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聚焦“三關”造福貧困人口

10月17日既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中國的“扶貧日”。1992年12月22日,聯合國通過了將10月17日設為國際消除貧困日的決議,旨在引導社會各界關注貧困問題,關愛貧困人口,關心扶貧工作。2014年國務院將其設立為我國首個“扶貧日”。名稱雖不一樣,但設立的初衷都統一指向了“關注貧困問題,關愛貧困人口,關心扶貧工作”。2018年正值第五個“國家扶貧日”、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第五個年頭和新時代的起點,面對“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脫貧目標,以“國家扶貧日”為契機,持續關注貧困問題,關愛貧困人口,關心扶貧工作,凝聚更大合力助力脫貧攻堅,正當其時。

聚焦“三關”造福貧困人口


關注貧困問題。之於世界而言,貧困是“無聲的危機”,不僅嚴重阻礙了貧窮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是當前地區衝突、恐怖主義蔓延和環境惡化等問題的重要根源之一。之於中國而言同樣如此,貧困不僅會阻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腳步、影響小康社會質量,也損害黨的服務形象、動搖黨的執政根基。對此,必須持續深入關注貧困問題。

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關注貧困問題,想方設法解決貧困問題,帶領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一起奔向小康,為世界解決貧困問題提供可複製、可學習的“樣本”,是職責所在,義不容辭。從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到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從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力度,到謀劃攻克深度貧困堡壘,中國共產黨始終將解決貧困問題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以超常規舉措推進脫貧工作。5年脫貧近7000萬人的輝煌成績,足以見證黨對貧困問題關注的深度和解決的強度。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發出了精準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中國共產黨必將迎難而上、一鼓作氣,舉全黨全國之力,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問題,為貧困人口謀幸福。

關愛貧困人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包含了貧困人口的脫貧夢。2017年末,中國的貧困人口仍有3046萬。3046萬人口的脫貧夢想決定了關愛貧困人口依然是國家扶貧日不變的主題。“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習近平總書記一句話道出了黨對貧困人口無盡的關愛。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涵養“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牢記“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道理,本著“利民之事,絲髮必興”的原則,關愛貧困人口,幫助貧困人口。黨的十八以來,國家出臺了財政、金融、土地、交通、水利、電力、農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政策舉措,並將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為主體,以慈善幫扶、社工助力為輔助的綜合保障體系等,其目的就是要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及、憂群眾之所憂中逐步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願望,讓“最牽掛的人”變成“最幸福的人”。

關心扶貧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這既是黨對貧困群眾的承諾,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要想實現這樣目標,不僅需要廣大黨員幹部履職盡責、兢兢業業,推動各項扶貧舉措落地落實,也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積極助力,為脫貧攻堅注入新的動力。

廣大黨員幹部要對扶貧工作“用心”,自覺對標服務宗旨,紮實工作作風,嚴格對照“六個精準”開展工作,分類實施“五個一批”,杜絕駐村包保敷衍搪塞、應付了事,使用資金優親厚友、中飽私囊等現象,始終把貧困人口放在心上,把扶貧工作落到實處。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也要將目光更多的投向扶貧工作,主動把握鄉村振興的契機,將資金產業適時轉向農業,將技術知識帶到農村,通過大力發展農業、提供更多就業崗業、重點幫扶救濟等方式,聚指成拳,積沙成塔,共同助推貧困地區發展、貧困人口脫貧。

本文鏈接:http://www.71.cn/2018/1017/1021028.shtml(轉載請保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