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前言:“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系列文章共11篇,這是第八篇。

當你登上邕江河畔的“暢遊閣”,眺望美麗的兩岸風光,你可知道,樓閣的下面,原來是南寧市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渡船口(古稱“縣府渡”或“西岸渡”),前清是地方官迎送之所,故又稱接官亭碼頭。

過去南寧市區邕江河畔的碼頭、渡口很多,我記憶至深的就是“渡船口”碼頭。“渡船口”直面興寧西街(現恢復原名銀獅巷,中華電影院門前那條街),沿著興寧西街往江邊走,跨過當陽街邁下十幾米寬五六十級的石板階梯,再跨過仁愛路(現民生廣場處)就到了,碼頭用青石鋪就,很寬敞。“渡船口”近處江面有水上游泳場和水排,我們經常去游泳,或和母親到水排洗衣物,對這一帶比較熟悉。

那時到了江邊,總感覺心曠神怡,河水清澈,江風佛面,很愜意。水上游泳場從早到晚都有那麼多人,就連我們當陽小學的體育課也常常在此舉行。水排上家庭主婦洗刷挑水的話語聲陣陣不斷,我跟母親不時拿搓皂後的蚊帳被褥來這裡漂洗。“渡船口”地方開闊,市裡經常在石階下面搭起舞臺,開群眾大會或文藝表演,觀眾就坐在石階上,純粹是個極佳的露天劇場。我曾在此看電影、歌舞、粵劇,參加動員大會、審判大會。文@革之後,這一帶的房屋幾乎變成廢墟,有人在此搭大棚開”江濱酒家”,專設粵劇茶座,生意十分興隆。

渡船口碼頭過去以船渡過江為主,自從有了游泳場和水排,船渡移往別處了。在“渡船口”附近的水域、河畔,停泊的船隻總是密密麻麻,岸邊堆滿各種各樣的物資,因為“渡船口”的附近,大大小小的碼頭一個接一個,望不到頭。因此,說到“渡船口”,自然就會提起南寧的古碼頭了。

邕江河面寬敞,水流平緩,十分有利於航運,因此內河水上運輸是南寧市交通運輸的重要方式之一。歷史上,南寧素以商貿發達著稱,溯左江而上可達龍州,溯右江而上可達百色,順邕江而下可達梧州、廣州、香港、澳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南地區東向的水上通道。明朝商貿更旺,使南寧發展成為左、右江商品集散中心。清代桂東南及廣東、福建籍商人大量西來經商,利用水運,溝通南寧與粵、港商品交流。清代詩人黃體元的詩說道:“大船尾接小船頭,北調南腔語不休。照水夜來燈萬點。滿江紅水亂星浮”,向世人展現了邕江當年貨運繁忙的景象。1907年1月1日,南寧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後,有21個國家的商人沿著水路來南寧經商,外國工業品不斷經此銷往內地,內地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也銷往國外。過去陸路交通非常落後,運輸主要依賴水路,南寧水運的發達,使得邕江兩岸的各個渡口碼頭應運而生。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1662-1735)年間,邕州古城鎮江門(現邕江大橋北橋頭處)外就建有渡船口碼頭。清末民初,在邕江的上游下楞至下游的長塘之間,共建碼頭49處,其中南寧對外通商後建設的商埠碼頭—洋關碼頭(現廣西軍區後門一帶)規模最大。民國之後碼頭更多了,1937年南寧境內設有碼頭69個。其中邕州古城南門至大坑口之間的碼頭最為密集,有安塞門碼頭、水閘門(鎮江門)碼頭、三元閣碼頭、渡船口碼頭、注生宮碼頭、萬壽宮碼頭、倉西門碼頭、石巷口碼頭、水街碼頭、線行街碼頭、大坑口碼頭、白衣庵碼頭等等,這幾處碼頭多為長途運輸船隻上落的直渡碼頭,而且有明確分工。如萬壽宮碼頭為貨物裝卸及酒筏停泊,倉西門碼頭及石巷口碼頭為商船裝卸,附近圩船和牌棧水筏多在水街碼頭灣泊;上游圩渡船皆在大坑口碼頭灣泊;線行街碼頭為左右江貨船停泊處,白衣庵碼頭為錢糧大渡船停泊,來往貴縣、梧州、廣州的輪船則要駛入洋關碼頭繳納關稅。這些直渡碼頭是港口碼頭的前身。1949解放前夕,南寧港已擁有大小碼頭10多處。不過這些碼頭多為步級式和自然岸坡,港口裝卸全靠肩挑人扛。

