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增值稅降至13%,對製造業有什麼利好?

磐石觀天下


今天下午,老闆突然問我,是不是這個月開進16%的稅票來,下個月開13%的銷項,咱們能賺3個點呢?

說實話,問的有點蒙。在我的初步意識裡,如果增值稅稅負不變,那麼企業的負擔就沒有減少多少,那麼實際的情況呢?還是用數據來說明問題。

先假設銷售一批100萬的貨物,稅率為16%,來看下增值稅和毛利潤情況。

可以看出,增值稅稅負為3.2%,毛利潤率為20%。

不管稅率如何變化,企業總是維持一個穩定的稅負水平,所以這裡的增值稅稅負3.2%是企業要盡力去維持的,現在好多企業在經營中,大多也是量入為出,先核算能進來多少進項,再去考慮開多少銷項。好多企業在月底不肯多開發票,不是因為沒有空白髮票,而是進項進不來,就不敢多開。

在稅負不變的情況下,開具同樣金額的銷項,企業需要多少進項呢?下面來看:

可以看出,當稅率降低為13%,原來企業要支出92.8(80+12.8)元取得進項才能維持在3.2%的稅負水平,現在只需要支出價稅合計85.2(75.4+9.8)元就可以了。比原來節約了92.8-85.2=7.6萬元的現金流。同時,因為價稅合計當中,稅率降低,稅額佔比變小,企業的利潤空間由原來的20萬,上升到24.62萬,增加了4.62萬元的利潤。

現金是企業的血液,當稅款佔用企業的現金流變小的時候,更多的現金才能釋放出來,用於企業經營上,所以,稅率降低對企業來說都是好事。


簡淨軒語


我們是純外貿企業,增值稅率降低,出口退稅調整影響巨大,而且存在不公平性。出口退稅越高一般是有技術含量或深加工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原材料或粗加工附加值低的產品往往退稅比較低甚至0退稅。

1)假設A產品原退稅16%,100萬含稅貨值出口退稅為:13.79萬元;增值稅13%後退稅率13%,退稅為:11.50萬元,減少2.29萬元。

2)假設B產品原退稅10%,100萬含稅貨值出口退稅為:8.62萬元;增值稅13%後退稅率10%,退稅為:8.85萬元,退稅增加0.23萬元。

這對鼓勵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和附加值高產品極為不利,反而粗加工和附加值低產品得利.

拋開出口退稅,給生產企業算筆賬,

假設C產品含稅銷售總價100萬元,含稅原材料進價70萬元,16%稅率應繳納增值稅(100-70)x0.16/1.16=4.14萬元,按新稅率13%計算應繳納增值稅3.45萬元元,增加企業毛利0.69萬元,摺合毛利率增加0.69%。

由此可見對於生產型外貿企業減稅意義不大,反而是退稅非常不利,總利潤反而降低了。源頭企業3%稅率降低是實實在在得利,比如石油石化鋼鐵等等這些。

個人認為增值稅調整,是國家宏觀調控,主要目的還是在於拉動內需消費!13億人口的潛力還是巨大的。


Anna豆安娜


增值稅稅率從16%降低至13%,對於典型的靠增值額為生的製造業來說,絕對是個減負的重大利好。

增值稅,顧名思義,主要是針對增值額徵收的一種稅,實務中體現為:

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可抵扣進項稅額

且拋開上面這公式,迴歸增值稅本身,來分析其實際效果。

舉個栗子:

某製造業企業甲,採購一批材料價款(不含稅)100萬元,利用這批材料生產出的產品對外銷售價格為150萬(不含稅),假設在購銷環節所涉及的當事人均為一般納稅人,那麼甲企業應納的增值稅=150*13%-100*13%=50萬*13%=6.5萬

而按照之前的增值稅稅率16%的標準,甲企業應納的增值稅=(150-100)*16%=8萬。

兩個數據相互比較之下,減稅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

另外,應繳增值稅減少,也會進一步降低附加稅費,對企業來說,多少也是個利好。

補充(20190319修改):

看到許多的小夥伴都在吐槽降稅“然並卵”,多數反映的問題是,增值稅率下調了,客戶也隨之要求降價,對企業來說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實際效果,具體情況如何呢?

