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宗仁能守住臺兒莊,為什麼沒去守南京?

玄武湖畔的遺憾


講臺兒莊大捷就要講到南京保衛戰,講到南京保衛戰就要講到淞滬會戰,講到淞滬會戰就要講到“七七蘆溝橋事變”,這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環環相扣。

日本早就想侵吞中國,但覺不想通過大規模的會戰來達到目的,它是想一口一口地蠶食。蔣介石的國民黨對此也是洞若觀火的,只是奈於敵強我弱,還有那個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暫時隱忍而己。

“七七蘆溝橋事變”突然爆發,打亂了蔣介石的計劃,蔣介石畢競也是戰略家,面對有北向南蠶食的日軍,制定了一個有東向西主動的戰略佈署。

第一步就是在上海主動向日軍進攻,將日軍的注意力由北轉到東面,“淞滬會戰”,目的達到。

第二步退守南京,這要看日軍是否進攻南京,日軍果然佔領上海後,繼續進逼南京,南京是國民黨的首都,但要堅守是守不住的,棄城在全國人民面前也不好交待,就派了個沒什麼實權的唐生智指揮,只堅持了十二天南京倫陷。

第三步派第五戰區總指揮李宗仁組織“徐州會戰”,其實南京保衛戰打響時,徐州會戰已經在做準備了,“徐州會戰”的目的也只是為最終的“武漢會戰”做好時間上的準備,臺兒莊大捷只是徐州會戰中取得的一次勝利,並不能說明臺兒莊能始終堅守,四個月後,面對日本的重新進攻還是主動放棄了。

綜上所述,如果派李宗仁守南京,也是守不住的,也不會多守1天,因為守南京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撤出南京也是蔣的命令,唐生智抗命還多守了1天。





雪上長留馬行處


臨危守南京,只能說是誰去誰死。要知道在絕對的實力懸殊之下,一切戰術都會被無情的摧毀殆盡。淞滬會戰之後,那一批老兵已經從心裡快被打崩潰了,估計沒崩的也沒幾個了。

面對這樣的局勢之下,南京根本擋不住。兵無鬥氣,戰鬥情緒低落,將無信心,只求拼死一戰來獻身。這樣的情況之下,怎麼可能會贏。

李宗仁是一個出色的將軍,贏得了我們民族的第一次偉大勝利。但是血戰臺兒莊贏來的勝利,是有很大的代價的。也和當時天時地利任何有很大關係。

南京淪陷後,面對殘忍的南京大屠殺,千萬國民心中都憋著一股氣。民且如此,何況是兵呢。一時之間,部分士氣高漲,戰鬥力到達了一個頂峰,這給勝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再者我們講一講臺兒莊戰役中一支出色的隊伍——川軍。那時候,川軍兄弟扛著一支“死”字旗出征,保家衛國。但是由於他們只是召集起來的一些雜牌軍,所以到了戰場後被當做一個皮球被各方將領踢過來踢過去,大家都都不想要這樣一支破破爛爛的隊伍。

最後是李宗仁收留了他們,川軍深感大恩,無以為報,只得血戰到底,一報國,二報將軍知遇之恩。這一戰,成了李宗仁的成名之戰,也成了川軍的成名雪恥之戰。

全國反戰情緒高漲,各方大力支持,將士一心,加上敵方心態放鬆。這一戰,必勝。川軍出征,不破樓蘭勢不還。敵人尚且安好,我軍將士何以為家,灑頭顱,祭忠魂。


看點兒歷史


守南京,只是為了臉面,無論誰來都守不住。

淞滬會戰,蔣介石江浙附近的中央軍嫡系精銳部隊已經消耗殆盡。

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為了打破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振奮民心,拿出了能用的所有家當。當時,蔣介石向全國下令調兵,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等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收到調令。但是,因為中國落後的運輸能力,實際到達前線戰場是40多萬人。但是,這已經是集中了周邊所有中央軍精銳部隊。另外,中國空軍出動了8個大隊200架飛機,海軍出動了40餘艘艦艇。

