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黛玉說她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黛玉為何不喜李義山的詩呢?

尋桂子


林黛玉在給香菱講作詩的的時候,說不學李義山,而推薦王維李杜陶等人詩集,是她不喜歡其詩嗎?


李義山即李商隱,她欣賞他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在遊大觀園時,當寶玉嫌殘荷礙眼要人拔去,如隨口說此句,言不必了。此詩與中秋夜與湘雲凹晶館聯詩中"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同味。

想來黛玉對李詩十分稔熟的,詩詞的風格還神似。如《秋窗風雨夕》也能看到《夜雨寄北》的影子。



尤其《葬花吟》簡直是把他《天涯》的華麗翻版,意更悲,語極豔。原詩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當然這是曹公手筆,另一回目"意綿綿靜日生香",也由"藍田日暖玉生煙"化來。)

可以說黛玉的詩詞受李義山影響很大的,可她的確從內心來說,是排斥的,刻意冷落的,為什麼呢?

只因李詩多悽悲,而香菱身世飄零,既然有心學詩不妨做積極的學問,以慰藉心靈,只是刻意冷落他吧。

其實不僅是香菱,對花季少女來說,李商隱的詩頹廢傷感,又多晦澀難懂,過於消沉不宜讀學的。

可見黛玉真的很善良,對香菱有為師之深沉之愛,她希望王維陶淵明等的田園詩清新自然,李白浪漫飄逸,更有樂觀與豁達,可以減輕香菱的痛苦。

再者如黛玉所說,對初學詩的人來講,性靈意趣為要,李義山老氣橫秋,蕭索之味如殘荷滅燭,又多典故曲折之美,新人難以摹仿的,勉力為之屬故作深沉。



更由於黛玉為愛情所困,"木石姻緣"苦盼焦心日日復年年,她希望有個好的結果。

李商隱一生慘淡,兩段愛情經歷多舛,於詩感情豐富又常含悲,如《房中曲》: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感嘆妻子病重,他卻迫於生計出外奔波,在外任職時成永別。

另一首《暮秋獨遊曲江》: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為悼亡妻之作,堪比"十年生死兩茫茫”。

黛玉性聰慧,早和悟世事多終悲,李詩不忍卒讀受刺激,徒增煩憂罷了。


元元的天下


💁黛玉說她最不喜歡【李義山】既【李商隱】的詩!只喜歡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我覺得:

💁——是李義山的詩中多隱晦了黛玉的身世與遭遇!黛玉本是絳珠轉世來報恩的!她天生有一顆通透玲瓏心!實際上她早就知道自己的結局如何!只是她自己在逃避現實,因此才令她多愁善感!因為她知道自己早晚會離開這個紅塵濁世!迴歸自己的本位!

💁李義山的情詩多傷春悲秋!公子多情!紅顏薄命!這是黛玉最不想看到的!因為她是真心喜歡她的寶玉哥哥!也是真想自己能夠改變宿命的安排!能夠跟自己的心上人共結連理!比翼雙飛!

💁——至於黛玉唯喜歡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原為“留得枯荷聽雨聲”!為什麼這裡確改了呢?

💁——我理解為:這其中的“殘荷”黛玉是隱喻了自己!“留得殘荷聽雨聲”也說出了黛玉的心聲!雖然只是殘荷之軀!但仍可尚有一份生機,在世間聽雨打荷葉之聲!如果是“枯荷”!那就完全沒有生機了!“枯”隱喻的是死!不用說“細雨纏綿”!就是“狂風驟雨”也感受不到了!因為她完全沒有了生氣!

💁——我覺得這也是“曹雪芹”先生的特意所為!這是我的理解!【不喜勿噴】😂

五言隨感·【痴兒*】

懶挽卷凝痴,婀娜繾綣姿;

風摧春骨瘦,香冢葬花魂!

——貓咪a梅小摳*



貓咪a梅小摳


《紅樓夢》中曹公筆下林妹妹口中的李義山就是李商隱,他生於813年死於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李義山的詩詞其實很好,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佳做,我且抄出幾首,與大家共賞:

《無題1》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2》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從此幾首詩中可略知李義山之才華橫溢,但是同時也能從中窺出他的落寞,他的憂傷,他的孤獨,他的懷才不遇,他的悲觀的人生態度,卻獨沒有李白、王維、杜甫等詩人那種豪放、灑脫、樂觀的氣質!