(1)假設,雙方銷售合同約定的價格為不含稅價格

如果供銷價格不含稅,增值稅稅率調整影響的只是稅額,對商品本身的價格應該並沒有多少影響。

舉個栗子:

約定採購單價為100元(不含稅),加上增值稅的含稅價則未100+13=113元(按照原稅率則為116元),同樣,約定的銷售單價為150元(不含稅),算出含稅價為150*(1+13%)=169.5元(按照原稅率則為174元),前後應納增值稅額分別為24-16=8、19.5-13=6.5,增值稅降低了1.5。

從單位產品的角度看,成本為100元(進價),收入150元(售價)、增值稅稅費降低了1.5元,同時以增值稅為基礎計算的附加稅費(城建稅和教育附加)也相應的減少,利潤總額也有所增加。

(2)假設雙方銷售合同約定的價格為含稅價格

這是很多夥伴吐槽的地方,稅率降低,合同對方同樣提出降低價格,好像對企業來說沒落得實惠。

同樣,舉個栗子:

假設銷售合同原約定的價格為174元(150+24),現由於增值稅稅率下降,購買方提出要求將售價降低3%,

如對方要求的降低整體售價,即新的銷售價格=174*(1-3%)=168.78元,換算為不含稅的價格=168.78/(1+13%)=149.36元(單位收入),增值稅銷項稅額=149.36*13%=19.42元。

單位產品銷售收入(不含稅)較之以往實際是有所降低的,原來是150元,現在只有149.36元;

如對方只是要求降低降稅相應的價格,即新的銷售價格=169.5(150+19.5),單位產品銷售收入(不含稅)仍為150元,並未發生變化。

從進項稅的角度看,亦是如此,作為採購方也可以要求對方降低因為降稅而減少的價格,比如原含稅價為116元(100+16),現在可調整為113元(100+13),公司的單位進貨成本並沒有發生變化,仍為100元。

總之:降稅對於企業來說肯定是個利好,而且我也相信現在13%的增值稅率只是個過渡階段,未來將還會下調。


西天蝸牛


工廠是典型的製造業。製造業的上下游產業鏈通常較為完整,鏈條比較長,可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幾乎每個工廠都需要購進原材料,進行加工,然後再出售自己的產品得到收入,獲取利潤。製造業的典型特徵之一,就是需要佔用相當的資金,這些資金沉澱在工廠設備之中,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才能收回。

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企業有很大的不同。某種程度上來說,製造業就像是體型龐大而又行動遲緩的食草動物,遇到一些麻煩時根本無法躲避,只能忍受一口一口的撕咬。而服務業更像是靈活的麻雀,投入小,轉型快,賺不了錢就換場子。

從稅收角度看,製造業企業幾乎要窮盡每一個稅種,哪裡都少不了它,每個環節也都離不開繳稅,尤其是增值稅。例如,採礦企業挖出石油,石油加工成化工產品,化工產品又被加工成醫藥原材料,醫藥原材料再被加工成藥品,增值稅層層需要繳納。

當增值稅稅率降低,從石油到藥品的各個環節交的稅就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會減少,層層傳導之下,如果售價不變,公司省下的稅錢就成了公司的利潤,這樣既有利於公司的快速發展,也有利於增加股東的收入。如果售價下降,理論上市場需求會有所上升,同樣有利於企業。

製造業對減稅往往最為敏感。因為製造業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在各項成本中,除了融資成本、用人成本、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稅負成本也是其中之一。也正因此,隨著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經濟轉型陣痛凸顯,降成本構成了三去一降一補的核心內涵之一,重點是降低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

增值稅作為一種價外稅,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所以增值稅稅率下調會降低普通老百姓的消費成本。例如,去年國家發改委在調整油價時就提出,自2018年5月1日起降低部分行業和貨物增值稅稅率,其中成品油增值稅稅率由17%降低至16%。最終負擔的是終端的消費者,消費者的直接感受就是加油便宜了。對企業來說,不但降低了繳納的增值稅,還減少了按增值稅計算的附加稅費。

當然,因為增值稅存在多檔稅率的問題,降低稅率的操作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企業相對受益,一些企業相對吃虧的問題,但這是一個過程中的問題,最終市場將重新達到均衡。


沉默的磚家


增值稅由16%降至13%,對於製造業而言最大的利好就是企業稅負降低。

本次稅率的降低自然是針對一般納稅人才有效果的。而增值稅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

增值稅作為價外稅流轉稅,針對的是貨物在本企業增值的部分而徵收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製造企業100萬元採購一批原材料,進過加工形成商品銷售可取得收入200萬元。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增值稅=200*16%-100*16%=16萬元。稅率下降至13%後,企業增值稅=200*13%-100*13%=13萬元。

最直觀的結果就是企業少交了3萬元的稅款。

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在買賣兩個環節同時降低稅率的結果。如果一個降低而另一個不降會如何呢?

