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物價上漲以後就跌不下來了?

一帆風順順順利利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談了很多大家生活方方面面的問題,很多問題都和房子、房租密不可分,終於在國家“房住不炒”的大政策下房子停住了上漲的步伐,房租也開始被各部門關注調控,但是物價卻開始了它的上漲之路,然而什麼都漲就是工資不漲,這背後的邏輯根源到底是什麼?

一、從房價到房租再到物價的輪番上漲

對於我們廣大民眾來說,這段時間過的真是不容易,前幾年房子的價格突飛猛進,讓我們每個人都陷入了無邊無際的焦慮之中,到底是買房還是不買,而到了今年,終於房價不漲了,房租卻又開始跟著上漲,終於在政府與媒體的共同努力之下,房租上漲被遏制住了,各大中介也都明確了房租不漲價的原則,然而物價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發佈的監測數據,從7月初至8月下旬,全國286家產銷地批發市場19種蔬菜平均價格已連續8週上漲。今年第34周(8月17日至8月23日),19種蔬菜平均價格為3.44元/公斤,環比上升7.4%,同比上升13.9%。

作為蔬菜重要產區和“中轉站”的山東省壽光市,近期受颱風和強降雨影響,受災嚴重,當地批發市場蔬菜價格也明顯上漲。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的監測數據顯示,蔬菜價格指數自7月28日的98.52,一路上漲至8月25日的161.43,其中8月20日至23日,快速上漲26.47點。

當然問題絕不止蔬菜價格這麼簡單,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1%。其中,城市上漲2.1%,農村上漲2.0%;食品價格上漲0.5%,非食品價格上漲2.4%;消費品價格上漲1.8%,服務價格上漲2.5%。1-7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0%。

按照具體分類來看,蛋類價格上漲11.7%,影響CPI上漲約0.06個百分點;禽肉類價格上漲6.6%,影響CPI上漲約0.08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上漲3.8%,影響CPI上漲約0.09個百分點;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居住價格分別上漲4.6%、3.0%和2.4%,教育文化和娛樂、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分別上漲2.3%和1.6%,衣著、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均上漲1.2%。

幾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都在漲價,一個全面漲價的時代似乎已經來臨了,以至於不少媒體甚至發出疑問:是不是傳說中的滯漲要來了?

二、為啥什麼東西都變貴就是工資不漲?

說實在,經濟有沒有進入滯漲實在是一個非常難以判斷的事情,雖然縱觀世界經濟史滯漲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美國經濟曾經碰到過長期的滯漲,但是中國經濟其實還是有很多的經濟增長點,說滯漲還是有些太早了,經濟學家李迅雷最近更是表示:就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速而言,今年尚可保持在6.5%以上,明年也應該會維持在6%以上,而今後幾年,估計全球經濟的平均增速為3.5%左右。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速仍將位於全球前列,這麼可以稱之為“滯”呢?

既然中國經濟不存在所謂滯漲的危機,那麼物價輪番上漲到底因為什麼?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出現的問題是多種因素共同疊加所引發的共性結果,從短期因素來看:

一是受國際形勢影響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今年以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日益嚴峻,國際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導致了包括大豆在內的各種國際主要貿易商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價,而像大豆、玉米等農產品是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比如說我們家庭日常使用的豆油,直接受到這種國際產品價格的影響,那麼各種原材料的漲價直接帶來了輸入性的通貨膨脹。

二是受疫情影響帶來的心理預期。最近一段時間,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非洲豬瘟”疫情,雖然對於實際的供應量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會對市場預期產生較大的衝擊,再加上進口大豆的主要產品豆粕是重要牲畜飼料來源,當飼料的價格出現大幅度的波動乃至於上漲的時候,表現在表面上就是牲畜價格的上漲,兩個作用之下,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就會出現上漲。