大家都知道林妹妹是一個多愁善感,自怨自哀,婉約憂鬱的才女,林妹妹深知自己身上的種種弱點,她當然不會去喜歡一個與自己有同樣氣質,同樣弱點的詩人,也許林妹妹的潛意識是想擺脫自己身上的種種憂鬱和哀愁吧,所以她更欣賞李白、杜甫、王維之類的詩人!(從教香菱寫詩中得出的)

而獨獨這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卻有一種超然脫俗,樂觀,積極向上的意義,所以林妹妹就特別喜歡這一句!

這只是我的淺簿的看法,也許只有曹公才懂林妹妹的真實想法吧!


明月照紅樓


因為心境相似,怕讀心聲;因為際遇一樣悲涼,怕看悽慘。

黛玉之感性,早已讀懂李商隱為何字裡行間隱晦。

不是不喜歡,而是太喜歡,喜歡到不敢去面對,不願去面對。怕從中讀到另一個自己。

最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

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留得枯荷聽雨聲”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極為悽美。而《紅樓夢》裡,黛玉把枯改為殘,更是極致。


季節更替,美麗流逝,怎麼能把好的東西都連根拔去?可見黛玉之多愁善感。

殘荷是見證美麗的主角,就讓它留著吧,一起和我聽雨……滴滴答答……

聽著孤獨、聽著悽美、聽著人生……


清心一棧


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的詩,絕不是因為李商隱的詩風隱晦,因為黛玉亦是蘭質蕙心,飽讀詩書,李詩用典太多是難不住黛玉的。大概是因為李商隱的詩過於傷感,讓人不忍卒讀。林黛玉本就傷春悲秋,多愁善感,如果再讀李商隱的詩歌,豈不是更加悲傷了?悲傷過後又要落淚,孱弱的身子骨怎經得起傷痛?


李商隱以無題詩最為著名,被稱為“七律聖手”,七律寫得精工優美,而且還擅長於七絕,是唐代最後一位大詩人。我們來看一下李商隱的這首古絕句,就明白黛玉為什麼不喜歡他的詩了。

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對於林黛玉來說,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春恨、秋恨都凝結到了心頭,只要一直活著,就會永遠痛苦著,像江水一樣永不止息。賈寶玉雖然想要的是木石前盟,但人們都希望的是金玉良緣。除了外祖母之外,無人為自己主張。寄人籬下的身單影只,徒留悲傷而已。年年歲歲,心中的期盼逐漸落空,幼小的心靈早已經不起李詩的摧殘了。

要說林黛玉獨獨喜歡“留得枯荷聽雨聲”,那也是正常的表現,雨打枯荷的清韻,可以讓黛玉稍解寂寥,略慰相思之苦。訴肺腑一章感天動地,黛玉心裡只有寶玉。自己一直在經歷著風雨的摧殘,所幸的是,還有那麼一點點期望。在雨打殘荷的神韻裡,自己可以加深對命運的期待。將來的宿命如何,無從而知。點點滴滴的雨聲中,思念一直不絕。

李商隱的詩歌文辭優美,但是過於悲傷,比如《無題》詩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林黛玉是斷然讀不得該詩的,林黛玉的三首《題帕詩》就是對該詩的最好解讀。讀此詩,徒留悲傷而已!又比如李商隱《蟬》詩裡的最後兩句“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黛玉孤苦伶仃,父母雙亡,又無兄弟姐妹,身世悽苦,怎能不傷感!又比如李商隱《風雨》詩中的“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自己心地單純,善良無私,遠遠不是那些世故、圓滑之人的對手,周遭環境如此險惡,自己是冰清玉潔之人,斷然不會和那些人同流合汙的。


先前的我很喜歡李義山的詩,隨著閱歷的增加,我不太喜歡他了,反而喜歡上了杜牧的詩,因為杜牧的詩格調高昂、清麗生動,讀起來很快樂,遠非李詩的密麗晦澀所能比。最後我想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兩句來解釋林黛玉為什麼喜歡“留得枯荷聽雨聲”,這兩句就是“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層城鵷雛


黛玉說她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留的殘荷聽雨聲”,黛玉為何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呢?