1、採購降低,銷售不降。

增值稅=200*16%-100*13%=19萬元。

2、採購不降,銷售降低。增值稅=200*13%-100*16%=10萬元。

可見,企業要麼上下游同時降低稅率,要麼堅持上游不變,下游降低稅率,這樣企業才能享受減稅紅利。否則,一旦採購時稅率降低,而銷售稅率不降的情況下,企業的稅負反而會增加。

不過這種情況下,只要企業注意一般是不會發生的,畢竟銷售一般是在採購之後的。

而最新稅率的適用情況是根據納稅義務時間確定的。4月1日之前發生納稅義務的依然適用16%,而4月1日之後的適用新稅率13%。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

現在稅率的降低,導致消費者要求降價的呼聲非常大。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稅率降低3%,並不是企業可以降低銷售價格3%。具體的降價空間需要根據不同的企業具體去測算,但肯定在3%以內。


北辰說財稅


製造業的增值稅稅率從16%下降至13%,對於製造業而言絕對是重大喜訊。眾所周知,製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要代表,這些年在各種稅收、社保壓力,人力成本上升壓力,土地成本上漲壓力和出口市場需求不振的壓力下,一直在負重前行,可以說大部分製造業企業的日子過得都不輕鬆。

製造業增值稅率下降至13%,可以大幅提高企業資金流動性

我們可以按照一般計稅方法來推導。作為一般納稅人來說,當期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那麼,銷項稅額越多,進項稅額越少,當期應交稅款就越少。

舉個栗子

假如在稅改前,一筆訂單合同總價為100萬元,需要繳納多少增值稅呢?
因為老的稅率是16%,不考慮進項問題,銷項稅額應該為=100÷(1+16%)×16%=13.79萬元;
而降稅率後,銷項稅額應該為=100÷(1+13%)×13%=11.50萬元。

非常明顯,稅率下降後,製造業一般納稅人當期銷項下降了2.29萬元,假如不考慮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就可以節省2.29萬元的現金流。

所以,增值稅稅率的下降,對於一般納稅人來說,可以大大節約現金流,提高企業資金流動性。


增值稅率下降3個點,雷軍表示很激動!

製造業增值稅降至3個百分點,還有助於改善企業利潤狀況

雖然說,增值稅是價外稅,並不影響企業的當期利潤。但是,隨同增值稅附徵的附加稅費,包括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都計入企業的損益類科目,增值稅應納稅額下降,附加稅費也跟著下降,自然會擴大企業的賬面利潤空間。

接上個栗子,

稅改後,增值稅減少2.29萬,附加稅費就減少2748元【2.29×(7%+3%+2%)】,企業的利潤空間就順勢擴大了2748元。

稅率下降後的當月(2019年4月),企業應當對尚未執行完畢的存量業務進行梳理,避免錯用稅率產生風險

不少企業的存量業務是橫跨稅改前後的,很多業務尚未執行完畢,降了稅率之後,發票到底怎麼開,用什麼稅率,讓不少企業會計犯了難。

其實,只要掌握一條,根據增值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來確定適用什麼稅率。

再拿栗子說事

假如有一單業務是在2019年3月底發生的,各項交易都已完成,貨款已收,發票未開。那麼在2019年4月稅率下降後,應該開多少稅率的發票呢? 答案是16%。

為什麼?這是因為這筆業務的增值稅納稅義務的發生時間是2019年3月,而當時稅率仍是16%。所以,即便是在2019年4月補開發票,也不能開具13%稅率,而應該開16%。

再比如,2019年一筆業務,合同上約定分兩批收款開票,第一筆業務已經在2月份開具16%發票,第二筆款項在2019年4月收到,尚未開票。應該如何處理呢?答案是13%。

同樣的,根據增值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來確定適用。合同約定按照收款日期來開票,那麼第二批發票開具就應該在2019年4月實際收到款項時開具,且要按照13%開具。這是因為第二批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是在2019年4月稅率下降之後,自然是適用新的稅率。


稅收之家


這次兩會最大的亮點是減稅降費政策,預計今年將為企業和個人減負20000億元。但是許多企業歡喜連天的同時需要思考一個問題,製造業增值稅減三個點的稅,對企業意義大不大?我的意見是社保少交三個點的費比增值稅下調三個點的稅對企業意義更大。


少交社保繳費實實在在為企業減負增效,可以提升製造業的利潤,這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減增值稅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減負少,甚至有可能增加稅。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增值稅是間接稅,企業只是經過一下,最終負擔的是終端的消費者。一個製造企業銷售額增加値產生的增值稅可以用進項稅額抵扣,即進來的原材料等開的增値稅專票稅額可以從要繳的稅額中扣除,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可抵扣進項稅額。當然好處還是有的,至少按增值稅計算的附加稅相應減少了。

