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古村昌溪的水口竟然不在村子的出入口而在村子的中心地帶,這讓人覺得非常奇怪。

到過不少皖南古村落,還沒見過這樣的佈局。

對於在建造村落等方面極講究風水理論的古徽州人,不大可能這樣做的。

徽州古村落對水口特別講究,它關係到居住在這個村子的家族是否興旺。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數十米寬、靜靜流淌的昌源河,還有由村內蜿蜒流出、在此匯入昌源河的大塘坑、小塘坑兩條小溪,眾多枝繁葉茂的樹木,水清樹綠。

那些古樹特別引人注目。緊密相鄰的“千年龍鳳樟”,一形龍一形鳳,直徑3.3米、高38米,樹齡均逾千年,樹冠蔭地約一千平方米,無論陽光怎樣熱烈,站在樹下向上看,都是看不到陽光的。

兩株數百年的槐樹,隔溪相對,向對方伸出的枝葉相互交纏在一起,的確稀奇,難怪村人叫它們“鴛鴦槐”。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昌溪原名滄溪,唐時建村,姚、葉、朱、方、王五姓在此居住。

吳姓於南宋淳熙年間(約1189年)遷來,漸成村中大姓,改村名為昌溪。

後吳姓一支在村子東北面築房居住,叫滄山源。

元至正三年(1343年)周姓遷入,居住在村子西南端,叫周邦頭,也叫昌溪下村。

村子由滄山源、昌溪、周邦頭三個小村組成,從高處看,昌溪就像一隻展翅的蝴蝶。

這就可以解釋前面的疑問了。

昌溪的水口本來在村口,因為村子人口增多、規模擴大,就變成處於村子的中心了。

吳姓居住的昌溪是村子的核心,從這個角度說,水口還是在村口。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徽州古村落的水口一般都風景優美,巧妙藉助天然的山水形勢,種植許多花草樹木外,還建有亭、臺、橋等,是獨具特色、極富文化韻味的園林。

有的村落,還在水口建有廟宇。

昌溪水口的古建築現多已不見,但是往村裡走不遠,還是看見了一座古廟。

此廟建於元至順年間,原來叫社稷壇龍關廟,明清時修繕,改名為忠烈廟。

廟不大,長方形建築,長二十餘米,寬四五米,分為三間。

居中一間為正殿,供奉汪華及其第八子(當地人稱“八老爺”)神像,上懸一“威震六州”匾。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汪華是徽州歙縣人,隋末天下大亂時起兵,佔領歙、宣、杭、饒、睦、婺六州,建吳國,稱吳王。

他保境安民,為政寬仁,使百姓安居樂業,並促進了本地區各民族的融合。

後為促進華夏一統,主動歸唐,被李淵授上柱國、越國公等要職,總管六州軍政等。

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賜其諡號“忠烈”。

汪華文武兼備,忠君愛民,影響很大,唐後歷代許多皇帝多次表彰,在江南百姓中更是被尊為“汪公大帝”“汪王”等,建廟數十,予以祭祀。

徽州的很多地方,每年舉辦盛大廟會紀念汪華,做戲、跑馬、鼓樂、遊行,非常熱鬧。

現在一些地方,依然年年舉辦汪王廟會、嬉菩薩、抬汪公、遊太陽等紀念汪華的傳統習俗活動。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正殿右邊一間供的是關公,這很常見。

有意思的是,左邊一間供的是土地爺,不知是為什麼,也不知道以前是否這樣。

忠烈廟前的廣場地面,用各色卵石鋪成了若干塊圖案,有丹鳳朝陽、鶴鹿同春、連升三戟等,惟妙惟肖。

廟後有一株樹齡約兩千年的銀杏樹,高大挺拔,上世紀80年代曾被烈火焚燒10個小時,奇異的是,它的生命力極其頑強,至今依然生機蓬勃。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村子的主街不寬,兩邊是密集的民居,臨街有些門面房是出售日用品的店鋪。

路是水泥路,邊上有些小攤,賣豬肉蔬菜水果等。

不少村民坐在路邊聊天,或是洗衣洗菜,與有的古村落相比,顯得人氣要旺很多。

“昌溪大,千灶萬丁走天下”,據說歷史上最多時村裡有8000餘人,剛解放時有5000餘人,因為不少人外遷,現在也還有3000多人。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昌溪古,經年積月建老屋”,這樣的古村當然有不少古建築。