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呢?那就姑且先從李義山的詩說起。

李義山何許人也?李義山即是史上有名的晚唐詩人李商隱,字義山。說李義山是史上有名的晚唐詩人,這桂冠可是史上詩壇諸多名人送給他的。看看史上名人對他的評價,李白杜甫世上合稱其為“大李杜”,而史上對晚唐的李商隱杜牧合稱為“小李杜”,看出沒,李商隱寫詩可以比肩李白杜甫,世上有幾個人能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比肩的?唯李商隱杜牧也。這還不算,李商隱又和李賀,李白並稱唐詩詩壇的“三李”,與同期的溫庭筠合稱“溫李”。因李商隱與同期的溫庭筠,段成式三人詩歌風格相似,三人在各自家族排行都是第十六,所以詩壇又把三人詩歌風格並稱為“三十六體”,這麼看,說李商隱在中國詩壇上是頂級高手也不為過。



如果還疑惑,以下這些詩句在中學課本里你總會讀過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義山的詩情多而深,不是無情無義之人。但細細品味,他的情卻不直白明顯,多隱晦高深,沒有明顯的特指目標對象,你就不知道他的情為誰而發。讀他的詩,讀不出情的美好,只讀出情的壓抑和苦澀。

分析完李義山的詩風,轉頭再分析《紅樓夢》中黛玉的性格。



《紅樓夢》第二回:賈雨村夤夜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裡對賈寶玉初見林黛玉時對林黛玉是這樣描寫的:

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典型的一個嬌弱多愁,多情善感,狐疑多猜的病態美人。

寶黛初見,賈寶玉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只這一句話,就俘獲情竇初開的少女林黛玉的芳心。從此林黛玉心裡只有寶玉。

但當時環境,婚姻大事都是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媒六證”才能被世俗承認。黛玉寄人籬下,在賈府中生活心理總是有一種自卑感。她情繫寶玉,囿於禮教,不能熱烈去追求,一心寄望寶玉,希望寶玉能明白無誤的把感情對自己表達出來,給她吃顆定心丸。然而寶玉對她的感情行動表現出來的卻是若即若離。

寶玉遊戲在紅粉群中,對每一個女孩似乎都是那麼有情,憐香惜玉,對她的感情卻是遊移不定的。這就讓對愛情專一的黛玉心生不安,不安之下心生猜疑,由此產生出無窮的愁腸和怨恨。造成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總是鬱鬱寡歡。

黛玉對寶玉的情是專一的。有意或無意的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寶玉的感情。在大觀園有眾多人在的場合下,她也從不會顧忌的喜歡和寶玉站在一起。王熙鳳常愛拿她和寶玉做調侃,黛玉從未生氣過。

《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一節中,描寫了賈太君帶著劉姥姥和一眾姑娘們遊園,就是在當時那麼多人一起玩樂喝酒時,黛玉因身體不適,不宜喝酒,寶玉自告奮勇說替她喝酒,黛玉就什麼也不避諱,很自然的像對自家人一樣把酒遞給寶玉。黛玉對寶玉感情之專之真可見一斑。

黛玉用情是一個唯美主義者,對愛情不容許有任何遊移。而李義山的詩對情的表述是隱晦模糊的,這恰恰是犯黛玉愛情觀中的大忌。由自身所處的環境和寶玉對自己那種若即若離的迷惘感情,黛玉自然就不會喜歡李義山的詩了。

黛玉獨獨喜歡李義山“留的殘荷聽雨聲”那句詩,其中原詩中是“枯”字,黛玉稍作改動為“殘”字。因為在黛玉看來,這句詩正是對她當時苦於情,卻無力去爭取的心境的真實寫照,與她的心靈產生共鳴。這就是黛玉不喜歡李義山的詩,而獨喜歡“留的殘荷聽雨聲”這句的真正原因。


