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歷史上13所“京校外遷”,多年之後,這些省份成了最大的贏家

文革發生後,高等學校陷入混亂。受國內外形勢影響,根據林彪“第一號通令”,在1969年10月份,國家決定將在京的13所高校外遷,外遷至河北、陝西等地,這個事件就被稱作“京校外遷”。

歷史上13所“京校外遷”,多年之後,這些省份成了最大的贏家

由於時期的特殊性,外遷的許多高校由於時間緊迫,許多都匆忙“安家”,改革開放以後,這13所高校中有的選擇遷回北京,例如中國農業大學,有的當年一起遷出的“兄弟”也選擇兩地辦學,例如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

歷史上13所“京校外遷”,多年之後,這些省份成了最大的贏家

這次外遷給許多地區帶去了良好的教學資源,例如在1969年北京電力學院、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這兩所高校離開北京搬遷至河北邯鄲,但後來因地域限制和多方面因素兩所學校都先後搬離了邯鄲。之後河南省主動表示希望華北水院能搬至該省,最後華北水院被河南省的誠懇打動,於是落戶鄭州。

歷史上13所“京校外遷”,多年之後,這些省份成了最大的贏家

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在後期就選擇了遷回北京,聯合組成了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包括北京林業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都是後遷回北京的高校,北京痛失13所高校,只回來了3所,北京也不能算“贏家”。

這次高校遷移中,贏家不少,例如湖北、江蘇、山東,分別落戶了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都是211重點建設的大學。可這其中最突出的還要數安徽!

歷史上13所“京校外遷”,多年之後,這些省份成了最大的贏家

安徽無疑是最大的贏家,1969年中國科技大學本想遷至河南省南陽市,不過由於當時河南的具體情況怕大學師生擠佔河南的副食口糧等各種因素最後拒絕了中科大的落戶,而安徽瞭解到情況之後立馬邀請了中科大,最後中科大落戶安徽,直到現在,中科大都是安徽的驕傲,為安徽創造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由此可見,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把握住良好的時機才能成為最大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