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互換合併,一戶一片田——高臺縣細碎化土地整理再分配調查

互換合併,一戶一片田——高臺縣細碎化土地整理再分配調查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何成軍 實習生 王夢然

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時,高臺縣農村土地被劃分為三六九等,每個等級戶戶都有。全縣承包土地28.4萬畝、21.04萬塊,承包農戶34187戶,戶均承包面積8.3畝,戶均承包地塊6塊,最多的農戶塊數多達10多塊。

零碎分散的耕地,每塊面積大小不等,少則幾分,多則幾畝。由於地塊小而分散,耕種機械作業難開展,田間管理不便利,耕種費時耗力、成本高而效益低,很多人不願意租種或代耕零碎土地。

時代在發展,一直沿用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政策,嚴重地制約了高臺縣的農業健康發展。2017年秋收後,高臺縣開展了以“細碎化整理”為主的土地聯片整合。這個工程被稱之為高臺縣“第三次土地革命”。

化零為整的期許

尹新一直很忙,忙著搞村裡的土地細碎化整理。作為村支書,尹新對七壩村的4200畝耕地瞭如指掌。尤其是從去年秋收後到今年春種前,尹新更是重新用雙腳丈量了每一塊耕地。經過了1982年的責任制和1983年的大包乾,這4200畝耕地被劃成了三個等級,化整為零地分到了全村農戶的名下。今年之前,1033個村民人均4畝的耕地,星星點點地夾在別人的耕地中間,最大的地塊1畝多一點,最小的也就幾分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維持了近40年。

地塊太小,春種、夏管、秋收都是問題。村裡最小的地塊只有2分地,機械進去連頭都調不過,只能採取最原始的方法。把農具從這塊地挪到那塊地,半天就過去了。

尹新還算好一點,全家5口人9畝地,最大的1.8畝,最小的也有1.3畝,分佈在5個地方。他最愁的是澆水,5處耕地5個毛渠,每輪灌水,這也輪到了,那也輪到了,只能自己守一塊,老婆守一塊。要是幾塊地同時輪到,還得央求其他村民幫忙。這裡都是沙地,豐年要澆10次水,旱年要澆12次水。整個種植期,尹新都在忙著澆水。

“把地整成一塊就好了!”村民們都有這個想法,但誰也不好意思提出來。不好提的原因是,耕地有等次之分。包產到戶那年,為了公平起見,村裡根據土壤優劣、距離遠近將地分為三個等次,每家都佔點好地,也分點劣地,其樂融融。

其實,如今七壩村的耕地已不存在優劣之分了。把土地當命根子的農民在分到地的那一刻起,就像打扮出嫁的姑娘一樣打理著自家的耕地,近40年的精耕細作讓每一塊耕地都達到了最優質的耕種條件。距離就更不是問題了,全村最遠的耕地離家門口也就一公里,這對於已普及機械化的當下,根本不在話下。

於是,2017年秋收後,藉著高臺縣“開展土地聯片整合”的東風,七壩村開始了耕地的細碎化整理,進行土地再分配。

互換合併,一戶一片田——高臺縣細碎化土地整理再分配調查

互換並地的嘗試

開展土地整合,關鍵是通過“互換”而達到“並地”的目的。雖然得到農戶支持,但落實起來並不簡單。在整合過程中,既出現了歷史遺留問題,如耕地基礎設施配套不一;也出現因整合而新產生的矛盾,如個別農戶認為抓鬮結果不理想,既有農戶與集體的矛盾,也有農戶家庭內部的矛盾。

矛盾重重,“一窩蜂”、“齊步走”的方式顯然行不通。只能先易後難、循序漸進,以社為單位,“條件成熟一個、組織實施一個”,先選擇條件較好、群眾參與積極性較高的社進行試點。

