡比茄子餡的稍貴那麼幾毛錢,我拮据時經常吃的還是茄子餡的,每當我買了茄子餡的,李娜如果買了肉餡的,都會裝作特別想吃茄子餡的樣子,然後掰半個塞給我,嘻嘻哈哈地說要和我換著吃……

那一年我們倆在相互扶持中度過,每當想家時或者心情不好時,李娜都會悄悄跑出去,買肉火燒給我吃,如果沒有她的陪伴,我不知道那段時間應該怎麼度過的。

後來因為很多原因,我和她失去了聯繫,再也找不到她了。我常常會想起濰坊的火燒,不知道是想念這個美食,還是在想念她。


小白菜尋食記


春風依醉回答。

我是典型吃貨,喜歡美食,也會做美食,更有許多關於美食的故事。

以前有個美食家,也很有學問,他到本地最大的一個飯店“四季春”“進餐。

店小二問:客官,您點什麼菜?

美食家說:“皮裡皮,皮外皮,皮打皮,皮拱泥。”

這個菜譜可把店小二難為壞了,他不知道是什麼菜呀。

店小二趕忙向掌櫃的請教,掌櫃的也不懂。

掌櫃的向東家請教,東家也不知道。

店小二回復客人說:“我們小店裡沒這幾樣菜,要不您點些別的菜。”

“就要這四樣菜,別的不要。”美食家說。

店小二說:“可是我們店小,沒有呀。”

這時四季春酒店東家的閨女說:“小二哥,趕緊給客人上菜,不帶皮五花肉,帶皮紅燒肉,豬尾巴,豬嘴。”

美食家佩服東家女兒的智慧,交上銀子走了。

美食家見到四季春酒店的女兒既聰明又美麗,遂生愛慕之心。

他想去酒店再會美女,抱得美人歸。

美食家拿一棵芹菜、二個雞蛋去了四季春酒店。

還是店小二接待。

美食家說:“給你們一棵芹菜,二個雞蛋,給我做四道菜,要符合一首絕句。”

廚師做不了,讓店小二推掉。

這時,四季春酒店東家的女兒出來說:“讓大廚把二個雞蛋煮熟,其它不要問。”

大廚只好照辦,不一會四個菜陸續上來。

第一道菜,兩個雞蛋黃,幾片芹菜葉。

小二說:“兩個黃鸝鳴翠柳。”

第二道菜上來,蛋清做成飛鳥的樣子,沉在清水裡。

店小二說,一行白鷺上青天。

緊接著第三個菜,雞蛋殼與蛋清之間的白色膜,飄浮在清水上。

“窗含西嶺千秋雪。”小二唱道。

第四個菜,清水裡飄浮著四塊雞蛋殼。

美食家說:“不用說這是‘門泊東吳萬里船’。”

美食家落荒而逃,女神太聰明,他降不了呀!

朋友們大家知道皮打皮、皮拱泥是什麼嗎?







春風依醉


有一道美味的四川菜,魚香肉絲,這道菜具有鹹甜酸辣,非常適合飲酒下飯。關於魚香肉絲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魚香肉絲,以魚香調味而定名。魚香味的菜餚是近幾十年才有的,首創者為民國初年的四川廚師。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收錄了1328種川味菜餚,但卻沒有一例魚香味菜,說明魚香味菜只能是1909年以後才出現的。魚香肉絲的“魚香”,由泡辣椒、川鹽、醬油、白糖、薑末、蒜末、蔥顆調製而成。此調料與魚並不沾邊,它是模仿四川民間烹魚所用的調料和方法,取名為“魚香”的,具有鹹、甜、酸、辣、鮮、香等特點,用於烹菜滋味極佳。

  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他們家裡的人很喜歡吃魚,對調味也很講究,所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姜、蒜、酒、醋、醬油、泡菜等去腥增味的調料。

  有一次晚上這個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個菜的時候,她為了不使配料浪費,她把上次燒魚時用剩的配料都放在這款菜中炒和,當時她還以為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來後不好交待,她正在發呆之際,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

  這個老公不知是肚飢之故還是感覺這碗菜的特別,而他還沒等開飯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還沒等一分鐘,他迫不及待地問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剛在結結巴巴時,她意外地發現其老公連連稱讚其菜之味,她老公見她沒回答,又問了一句“這麼好吃是用什麼做的”,就這樣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給他講了一遍。而這款菜是用燒魚的配料來炒和其它菜餚,才會其味無窮,所以取名為魚香炒,而得此名。

  後來這款菜經過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進,現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譜,如魚香豬肝、魚香肉絲、魚香茄子和魚香三絲等。如今因此菜風味獨特,使各地的人們所歡迎而風靡全國。


