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韓信犯過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豆漿泡芙


韓信和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

三傑中,僅韓信一人被封王,也僅有韓信一人由王位上跌落,成為一個形同軟禁「淮陰侯」,也只有韓信一人沒經過任何正常的司法程序,便被一個婦人殺了。

另外兩個從不曾被封王的蕭何與張良,都壽終正寢,哀榮備至。為什麼同樣名列三傑,另外兩個人的結局都很完美,偏偏韓信死於非命,三族被夷呢?韓信在自己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犯過哪些錯誤?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從整篇《淮陰侯列傳》上來看,韓信的一生,既是開掛的一生,也是讓人警醒的一生。

作為執戟郎的韓信,不甘於平凡,總想走點終南捷徑,折騰出一番事業來,最終也沒能得到項羽的提拔,灰心喪氣的韓信只好轉投項羽曾經的友軍,如今軍事實力第二的軍閥劉邦;在劉邦的隊伍中,韓信仍舊沒得到自己想要的位置,便連夜出逃,幸得蕭何月夜相追,終於幸運地撈到大將軍的職位。

韓信開掛的一生從此開始。先是給劉邦分析了天下大勢,讓劉邦茅塞頓開,後又收散卒,開闢第二戰場,基本上為劉邦打下了半個天下,當韓信打到齊地後,昔日項王帳下的執戟郎韓信竟然擁有了可以跟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的實力,劉邦不得不答應他的封王請求,項羽也主動派來使者謀求聯合。

但此時的韓信或許還不知道,這將是他人生的至高點,要不了多久,他就會從至高點滑落。

對比三傑中的蕭何和張良,韓信犯的最大錯誤不是不表忠心,而是沒在關鍵時刻表忠心,不但不表忠心,還以市井之心和劉邦討價還價,把自己置於劉邦君臣的對立面。

楚漢之爭中,劉邦以身為餌,在滎陽一線吊著項羽的主力部隊,作為大將軍的韓信獨自開闢第二戰場,當韓信接連攻下魏、代兩地後,韓信的軍事實力已然很強了,但他卻絲毫不理困守在滎陽一線的劉邦,惱怒的劉邦派人收走韓信的精兵。

這是韓信第一次沒有表忠心,讓困守於滎陽一線的劉邦君臣懷疑韓信有二心,精兵被收的韓信依舊故我,拿下趙地後,只顧操練,不管滎陽城中的劉邦。

為了逃出滎陽城,劉邦搭上了一個忠心耿耿的將軍紀信,劉邦回到關中招募的新兵依舊不是強悍的楚軍對手,無可奈何的劉邦只好獨身來到趙地,奪去韓信的精兵。

這是韓信第二次沒有表忠心後受到的懲罰,韓信也開始反擊了。

韓信的第一步,是破壞劉邦謀臣酈食其跟齊王齊相定下的漢齊聯盟,擅自帶兵偷襲了齊國,佔領齊地後,韓信變本加厲,要求劉邦封他為齊國假王,韓信此舉,是拿劉邦給他的兵權和將軍,蕭何給他的糧草和漢王劉邦的信譽以及漢臣酈食其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

劉邦怒了,劉邦也忍了。

但或許就是這一次,劉邦對韓信起了殺心。或者念在韓信有功於漢,又是難得的軍事家,所以才放韓信一馬,僅在項羽失敗後把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

如果韓信能像蕭何一樣顧念劉邦,劉邦缺什麼他就給什麼,韓信日後也不會混得那麼慘吧?

當年,劉邦在滎陽一線抗擊項羽,蕭何坐鎮關中,經營關中、漢中和巴蜀,劉邦沒糧草了,蕭何便送糧草,劉邦沒兵了,蕭何便在後方徵兵,蕭何擔心劉邦認為自己不忠,便把子侄送到前線,名義上為大漢社稷建功立業,實際上是讓子侄去做人質。

憑藉這份忠心,天下大定論功行賞時,劉邦才力排眾議,把蕭何記作首功,並拋出「功人功狗論」,可見,付出是有回報的。

講完蕭何,我們再講講三傑中的張良。

張良在革命早期和劉邦相遇,以不凡的才華打動劉邦,二人可算是惺惺相惜,後來,張良擁立韓王,劉邦為報答張良講解《太公兵法》的恩情,替張良拿下了韓地十餘城,而後,張良被劉邦從韓王身邊借調來,鴻門宴前後,賴於張良的社交關係和機智周旋,劉邦得以安全脫身。