橫渡碼頭多用於挑水及過江船渡,設施比直渡碼頭簡陋得多。在邕江大橋未建之前,兩岸民眾過江全靠到渡口舟楫擺渡。當時的渡船很多,像亭子、白沙、臨江街、水街、大坑口等人流量較大的渡口有時甚至停有幾十條渡船,場面非常熱鬧。五六十年代江南還是“農村”,江南人過江北都稱做“去南寧”。 乘船橫渡過江每人收2分錢,如果客人有自行車及挑柴米等物品過江的則另加2分錢。划船過江都靠人力,做這行當的都是世居水上的船家。我小時候曾在水閘門碼頭(現邕江大橋橋頭處)坐船到亭子,後來也在凌鐵渡口坐船到白沙。除了專門運載人員的船隻,還有專門運載車輛的凌鐵車渡。車渡分馬車和汽車,車渡要求船隻比較大,私人的船頂多能裝運一輛馬車,汽車渡用公船,一直由當局經營。汽車過江始於1932邕龍公路(南寧至龍州)、邕欽(南寧至欽州)公路通車,渡船每次可載運汽車2輛,以小汽艇拖帶。據統計,1960年邕江擺渡年運客總數達7萬人次。1964年7月15日,邕江大橋建成通車,南寧城區結束了渡船作為過江公共交通工具的歷史。原先靠擺渡為生的船家也紛紛上岸生活工作。擺渡,也就成為了南寧市永遠的記憶。

解放後南寧港碼頭不斷擴大,1954年國家投資建設了民生碼頭,1956年又新建北大碼頭。此後,陸續建成上堯碼頭、陳東碼頭、大坑碼頭、西江碼頭、三津碼頭、青秀山碼頭等。南寧港也逐步實現機械化裝卸,泊位達98個,最大靠泊能力800噸,船隻甚至可以直達港澳。原來的古碼頭裝卸客運功能逐漸萎縮。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的發展,速度慢用時長的水運逐步衰落,尤其邕江大堤的建設,使得碼頭一個個消失,最後僅存的上堯貨運碼頭於2014年12月也關閉了,南寧港搬到了遠離市區的邕寧蒲廟鎮牛灣作業區。南寧市區內存在300多年的碼頭一去不返。

現在,江邊的民生廣場寬敞、大氣,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地方。廣場上的高高的“邕”字碑,記載了南寧古老的歷史,訴說著這裡曾經的渡船口碼頭、倉西門碼頭、石巷口碼頭、水街碼頭、線行街碼頭、大坑口碼頭、白衣庵碼頭……

(寫於2015年12月6日,修改於2019年1月19日)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解放前南寧邕江北岸繁忙的碼頭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南寧第一個商埠——下關碼頭(在現廣西軍區後門)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過去的水閘門碼頭(現邕江大橋北橋頭)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過去的邕江碼頭都用石板鋪墊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40年代繁榮的渡船口碼頭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過去市民船渡大都坐這種木船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六十年代初期汽船曾是市民渡江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關閉前的南寧港一碼頭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現在的南寧港(牛灣)


渡船口與古碼頭(回憶南寧已消失的公眾場所之八)

現在的民生廣場是過去多個碼頭所在地


注:1、本文參考文史資料及有關文章。 2、本人擁有此文版權,凡轉載本文需經本人同意,並註明出處、鏈接及作者名稱。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