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


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


作者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做媒體工作這麼些年,看過不少嬉笑怒罵的文章,今天的標題直接搬用的,大概是三四年前看過的一篇“雞湯文”。

雞湯不宜太多,適量即可。"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跑步),獨處時思考”,能讓人一記便是很多年的雞湯,算是許多人在追求“自我完善”中得出的心得。


清醒時做事


去做想做的和該做的事。

若你有理想尚未完成,趁著年輕時多為理想堅持努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雖然不一定可以很快觸達理想,但一定能無限接近理想。


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曾經提出“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大概是多久呢?如果我們每天工作8小時,一週工作5天,大概需要5年時間。

有人曾經提出質疑,那些在富士康工廠流水線上每天加班加點工作的工人,一天工作時間甚至超出12個小時,為什麼10年之後,他們還是流水線上的普通工人?

你們應該也有這樣的疑問。

實際情況下,人很難做到一天8小時心無旁騖的專注於工作,因而這個“一萬小時”可能遠超5年,甚至要10年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有些人只是專注於“流程”上的工作,並沒有帶著腦子去思考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上週為大家拆解圖書《終身成長》時,小丫分享了書中提出的兩個貫穿人生始終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能用1萬小時源源不斷吸收、輸出新東西的人,就是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他們的曲線一直是往上走的,每個過程都完成一次進階;而只會把1萬小時消耗於重複性的事務上不帶任何思考與好奇心的人,其實正是進入了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陷阱之中,很難有所突破,更不用提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尤其是經濟壓力大,不得不通過長時間工作來賺取溫飽費用的群體,更容易掉入“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陷阱之中。

因為貧窮,所以要拼命工作、加班來爭取更高收入,下班後精神不濟需要一些娛樂項目來重燃自己對生活的熱情,於是看看肥皂劇、刷刷抖音和微博段子,舒緩下心情後倒頭便睡,第二天再繼續加班工作。

“我白天的工作已經很辛苦了,需要放鬆一下調劑生活。”

很多人都會在疲倦時給自己這樣的安慰。每天都很忙,每天都要調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遠沒有新的思考和錘鍊,也談不上所謂理想。

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哪怕用節假日的有限時間做一些學習和改善,即便沒有成為專家,也比從前的自己進步很多,遇到一些新機會時不至於抓不住。

真正的理想,應該是願意為之堅持和下苦功夫去實現的東西,能讓你動起來跑起來去觸達它,而不是插在終點線上僅供遠遠觀瞻的旗幟。

哪怕你沒有理想,也可做你該做的事。

年輕人該做的事情太多了。

完善自我,讓自己成長得更好是一種;

足夠獨立,不讓父母擔憂是一種;

逐漸強大,有能力照顧家人是一種;

有所餘力,可以關照身邊更多的人是一種......

更具體的說,如果你沒有理想,那就好好工作、賺錢、修身、鍛鍊,不給別人添麻煩,能讓自己甚至自己所愛的人感覺到安寧。


糊塗時讀書


清醒時偶爾故作糊塗,謂之“大智若愚”,有些人卻容易深陷糊塗、困頓之中,無法抽身出來。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演講中說過,他最喜歡的一句話叫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翻譯過來便是: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一直清醒著的人需要讀書來鞏固、昇華自己的認知,那些困頓、怨念深刻的人更應該從書本中找到新的角度與世界,以此跳出狹隘的個人情緒和執念。


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終生保持對未知事物和知識的狂熱追求狀態,學習不倦,修行不止。

小丫很喜歡的一名女作家嚴歌苓曾在《讀書與美麗》中談及:

讀書這項精神功課,對人潛移默化的感染,使人從世俗的渴望(金錢、物質、外在的美麗等等)中解脫出來。

書中有的不只是黃金屋、顏如玉,更有著你所未見過的大千世界、人生百態,有智者的思考,有前人的況味。

它能讓暫時沒有能力行萬里路的你,通過讀萬卷書事先得到精神世界的豐盈,不至於狹隘,不至於狂妄,更清醒的認知自我。

要讀些什麼書?