日方集中了8個師團外加2個支隊,共計20萬兵力。同時,還有陸航和海航的390多架飛機,海軍的30餘艘艦艇,其中航母4艘。

淞滬一戰,以我軍失敗告終。我軍傷亡慘重:軍隊傷亡30餘萬人,校尉級以上軍官陣亡上千人,少將以上高級軍官陣亡14人(不包括死後追加晉升為少將者)。其中,國軍中將軍長1人(國軍第67軍軍長吳克仁),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陣亡團長28人,陣亡營長44人。

此時,蔣介石政府是沒有兵力去守南京的。

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實際兵力對比是40萬人對20萬人。中日雙方2:1的兵力部署,堅持了三個月。到了南京保衛戰時,雖然宣傳我軍18萬人,其實,這是滿編的人數,因為這些部隊大都是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人員編制肯定不全。按照唐生智估算,也就8萬人,其中還有3萬新兵。第41師及第48師是生力軍,其他部隊都是被日軍打殘的部隊,士氣低迷。

而日軍趁著淞滬得勝之勢,集中了10萬人直接攻城,5萬人迂迴包抄。在兵力,武器和士氣上,日軍都佔有優勢。所以,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

蔣介石的意思是,“短期固守”!唐生智為了自己“復出”,是唯一一個支持蔣介石作戰計劃的人。

南京守不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南京是首都,要是不守一下太丟人了。所以,肯定要守一下。但是,對於怎麼“守一下”是有分歧的。蔣介石是想留點人“能守一天是一天”,消耗日軍,振奮士氣。這就是要有人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短期固守”,誓死抵抗了。

沒有勝利,只有犧牲。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都是不會去守的,蔣介石也不敢強令某人去守南京。再加上,李宗仁還是第五戰區司令,籌備防守徐州,肯定是沒有時間指揮南京這場註定要失敗的保衛戰。

而唐生智此時站出來,支持蔣介石守南京,主要是為了“兵權”,重新復出。唐生智和馮玉祥一樣,都是蔣介石政府的掛名的將軍,手下沒兵,一直在坐“冷板凳”。就算是後來讓唐生智守南京了,下面部隊的高級將領他也是指揮不動的。不管怎樣,對於唐生智來說,成為南京留守司令,依然是一次復出機會。

當時,在場的李宗仁諷刺性地翹起大拇指,對唐生智說:"孟瀟(唐生智字孟瀟),你真了不起啊!"

唐生智明知道守不住,軍隊肯定要撤退,卻先下令將各部所有船隻盡數收繳燒燬,以作背水一戰。而且,他還貽誤撤退時機(12月11日蔣介石對他三次下達撤退命令,他都沒有通知部隊撤退)導致部隊錯過最佳時間。12日下午5時,唐生智才開始下令慌亂撤退。

下令“死守”的唐生智跑的很快,登上“提前”留好的一艘汽艇渡江北逃。而部隊因無船渡江,原撤退計劃未能實現,各軍只得冬泳渡江,溺死者不計其數!數萬守軍被日軍殘殺!

國軍是在臺兒莊取得大捷,但是整個徐州會戰還是失敗了,臺兒莊最後也失守了。

臺兒莊大捷只是徐州會戰的一部分,國軍在臺兒莊地區取得殲敵萬人的戰績,確實值得慶賀。但是,對於整個徐州會戰來說,國軍是慘敗的。

國軍集中60萬兵力,對戰日軍24萬人。最終,以損失約十萬人的代價,消滅了日軍2萬6千人。遲滯了日軍的進攻,為武漢會戰爭取了時間。但是,4月6日取得臺兒莊大捷以後,5月16日我軍開始撤離徐州地區。其實,還是失敗了。