天下大定後,劉邦讓張良自己挑封賞,張良卻只要了他和劉邦相遇時的留縣作為封地,這張視富貴如浮雲感念君王厚恩的感情牌,一下子就把張良置於絕對安全地帶,張良的這種操作,也在日後成了周勃在漢文帝時表忠心的模板。

而韓信呢,從來都不曾在關鍵時刻表過忠心,除了拒絕楚國使者時的那套公關言辭外,沒在任何時候打過感情牌,這樣的一個韓信,怎麼能讓劉邦放心呢?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遙望燕園


韓信,一代名將,漢初三傑之一。

背水一戰,以劣勢之兵擊敗秦軍20萬之眾;

十面埋伏,逼得西楚霸王自刎烏江……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韓信為劉邦奪取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被劉邦的老婆------呂后誘殺於長樂宮,令人不禁噓唏。



韓信的錯誤,有人說在於功高震主,有人說在於叛亂時的猶豫不決。而我覺得,韓信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過分賣弄自己的文學才華,竟然由他而產生了幾十個成語,這讓草莽出身的劉邦情何以堪?
以下列舉幾例,僅供娛樂消遣:

1,胯下之辱


2,一飯千金
3,解衣推食


4,國士無雙
5,十面埋伏


6,背水一戰
7,拔旗易幟

8,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還有哪些?您知道嗎?


體育魂


韓信最大的錯誤在於小看的劉邦。

他小看了劉邦的野心與私心,以為劉邦不會把天下變成一己之私。他小看了劉邦的軍事能力——他覺得劉邦這傢伙打仗不行,擊破項羽統一天下,全靠各路諸侯的鼎力支持。因此在韓信看來,劉邦即使想去除異姓諸王,也做不到。最後,他小看了劉邦報復心裡——他覺得自己始終是劉邦手下一等一的大將、諸侯,很多事情可以跟劉邦討價還價了。

韓信攻入齊國之後,他和劉邦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韓信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以齊地民心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這個小小的假字是關鍵:字面上說,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的意思。但這裡至少有兩層深意:

表面上看,劉邦自己不過是個漢王。垓下之戰殲滅項羽以後,劉邦才從漢王即皇帝位。如果真即齊王,表面上齊王和漢王平級。

更進一步說,秦末各地起兵,陳勝就曾封吳廣為“假王”,既表示尊崇,又強調二者之間的統屬關係。而當時最忌諱的事情,就是大將領兵掠地,最後自立為王。比如陳勝派手下武臣(這是一個人)經略趙地,他到了那裡以後自立為趙王;武臣又派韓廣去經略燕地,結果韓廣自立為燕王。對此,武臣、陳勝也無力控制,起義軍集團就從內部瓦解了。

因此,韓信求假齊王,其實是參照當時世界正反面的例子,他試圖跟劉邦說:

——我知道武臣、韓廣這樣的人,帶領軍隊出去打仗,後來就自立為王了,這種行為實在是太壞了!我韓信不這樣做。我參考陳勝封吳廣的先例,請求做你手下的一個假王。這樣,我的功勞得到了承認,就會繼續為你賣命——天下英雄也會跟著為你效力。同時,我還是你手下的假王,我對你忠心耿耿。

一言以蔽之,韓信覺得自己可以和劉邦討價還價。劉邦的陰險之處,在於他假裝和韓信討價還價,讓韓信覺得,這些都可以談,並且他還談成功了。在這個過程中,劉邦已經在等待時機把韓信幹掉了。


在野武將


一向對劉邦忠心耿耿的功臣韓信在一生當中犯下了一個不該犯的大錯誤——謀反。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對韓信越來越不信任,解除了韓信的兵權,後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赦免了韓信,改封為淮陰候。

韓信在長安,度日如年,鬱郁不得志,感到劉邦對他有猜疑,狠是傷心,終於下定了謀反的決心。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豨相約:陳豨在北方舉事,韓信在長安響應。可惜時移勢易,他犯了一個大錯誤。

漢高祖十年,陳豨果然舉兵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一面派人與陳豨聯絡,一面與家臣密謀,準備夜間釋放官奴婢和刑徒,一起攻打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只待陳豨回信。不幸消息洩漏,呂后與蕭何定計,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豨已死。韓信輕信了蕭何,被蕭何強邀入宮向呂后賀喜,韓信哪能想到極力舉薦自已而且一向交情甚密的知已蕭何會是殺害自已的主謀?!這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捆綁起來。呂后將一代名將帶至長樂宮鍾室,殘忍地殺害了這位開國元勳。