熠熠古客


這個問題問得好!李義山,即李商隱,留下許多名句,與杜牧並稱“小李杜”,為何黛玉偏偏不欣賞他的詩呢?可見要想徹底讀通紅樓夢,還是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就包括對古詩文的理解。

我們每個人看書都會有偏好,有人喜歡質樸的,有人喜歡文采斐然的,古人也一樣。黛玉在詩詞方面造詣很高,說她用生命寫詩也不為過,(相比來說詩歌對寶釵來說就是一種點綴了,雖然都寫得很好)他有自己的偏好是很正常的。她喜歡誰的詩?只要看看她教香菱學詩的一段話就知道了。

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可見黛玉欣賞的是王維、杜甫、李白,這三人的詩雖然風格並不相同,可是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然”,比如後面香菱提到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句子,渾然天成,用平常的字句表達意境,直抒胸臆或者寓情於景,但看似不雕琢,其實背後有深厚的功底。

相反,李商隱的特點是“雕琢”,比如“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又用典,又含蓄,又有點晦澀,像曾經流行過的“朦朧詩”,不能說不好,只能說是不同的風格。

好比兩件藝術品,王維他們的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李商隱是層層鑲嵌的雕花鏤空的工藝品,都是極好的,但黛玉喜歡的是前一類。

這種風格,跟黛玉的人物性格也是相通的,她的特點是“率真”,這樣的性格喜歡李杜是很自然的。


博雅文化達人


留得殘荷聽雨聲,是唐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的一句。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講的是李商隱觸情生情思念友人的一首詩,詩人在一個陰霾的深秋夜宿駱氏亭,天色迷濛,詩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淒涼,想起自己孤身一人與友人所在的長安迢迢路遠,心情黯然,也就更加思念友人了。詩的最後一句是為了烘托氣氛,深夜雨打枯荷的聲音作者說是對自己的慰藉,卻也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反襯詩人低落的心境。

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表達了對歷代詩人的喜好和評價,最推崇的應該是王摩詰王維,然後是杜甫、李白等人。他也有不喜歡的詩人,比如陸放翁,再比如今天要說的李義山李商隱。

林黛玉是曹雪芹第一最愛女主角,林黛玉不喜歡也是曹雪芹的不喜歡,為什麼不喜歡?要分析林黛玉是個什麼樣的人?

林黛玉最重要是一個真誠純粹的人。她下世為還淚而來,她對寶玉的感情不摻一點雜質,也從未有過猶疑和怯懦,她身上是有著中國文人一以貫之的氣節的,外表柔弱的林黛玉內心是剛的,這一點她在《五美吟》裡得以盡情發揮。

林黛玉不同於寶釵的九曲心機,她的性格是直的,她往往一句話直中要害,李嬤嬤就說她“林姐兒說出話來比刀子還尖”;她拿劉姥姥取笑,形容其為母蝗蟲,活靈活現入木三分,大傢伙認為比當時還要好笑。

黛玉的心是熱的,儘管無人傾吐心聲,但她會將一腔熾熱的感情付諸於詩歌,她不會像寶釵那般壓制自己,黛玉在追求愛情上有時甚至是會當眾表達的,在元春考察寶玉學識時,寶玉做不出來,急的冒汗,她直接幫寶玉作弊,她也會當眾喂寶玉酒吃。在眾人拿他們二人開玩笑時,她從來不躲閃迴避裝模作樣,而是直接選擇沉默,總之,黛玉從不偽飾。

黛玉不會因為與寶玉的緋聞就擺出刻意遠離寶玉的樣子。她儘管對二人的將來充滿絕望,可是她依然心存美好,嚮往香丘之地。金玉之論其實差不多算是澆滅了他和寶玉一切的可能,可是林黛玉對他們的愛情從來就沒有退縮過。寶玉和黛玉,他們的精神高度在一個層面上,而且遠遠高出眾人,兩個人最重要的追求是內核上的飽滿與真實,而忽略形式。在這一點上,寶玉和黛玉都是勇敢的。

這樣心性的林黛玉,當然最不喜歡矯揉造作、晦澀迷離。這些,恰恰是李義山的特點。

李義山的作品都披著一件美麗的外衣,辭藻華麗,用詞極美。林黛玉卻說過:

