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父債到底需不需要子償呢?

顛次


父債子還,好像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被很多人所誤解。如果大家不能夠理解父債不需要子還的話,那麼假如一個人欠下債務,還能像《白毛女》那樣,拿喜兒去抵債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顯然父債子還也是同一個道理。

這些都是舊社會法制不健全時所以遺留下來的一種不正規的做法。而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制的健全,父債子還,在沒有特殊的條件下,是沒有法律依據的。這裡的特殊條件,主要包括兩種情形:



一,如果債務是父親與兒子的共同債務,或者兒子作為擔保人時,需要對父親的債務承擔償還責任。

如果父親是與兒子共同對外欠下的債務,或者兒子是作為父親的擔保人出現的時候,因為此時,兒子在這裡面要承擔共同債務人或者擔保人的角色,對於父親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除此之外,如果該債務只是父親一人所欠下的個人債務,兒子不需要替其償還,法院也不會執行兒子的個人財產,但是如果是父親惡意將其名下財產轉移到兒子名下,那就又要另當別論嘍。



二是,當父親欠下債務去世後,如果遺產被兒子所繼承,兒子需要在遺產繼承範圍內,償還父親所欠下的債務。

這種情況指的是,父親在生前所欠下債務,沒有償還,去世之後假如留有遺產且被兒子所繼承,兒子需要先要用遺產償還債務,如償還之後還剩餘有遺產,兒子可以繼續繼承。如果遺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或者未留有遺產,或者兒子放棄了對於遺產的繼承,那麼兒子不需要再用自己的財產償還債務。



所以法律問題細節性的條件是很多的,不是一兩句話能夠涵蓋所有的,建議大家在遇到具體的情況時候,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對一找律師諮詢!


任律師工作室


父親還健在是沒有替父親還款的義務,就是父親去世,如沒有繼承財產的話,根據《繼承法》第三十三條:“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的規定,也是可以不還的。


白賀雲律師專欄


案例事件

老劉開了一家小商店,生意一直不錯。可是天有不測風雲,老劉在一次外出時因車禍不幸去世了。在老劉去世沒多久,他的一個好朋友就找到老劉的兒子小劉,聲稱老劉曾向他借款10萬元,還有借條,之後不久,老劉商店的供應商也陸續地找到小劉,來回收當初老劉欠下的貨款。

可是,小劉卻有點犯難了。父親老劉車禍時,花去了大量醫藥費,留下來的遺產並不多,可是債務卻欠了不少,從數目上看,小劉如果要替父親還債的話,自己還要拿出近10萬。於是小劉就想,“父親去世後,父債子償真的就是天經地義嗎,我所繼承的遺產不足以清償父親的債務,不足的部分也一定要償還嗎?”

法律分析

父債子還”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觀念,父輩生前欠下的債務由他們的子女代為償還,這樣的處理方式看上去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在法律上這種說法並不絕對。我國法律是不支持“父債子還”的。

父親欠下的債務,屬於父親個人行為,應由父親自行承擔,子女沒有償還父親債務的義務。

根據《繼承法》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

也就是說,對於超過遺產實際價值的部分,繼承人可不必償還,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同時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但是,也有些例外情況,例如,父親將財產惡意轉移至子女名下,逃避債務的,或者子女名下有父親的財產的。這種情況下,可能子女就真的要面臨“父債子還”了!

點擊頭像關注我,遇到法律問題可以在線諮詢。


法律顧問家


作為子女需不需要償還父親的欠債,原因是什麼?

\n

{!-- PGC_VIDEO:{"video_md5": "c6e48e3e3f3bc62ddb05741993d72f7d\


紋含


需要,父債子還天經地義,如果法律這麼規定,我覺得那些欠錢不還的會減少,他不為別人著想,為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不會當無賴,當今社會,有多少父母欠了很多帳就是不還,把資產轉到孩子名下,自己在外面吃喝玩樂,介給他錢的人沒有辦法的?如果法律規定父債子還,他絕對不會這樣了!


忘憂草124747532


在法律層面上不存在這個命題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抉擇的判斷能力,就像信用卡、螞蟻花唄、螞蟻借唄等的使用者如果存在逾期情況,催收團隊也只是通過聯繫欠債人的親友團告知和勸導他還款還沒有要求他的親友團幫他還款的吧?所以對待“父債需不需要子償”這個論題只能從道德層面來論證,從法律層面來說貌似不合理。所以在當前物質不斷充實社會道德不斷低下的社會里人們應該更多地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而不是盲目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看看如今的這個社會真的挺可怕的:扶不扶、子不養、地溝油、蘇丹紅、勸跳樓。。。這些無不折射出人們的麻木不仁,道德低下,只顧自己的自私自利的行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