總之,韓信謀反被殺,是韓信一生中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韓信被殺也是劉邦為了鞏固統治所採取的必要的政治手段而已。





ZSI看庭前花開花落


在 我看來,韓信並沒有犯任何錯誤,因為他胸懷天下,不願再起刀兵,他想的是天下百姓,而不是個人利益。

自戰國以來,連年征戰,始皇統一六國,兵連禍結,秦末群雄逐鹿,戰亂不止,劉項楚漢相爭,征戰不絕,要是韓信再挑起戰端,那天下怎麼辦?從這一點上來,兵仙寧肯犧牲自己也不想辛苦百姓。

我知道題主問的不是這些,題主的意思是如果韓信起兵的話,會不會贏?那麼就順著題主的意思分析。

其實韓信根本就沒有機會起兵,這就是韓信的最大錯誤,韓信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兵,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

楚霸王縱橫天下,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武勇和范增的奇謀,關鍵是他有江東作為根據地,有江東子弟跟隨他征戰,還可以為他提供後勤保障。

而韓信卻是一無所有,他本是布衣,兵全是劉邦給他的,將全是劉邦的部屬,他手裡有兵符令箭,軍隊就聽他的,要是沒有的話,他誰都指揮不動。

背水一戰後,韓信大勝,不肯出兵救援劉邦,在大營中休息時,劉邦直接走進大營,拿了他的兵符令箭,韓信醒來後,立刻拜倒請罪。

劉邦

這一段讀來讓人害怕,一則劉邦走進大營,居然沒有人示警,不要說因為劉邦時漢王,想想當初漢景帝巡視周亞夫的細柳營,那將士們根本就不鳥皇帝,還有清朝時年羹堯治軍,雍正的聖旨都不頂用。當然,這不可能是韓信治軍不嚴,只能是劉邦在軍中遍佈親信。

二則,拿到兵符之後,韓信立即就服了,敢情這麼多年,韓信就沒有培養自己的親兵衛隊,或者說親兵衛隊裡也有劉邦的人。

韓信的親信也就蒯徹、李左車這麼幾個謀士,要是沒有兵,謀士也沒有用啊。

再者就算韓信起兵,後勤誰來保障,蕭何當然不會幫他,而他又沒有根據地,後來劉邦封他為楚王,楚地可是項羽的老家啊,你殺了項羽,回頭還要人家老家的百姓來支持你,這已經是笑話了。

在性格上,韓信最大的缺點是厚道,作為朋友,厚道當然很好,可是作為梟雄,厚道可就是個大缺點了,當初蒯徹勸他獨立,他說的是當初漢王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所以我不能對不住劉邦,人家一件衣服,一碗飯就把他收買了,就這性格,怎麼爭天下。

當了楚王后,鍾離昧來投奔他,他居然收留了,要知道劉邦可是恨鍾離昧入骨啊,不要問別的,就是他覺得倆人當初關係不錯,這就給了劉邦貶他的理由。

韓信還有一個錯誤就是太年輕了,那時劉邦蕭何張良都老頭子了,他居然才三十多歲,要不是提前把他收拾了,他們幾個死了以後,誰還能對付的了兵仙,就憑周勃樊噲陳平嗎?而且那時候他多年經營早就有根據地了。

所以,韓信是不得不死,如果想不死,一個方法是跟張良學,立刻歸隱,不過他是窮人家孩子出身,沒有享受過富貴,未必捨得世間繁華,不象張良是貴族子弟,早就享受夠了,另一個方法就是學蕭何,直接假裝驕奢淫逸,欺壓百姓,這樣劉邦會認為他胸無大志,或許會放他一馬,但是他還真沒有這個心計,要是有的話,天下 早是他的了。


周易學堂


韓信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擁兵自立!