在200多條小巷裡,散佈著大約200棟古民居,還有些古祠堂、古亭、古井等。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九子巷是個很大的古民居群,窄窄的小巷,高高的老牆,古舊的青石板路,走在裡面有不知身在何時何年的感覺。

一條小巷的轉彎處,竟看到一座少見的磚牌坊,是砌在牆體上的。坊名太湖貞節坊,高4米,寬3.5米,上刻有“聖旨”、“貞節”等字樣,還有貞潔烈女的姓名,具體建立於何時不詳。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再往前走不遠,就到了吳氏祖祠太湖祠。

吳氏祖祠在南宋末期開始修建,據說屢遭天火,建了6次、歷時百餘年,才於元末明初建成。

祠前有照壁,壁下有池,右邊有戲臺,兩側有議事房等,規模很大。

門樓工藝精湛,宏偉壯觀,門枋高懸“第一世家”匾,為朱元璋所書。

朱元璋與元軍作戰受挫時曾帶領部隊在昌溪附近休整半年左右,吳氏家族和昌溪村民大力支持,為表感謝朱元璋為吳家親書“第一世家”,稱帝后又下旨賜昌溪吳氏為“第一世家”。

門枋所掛的是複製品,原物在祠堂的享堂裡。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對吳氏來說,朱元璋親書“第一世家”是莫大的榮耀。

可是,沒過多少時間,昌溪吳氏始祖一之公的九世孫吳仕昭,就被殺於朱元璋之手。

這位明洪武十八年的進士,曾任邢部廣東司主事、承德郎等職,因為民請命、上書直諫觸怒朱元璋,被處極刑,時年37歲。

據說其妻扶棺回鄉後,令子弟不得再入兇險的仕途,所以昌溪吳氏明代約二百年無人為官。

一個皇帝與一個家族的恩怨,令人感嘆。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祠長40米,寬17.5米,總面積1100多平方米。

享堂敘倫堂非常寬敞。兩根粗大的金絲楠木柱上掛有一聯:“惜衣惜食緣非惜財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

享堂、寢堂有許多精美的木雕,雕刻有三百餘種形態的百餘種動物,為全國罕見。

其建築佈局、形制、工藝、技術等方面的高超水平,得到許多專家的高度讚賞。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太湖祠歷經數百年風風雨雨依舊保存下來,是個奇蹟。

太平軍曾在昌溪駐紮過,沒有毀壞。

文革中用作生產隊的糧食倉庫,整個祠堂保存較好。

太湖祠還曾是新四軍、地下黨的秘密交通站,為革命事業發揮了作用。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吳氏祖祠為什麼叫太湖祠?

昌溪鎮朋友給我們做了解答,並介紹了昌溪的地形。

昌溪北依來龍山、楮崗嶺,東連滄山、福金山,西臨安嶺、西山,南傍昌源河,環山朝水,風景秀麗。

昌溪吳氏始祖一之公是歙縣西溪南人,到京城臨安(今杭州)繳納賦稅時行經深渡,在鳳凰臺上見昌溪山水環抱、瑞氣縈繞,尋至太湖丘,流連往返,認定為風水寶地,後舉家遷居於此,所居之地叫太湖丘,故昌溪吳氏也稱太湖吳氏。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在一條窄巷裡,看到一幢上下兩層的老樓,高20米、寬30米,這是明代中期吳氏某公仿宋代建築風格所建的宋朝酒肆。

宋朝時飲酒之風盛行,城市鄉村多有酒肆,且環境講究,裝飾豪華,生意興隆。

昌溪商人經常到杭州、揚州等地經商,對宋代酒肆非常熟悉,在家鄉仿建並不奇怪。

又走一會,見一古井,為三眼,圍皆二尺餘,建於南北朝時期。

從各個角度看,井都是一個品字,寓意做人要講人品。

村民們現仍飲用和洗衣洗菜。

打了一筒井水上來,又清又涼。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古樸典雅的員公支祠是吳氏一個支祠,佔地630多平方米,規模比祖祠要小些,但極有氣勢。

