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影》:封建時代的暗黑政治寓言

達爾西


《影》:封建時代的暗黑政治寓言

喪心病狂的極簡主義

《影》:封建時代的暗黑政治寓言

《影》是極簡主義投射在電影銀幕上的最新樣本,亦是優秀範本。

《影》在今年的國慶檔贏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竊以為,倘若不是他的上一部作品《長城》挖下的坑太大、太深,《影》的市場反響和觀眾口碑都會再上一個臺階——它最近一舉獲得金馬獎12項提名,便是明證。

張藝謀這部宣告強勢歸來的新作,對極簡主義的運用近乎喪心病狂:拋棄他一貫最痴迷、最熟稔的大紅大黃的帝王色系,轉而走向近乎黑白電影的單調色彩;人物設置有著舞臺劇般的精準、簡約,幾乎沒有一個多餘的角色(龍套演員幾乎沒有一個多餘鏡頭、一句多餘臺詞);為了敘事便利,連王宮大殿都一反常理地直接建在江邊碼頭上;服裝方面,更是簡化為水墨暈染風格的飄逸漢服,等等。

所有這一切,都與中國古代社會的真實場景有著較大出入,但相比於眾多更真實還原古代社會圖景的影視作品,《影》在強烈刺激觀眾感官、讓人充滿新鮮感的同時,並不讓人覺得過於怪誕、突兀,更不會認為這是一部非中國背景的作品,這更是張藝謀的過人之處。

這一次,他的思路簡單而執拗,正如他自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他要做一部完全中國風的作品,絕不讓人看到日本文化或韓國文化的元素。他捨棄了東亞文化圈所共有的因子,而將太極陰陽、潑墨暈染、毛筆書法、琴瑟樂器等最具識別度的中華傳統文化鑲嵌其中,連主角最大的敵人——境州守將楊蒼所用的兵器,都是中國觀眾最熟悉不過的關刀。

這或許是張藝謀對上一部電影《長城》的反動。《長城》這部電影用了中國最具標誌性的文化名片作為片名,卻端出了一部風格詭異、內容奇葩的東西方文化的大雜燴,並招致從普通觀眾到專業影評人的一致惡評。為了重新贏得觀眾和市場的認可,或許更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張藝謀這次矯枉過正,拋棄了一切外來文化元素,做了一部遍地都是中國文化特色的影片,算是一次面向觀眾和影評人的宣言。從目前得到的反饋看,這一次他做得相當成功。

《影》脫胎於朱蘇進的小說《三國·荊州》,內容是國人非常熟悉的“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如果使用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不但創作空間狹窄,且容易遭遇歷史考據癖者的非議,因此張藝謀選擇了全方位的降維處理,不僅架空歷史,還將時間、空間、人物、情節全方位壓縮,讓《影》的主題更深邃、戲劇衝突更集中,以至於有了舞臺劇般的簡約風格和內在張力。如此一來,影片的個人風格更強烈,並具有了某種實驗味道。

故事情節經過改造,同樣是極簡式的。封建時代複雜的高層權力鬥爭,簡化為沛王與都督子虞之間的生死博弈(王權與軍權);沛國與炎國之間的大國角逐,簡化為對境州一座城池的爭奪(關鍵戰役);境州的得失,簡化為雙方主將之間的一場決鬥(個人英雄主義);而決鬥的成敗,簡化為境州能否破解楊蒼的看家武功“三合必殺”(關鍵技藝)……這一切,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像是一座盆景,精巧而完整地展示了封建時代權力鬥爭的暗黑本質與殘酷血腥。

《影》到底有沒有價值觀?

《影》:封建時代的暗黑政治寓言

然而,不少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後都表達了這類感受:《影》有著大師級的視覺影像和精彩的故事情節,但卻看不到價值觀——看不懂張藝謀這一次要表達什麼。

這或許是張藝謀刻意營造的視覺刺激和高度緊湊的故事情節帶來的眩暈感所致。仔細品味不難發現,《影》要傳遞的價值取向並不複雜,當影片結尾,境州拿著劍、渾身鮮血地走出王宮大殿,劇中的主要角色已殞命大半,沛王、子虞、楊蒼、楊平、青萍……一個接一個地倒在了血泊中。血,是片中最亮的顏色,因為黑白灰的主色調過於濃重,每次鮮血的流淌,就顯得格外刺目。而影片的題眼,就在這流淌的血液之中:暗黑政治之下的陰險權謀,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搏殺,引發一連串的互害悲劇,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有可能成為犧牲品,即便身居高位也難以倖免。