一、劉邦,從來就沒有把韓信當做自己人:

(1)劉邦在漢中自立以後為了招攬人心,加之蕭何的推薦,順水推舟,拜韓信為大將,但是韓大將上位以後並沒有受到重用,暗度陳倉,圍困雍城,彭城之戰對韓信都沒有記載,可見韓信這個大將有名無實,並沒有進入劉邦集團核心圈子。

(2)彭城之戰失敗以後,韓信及時出手收集潰兵,把楚軍攔截在滎陽,顯露出過人的軍事才華,劉邦這才開始使用韓信。睢水之戰可以看做是韓信的立威之戰,他巧計讀過睢水,平定魏國。劉邦嚐到甜頭,他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計策,給了韓信三萬精兵,但是當韓信以少勝多,打下趙國以後,劉邦立刻翻臉,把韓信的精兵全部收回,就連收服的李左車也一起調走。

(3)滎陽之戰失敗後,劉邦故技重施,和夏侯嬰趕到修武,突然襲擊奪走了韓信的兵權,韓信打下的家底被一掃而光。

(4)打下齊國以後,劉邦不願意封賞韓信,縱然是韓信要,劉邦也是大發雷霆,要不是張良勸阻,雙方當時就要撕破臉。

濰水之戰後,項羽敗局已定,此時項羽派來使者,希望韓信能夠擁兵自立,三分天下,部下蒯徹也以“鳥盡弓藏”來勸誡他,無奈韓信看不透形式,犯了一生最大的錯誤,這個錯誤直接決定了他命運。

二、在韓信看來,他並沒有野心,充其量不過是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封賞,而他軍功蓋世,縱然有過分的要求劉邦也應該答應。

但劉邦和呂后卻不會這麼想,站在他們的角度,韓信必須死。

(1)韓信年輕,韓信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五歲,而此時劉邦已經六十歲,呂后四十五歲,張良五十四歲,蕭何六十一歲,一旦這些老人故去,無人可以壓制韓信。

(2)韓信能力太強,漢家的江山一多半是韓信打下來的,劉邦賬下無論是灌嬰、曹參,還是樊噲、周勃,都不是韓信對手。

(3)韓信威望很高,《史記》記載,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樊噲見了還是一口一個大王,韓信反倒覺得與樊噲等人為伍很羞恥:生乃與噲等為伍!

寧可負韓信,也不可讓韓信負自己!七年後,在長樂宮,韓信被呂后蕭何聯手殺死!

如果韓信擁兵自立,也許《三國演義》就要提前四百年上演,以當時的形式,誰勝誰負難以預料,但有一點可以確認:韓信不會死的那麼窩囊!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日慕鄉關


韓信犯的最大錯誤是,不該太浪去反野。

開玩笑的,下面我們開始正經的聊韓信這個人。

韓信這個人一生犯下的錯誤有以下幾點:

第一,不知功高震主,擅自請封王。也許韓信此舉是為了向劉邦證明自己沒有別的野心,但是別人就高明的多。王翦滅楚,跟秦王要的是土地金錢。韓信要的可是王位啊,要知道當時劉邦也不過是漢王啊,你韓信為齊王是不是要和漢王平起平坐啊。劉邦當時是用的到韓信,才沒爆發,事後肯定是要算賬的。

第二,用兵如神,察人不足。韓信覺得自己受劉邦知遇之恩,沒有儘早的離劉邦遠去。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的時候,韓信就應該明白劉邦並不是什麼重情義的人。自己手裡的權力已經威脅到劉邦的統治,自己要麼大方的造反,要麼辭官還權養老去,不應該對劉邦有什麼幻想。

第三,不改在那個時候謀反。韓信用兵如神是不假,但是你手裡得有兵啊。當時的淮陰侯韓信,戴罪之身,手裡又沒兵權,你私通什麼叛亂啊。韓信再怎麼戰神,在沒有兵的時候也不是被幾個宮女給刺死了嗎?人不能不識時務


經武歷史講堂



韓信最大的錯誤就是跟玩政治的人攪到一起了。韓信的命運是性格決定的。

韓信屬於悲劇人格。韓信即便不交兵權,臨時構成三足鼎立,也一定是最早垮塌的一足。因為韓信缺乏創業者精神,缺乏從零開始的品質和智慧,比如劉邦,比如劉備,比如朱元璋,都屬於自己創業自己守業。韓信一身本事,不屑於像他們那樣,不想從零開始,而是到處找現成舞臺。所以,投項梁項羽不被用,就找劉邦。劉邦不用他,於是又走了。韓信的性格,終生都把自己的命運寄託於他人,而不是拉桿子單幹。這是他最大的性格弱點。因此他玩不轉政治,當不了三足之一的首領。簡言之,一切自認為懷才不遇者,都存在把自己的命運寄託於他人的思想,即便有機會降臨,也做不了首領。