作為“條件成熟”的那一個,七壩村成了合黎鎮的試點。從接到任務後,尹新和村幹部們一直在忙著交流座談、調研思考,最終形成了《實施方案》,涵蓋了改革的六個核心內容: 整合的耕地以農戶現有承包地地塊為準,全部逐一測量面積,作為整合後重新分配面積的依據; 對無勞動力的家庭,不願意耕種的土地由村集體按照市場價格進行流轉; 耕地上有固定建築(日光溫室、鋼架大棚)和定植苗木(果園)的地塊不在整合範圍內,原則上不進行整合; 對地力的差別用增減面積的辦法進行解決,對分配到地力較差的農戶,以多補面積予以處理; 對因打井、架電、修路、修渠等而佔用的耕地,經核實後予以找補; 耕地整合以社為單位分別進行,農戶耕地分配的順序用抓鬮方式確定,抓鬮後當場予以公佈,農戶現場簽字確認。

互換合併,一戶一片田——高臺縣細碎化土地整理再分配調查

“土地連片整合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其過程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矛盾糾紛。”秦裕說,有矛盾那就逐一解決。嫌配套設施不均衡了,村上就積極爭取土地整理項目,配套完善基礎條件,平衡了耕種便利條件;對抓鬮結果不認可,那就抓兩次,第一次抓鬮確定抓鬮農戶順序,第二次抓鬮確定整合後的耕地地塊,最大限度做到公平;個別人還是不滿意,那就由村幹部和相關人員再做思想工作……

一起成為試點的,在合黎鎮還有25個社,而整村推進的只有尹新所在的七壩村。

在副鎮長秦裕看來,全鎮的推進工作“還算順利”,25個社已經整理了8196畝耕地,佔到了全鎮耕地的1/3。“到2020年,全鎮10個村76個社的25400畝耕地將合部完成細碎化整理。”秦裕說,到時合黎全鎮將實現“一戶一片田”的耕種景象。

一戶一片田的優勢

尹新名下的9畝地在分離了40年後,終於聯在了一起。現在他再不用為澆水發愁了,9畝地幾個小時就能澆完。土地完成整合後,以往零散經營的土地全部集中到了一起,為農業耕作帶來了許多便利,既減少了勞動時間,又減輕了勞動強度,還節省了種植成本。

合黎鎮農技站站長亢建軍算了筆賬:農戶在灌溉、施肥、噴藥、翻地、田間管理等方面每畝每年節省勞動工日4個以上、節約用水100方左右、節約機械費用50元左右,每畝每年共降低生產成本500元左右。農戶節省的時間可以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連片整合,也破解了棄耕撂荒的問題。“地塊小而零散,農產品價格低迷,生產成本高,種植效益明顯下降,導致農戶種地信心弱化,棄耕撂荒現象已初露端倪,部分農戶想將土地流轉出去,但由於地塊分散不便於耕種無人接受,部分想種地的農戶也因地塊分散,規模過小租不到地。通過連片整合,一是可以有效解決想種地租不到地,想流轉出去沒人接受的問題,又可以避免農戶棄耕撂荒問題的發生。”亢建軍說。

互換合併,一戶一片田——高臺縣細碎化土地整理再分配調查

高臺縣農技中心主任李龍則看得更遠。他認為,土地連片整合可減少田埂、水渠、生產道路佔地,增加耕地面積3%-5%,使得農村土地資源重新得到優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整合更有利於吸引有關強農惠農政策支持,使農田水利、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逐步改善,不斷增強農業的發展後勁。土地連片整合促進了農田林網優化,部分耕地可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進而發展林下經濟和鄉村旅遊,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更重要的是,整合后土地相對集中,能夠實現連片開發,有利於土地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種田能手集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發展。經營大戶可以實施低壓管灌、膜下滴灌、滲灌等節水技術。

尹新更看重的是解決了好多“眼前的問題”—— 相鄰土地之間邊界糾紛少了,澆水矛盾少了,基礎設施佔地爭議少了,耕地不再撂荒了。村民進城打工有收入,土地流轉有收入,收入不穩定時,還可以回家種地,維持基本生活。村民的心定了,村裡和諧了,尹新這個村支書也就好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