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隋朝儒林」隋朝國子學博士何妥

「隋朝儒林」隋朝國子學博士何妥

何妥認為,純正的音樂不但能感動人,還能順暢天地之氣。圖為元任仁發《橫琴高士圖》

隋朝國子學博士何妥,字棲鳳,西域粟特(今烏茲別克斯坦)人。早年,何妥的父親何細胡,因經商緣故,進入中原蜀地,並在郫縣(今四川成都平原中部)安頓家室。何父侍奉梁朝武陵王蕭紀,主管王府財物,他經商有道,理財有方,後來成為鉅富,當時號稱「西州大賈」。

天賦聰穎享譽當世

何妥天資機敏聰睿,八歲時就到國子學求學。有一次,學校助教顧良戲弄他,說:「既然你姓何,那麼是荷葉的荷,還是河水的河?」小何妥應聲作答:「先生姓顧,您是眷顧的顧,還是新故的故?」眾人一聽都很驚奇,竟然有這麼聰穎的孩子。

十七歲時,何妥就進入湘東王府。湘東王見何妥實在聰睿,就召他留在身邊誦讀詩書。當時流行一句話:「世有兩俊,白楊何妥,青楊蕭慎。」兩俊指的是何妥和蕭慎。何妥住在白楊頭,蘭陵王蕭慎住在青楊巷。當時,這兩位都是享有盛名的青年才俊。

「隋朝儒林」隋朝國子學博士何妥

圖為南宋至元代,青玉龜遊荷葉洗

勸諫帝王遠離奸佞

隋文帝楊堅稱帝后,任命何妥為國子學博士,加授通直散騎常侍,進升爵位為公。

大臣蘇威掌管天文、音律和法度之職,但是表現得不稱職。因此何妥就針對朝廷用人,應避免形成結黨營私風氣等八件事,上書勸諫隋文帝。

何妥首先引用孔子說的「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說明,選用正直的人,遠離奸邪,百姓就會順服;選用奸邪,遠離正直的人,百姓就會不服。

在何妥看來,朝局是否安定,社稷是否能夠得到治理,和朝廷用人有很大關係。聖明的國君願意見到那些關心訴訟,愛民如子的官吏。這樣的官員面對獄訟,都會親自調查,諮詢眾人,從不濫用刑罰。何妥勸隋文帝,日後選用朝廷大員,必須參考眾人的建議,不要只相信某一個人的推薦,秉公無私選拔人才,這樣百姓就不會心生怨恨。

何妥說,現在初中能重用的官員非常少,有的官員甚至身兼數職,是國家缺少人才,還是國家沒有善用人才?

何妥引用《易經》所說:「烹煮食物的鼎,如果下面支撐的部分斷了,食物就會從鼎裡灑出來,這種情況預示著凶兆。」言外之意,朝廷選用的官員不勝其任,會導致國家傾覆。何妥希望朝廷能多選用有才德的人,使他們各盡其才,各盡其職。

「隋朝儒林」隋朝國子學博士何妥

商後期 析子孫父乙扁足鼎,青銅食器

正音雅樂功效深遠

由於何妥精通音律,隋文帝命他重新審定音律。何妥給隋文帝上表他對音律的見解:陽間有禮樂,幽冥有鬼神。沒有什麼比禮樂更能感動天地鬼神。臣聽說宣揚和善的音樂,達到一定程度,國家就會沒有怨氣;推行禮義,達到一定境界,朝野就不會產生紛爭。

何妥認為,純正的音樂不但能感動人,還能順暢天地之氣。順暢的氣息一旦成為一種氣象,就會帶動諧和的音樂,使國家興盛。這種正音雅樂一旦盛行,人們不僅耳目靈敏,氣血平和,還能夠移風易俗。人倫綱常有序,社會風氣善良,全國百姓都能生活安寧。

五種正音「宮商角徵羽」中,宮音亂,表示國君昏聵驕縱;商音亂,象徵官員敗壞;角音亂,表示老百姓有憂愁、怨恨;徵音亂,預示國家多事不寧;羽音亂,表明國財匱乏。當這五音都亂了,離國家衰亡也就不遠了。

「隋朝儒林」隋朝國子學博士何妥

圖為《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第一百二十五卷》「五音相生圖」

何妥為隋文帝講起一則故事。

昔日,魏文侯(?─前396年)曾問子夏:「我穿戴整齊的禮服來聽古樂,一聽就打瞌睡,但是聽鄭國、衛國的音樂就不會感到疲倦,這是為什麼?」子夏認為,古代的音樂是以《文始》為先,《大武》為後,常聽古樂對修養身心、治理家國,有很大的幫助。鄭國、衛國的音樂,聲音奸邪又淫亂,使人沉湎其中沒有止境,對身心沒有助益。」子夏希望魏文侯能謹慎地審查正音雅樂和靡靡之音的不同。

「隋朝儒林」隋朝國子學博士何妥

卜商,字子夏,勤奮好學,是孔子的重要弟子

何妥講述這段故事,是希望國君知道正音雅樂有助於治理國家。雅樂不僅能使人視聽愉悅,還有更多其它的功效。君臣同聽雅樂,彼此能夠互相敬重;鄉里流行雅樂,長幼同聽,彼此會和睦相處,生活融洽;父子同聽雅樂,彼此也會相親相愛。上古時期的聖王之所以製作雅樂,就是因為正音雅樂一旦盛行,就會起到這些功效。

隋文帝就以何妥的奏章所述內容,作為太常寺創作音樂的法則。(編輯:杜攀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