三是極端天氣所引發的蔬菜短期供給不足。從氣象部門數據來看,今夏全國高溫天氣較多。7月14日至8月15日,中央氣象臺連續33天發佈超長高溫預警。其中,7月20日35攝氏度以上高溫面積達到159.8萬平方公里,涉及18個省(市、區),38攝氏度以上高溫面積達到13.4萬平方公里。 高溫直接帶來了北方的乾旱天氣,而高溫又帶來了非常嚴重海陸效應,從而今年的颱風衝擊也非常之大,從而又給不少地方帶來了強降雨和洪澇,直接影響了蔬菜的供給。

所以,從短期來看,物價上漲也就這樣的出現了。在短期因素影響的同時,長期因素也在發生著重要的影響。

從更大的消費角度我們再來看待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今年上半年以來央行有三次加息,這三次加息給市場釋放了較多的流動性,但是這種流動性卻也缺乏足夠的吸納機制,今年以來,中國重要的資金蓄水池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房地產市場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則的引導下逐漸進入了一種近乎於“冰凍”的狀態,各地成交量持續走低,由於房地產本身就是重要的資金蓄水池,在房地產市場發展較慢的情況下,再加上定向降準的政策引導,資金其實難以進入房地產市場。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股市處於一個長期的歷史低點,甚至最近探底到了接近2700點以下,這種低沉的股市走勢讓股市的蓄水池功效難以得到有效地發揮。再加上,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所帶來的資金擠出,數字貨幣等虛擬貨幣風險防範的資金出場,在某種意義上出現了資產荒的問題。

當各個資金蓄水池難以發揮作用的時候,多餘的資金將很有可能進入物價市場,這就是物價的長期作用力。

在物價短期與長期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之下,才出現了物價輪番上漲的現象,但是從整體宏觀經濟來看,出口受國際局勢影響不振,消費卻也出現了下滑,最終的結果就是企業的經營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不少企業都出現了經營效益下降,既然企業經營效益下降,自然就難以說給員工漲工資了,物價上漲工資不漲的情況就這麼湊齊了。

可以預計,下半年對物價影響的短期因素應該會逐漸消退,但是長期的影響如果不能得以解決的話,估計物價的推動力還是有可能存在的。


瀚海觀察


物價上漲跌不下來,這是個偽命題。

對於單一商品的價格來說,不存在只跌不漲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得,“蒜你狠”和“向錢蔥”。一斤大蒜十幾元的價格,和五六元錢一斤的大蔥,直接讓小市民都吃不起了。但是一旦出現農產品積壓,幾分錢一斤都是有可能的。

我老家是濰坊青州市的,曾經有幾年很多白菜爛地裡都沒人去收,現在各地各種農產品也時常出現這種情況。一旦出現滯銷,受傷的總是農民。

物價的漲價,很多情況下受益的卻是資本。現在有很多現貨交易市場,可以有5到50倍的槓桿。因為,都預測物價會上漲,比如2018年10月,我們的CPI增長幅度是2.5%,食品商品價格增長3.3%。如果是50倍槓桿,盈利會達到165%。

為什麼大家都預測物價會漲?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適度的物價上漲有助於經濟增長。

三季度我們GDP增長率是6.5%,全年平均增長率預計在6.7%左右。

正常來講,我們要維持貨幣供應增加6.5%,才能夠保證物價的不變。然而實際上,2018年9月我們的廣義貨幣m2增速接近9.2%。通過貨幣超發將物價的不平衡給抹掉,過去十多年,我們超發的貨幣絕大多數都湧入了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也起到了超發貨幣蓄水池的作用。所以現在的目的是維持蓄水池的平衡,不能讓裡面的水出來,也不能繼續灌水。這就是為什麼一線城市房價兩年來一條橫線的原因,很有可能還將橫盤3到5年。

所以,物價上漲之後肯定是下不來的,這是經濟發展和金融管理的一個趨勢。


暖心人社


物價漲上去就下不來了,過去我們買一斤青菜只要一元錢,現在買一斤青菜要四到五元錢,而且一漲就不會下跌,現在拿一百元去菜市場,基本上很快就用光,過去一百元要用很長的時間。這給人一種感覺,為啥物價上漲後,就跌不下來了呢?