最後,其實,我認為。蔣介石“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對日抗戰的主要策略,還是正確的。蘇聯也是這套路數,才拖垮了德軍。正面戰場上的大決戰,反而對日軍有利。日軍是最怕持久消耗戰的。日軍人數有限,早晚會在過長的戰線上消耗殆盡。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有網友問:李宗仁能守住臺兒莊,為什麼沒去守南京?其實,從當時的環境來說,南京誰去,都是守不住的。而且臺兒莊最後,也是失守了的。

臺兒莊戰役是日軍2個支隊孤軍深入,進入我國重兵集團的核心區域。而南京戰役是30萬日軍全面進攻,四面包圍了南京。而在外圍的我國軍隊根本沒有能力,擊敗30萬日軍,打破包圍圈。

當時南京衛戍軍主力僅有第88師、第36師及教導總隊等部隊數萬人,而且又都是由淞滬戰場撤至南京補充整理但尚未完成的部隊,兵力嚴重不足,因而不得不放棄東南主陣地帶的既設國防工事,僅防守復廓陣地。

雖然又在南京當地緊急徵收了數萬新兵,補足8萬軍隊數量,但是這些新兵戰鬥力都非常薄弱,才都剛剛入伍幾天時間。南京參戰的首都警戍總司令部參謀長處長譚道平將軍曾經說過,因為所有部隊都已經在淞滬會戰當中損失慘重,因此在南京 14個師,實際人數只有81000人,其中3萬人是在南京臨時拉的新兵。

一般人一看在南京有14個師,就直接按照滿編制計算出15萬軍隊是錯誤的。因為這些部隊在淞滬會戰都遭到了嚴重損失以後,直接進入南京的。實際兵力才14個師5萬人,是到了南京才臨時補充了3萬人,湊到了8.1萬軍隊。

在臺兒莊,李宗仁擁有60萬大軍,日軍2個支隊孤軍深入。而在南京,日軍的序列是7個師團又個旅團,還有2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重炮兵聯隊,7個攻城重炮大隊,16個高射炮部隊,21個汽車隊。

光是高射炮和壓制大炮就有超過700門,如果計算速射炮,步兵山炮,步兵炮等等超過2000多門火炮。以當時,我國軍隊在整個東南地區的所有部隊加在一起都阻擋不住,更何況南京的8萬殘軍。

比如在12月7日首先迎戰日軍的第74軍,當時已經在上海經歷了近3個月連續戰鬥,疲憊不堪。日軍使用89式150毫米重型加農炮和速射炮直接轟擊第74軍機槍堡壘,結果就是一炮一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1天戰鬥下來,就打廢了2個團,其中第301團,團長重傷,連長損失9個。要知道總共才9個連長。12月12日,第74軍在雨花臺發動敢死隊反擊,又損失3個團長和3000多人,一天時間損失3000敢死隊,在整個抗戰時期,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無論是李宗仁,還是唐生智,其實都無力守衛住南京,實力差距太大。


深度軍事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在李宗仁指揮下,中國軍隊在山東棗莊臺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區域與日寇展開決戰。此一役歷時1個月,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此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鼓舞了中華民族的士氣,是中國開展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保衛戰、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也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史稱臺兒莊大捷。


在這次戰役中,除了中國軍隊表現出的同仇敵愾、勇猛頑強的精神之外,李宗仁的指揮有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既然李宗仁那麼能打會打為什麼當初沒有派他指揮南京保衛戰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身負職責所不在。在盧溝橋事變以後,國民黨因應戰局發展,於1937年8月20日,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頒佈了戰區及戰鬥序列計劃,對中國境內抗戰區域進行了劃分,共成立五個戰區。其中,南京位於第三戰區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而李宗仁負責第五戰區的魯南及蘇北地區,開始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每個戰區司令長官各司其職,南京的守衛屬於蔣介石負責。李宗仁所負職責就是整個第五戰區的守土抗戰之責,南京的守衛並不在其職責範圍之內。你覺得蔣介石應該用李宗仁嗎?

