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為什麼《那年花開》中的人物死得越早越好,孫儷成了“災星”?

看《那年花開》有這麼個事兒讓人很難想通,即是在劇中早早過世的那些人讓人感覺形象塑造還不錯,而在劇中長命百歲的人反而有些“臭”不可觀了。比如早早去世的吳家父子,讓周瑩成了寡婦撐起吳家東院的吳家父子,不錯;再比如次於吳家父子晚一些離去的吳家二叔、吳漪、以及和周瑩一起走過江湖的爹,這些人在形象塑造上也不錯。但只要活下來的基本都活得很“沒意思”,比方說官府的趙大人與土匪韓三春,基本上屬於沒有“活頭”。還有一類情況是死了又活過來的,就更沒有意思了,比方說周瑩本人死了活了,比方說沈公子死了活了,都沒什麼大意思,讓人覺得就電視劇劇情而言,他們命長了實在是可惜。

為什麼《那年花開》中的人物死得越早越好,孫儷成了“災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什麼事情都是現實的折射,劇中活得不精彩的那些人,其實都是對編導們無能為力、江郎才盡的一種折射。不講時間概念、不講空間要素,沒有邏輯思維與推理《那年花開》的編導們把此現代化的電視劇搞成了過去婦女的裹腳布,臭長拖拉,隨意而又隨意,一切都在自己的想象中進行,沒有任何主題地湊劇,甚至到了讓人不能忍受的地步。

小的不合理的地方我們就不多說了,也沒心思說。比方說某些地方“假”了,在這麼長的一個長劇裡,很正常,沒必要糾結它的。我們只說大的方面,一個陝西織布局,一年據說能賺80萬兩銀子,就讓朝廷的新舊兩派勢力展開角逐,而且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事實是,這白銀變成黃金還差不多,80萬兩銀子就是年年賺,對朝廷來說也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與之相伴的是陝西當局的趙大人,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好壞也是個省級幹部了,但被拿掉像吹燈一樣簡單,而被起用又如點燈一般自然。只要編劇們需要,隨手就來。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再看看趙大人在劇中的一些對話以及所做的一些事情,就會明白他根本不是什麼省級幹部,而是類似於村長或者比村長略大一些的人物,被什麼人都可以拎起來耍耍戲。還有,讀了幾天書中考了吳家大公子,一下子就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紅人就紅了吧,但卻紅成了個神經病;還有,死了的沈公子,愛周瑩就愛了吧,活過來也行,但卻又讓他去擔當變法的“新使命”……

為什麼《那年花開》中的人物死得越早越好,孫儷成了“災星”?

不容易啊,編劇們也不怕累壞他們,也沒想到問問就劇情人物形象塑造而言他們適合不適合幹這事兒。所以,塌方在這裡是一種必然,而這種小塌方直接導致了《那年花開》的大塌方這就是周瑩本人。

周瑩出生於陝西省三原縣,據傳天資聰穎,進入涇陽安吳堡大戶吳家,並嫁給吳家少爺吳聘,後其夫吳聘和其公公均因故去世,吳家逐漸家道中落,她歷經坎坷建立起陝西吳氏“商業帝國”,也成為當時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敵國的成功女商人。這個女人是怎麼發家的想必《那年花開》的編劇們要比我們清楚,《那年花開》又名《大義秦商》似乎也有點擺弄商業劇的意思,但在《那年花開》里人們幾乎看不到周瑩任何獨道的商業手段。反正,錢就那麼容易地從天下掉了下來,所以,這秦商的大義也就假了,假惺惺的了。

這是大塌方的開始。塌下來丟開原型弄個情感劇也行,但《那年花開》還死纏著周瑩不放,硬要根商業混個面熟。這樣一來,劇情顯然靠幾個愛情的摺子戲、幾個男人追周瑩不夠了。因此,周瑩在這個時候就裂變成了《那年花開》中自己說的“災星”,所謂誰見了她誰就得倒黴、誰就得死,但死光劇情怎麼辦,所以就有了死去活來之說。想要歌頌一個人卻讓一個人成了災星,這種事情在《那年花開》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反轉角色“成功”得讓人驚訝。

為什麼《那年花開》中的人物死得越早越好,孫儷成了“災星”?

關於周瑩的生意,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吳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其商號、作坊分佈之廣,資本、財力積累之快,可以想見。吳家寡婦在聚斂錢財的同時也貪婪土地。她利用災荒年饉,在安吳堡周圍廉價購地五六百畝;還在涇陽縣城山門角以西購置、修建了20多院房產,首尾相接,佔了半條街。農、商、房產結合,吳家可真是“財源滾滾”,“日進斗金”。這些電視裡是有了,但卻偏偏想要從情感的角度告訴人們這些錢來得不易,不想卻被情感把“鏈子”給咬斷了,周瑩大塌方了。

《那年花開》胡亂拼湊、為所欲為的做法給人的感覺是在欺負一個無後的寡婦,最終使秦商大義“失蹤”了,周瑩的商業艱辛了,如此歌頌與讚美人的電視劇真是少見。從這個意思上說,《那年花開》中那個被災星周瑩克早早死的那一個個人還不錯,至少他們有了一個相對不錯的口碑,要比相對在劇中活了個長命百歲的那些人好多了。都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就是說好不好要“橫流”,而不是亂流,真是劇情亂流方顯濫片或者爛劇。《那年花開》在這裡已經沒有任何主流價值可言了。(文/路生)

為什麼《那年花開》中的人物死得越早越好,孫儷成了“災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