經典可讀,流行可讀,小說可讀,文史可讀,專業可讀,趣味可讀,高雅世俗小丫覺得都可以讀。

一個喜好看《莊子》《論語》的,不一定就強於一個看《十萬個為什麼》的。人的教育背景和需求不同,閱讀能力和選擇也不同,按自己的成長所需讀下去,慢慢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就是了。如今的時代,願意放棄一些娛樂誘惑,寄情於讀書去認知廣闊世界的人,本身就有改變自己的小小心願,值得我們認可。

讀書的方法,可以在讀書過程中逐步學xi、總結。


大怒時睡覺(跑步)


睡覺、跑步,一靜一動。

大怒時不要急著找人傾訴,因為失控情緒下你的傾訴帶有強烈的負面影響,可能殃及他人的美好心情,也容易讓自己變成祥林嫂。大怒時也切忌草率做決定,因為怒氣極盛時大腦被非理性的情緒所佔據,做出的決斷往往有可能是錯誤的。

睡一覺好好休息一番,醒過之後頭腦要冷靜許多,不被情緒主導行為,再接著細想如何解決問題。

或者通過跑步(運動)的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沉浸於運動這件事中,釋放壓力和情緒。


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



跑步是全身肌肉和組織協調,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相配合的運動。有研究表明,人在快樂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而運動會加速這種物質的分泌。

小丫有個朋友是一名跑步愛好者,即便工作再忙,也習慣出去跑幾圈,低則5公里,多時可持續跑20公里以上,還不時參與各種馬拉松活動。他曾經分享過心得,跑步進入狀態後,腦子也會放空,想不到任何雜事,只是專注於往前跑這件事......整個身心會變得流暢舒適起來,不覺得疲累。心有煩憂時,他更愛跑步。

大怒時工作、學習都無法靜心,不如選擇睡覺或跑步,一靜一動,張弛有道的舒緩自己的情緒。而且跑步這件事,還可以鍛鍊你的意志力和承受力,養成自信堅韌的人生態度。


獨處時思考


如果人類停止思考,這個世界將如何演變?人類的歷史又將如何演變?

這個問題太過廣博,渺小的個體無法預測假設的結果。但如果就自身而言,停止思考之後,你的人生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不停的做機械運動,週而復始,類似機器,過無味的人生。

我們一生當中,要獨處的時間太多。如何和自己獨處,忍受孤獨,其實也有學問。


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



獨處時的思考,不一定要上升到很大的層面。

有人在獨處時選擇用鏡頭記錄美好的瞬間,並藉此感受歲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從容;

有人在獨處時選擇烹飪美食,去體味食物的美好和生活的充實;

也有人選擇看紀錄片,透過鏡頭感知這個世界的廣袤與未知.....

這些事情看似細碎,卻不再是無聊的機械行為,因著人們注入了自己的感知和思考,使之變得妙趣橫生,甚至能發掘出一些新的東西出來。

不為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也有人獨處時進行自省,或審視自己工作中的某些舉止、決定、未來安排,或對個人前途做出深刻的思考後籌謀佈局。

那些將事業做得驚天動地的人,其實背後有著無數不聲不響地深思熟慮的時光。

前天馬雲宣佈,自己將在2019年9月10日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退休後他將回歸教育,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54歲的馬雲,相較於那些年過六旬、七旬還堅守在企業一線的知名企業家們,自然是年輕力壯的。這個年紀退休,倒像是“激流勇退”。

有能力“激流勇退”,其實也是一種大智慧。在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多少是帶有“原罪”的(這個話題就不深講了)。

無論是何種狀態下做何事,讀何書,做何運動,思考何種問題,其實都是為了讓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世界保持足夠的好奇心與敬畏心,在有限的時間裡,不停止完善自我,擁有更廣大、美好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