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文(图)/尤九成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甘泉双玉兰花盛开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齐白石题写的甘泉双玉兰堂匾额

太平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古镇下街玉兰村,地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因寺内有2株全国最大的唐代玉兰而名扬海内,闻名遐迩。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甘泉太平寺山门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甘泉双玉兰古树

太平寺又称甘泉寺,俗称大寺。寺后有一平台,名叫寺坪,可能是原太平寺的遗址,曾出土过古瓦、古砖、石斧等物。据《秦州志》载:“甘泉寺,东南七十里;佛殿中有泉涌出”;“东流入永川,其水极盛,旱不竭,冬不冻,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号‘甘泉寺’”。又据民国《天水县志》载:“在东南六十里。泉出寺中厦下,一名‘春晓泉’”。《北道区志》记载甚详:唐代就建有太平寺,寺内有著名的“双玉兰堂”。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人杜甫流寓秦州时游历寺院,并留《太平寺泉眼诗》1首。后太平寺坍塌,清嘉庆年间在原址建甘泉寺,并在诗人赞其“香美胜牛乳”的泉上建八角亭,称其泉“春晓泉”、“八卦井”。至民国后期,存有大殿3间,东、西禅房各5间,天王殿3间,钟楼1座(内有1口唐铸巨钟)。在寺南侧,另有1处关帝庙,正殿3间,前有卷棚,左、右各有3间侧房(民国时为小学使用),前为5间大庭;院内有两株玉兰树,高约25米,围约2米。每年春天蓓蕾绽放,花开满枝。……远近游人纷纷而至,流连忘返。民国31年(1942年),关帝庙正殿圮塌。共和国成立后,塑像被毁,部分房屋分给农民。60年代,除“双玉兰堂”外,寺内仅存3间佛殿,不久亦圮塌,原址成居民院落。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甘泉古镇下街杜甫塑像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诗》碑刻

双玉兰堂,据《北道区志》载:“甘泉寺下街原关帝庙院内,有两株玉兰树,相距5米,长势相当,各高约25米,胸围约2米,在国内玉兰树中也属罕见。树虽年深日久,仍苍健挺拔,枝叶茂密。每当‘春分’前后,蓓蕾绽放,遍枝兰花,左株白色,右株粉红色,满院缤纷,清香四溢,誉称‘玉兰花香’。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关帝庙内残存房屋分给无房农民居住,原正殿(民国31年圮塌)前3间卷棚亦被改建为民房。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团赴麦积山石窟考察路过时,建议改名玉兰堂,并作为麦积山石窟文物保管所的招待所。随即迁出住入农户,交麦积山石窟文物保管所管理。1954年,甘肃省省长邓宝珊为玉兰树题词‘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后邓宝珊又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国画大师齐白石书‘双玉兰堂’4字,刻制成白底蓝字匾额,悬挂寺门(后移玉兰树后小殿门楣)。时因麦积山游人不多,招待所未办起。1964年交公社,不久成公社兽医站。1979年,公社文化站成立,双玉兰堂始移交其管理。1982年,双玉兰堂被天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据天水地方史志专家潘守正编著《双玉兰志》记载:1952年,国学大师、时任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冯国瑞偕古树专家一同到甘泉寺考察双玉兰树,初步测定树龄约1400—1500年。其后,冯国瑞又请北京古树专家探测鉴定,确定甘泉双玉兰树龄为1200年,属中唐时所植。按1952年时树龄1200年推算,甘泉双玉兰植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原北道区史志办公室编纂出版的《北道区志》“文物树”部分(779页)也记载甘泉寺双玉兰为2株唐代玉兰树。

我虽是甘泉人,但去太平寺和双玉兰堂的次数却不多。一来每次回老家不路过甘泉镇,二来除非有事或年底赶年集,才去一趟甘泉街,故很少去甘泉镇,游历太平寺和双玉兰堂的次数自然较少。上世纪80至90年代,我在甘泉中学求学期间,曾去过几次双玉兰堂。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双玉兰堂与太平寺分开,南侧为双玉兰堂,北侧为太平寺,双玉兰堂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为甘泉文化站和兽医站驻在地。双玉兰堂就位于四合院西侧,门首悬挂着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国画大师齐白石题匾的“双玉兰堂”四字。双玉兰堂正前方就是两株唐代雌雄双玉兰,南侧一株开粉红玉兰花,为雄花;北侧一株开洁白玉兰花,为雌花。太平寺与双玉兰堂紧邻,寺院中有唐代大诗人吟咏的甘泉,寺东侧场地建有水管接引池,甘甜的泉水由木棍粗的水管涌流而出,昼夜不息。寺院内有两株古柏,其中1株古柏寄生一棵古槐,槐树中又寄生一棵椿树,被爱国将军、前甘肃省省长邓宝珊誉称为“柏槐孕椿”。