祠前有很大的方形水池,然後是木門坊、五鳳樓、享堂、寢堂。

全國獨一無二的木門坊為四柱三樓式,高7米,寬8.8米,高瓴垂脊,八角飛翹,坊明間字牌上書“員公支祠”四個大字。

四柱為柏木,上架重簷宮殿式木樓,表現出非常高的建築技藝。

此時,與其右角相鄰的幾株紫薇花正開得燦爛,古門枋、鮮花相親相映,甚是美觀。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員公支祠建於清嘉慶年間,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前用作學校,保存比較完好。

五鳳樓高懸的“七葉衍祥”匾,是清咸豐皇帝所賜。

“七葉衍祥”是清廷對五世同堂家庭的表彰和獎勵,以在社會倡導積德揚善、敬老尊賢。

享堂名樂壽堂,裡面的額坊、樑架、梁頭、雀替等,均雕刻有動物和雲紋。

寢堂前天井中有一橢圓形井,寓納財之意,也可作防火之用。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昌溪古村沿昌源河由北向南展開,綿延數里。

在西南端的周邦頭即昌溪下村,我們參觀了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建於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三進五開間,佔地800多平方米。

正門高懸“周氏宗祠”、“欽點學政”、“恩賜進士”、“四世二品”匾額,體現家族的顯赫。祠堂用木講究,雕刻精緻,工藝清湛。

因周氏子弟中有經營油漆業的鉅商,所以祠內木構件皆用油漆,這在古徽州非常少見。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寢堂內,樓上供女性牌位,樓下供男性牌位,這在古徽州也非常少見,反映周氏家族對女性的尊重。

祠內掛有眾多匾額,主要是頌揚周氏家族女性的。

有“節媲松筠”、“貞淑可風”、“母儀足式”等匾,“一門節烈”匾是李鴻章所題。

周氏宗祠前的廣場面積不小,現在也是村人們的曬場。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昌溪被稱為歙南第一村,當然不僅僅是因為村子歷史悠久、規模較大,還因為它文風昌盛,人才輩出。

昌溪吳、周兩大家族,非常重視教育,據地方誌記載,吳氏家族的先人在村裡開設有桃花書屋、梅花書屋、杏花書屋、養正書室等,都是教育子弟的家塾、族塾。

良好的教育和重視文化的風尚,昌溪吳氏家族湧現出一大批官員、富商、學者、藝術家,《吳氏太湖族譜》中記載,元明清三代昌溪吳氏由科舉入仕者很多,其中任七品以上官員的有100多人。

如果不是明代早中期約二百年無人為官,肯定還要多不少。

周氏也是一樣,周邦頭人口不足三百,明清兩代周氏出了若干名進士、舉人,任縣丞以上官員者有77人。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無徽不成鎮,崇文好儒、重義誠信、勤儉努力、艱苦創業的徽州商人在明清時期雄居全國商界。

昌溪吳、周兩大家族中的一些傑出商人,在徽商中居有一定地位。

茶葉、油漆都是徽商經營的主要項目,昌溪的“吳茶”、“周漆”一段時間極負盛名。

吳亦煒、吳熾甫、吳道隆等為代表,昌溪吳氏的茶店遍佈北京、天津、安徽、杭州和河北、江蘇、江西、福建等地。

吳熾甫是當時徽州最大的茶商,也是歙南首富。

周友仲在上海、杭州、紹興、寧波等地開設油漆商號,被稱為“油漆大王”。

周宗良作為德國顏料在中國的總推銷人,在各地開設分號200多個,被稱為“顏料大王”。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這些官員、富商,都不忘建設家鄉,在家鄉建祠修屋、鋪路築橋。

據說在清朝末期時,昌溪有宅700多幢、祠堂20多座、寺廟庵堂12座。

除了上面參觀過的幾處,昌溪現在還有“務本堂”、 “父子進士第”、滄山源清末科狀元“吳承仕故居”、“桂花樹下”古建築群、八角亭、雙壽亭、姚氏貞節坊等古建築。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昌溪古水清且漣,昌溪林壑清且妍。

好水好山好文脈,今天的昌溪人,繼承著祖先們的品德和精神,繼續著祖先們的輝煌與夢想,邁著紮實的腳步,不斷向前。

昌溪|歙縣下水南 歙南第一村

文字〡吳建春

攝影〡楊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