又見知了


很多人對韓信的軍事天賦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從韓信跟隨劉邦到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僅僅用了4年的時間,這四年的時間,韓信幫助劉邦平定五國,掃平了西楚霸王項羽,成功榮盛功臣之首。

曾經的國士無雙,這位無雙戰神曾經窮苦漂泊的時候忍受過胯下之辱,即使如此他一生所追求的春秋戰國時代的騎士精神,那便是你給我百萬大軍,我還你一座江山。

而這座江山,韓信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給了劉邦,但是韓信始終在追求者平等,從被人幫助他的時候,他說的那句一定報答你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渴求一中平等的地位,無論是在帝王的腳下做一朝臣子。

也許那個曾經的西楚霸王項羽沒有重用他的時候,他的內心鐵了心的要把這位不可一世的項羽送回江東,讓江東成為他的一生的宿命之地。

也許回到淮陰他想報答那個曾經幫助他的人,重重的感謝了那個人。

也許曾經讓他遭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他現在已經不再仇恨。

當他登上大將軍祭壇的時候,才是一位25歲的布衣少年,這個年紀的他連一場仗都沒有打過。

當他暗度陳倉、平定關中的時候,才是一位26歲的少年。

當他渡過黃河,橫掃五國的時候,才是一位28歲的少年。

當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的時候,他也僅僅才29歲。

而這四年的時間他封王拜相,獨攬軍政大權,大將軍、丞相、封侯、封王,似乎這一切都是他應該得到的,四年的時間能夠做到這一切,韓信這個人簡直太可怕了,功高震主的韓信也許至死都沒有想到劉邦會對他痛下殺手。

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這或許是君臣之間最為殘忍的一次對話了,這個36歲的年輕人望著大漢王朝的帝王他在想些什麼?他能夠想到的僅僅只有四句話,韓信過人的軍事天賦讓劉邦感到恐懼、害怕,韓信首封齊王,再封楚王,對於新一代的帝王劉邦來說他能夠給與韓信的都給了,可是他不明白韓信想要的是什麼?

韓信去世的時候36歲,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劉邦去世的時候61歲,他的人生已經結束。

白馬之盟,異姓不得封王,否則天下共同討之,異姓王在劉邦的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陰影,殺韓信的時候劉已經60歲了,試問這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還有誰能夠鎮的住功高震主的韓信,韓信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耗,也有大把的時間侵吞劉氏的江山,即使他並沒有奪取劉氏的江山。

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他的威望,讓劉邦感到恐怖,沒有任何東西再給韓信了,封侯、封王已經做了,難道給你我的江山,給不了我的江山,就送你上天!

蕭何月下追韓信,我們再也回不到君臣初見的那種感覺!


歷史總探長


提到韓信的為人及能力,可以借用龍且的一句話形容:“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寄食於漂母,無資身之策;受辱於胯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但要說韓信一生最大的錯誤應該就是他對劉邦想要建立一個怎樣的帝國沒有充分的認識,他不知道劉邦需要什麼,害怕什麼。按照韓信的做派,或許他認為劉邦想要建立的是一個想周朝那樣的國家,在此基礎上,他韓信怎麼也能坐到等同於姜子牙的封賞吧。但劉邦的野心不比秦始皇要小,他想的是在秦帝國的基礎上完成大一統的夢,這與他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可是話又說回來,劉邦也不是周文王武王那樣的君主,也不是世代顯貴,他有的只是貧窮中多年的積澱。而作為祖上顯貴的韓信,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是無法清晰得理解劉邦的本性的。



劉邦曾兩次設計奪取韓信的兵權,而韓信卻傻傻地相信劉邦會讓自己安享晚年。或許這是韓信太過重義氣造成的,那誰有能說重義氣是個錯呢?何況韓信到死不過才三十五歲,劉邦只不過比韓信多活一年,則以劉邦這種心態他定不會讓惠帝這種弱君面對韓信如此之能臣。故而韓信在劉邦第一次奪取兵權時尚可說“推食食我,解衣衣我”這種話。


同時期的馬援說:“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韓信馬援俱為名將,但馬援對君主的認識卻要高過韓信。由此也可以說,一位成功的將領要擁有的不僅僅是出色的領軍能力,同時也要知道帝王的心思,知道他想要什麼,甚是去思考擔心什麼。因此,可以說韓信一生的最大失誤就是沒能清晰地認識劉邦的擔心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