时隔多年后,我踏着明媚的春光,走进太平寺,对太平寺进行一次身临其境的游览和实地考察,还是第一次。

由甘泉镇下街西侧的一条水泥路,前行100多米,一座气势宏伟的寺院便映入眼帘。太平寺是一处佛教寺院,坐西向东,由山门、天王殿、财神殿、大雄殿、圣母宫、地藏王菩萨殿、八角攒尖亭、禅房、念佛堂等组成。北面隔一条小巷道与新建甘泉镇综合文化站紧邻,东北与甘泉镇人民舞台毗邻,西、南面均与居民院落相连。山门横额大书“太平寺”三字,蓝底金字。寺门前挂着一幅木制的楹联,上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下联:“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格外引人注目。进入寺院,迎面是天王殿,殿前挂有一幅楹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开口便笑笑古笑今。”殿内南北两侧塑四大天王,东侧前殿塑有弥勒佛铜像,背面西侧后殿塑有韦陀护法铜像,与弥勒佛铜像相对。由天王殿前左侧而入,就进入寺院中,东南侧一株垂柳绿意盎然,几株松柏掩映,天王殿西侧栽植着3株珍稀植物红豆杉。寺院西南侧在原双玉兰堂旧址建有财神殿,又称“关帝庙”,坐西向东,内塑武财神关羽、周仓、关平三尊铜像。据殿前2007年9月13日立《财神铜像捐铸功德匾》可知,财神殿新建于2007年。殿门前悬挂着国画大师齐白石题字的“双玉兰堂”匾,殿前就是驰名中外的两株唐代玉兰,相距3.5米(潘守正编著《双玉兰志》时据实测量),南株17米,北株16米(90年代天水市有关部门和专家编写《天水古树》时实测),虬枝苍劲,蓓蕾绽放,树下建有一处长方形围栏。南侧一株雄树开着粉红色玉兰花,满树繁花似锦,婷婷玉立,如冰似玉,莹洁夺人,而北侧一株雌树仅开着稀疏的几朵白花,屈指可数,仔细观察才发现树干上有三个虫蛀的小圆洞,实在令人惋惜。两株玉兰树的正中,立有一处石碑,石碑东侧刻有邓宝珊1959年为天水拟建杜甫纪念馆而作的诗《双玉兰堂赞》:“万丈光芒笔有神,盛唐一老歌万民。幸逢此日非当日,不薄今人厚古人。南郭东柯记流寓,麻鞋草笠胜写真。林泉绚丽新歌颂,双玉兰开到处春。”石碑西侧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乾元二年(759年)游历甘泉太平寺所作的诗《太平寺泉眼》:“招提凭高冈,疏散连草莽;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广深尺丈间,宴息敢轻侮。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如丝气或上,烂漫为云雨。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明涵客衣净,细荡林影趣。何当宅下流,余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据此可知太平寺在唐代已略具规模。财神殿殿前南侧有两块清代古石碑,其中一块碑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重建甘泉寺募化施银碑》,一块碑字迹模糊不清,依稀可见“康熙十九年(1680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募化……”字样。南侧围墙旁立有两块金属牌,一块铁制牌子为“双玉兰堂简介”,一块不锈钢牌子存有邓宝珊与齐白石的合影照及二人的书画遗墨。时太平寺内游人如织,在玉兰树下赏花拍照者络绎不绝。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双玉兰堂游人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双玉兰堂游人

由双玉兰树向北,财神殿北侧为大雄殿,坐西向东,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右塑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其他神像。据殿前留存的《功德匾》可知,大雄殿建于壬申年(1992年)。殿前长着一株新栽植的玉兰树,比唐代双玉兰树主干小,但长得枝叶繁茂,满树玉兰冰洁如玉。据偶遇的同乡屈周凡介绍,大雄殿前新栽植玉兰树由其祖父、原甘泉兽医站兽医屈光祖历数载培育成功,1982年在原双玉兰堂后院育苗,1987年由后院移栽至前院现址。1990年拆除双玉兰堂,1992年建起大雄殿,2007年在原双玉兰堂旧址建起财神殿。大雄殿前就是大诗人杜甫笔下盛赞的甘泉(亦称“春晓泉”、“八卦井”),为天水名泉之一,水质甘甜醇美,沁人心脾,泉上建有一处八角攒尖亭,上书“甘露泉”三字,泉眼处置一供桌,桌上供奉观世音菩萨像。大雄殿与正门处天王殿相对,院中长着两株高大的古柏,南侧一株斜插云天,北侧一株树干分两枝,郁郁葱葱。由大雄殿向北,西北角建有圣母宫,坐北向南,内塑云霄、碧霄、琼霄三霄娘娘像。圣母宫东侧建有地藏王菩萨殿,殿内正中塑地藏王菩萨铜像,殿前挂有“甘泉镇太平寺管委会”木牌,前面院中也长有一棵新栽植的玉兰,但树主干稍小。地藏王菩萨殿东侧建有两处禅房,为尼姑、居士居住场所,其中一处为农村极普遍的砖木结构两坡水瓦房,一处为两层平顶楼房,顶部又加盖一层彩钢板房。禅房往东,建有一座念佛堂,坐东向西,与天王殿之间仅隔一条通往山门的小巷,为尼姑、居士诵经礼佛之场所。经询问住寺尼姑得知,2003年双玉兰堂并入太平寺,旋即建修佛教殿宇,至2005年建起圣母宫、天王殿等建筑。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甘泉太平寺古柏

游甘泉太平寺,赏千年双玉兰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甘泉寺募化施银碑》

如今的双玉兰堂,只留存挂在财神殿前的由国画大师齐白石题写的一块匾额了,再也寻觅不到其它的历史印记。双玉兰堂作为天水的一处名胜古迹,其名气远高于太平寺,但为何要并入太平寺?其中缘由只能留给后人考究和猜想了。

2016.3.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