第一,我國經濟對於寬貨幣的依賴性很強,所以剌激經濟往往都是要在寬鬆的貨幣政策背景之下,這就導致了國內物價有持續上漲的動力。本來一元錢對應一元錢的商品,現在市場上鈔票增加了,一元錢只能對應0.7元的商品,顯然人民幣的購買力貶值了。大量貨幣流向社會,所對應的商品卻沒有增加,那購買力只有貶值的份。

第二,過去人工成本不值錢,現在人工成本的價值正在不斷的上升,就是本來農民種青菜不值錢,現在沒有願意做農民了,青菜的價格也就上漲了,再加上物流成本等各環節人工成本價格都在漲,所以人工成本上去後,物價當然也難降下來,試想幾年前四五千元工資算是高薪了,現在根本不算什麼,工資漲了,人工成本攤入物價後,物價也會漲,當然跌不下來。

第三,央行超發的貨幣主要流向了房地產,而房價高了,帶動了房租價格上漲,而無論是商鋪,還是企業辦廠的租金都漲上去了,而企業也沒有辦法,只能把漲上去的一塊租金支出分攤到商品或產品中去,這就導致物價如火箭上竄,似乎沒有跌下來的可能,因為房租不降,各方面成本不降,企業沒辦法調低商品價格。


不執著財經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計量,價值、剩餘價值都不是實物概念,而是勞動時間的概念,它的增加或減少都不涉及具體的實物,只涉及人支配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而價值也不是什麼勞動的結果或者成果,而是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它代表的是權力,而不是財富、蛋糕。

因為十年前,20年前,50年前生產的商品都可能完全不一樣,怎麼可能存在不變的實物體系。並且把價值規律等代入到單一產品模型邏輯上的供求均衡上進行分析就違背《資本論》的邏輯,而應該代入到異質品模型的資本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中進行分析。對於資本來說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就意味著手中的金錢或者說資本要縮水或者破產,因此資本之間無時無刻不存在著積累式競爭(與流行經濟學的技術競爭完全不同)。對於現實中價格變動帶來的生活壓力,事實上是剝削率提高的表現,應該清楚價值並不等於價格,價格是一定價值量的貨幣值,而貨幣的價值是會發生變化的,更何況現實的貨幣不是真正意義止的貨幣(商品),而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還存在利率。

生活壓力增大是單位勞動力下資本不斷積累,剝削一些不斷提高的結果,同時因為分利潤的資本量越來越多,利潤率不斷的下降。無論是通漲還是通縮都是一回事,而通縮時存在大規模的失業率。

比如某一行業的利潤率提高,其它行業的資本就會通漲價來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擁入或者購買利潤率較高行業的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在技術不變條件下,一個行業只有對工人的勞動時間不等交換程度的剝削率被提高,產能才會恢復和繼續擴大。同樣通縮也是一回事,通縮時,由於存在可怕的大量的失業,資本會看得見的形式壓低工人工資或者直接增加相應工資下的勞動時間,而不是被兼職時的價格上漲的波動掩。

總結一下:

原則上來說,增加了多少生產就應該增發多少貨幣,多了就會通貨膨脹,少了就會通貨緊縮。但是實際上,央行都是會微量超發的,所以貨幣其實實質上在慢慢貶值,商品的價值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變小本應該降價的,但是貨幣在貶值,綜合起來,還是漲價了。至於為什麼會超發,我記得第一個是微量通貨膨脹能夠刺激經濟,也會讓普通人喪失價格的敏感性,當人們發現貨幣在貶值的時候,就會趨向於消費和投入再生產而不是囤積貨幣,這就會帶來經濟的循環。而當人們發現貨幣隨著經濟的發展更加值錢了之後,就會傾向於囤積貨幣,而對於國家來說,錢不用就是紙,國家並不需要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總體來講,通貨膨脹要好於通貨緊縮。第二,統計不能完全一一對應,也就是說不可能完全發行不多不少的貨幣,多發少發只能選一個。第三,通貨膨脹要比通貨緊縮好管理一些。

以上僅是愛K線財經直播的觀點,喜歡此回答的讀者們可以給一個關注或者一個贊,如果有不贊同的觀點,也可以給我留言,望大家不吝指教!