許多企業不明白,其實減稅最好減所得稅,這是直接稅,對企業和個人利益最大。到年底許多企業一定會明白的。另外一些企業如果進的材料降低的增值稅大於自己本行業的降幅,那麼可抵扣額反而比降稅前下降了,可能產生負擔加重的問題。舉個例子,建築業原來進項稅額大多是16,這次調到13,而建築業本身是10調到9,即原來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的稅率差為6,現在只是4,意味著可抵扣進項稅額降低了許多,要交的稅反而增加了。



這次政府下決心大幅降低企業成本,利國利民,製造業可能靠減稅降費走不出困境,本質上還得靠創新走出新路。

一孔之見,歡迎批評關注。


周思夢想


增值稅直接影響製造業的方方面面。

製造業發展模式

因為製造業的營業模式很多都是一個產業鏈的形式。都有上游,中游和下游。都需要購進原材料,進行加工,然後再賣出得到收入,獲取利潤。這種模式大量存在於第二產業,也就是工業中,而第二產業大部分都是製造業。製造業同現在比較熱的第三產業–服務業不同,第三產業很多是輕資產模式,很多公司都不需要什麼大的資金投入便能夠獲得很高的收益。

自行車生產過程

由於產業鏈模式的存在,大部分製造業公司在每個環節都需要進行繳稅。例如,一個製造自行車的公司。在造自行車的時候,從最初的源頭開始,需要從鐵礦採出鐵礦石–鋼鐵廠會買入鐵礦石進行鍊鋼鍊鐵–中間加工商把鋼鐵加工成鐵皮,鐵管等各種形狀的配件–自行車場買入這些配件進行加工組裝形成自行車–零售商進到自行車進行出售。這只是自行車上鐵製部分的一個流程,還有很多輪胎,鈴鐺,鏈條,各種零件。每一個配件的生產過程到銷售都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而每個產業鏈在一段一段進行交易的時候都需要繳納增值稅,因此無形之中就加重了自行車生產商的成本,在售價不變的情況下,成本的增加就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研發與擴大。

減稅的影響

現在,增值稅稅率降低了,從礦山到自行車銷售中間的各個環節交的稅都減少了,因此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會減少,從礦山傳導到自行車製造商,他的材料成本就會大量地降低,在售價不變的情況下,公司省下的稅錢就成了公司的利潤,這樣既有利於公司的快速發展,也有利於增加股東的收入。

所以,總得來看,增值稅稅率降低是極大有利於製造業的。


悟淨財經


對製造企業的利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現金流,一個是利潤。

1. 降稅對製造業的利好:

(1) 如果合同約定不含稅的價格:

如圖,不含稅價格保持不變,那麼企業的銷項稅減少了30,進項稅減少了18,所交的增值稅減少了12。這部分增值稅發生的義務往往是在開票的時候,而後期回款可能是在很久之後,現在降低的增值稅是給企業節省了現金流。

在這種情況下,利潤的增加是來源於增值稅減少而引起的附加稅減少。因此,在利潤上也是有所提高的。

(2) 如果合同約定含稅的價格:

如圖,含稅價格保持不變,那麼企業的銷項稅減少了27,進項稅減少了16,所交的增值稅減少了11。同樣可以節省企業的現金流。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銷售收入增加了27,成本增加了16,因此,毛利增加了11。附加稅也因增值稅的減少有所減少。所以,也為企業帶來了利潤的好處。

2. 製造企業如何應對降價的要求;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降稅帶來的好處,除了讓企業節省了現金流,還可能讓企業有了利潤的增加,降價與否,是這個紅利如何在供應鏈當中分配的問題。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

(1) 計價方式的選擇:不同的計價方式使得降稅對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需要經過充分計算,再考慮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空間來降價。

(2) 企業在供應鏈的位置:企業要綜合考慮上游企業的可降價空間,再權衡能否給到客戶優惠。

(3) 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如果客戶或者供應商特別強勢,那企業不一定有這個能力來討價還價。

所以,是否可以降價,要經過綜合的考量和權衡。降稅效果最終充分體現在哪個環節,還要看最終的分配。

我是財會小童,與您分享我的觀點,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財會小童


在稅務實操中,先不說增值稅從16到13有多少減稅空間,有多少利潤增加,上下游多少讓利多少賺多少虧。。。

稅務局對企業的納稅考核有一條,行業平均稅率,達不到的自行核查補稅。如果核查補稅結果稅務局不能滿意的,會觸發稅務檢查甚至稽查。

企業總體稅負減稅前後並沒有什麼實質性變化。。

甚至於由於國家減稅政策導致稅務局沒有完成年度任務的情況下會隱性的讓企業繳納一部分稅(各種明目且讓你找不到什麼理由拒絕)

不從大方向實實在在給企業降負,糾結於16到13的一丁點稅的出入,我覺得是捨本逐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