二是戰役決策所不同。據後來的解密,在南京保衛戰之前,蔣介石親自主持連續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討論南京守衛問題。在會議上,眾將領意見不一。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李宗仁的態度,但包括俞濟時、何應欽、以及桂系將領白崇禧在內的絕大多數將領認為南京不可守,主張放棄。只有上將唐生智力主堅守,並豪言:“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誓與南京共存亡”。於是他當即被蔣介石任命為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我想以李宗仁的眼光必然跟白崇禧意見一致——不同意堅守。既然這樣,你覺得蔣介石會用李宗仁嗎?


三是信任程度所不及。作為桂系的“總舵主”,1929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軍閥曾跟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軍之間打的不可開交,這就是著名的蔣桂戰爭。在南京保衛戰前的1936年6月,李宗仁還聯合陳濟棠發動反蔣事變。1936年7月他的桂系軍隊剛剛被蔣介石改編為第五路軍,李宗仁被任命為總指揮。1937年10月,他才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8月-1938年)。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南京作為當時的中華民國首都,如此重要的戰役,蔣介石怎麼可能用一個多次跟自己作對,剛剛才收編的地方桂系軍閥首領來指揮呢?蔣介石對非嫡系的地方軍閥勢力一貫都是不信任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的情況下,你覺得蔣介石敢用李宗仁嗎?

其實,按照當時南京保衛戰前的敵我雙方態勢分析,絕大多數將領的意見是正確的,南京是守不住的。當時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是20萬對15萬(非滿編),敵強我弱,日方還佔據空中和水路的優勢,且南京歷史上就是個易攻難守之地。所以,應該有序的組織南京民眾撤離,並相應做好防守和撤退部署,在進行有效抵抗之後,隨即有計劃有步驟的撤離方為上策。即使當時派了李宗仁來防守南京,恐怕也避免不了這樣的結局,取勝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次年3月爆發的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中,敵我雙方軍力對比是29萬比5萬,即便這樣不也才勉強取得了我方5萬傷亡對敵方2萬傷亡的“慘勝”嗎?


無坡居士


這個問題,在《血戰臺兒莊》這部電影裡,李宗仁自己有過回答。當時記者問:日本人宣稱如果在津浦路遭遇激烈抵抗的話,會把徐州變成第二個南京,對此,您有什麼想法?老李想了想,說了一句話:依我看,今日之徐州,絕非昨日之南京。

很簡單的一句話,已經把問題說清楚了。本身來說,南京和徐州的背景就完全不同。

南京面臨的是淞滬戰場幾十萬敗軍,而且建制混亂,無暇休整。將軍們毫無信心,士兵們毫無鬥志。同時,南京這個城市,在冷兵器時代是個堅城,易守難攻,但到了熱兵器時代,就是一個死城,背靠大江,退無可退。在敵軍優勢火力的攻擊下,只有死路一條。

況且,桂系二號人物白崇禧,桂系的智囊劉斐,都反對重兵死守南京,李宗仁也不好和他們唱對臺戲。而且,守備南京的軍隊裡,主力是中央教導總隊和36師等,這些都是中央軍主力,李宗仁一個桂系首腦,未必指揮得動。

1938年的徐州,和1937年的南京就很不一樣了。第五戰區經過長時間準備,雖然談不上兵強馬壯,但建制完整,嚴陣以待。南線日軍在明光一線,被東北軍和桂軍牢牢牽制住,無法北上。青島登陸的第5師團,在臨沂,被龐炳勳第3軍團和張自忠第59軍攪住,雙方各有勝負。真正對徐州構成威脅的,只有過了黃河,直取山東的第10師團。這為第五戰區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川軍王銘章在藤縣死守,西北軍池峰城在臺兒莊苦戰,都為最後的圍殲贏得了時間,中國軍隊眾志成城更不是南京那時軍無鬥志可比。所以李宗仁那句“今日徐州,絕非昨日南京”,確實不是一句空話。