張藝謀的電影經常被批評為慣以展示中國的黑暗面以取悅西方世界,這其實難免偏頗。如果他所展示的黑暗面基本是真實存在的而非故意抹黑,恐怕應該屬於創作者的自由。《影》也是如此,它對中國封建時代暗黑政治搏殺的深度揭示,顯然不是為了頌揚,而是為了鞭撻,供人反思。

《影》的故事來源於三國時代吳蜀兩國爭奪荊州的歷史,雖然張藝謀對故事和人物做了大幅改動,但很多痕跡依然清晰可辨。比如,沛王對應的原型是吳主孫權,都督子虞對應的是周瑜,小艾的原型是小喬,楊蒼的原型是關羽,楊平的原型是關平,青萍的原型是孫尚香,往來在沛國與境州之間的大臣魯嚴,顯然對應的是魯肅。

諸多角色與歷史人物的對應關係,整體上其實出入不大,但這其中最為驚人的改變,也是整個故事的核心,是孫權與周瑜之間的關係,被改造成了沛王與子虞之間的關係:從親密無間的君臣際遇,暴變為你死我活的政治敵手,並最終兩敗俱傷。這一組歷史人物關係的改編,應當是我們理解這部電影的鑰匙。那麼問題來了:孫權與周瑜之間的關係,真的是朋友加兄弟式的政治聯盟嗎?

這或許是很多看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觀眾,並未深思過的問題。

真實的歷史不會更美好

《影》:封建時代的暗黑政治寓言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時,孫權27歲,周瑜34歲。在世人印象中,正是在周瑜強力主戰之下,孫權才堅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並最終取得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性勝利。一個是少年英主,一個是英雄少帥,簡直是令後人豔羨的完美拍檔。然而,兩人的關係,真的像是看起來那般美好麼?

朱蘇進在《三國·荊州》中,已經對兩人的關係進行了一番重新解讀。溫情脈脈的兄弟加朋友之下,也免不了相互之間的猜忌與提防,不滿與不屑。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周瑜立下不世之功,正所謂功高不賞,此時的孫權,內心又作何感想呢?

歷史上沒有明說。

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中孫權對周瑜的公開評價: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

這話說得看似很客觀,既沒有溢美,也沒有貶低。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這是孫權與陸遜論及周瑜、魯肅及呂蒙時說的話,此後孫權話鋒一轉,在談到周瑜的兩大功績之後,又談到了周瑜犯下的一個錯誤,“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可見,在孫權眼中,周瑜並非十全十美,而是犯過重大錯誤: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

這個錯誤的後果很嚴重。接下來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這對吳國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戰略失策,以至於此後十幾年間,吳國一直把要回荊州當成頭等大事,對吳蜀兩國的關係的影響至為深遠,甚至關係到了三國爭鬥的整體走向,而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都肇始於此。

把荊州借給劉備,最終導致了難以估量的政治軍事損失。但孫權日後在談及此事時,顯然把責任推給了周瑜——“勸吾借玄德地”。無論周瑜的建議當初起了多大的作用,孫權日後重點強調這是周瑜的一大過錯,顯而易見,他對周瑜是有所保留的。兩人之間的關係,遠沒有世人印象中那麼和諧。

這其實不難理解。赤壁之戰後,周瑜功高震主,兩人之間的關係,難免變得微妙起來。至於雙方究竟有過何種角力,我們不得而知,但歷史事實是,赤壁之戰兩年後,周瑜便英年早逝,年僅36歲。《三國演義》中說,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當然荒誕不經;但他真的是《三國志》中記載的病亡嗎?倘若他不是自然死亡,置他於死地的,又會是誰呢?