我們會一一幫你解答問題,謝謝


愛K線財經直播


其實不是物價上漲了,而是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通俗的話說,貨幣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商品(包括貨物、服務)的增加速度。

例如2008-2018年,中國GDP從31.92萬億到90.03萬億,增長了2.82倍;中國的M2(廣義貨幣總量)從47萬億,增長到了182.62萬億,增長了3.89倍。

也就是說,2008-2018年,中國商品物價平均上漲了1.38倍。

當然了,這是平均上漲數據,實際過程中,有些商品上漲的比較多,如房價,平均上漲3-5倍,而糧食價格幾乎沒漲,如小麥價格在1998年平均價格1.16元/斤,30年後的2008年,價格仍為大約1.15元/斤。


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商品的物價都是上漲的,但社會總體物價上漲而沒有下跌,這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為什麼貨幣增長速度要超過商品增加速度,在於政府利用國家信用,超發貨幣,扶持促進新經濟、新科技的發展,在一定限度內,對經濟是正向促進作用。

而不同商品上漲幅度的巨大差距,在於在政策扶持、信息代差、資本、技術密度和金融投機的聯合作用下,貨幣進行了不公平分配。


第十經濟觀察室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讓我我想起房價只漲不跌,好了言歸正傳,今天說的物價上漲後很難跌下來,這個問題是錯誤的。

商品的價格,上漲與下跌,是取決於供與需,不存在只漲不跌,或者只跌不漲,它是根據需求的供應量和需求量而改變的。在之前,某一段時間,當某種商品出現大量短缺時,需求人群增多,價格就會猛漲例如大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大量短缺大蒜的價格就會猛漲,蒜農們就開始大面積種植,等到第2年上市時候大蒜供應量大於市場需求量,大蒜價格就急劇下跌。

貨幣貶值導致購買力下降。

除了市場供應量之外,還有就是,能讓我們感受到物價只漲不跌的,就是我們手中的貨幣貶值,在之前我們100塊錢可以在市場上買很多東西,現在的話100塊錢基本上出去吃頓飯就沒有了,從這裡我們就能感受到我們手中的錢就越來越不值錢,購買力越來越弱。

各環節,人工成本上升,導致物價越來越高

農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批發商,物流,採購,零售各個環節,最終才能到消費者手中,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工成本,而近年來,人工成本大大升高,這些上升的成本,最終會被轉嫁到產品上,所以產品的價格就會越來越高。像我們每天乘坐的公交,地鐵,還有我們購買的食鹽,雖然這麼多年來價格不變,實際上是由國家財政補貼,為我們補貼掉這一部分增值的人工成本,所以它的價格才多少年持續不變。

所以當下給我們造成只漲不跌的假象,是由貨幣的通貨膨脹率購買力下降以及。物流成本和商品價值的提升,雙重影響下給我們造成的錯覺,如果哪一天貨幣的購買力提升商品物流環節的成本下降的話,物價自然就下跌。

而這些還沒有實現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賺錢吧。


趣說知識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會有不斷的商品生產出來,而為了賦予這些商品的價值,就需要央行用發行貨幣的方式對其進行定價,那麼理論上,生產了多少的東西,央行就該發行多少的貨幣,一旦發行的貨幣量大於生產的商品價值,就會產生通貨膨脹,少了就會發生通貨緊縮。但是實際上,央行都是會微量超發的,所以貨幣其實實質上在慢慢貶值,商品的價值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變小本應該降價的,但是貨幣在貶值,綜合起來,還是漲價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饅頭1塊錢,現在生產了十個饅頭,理論上應該對應的是10塊錢,但是現在發行了11塊錢,那麼現在的饅頭就該是1.1元一個了。但是饅頭在不斷的生產,貨幣也在不斷的發行,但是永遠不會按照1.1元一個饅頭的價格發行貨幣,而是會多發行一些貨幣,從而就導致了饅頭的價格越來越貴,這就是物價一直沒有下跌的原因!