最後,分析完戰場形勢,還有幾句題外話。參加臺兒莊會戰的部隊,除了湯恩伯集團外,基本都是各類地方雜牌軍。川軍、滇軍、桂軍、東北軍、西北軍等,這些部隊交給本身就是地方軍首領出身的李宗仁,是非常合適的,因為李自己也不是嫡系,所以,他才能做到相對公正的對待各種地方雜牌,贏得部下尊重,從而讓各類雜牌軍在戰場上以死效命,最終贏得了臺兒莊會戰的勝利。


腦洞大開的歷史


首先,南京淪陷是所有抗戰戰士都不想看到的,南京大屠殺更是中國人永遠的傷痛…南京保衛戰失敗與淞滬戰役失敗有著直接關係,淞滬抗戰,全國七十餘萬抗戰戰士奔赴戰場,英勇戰鬥,只為了粉碎日本人“三個月佔領中國”的野心,無奈日本海軍太過強大,淞滬抗戰雖然堅持了三個月,卻也讓我國軍力損失慘重…甚至很多軍隊建制被打殘,這也是南京保衛戰失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很多人都說,淞滬會戰的堅持,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因為日本當年海軍強於我們太多,如果按照戰略意圖,應該退守吳福線與錫澄線…無論如何,淞滬會戰與南京保衛戰已經過去80餘年,我們不應該忘記先烈,尤其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抗戰,阻擊日軍侵略的英雄…無論勝敗,他們都為了國家與人民拼過命


GoTh



李崇仁並不是南京保衛戰的指揮官,所以南京失守責任不是李祟仁,而是蔣介石。是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政策的嚴重失誤。八年抗戰如此的艱苦卓絕!


首先是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綜合國力迅速提高,特別是軍事工業突飛猛進,超過了英、法老牌軍工大國,僅次於美、蘇、德。中國軍隊雖然在空軍、海軍的裝備上遠遠落後於日軍,但是擁有經歷北伐和軍閥混戰,戰鬥經驗豐富的500萬軍隊,還配置了大量德式裝備,理論上來說在本土作戰,中國軍隊有著數量上和後勤上的優勢,天時地利人和。


可是從抗戰開始,一敗再敗、一潰再潰,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蔣介石以及國軍高級將領,都有短暫日本軍事學院背景,都成了“大和養子”,學生在和老師打仗……。



是懼日、畏日、親日,以及對日本國家的運作和軍隊的作戰一知半解是屢戰屢敗結果。


918爆發後,如果能調動100萬國軍及時出關協助張學良的東北軍打一場保衛戰,即使不能取勝,至少也消耗掉幾萬或幾十萬日軍 。粉碎日軍不戰而勝夢想,把戰場侷限在東北,打掉日本政治高層得寸進尺覬覦華北和全中國的企圖。

因為實行了不抵抗的政策,將東北拱手相讓,才使日本有了佔領全中國的念頭。而日本唾手得到東北後,馬上從事侵佔全中國的戰爭準備,大量的間諜進入華北蒐集情報,在國內動員了大量的兵源,訓練並裝備集結。而蔣介石則忙於剿共,寄希望把東北相送的政治默契,日本人能見好就收,而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依然採用假戰真退保全實力的戰略,使日本人感覺到中國軍隊不堪一擊,從而萌生了三個月佔領中國的夢想。直到華北全面被佔,才倉促應戰,由於國軍內部派系林立、配合混亂、一敗再敗,直到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後日本才開始意識到中國軍隊的戰力,戰爭進入膠著狀態。


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只有極少的兵力,極其簡陋的裝備,在敵後積極抗戰,有效殲滅和牽制了大量的日軍,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立下了豐功偉績。


如果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來領導中國人民,率領500萬中國軍隊全面抗日,毫無疑問在東北就能把日本鬼子打回老家去,就能避免抗戰的人員重大傷亡,國家悲劇。


今日的和平之時,勿忘當年國恥!