“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別說美了,連韻和修飾一概都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立意,這個觀點和李義山完全是相反的。這是在作詩的理念上。

在人格上和追求個人價值上,林黛玉也不可能讚賞李義山,李義山是晚唐詩人,和《紅樓夢》的時代有一處相似,就是都是作者筆下的末世,吏治腐敗,有才華的人不得展才,李義山畢生的追求就是科舉和榮耀賢達,卻屢屢受挫,而才學不如他的,就因為有門路後臺,卻比他更早的成功,李義山一邊自感懷才不遇,一邊積極鑽營,最後雖然考中進士,可是一生鬱郁不得志,與自己的理想相距甚遠。

詩,是詩人情感表達和人生觀的體現,李義山隱晦迷離的表達方式,說不清道不明,給人難以解索之感。這一點和林黛玉的“立意第一”顯然相悖。

林黛玉當然不會喜歡李義山了。

但她說自己獨喜“留得殘荷聽雨聲”,也很容易理解,此詩算得上是李義山詩作裡極罕有的立意清晰之作。而且讀整首詩就會給人強烈的畫面感,這個手法非常像林黛玉推崇的王維,當然,林黛玉自己也是這麼作詩的。李義山以枯荷作為載體,以物言志、以物言情,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林黛玉也一樣,落花、湘竹等也是黛玉依託的載體,來表達她的情感和追求。

儘管如此,林妹妹依然將“枯”改作“殘”,就算是這唯一喜歡的一句,她還是要做一下改動和優化,看來,還是不喜啊!

此改當然出自曹公之手,“殘”比“枯”更多了一番意境,留給讀者更深遠的想象空間,想必曹公很是得意自己的手筆吧!


屏山品紅樓


其實只要理解黛玉葬花也就理解黛玉為什麼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

黛玉是個孤傲的人,她有自己的思想與境界,並不隨大流鶯歌燕舞。但命運卻兒戲般的讓她少小離家,寄人籬下!所以黛玉性格里有些孤僻,比如書中三十一回中寫到黛玉天生喜散不喜聚,她認為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冷清又傷感,不如不聚的好,比如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更惆悵,倒不如不開的好!

所以當芒種節大觀園眾女子熱鬧的在花前招展時,黛玉卻提錦袋,背花鋤,憐殘紅,埋香冢!比起繁花似錦,更能引起黛玉共鳴的就是落英繽紛,因為這些繁華過後的落漠能讓她聯想到自己,少小離家後就如這落紅般身不由己,所以才有了靈魂之作《葬花吟》!

殘花和殘荷是一樣的,黛玉都可以從中追憶過去,找到曾經的自己!所以黛玉獨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

再說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李義山,我想那時代所有讀過書的小姐們,都不會承認自己喜歡李義山的詩吧!李義山的詩有太多的情詩,出名的也是情詩,纏綿悱惻,放到現代就是瓊瑤奶奶寫的書,誰會把這些書天天掛嘴邊!

而且李商隱的詩,典故特別多,比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娟!如果你不知莊子,不知道望帝就無從理解詩句的美!跟套娃似的,有點繁複!這點“雅”瀟湘有點看不上,黛玉做詩講究雅緻簡約!比如黛玉命名的凸碧堂,凹晶館一字就道出特點,引人入勝!

三觀不合,黛玉不喜李商隱的詩!


週一燕


《紅樓夢》四十回寫到,賈母帶著劉姥姥和眾人乘船遊大觀園,看到滿塘破敗的荷葉,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要把殘荷拔去。”寶玉立刻說是好詩,這些殘荷也因之留下了。

林妹妹口中的李義山就是李商隱,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林妹妹在詩詞方面很有才華,當然不會覺得晦澀難懂,情感真摯是林妹妹品詩作詩的基本原則,林妹妹是個敢愛敢恨的人,看到李商隱對感情不清楚所以不喜歡吧,至於“留得殘荷聽雨聲”,出自《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這首詩以景寄情,情感狀態是寫的很清楚的,而且李商隱寫情是很走心的,容易把林妹妹情緒帶的更憂鬱,因此,她在最不喜歡的李商隱詩,獨獨欣賞“留得殘荷聽雨聲”是很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