希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謝謝關注頭條號!


譯臨炒什麼股


之前看到過一個小短文,寫的特別好。

說一個買菜的租了個攤位買菜,過的挺巴適,過了一段時間,菜的進價漲了,為了賺錢他就把賣價調高了,隔了一段時間,他租的攤位租金也長了......

生活是環環相扣的,整個社會體系中只要是有一個環節調控不好,就會帶來逆向的通貨膨脹,這種膨脹不是代表大家經濟收入提高了,而是人民幣在逐漸縮水了。

而這個環裡面能做出讓步的只有國家調控。國家調控也不會把價格調復位,他會選擇最佳的上漲率進行控制,這樣即增加了國家GDP,也讓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麥合西


物價上漲是指各種商品和勞務價格的普遍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現在與10年相比,房地產價格漲了很多,與日常生活相關消費品價格也漲了很多,勞動力價格也有所提高,基本上每年物價都在上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要從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分析。



物價上漲的影響因素

1、需求增長,供給不足。例如居民住房,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加上大量的投資買房者,買房的需求遠遠大於每年新房數量,造成房價不斷的上漲。如果北方小麥產區遭受嚴重乾旱,小麥產量銳減,供給減少,那麵粉價格就會上漲。所有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因素都會造成物價上漲。

2、貨幣超發,造成貨幣貶值。中國的M2增長率大大超過GDP的增長率,過去十年中平均增長率超過了18%,而過去十年的平均GDP水平大約只有9%。08年金融危機,貨幣超發造成過度流動性,推動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3、物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即通脹預期對物價上漲起著推波助瀾作用。通脹預期能夠改變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市場行為,投資者的通脹預期會使其擴大投資實現保值,推動資產價格上漲,進而通過成本渠道影響最終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消費者的通脹預期會降低當前儲蓄增加消費,消費需求的衝擊引起物價上行。

商品價格上升帶動企業營收和利潤增加,從而帶動GDP的增長和工資水平的提高,工資提高會增加消費,進而推升消費品價格,需求的增長需要擴大規模,擴大規模離不開資金,而資金需要貨幣發行。所以,只要經濟在增長,消費水平在提高,貨幣發行在增長,物價就易漲難跌。




HSJ雜談


似乎生活了這麼多年,物價上漲了以後就再也沒有降下來,離我們生活最接近的每日三頓飯,小時候去吃一碗牛肉麵大概是5至6塊錢,而現在10塊錢以上,還有菜價米價也都在上漲,連公交車費用都漲了一塊錢或者兩塊錢。但在我們生活中,好像就只有物價一直上漲卻從未跌下來的現象。不妨來找找原因吧!

1.物價由需求推動,價格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消費者需求上升,供給不變時,物價就會上漲,再分析一下由哪些因素會引起消費者的需求上升,首先就是經濟發展水平,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對商品的需求也就增長;其次,我國政府實行宏觀調控政策,採取寬鬆的財政政策,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從而拉動需求增長。還有其他一些方式從不同的方面拉動內需外需增長,最後物價就會上漲卻很難低下來。

2.成本的推動,當物價上漲時,人們發現自己手中的貨幣已經貶值了,不能再以同樣的貨幣購買原有的商品,似乎自己的錢有些不夠花了,這時候勞動者就會要求企業為自己支付更高的經濟報酬,而企業為了能夠留住勞動力,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資。而企業支付更高的工資意味著自己的成本上升,企業在原來的基礎上已經不能獲得原有的利潤,對於企業來說,不願意承擔這部分成本,因此最終會把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物價又會上漲。但由於人們的工資是“剛性”,一斷上漲,就很難再降下去。因此,物價上漲就很難降低。

3.結構性通貨膨脹,在實體經濟中,總有一些產業是屬於生產率高的產業,而另一些產業屬於生產率低的產業,雖然生產率水平不同,但生產率水平低的產業總是想向生產率水平高的產業的工資靠攏,最後就會引起總體物價的上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