如果說這些還都只是一般性推測,那麼周瑜死後,孫權對待周瑜子嗣的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周瑜有兩子:長子周循早亡,次子周胤因罪被貶,後來還是諸葛瑾等人求情,孫權才準備啟用,但周胤卻偏偏又死了。

藉著周瑜的恩蔭,其侄周峻被拜為偏將軍。周峻死後,有人推薦周峻之子周護為將,孫權很生氣,說:" 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孫權不同意用周護為將,居然說是因為聽說他 " 性行危險 "。這顯然是個故意找來的藉口。孫權一再對群臣強調不忘周瑜之功,恰恰說明孫權知道,不少大臣認為,自己對周瑜的後代過於刻薄寡恩,已經忘記周瑜的功勳了。

正是基於這些事實,張藝謀通過藝術加工,為我們闡釋了歷史的另一種可能性。在我看來,張氏的假設和推演固然有誇大和想象的成分——這其實是藝術創作的需要,但大方向並不會離真實的歷史相差太遠。君不見,從白起、韓信,到徐達、年羹堯,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麼?

所以,《影》並不是像黑澤明的《影子武士》一樣是一個講述替身的故事,探討的也不僅是真與假的命題,而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暗黑政治的極簡史,一則政治寓言。

《影》的暗黑色調,正是中國封建社會暗黑政治鬥爭的隱喻,它向一道陰影,將置身其間的人遮蔽得嚴嚴實實,難以逃脫。這種極端暗黑的政治鬥爭,是一種典型的零和博弈,沒有雙贏,只有你死我活,身在其中的人,信奉的都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血腥互害,沒有人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有人或許會說,境州不是笑到最後了嗎?

這恐怕把問題想得過於簡單。

誰是最後的贏家?

《影》:封建時代的暗黑政治寓言

電影的最後,孫儷飾演的小艾起身狂奔到殿門邊,卻面露驚恐之色,她到底從門縫中看到了什麼?電影中沒有交代,而是就此戛然而止——字幕升起,電影散場。

這似乎是典型的開放式結尾。有人認為,為了滅口,境州會殺了唯一知曉他真實身份的將軍田戰;也有人覺得,或許田戰會怒而殺了境州這個冒牌都督。兩者看似都存在一定可能性,其實這兩種情況都不太可能出現,因其缺乏合理的行動邏輯。

境州當然有殺田戰的動機,而且很強烈,但絕不是在大殿外,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下手,因為殺之無名——無論臨時給田戰安上何種罪名,比如參與弒君、謀反等,都會因為缺乏有力的證據而遭遇眾臣的懷疑,並造成恐慌,這對境州接管權力顯然是不利的。更何況,田戰的人設是都督子虞(子虞被殺,境州就由替身變成了真正的子虞)的親信,且平素對沛王也表現得忠心耿耿,貿然殺之顯然難以服眾。因此,但凡境州尚存一絲理智,也絕不會當場對田戰發難。不過,從此之後,作為僅有的兩個知曉境州真實身份的人之一,田戰自然就成了境州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兩人之間自然還要來一番生死博弈,能否自保甚至逆襲,對田戰而言是一項無比艱鉅的任務。

至此,或許有人會說,既然田戰日後幾乎必死,當場揭穿境州的真實身份,進而殺了境州,對他而言就是最佳選擇。看起來確乎如此,但別忘了,大殿之內的血腥互殺,田戰或許能猜到幾分,但並不完全掌握情況,由於事發突然,作為一名勇猛而絕不弱智的將軍(此前的電影情節可以證明),他更不會貿然向境州發難,靜觀事態接下來的發展,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才是理性的選擇,甚至是他的唯一選擇。

按照電影設計的情節走向和內在的價值取向,作為最終互殺慘案的目擊證人,小艾狂奔至門邊,顯然是為了揭穿境州,說出真相,為夫報仇;但是,她透過門縫看到的景象,卻很可能是以田戰為首的眾大臣,擁立境州為新的沛王。都督子虞的野心,眾大臣不可能一無所知,如今沛王既然已被都督子虞殺死,接下來該做什麼,對於這些職業政客來說,並不是難以做出的抉擇。歷史上,類似於“黃袍加身”的活劇,還少麼?

眾大臣跪拜如儀,擁立新王,這應該才是小艾看到的、讓她無比驚恐的場面,這不僅符合中國封建社會暗黑政治的內在邏輯,也符合《影》這部電影一再渲染的暗黑氣質。

不過,境州的逆襲,並非一勞永逸。按照影片的人物設置,他成為新王后,很有可能提拔跟隨他出生入死、立有大功的將軍田戰為新任都督。接下來,新王與新都督之間,自然又少不了一番生死博弈,暗黑的政治鬥爭,將會惡性循環地持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