蘭家二哥


徽菜臭鱸魚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安徽的大商人,非常喜歡吃魚,一次走水路買了鱸魚處理乾淨撒上鹽醃製一下準備吃,由於路途遙遠,顛簸勞累把鱸魚給忘了,幾天以後想起來了,一看鱸魚已經不太新鮮有點發臭了,扔了吧有點可惜,最愛這一口,就洗洗用油煎制兩面金黃,紅燒了。用筷子夾一塊一嘗,美味啊,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魚,比新鮮的還要好吃。魚肉經過醃製以後更加細膩成蒜瓣狀,鮮香可口,微微有點臭,但是香味更濃,吃上一口簡直欲罷不能,從此以後這道菜就傳開了,成為徽菜的代表菜。




玉面小達摩666


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

隨便走進一家中餐館,你要是問一個外國人,

中國菜哪一道最好吃?

十有八九都會說──左宗棠雞。

更有外國網民在得知這道菜的發明者去世後,

在社交媒體上緬懷道:“剛剛訂了中餐,

在電臺上聽到這個消息後我就知道今晚我該吃什麼了。

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

週末我會去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那家吃左宗棠雞。”

能征服外國人味蕾的這道中國菜,

也就是左宗棠雞的發明者,

他來自湖南,曾是蔣介石的私人廚師,

他的名字叫彭長貴。

1

1930年的冬天,長沙下著雪,

12歲的彭長貴因為家裡極度貧困,好幾天都沒得飯吃,

飢寒難耐之下,他一咬牙,

頂著鵝毛般大的雪,離家出走,拜師學藝。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他被大名鼎鼎曹藎臣看中收為徒弟。

為了感恩,他下定決心“好好學廚”。

4年磨刀功,4年切菜功,

彭長貴的努力曹藎臣盡收眼底。

因為腦子機靈,悟性高,更是深受曹藎臣喜愛。

沒幾年,彭長貴便成曹藎臣嫡傳4位弟子之一。

可好景不長,內戰爆發,為了逃避戰亂,

20歲的彭長貴帶上菜刀獨自闖蕩四川、雲南、貴州...

最後他被國民黨抓壯丁,開始了軍旅生涯。

幸好有燒菜一技之長,就算是打仗時也能吃得開。

彭長貴說:“雖是戰爭年代,

但好像沒有一件事和吃沒有關係。”

憑藉高超手藝,無論士兵還是將領,

都對他的菜讚不絕口。

中國人有句老話:吃人嘴軟。

久而久之,他的廚藝傳遍四方,

更是憑藉這一技之長,作為湘菜大師傅,

他進入了曲園酒家,負責站爐子,

後來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等都爭相請他主廚,

就連蔣氏夫婦去廬山避暑也要他隨同,

27歲的彭長貴,一夜翻身,

像明星趕場,穿梭於政要名流之間。

2

1949年,國民黨戰敗,

31歲的彭長貴面臨去留抉擇,

蔣介石夫婦記住了這位身高一米八的帥氣廚子,

邀他一起去臺灣,當時他沒多想,就跟著去了。

據說有一天,蔣經國辦公到深夜後,

帶隨從到彭長貴開設的彭園餐廳用餐,

但餐廳當日的高檔食材都已用盡,

準備打烊,只剩雞腿稍稱堪用。

面對簡單的食材,彭長貴唯有用心。

他小心翼翼把雞腿去骨切丁,再把辣椒切段,

將炸熟的雞塊瀝乾,

然後用辣椒,雞塊,蔥薑蒜,醬油,醋拌炒均勻,

最後勾芡淋上麻油,就成了一道新菜。

蔣經國一箸入口,鮮汁淋漓,

品嚐後,他拍案叫絕,當場便問道:“這菜叫什麼名字啊?”

因為人在他鄉,多有漂泊的自戀情結,

彭長貴心中泛起了一絲鄉愁,

他內心期待當人們吃到這道菜時就會想起湖南,

便告訴蔣經國這道菜叫做──左宗棠雞。

在臺灣,因為有了蔣經國的一次真實體驗,

彭長貴和左宗棠雞這兩個名字,

如海峽對岸吹來的一陣亞熱帶季風,風靡臺灣。

“只需一箸雞,頓感人生無著,

幾杯酒,嚥下變成了鄉愁。”