閔行鄰里大叔


南京保衛戰,在當局最高軍事決策會議上,軍隊高層的主流意見是南京守不住,也沒有死守造成巨大損失的必要和價值。但是蔣介石認為南京既是中國首都,又是國父陵園所在地,如果不守,有礙國內、國際輿論與觀瞻。認為“守還是要守一下的”,其實已經擬定了象徵性防守一下的戰略目標。

當時在反對聲浪中已經失勢的唐生智站出來主張保衛南京,並慷慨激昂的說以身殉國。於是蔣介石便將守衛南京的重任交給了唐生智,但是實際上蔣介石並沒有指望唐生智真能夠守住南京,因為日軍會沿京杭國道進攻中國中部的戰略意圖已經昭然若揭,南京最終會成為孤城,根本無法防守。

而且在1929年蔣介石統一各軍閥徹底集權之前,桂系以李宗仁為首還跟蔣介石是敵對關係,打過仗。1936年李宗仁還發動過反蔣事變,蔣介石也沒有真正信任過李宗仁,也不會把保衛首都、擴大軍權的重任交給李宗仁。

最重要的是,臺兒莊戰役是發生在保衛南京之後,這之前李宗仁也沒有什麼突出的軍事才能和戰功值得蔣介石另眼相看。再說,鑑於抗戰形勢,中國軍隊分為了五個戰區,李宗仁所在第五戰區並不包括南京防務。按照各司其職,蔣介石也沒有理由無緣無故把他調去保衛南京。

當然,李宗仁在臺兒莊以29萬人對戰日軍5萬人,以我方傷亡5萬人,敵方傷亡二萬人贏得戰爭,一戰成名。雖然從傷亡數據上看我們吃了大虧,但是這是日軍侵華甚至是清末以來首次大規模對外戰爭取得如此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升了民族士氣。


謝金澎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有兩起戰役經常被拿來一起講,這兩起戰役就是臺兒莊戰役和南京保衛戰。為何將這兩件戰役放在一起講,最大的原因就是南京發生了大屠殺。要知道一開始南京守將唐生智可是揚言誓死保衛南京,還說出來了城在人在的豪言,然而就是因為唐生智這前後做法的不一致,導致了最後南京平民沒有及時的疏散,被日寇屠殺。

1937年10月,當時的李宗仁就已經在淞滬戰場上痛擊日軍了,可以說李宗仁當時軍事才能遠遠高於唐生智等輩,所以好多人便說為何不讓李宗仁去守南京城。就算最後守不住,至少也可以拖延日軍,為平民撤退取得寶貴的時間。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無疑都是有愛國心的人,但是當時的情況之下,李宗仁想要去守南京,簡直是不可能事件。

李宗仁自從率領桂系抗戰以來,就一直堅持在徐州地區抗戰,在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期間,李宗仁指揮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這場戰役的影響有多大自然不用多說,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在正面戰場取得的較大勝利,極大的鼓舞了抗日的士氣。而李宗仁也因為一張與臺兒莊的合照,登上了美國的時代週刊,可以說李宗仁是為數不多的將帥之才。

但是為什麼當時不能去守南京城,其實原因蔣介石和唐生智都心知肚明,因為李宗仁是桂系,不是蔣介石的地盤的人。所以就算是李宗仁想守,蔣介石也不會讓李宗仁去守。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內部依舊是有很強的派系之分,這種派系之分極大的影響了國民黨軍的戰鬥力,每次會戰之中,必然會出現派系之間的嫌隙。唐生智站出來說要守南京城,其實也是順應蔣介石的意思,因為當時沒人願意站出來。

而令人不解的是當時國民黨高層其實已經決定放棄南京城了,當時的戰略就是放棄南京城,國民黨軍隊只稍作抵抗,為民眾和部隊撤退爭取時間。不過令人不解的就是唐生智硬是要悲壯一回,或者說蔣介石要了面子一回。李宗仁得知南京發生屠殺之後,也是呆坐了良久,最後李宗仁在臺兒莊痛擊日軍。或許對於李宗仁來說,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是他絕對會死守到最後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