而這道夾雜著對故鄉思念的菜,

總讓人念念不忘。

3

1973年,秉承將師傅手藝傳承世界的美食初心,

55歲的彭長貴打算去美國。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

他在紐約的「彭園」剛開業不久,

才發現“左宗棠雞”已經先一步傳到美國了。

原來在尼克松訪華同年,中餐在美國大熱,

美國的唐麥克先生開的“湖南餐廳”就把這道湘菜左宗棠雞做給美國人吃了。

食神蔡瀾說:湘菜是中國最辣的菜了,川菜都比不上。

因此唐麥克改良了口味,出了一道酸甜“左宗棠雞”。

彭長貴得知後,內心卻焦灼萬分,

他認為正宗的“左宗棠雞”一定得有湘菜的辣味,

也只有這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中國菜。

但當正宗的左宗棠雞登陸美國時,

紐約人都不知道他做的才是正宗的,

對待他的“左宗棠雞”則一臉鄙夷,好像是他在抄襲別人。

那段時間對於年過半百的老彭來說太艱難了,一夜白頭,

就連紐約時報的美食專欄評價彭園餐廳時說:

“曼哈頓餐廳的現實壓力,對這位傑出的老師傅來說太大。”

可彭長貴的人生詞典中從沒有“放棄”二字,

他東奔西走,借錢開分店,

只為讓更多人吃到最正宗的“左宗棠雞”。

直到有一次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光臨他的彭園,

並對他的“左宗棠雞”讚不絕口,並時常帶家人一起來享用,

紐約的媒體們才順勢跟風宣傳,

而這道最正宗的“左宗棠雞”才揭開了廬山真面目,

並用它中國菜的身份,徹徹底底風靡北美,

征服了每一個外國人。

“有些事急不得,你得等它慢慢熟。”

可彭長貴這一等,就是七年。

▲ 彭長貴先生(左)與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右)合影

4

1980年,彭長貴得知母親去世,

千里迢迢,他回到長沙省親,

連他自己都未曾想過,31年後才能踏上這片故土。

一生兜兜轉轉,下飛機的那一剎那,

他最想念的依舊是故鄉的辣。

據彭長貴說,正宗的“左宗棠雞”,是離不開湘辣味的。

即使再過一百年,也一樣。

因為在他心裡,“左宗棠雞”這道菜,

就是故鄉給他的味覺習慣,

它會像花崗岩一般頑固,無論你走到哪裡也無法改變。

後來,彭長貴回到臺灣退隱食林,休養生息。

直至2014年,當第10家彭園店開業時,

這位已經96歲高齡的彭廚師再次出山,

一身廚師服站得挺直,手握大勺,

只為“再炒一次左宗棠雞”。

人生風雨80載,彭長貴要告訴世人的,

是湖南菜,根本不可能是甜味的,所以不會有糖。

直至2016年11月的最後一天,

彭長貴離世,享年98歲,

帶著“湘菜終身成就獎”謝幕……

蔡瀾曾說過:“真正懂得吃的人,

一定要體驗廚師的辛勤和心機,才能領略到吃的真髓。”

彭長貴一生的心機,是80多年的赤子之心,

家鄉不能忘,鄉味不曾改。

而這世界上最極致的口味,

也莫過於用心。

▲ 96歲高齡湘菜大師彭長貴(右)3年前還親手烹調左宗棠雞。

聽過彭老爺子的故事,你感動嗎?

對於味道的執著,他始終秉持著對初心的敬畏。

也正是他的堅持,“左宗棠雞”才能紅遍全球。


物道


美食的傳說那就多了,比如我們雲南的 過橋米線傳說 就是非常有名而勵志的傳說之一!

過橋米線 的傳說: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姓楊的秀才為了赴京趕考,在蒙自南湖的一個小島上苦讀攻書。

因為小島離家有點遠,楊姓秀才為了考取功名,不辭辛勞,起早貪黑,眼見秀才日漸消瘦。妻子看在眼裡,十分擔心秀才的身體。於是就把家裡唯一一隻老母雞給殺了,想給秀才補補身體。

然而,在送去的過程中,經過一座小橋的時候,因為妻子日夜操勞,暈倒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妻子慢慢甦醒後,心想:糟糕!飯菜肯定涼了。於是站起來就急匆匆的往小島上趕去...

當妻子趕到小島上後,就立即讓秀才趕緊吃,避免飯菜涼了。於是秀才打開蓋發現黃黃的一層雞油浮在上面,下面還挺燙。隨即就稀里嘩啦吃了起來……咦!秀才陡然感覺湯鮮味美、米線可口。頓時精神抖擻、精力倍增……

後來,由於小島上也是環境清幽,無人打擾。同時在妻子的悉心照料和秀才自己的努力下,終於考取了功名。

為了感謝妻子的日夜操勞和賢良美德,再加上妻子每次送飯都經過一座小橋,遂美其名曰:過橋米線!

從此,這樣把雞湯做好,再把米線、新鮮的蔬菜放到裡邊的這種吃法就這樣傳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