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靈石張家莊楊氏家訓

本文作者劉東昇先生長期從事政法工作,現任祁縣檢察院檢察長。工作之餘,他酷愛晉商文化,勤奮筆耕,並將晉商文化所蘊含的“晉商精神”融會到自己的工作實踐中。現特刊發其近作《靈石張家莊楊氏家訓》,從文中不難看出,張家莊楊氏一族,其家可褒,其訓可揚。

靈石張家莊楊氏家訓

靈石縣張家莊鎮的楊尚文家族,世代繁衍興盛,在耕讀,治家,為官方面,卓有影響,位居靈石“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列。楊氏一族能夠長盛不衰,除楊尚文言傳身教對於楊氏家族的兒孫成才以及家族後代的興旺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之外,楊氏家訓的制定也起到了極強的內在約束和推動作用。楊氏家訓內容:

讀書為本,耕田為根

女慕賢淑,男思盡忠

慷慨仁慈,濟危扶困

立品修行,敬謹從事

自修自立,報本追遠

勿遺祖德,勿墜家聲

一經之遺,競競世守

積善餘慶,天長地久

楊氏家訓短短64字,語言簡潔,易於理解,便於誦讀,牢記於心,有利於家人遵守和實踐。高度概括忠孝仁愛之大義,修身齊家之要旨於一爐,把讀書務本作為第一要務,開宗名義。男女平等,對家族中女子恪守婦道,從善從良也做了要求,在封建時代提出了女子要有才更要有德的要求,十分難得。珍惜榮譽,立品立身,以正家聲,從而培養更高層次,更高要求,更高目標的奮鬥方向,為國為社會盡忠竭力。楊氏家訓是這麼說的,楊氏家人也是這麼做的,他們用行動努力恪守祖訓,做出了令人稱道的行為,至今為人讚頌。

楊尚文,字墨林,號仲華,1807年(嘉慶十二年)生於山西靈石縣張家莊村。父早亡,侍母甚孝。短短五十年人生中,他卻能勤學不輟,博覽群書,虛懷敬友,遍交一時賢士。如近代思想家、地理學家、書法家、藏書家張穆、書法家何紹基、陳頌南等人,足見其志存高遠。且尤精於書法、金石、圖繪、成為當時之名士,均是其座上客。所以在《辭海》《叢書集成初編》《山西人名大辭典》《晉中歷史人物》《山西省藏書家傳略》《中國叢書綜錄補正》《靈石縣誌》等書中均有專門條目論述,也足見其名不虛傳。

楊尚文在道光年間刊印的大型叢書《連筠簃叢書》,計十二種一百一十二卷,集他一生收藏、書法、刊印之大成。內容廣泛,涉及歷史、地理、金石、聲韻、數學等。且雕板精美,並由張穆校勘、作序,何紹基題簽,民族工業創始人張之洞在他的《書目答問》一書中極力推薦。《連筠簃叢書》在道光年間一經刊印,即受到時人高度讚譽,學者爭相收藏。一是因為刻該叢書,楊尚文先生請名匠刻版,編校認真,印刷精良。線裝包角,天頭地腳較大,四周單邊,界行清晰,小字雙行,黑魚尾,紙張好,為細白棉紙,開本大(16.7cm×27cm);二是請名家諸如張穆、孫錫等作序,以及當時書法家諸如何紹基、許瀚等題簽。更重要的是他所遣叢書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較高,更為後人稱道。正如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輯印的《叢書集成初編》一書提要中所述評:“連筠簃叢書,十二種,百十二卷,清道光楊尚文先生校刊。尚文嗜金石、善圖繪,嘗有刊書之志,時平定張穆(石州)課其弟子言(尚志)於其家,因為之董理,所刊凡十二種,如《元朝秘史》《西遊記》,在歷史地誌中極有價值,《群書治要》為久佚之秘籍,《癸已存稿》亦時賢之名著,而《鏡鏡鈐痴》乃百年前研究物理之書,作者因得風氣之先,而為之流播者,亦可謂之先知先覺矣,每書冠以石州序言,署籤者併為當日書家之何紹基,亦足見其審慎不苟矣”。此提要可謂基本準確、評價甚高,廣為別書引證。對此叢書,張之洞《書目答問》一書曾予推薦,《辭海》《辭源》《中國叢書綜錄》及《補正》《山西人名大辭典》《晉中歷史人物》《靈石縣誌》等書中均有記載。可見其影響之大,是集精、博、實用與罕見為一體的善本叢書。

靈石張家莊楊氏家訓

他集一生心血刊印成的《連筠簃叢書》,現被國內各大圖書館及古今藏書家作為古籍善本珍藏,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刊刻古籍叢書佼佼者,舊志稱其為“名動京師”的文人,恰當不過,實為中肯。

楊尚文先生在北京東華門外“春暉園”居住(今北京大柵欄附近),寓所名“連筠簃”,有居小屋而研究、流佈歷史文化之意。這與他所刊叢書之名相符。他的書齋名為“澹靜齋”,顯然取意諸葛先生“澹泊明志、寧靜致遠”之意。時人評其曰:墨林素有富豪名,設典肆七十所,京師呼之為“當楊”,揮手萬金無吝色。可見其經商有道,取利有方,又仗義疏財,由商傳文乃一代之豪士也。

楊尚文還在家鄉創辦書畫班,請名家制書畫筆墨,至今傳於世上,其曾孫楊德裕先生至今有珍藏。可惜楊尚文先生英年早逝,假使天增其壽,成就肯定絕非如此,實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遺憾。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在家計中落時,仍篤志不渝,刻成大型叢書,為發明經史,裨益實用,弘揚祖國文化。而書付印之前竟不幸辭世,令人生嘆!而其弟楊尚志護其靈柩返故里途中,海上遇暴風,棺柩翻入海中,尚志為救兄棺毅然跳入海中,不幸也隨兄而去,年僅36歲!同胞兄弟,死生相依,海納魂兮,天覆何急?何紹基先生所撰墓誌銘中稱:兄愛其弟慎擇名師,弟敬其兄跬步相隨,涉江入海將以窺宇宙之奇,豈意望洋而俱逝。其辭文血淚書就,海天同悲。楊氏兄弟墓誌銘文也堪稱有清一代兄弟合葬志之唯一。

楊昉,楊尚文之子。不喜科舉,只好科學,通英、法、德、日等八國外語,曾出訪美、法、德等國考察。愛好照像,並有攝影專著《朗山雜記》,為中國攝影之先驅。山西大學文學研究所李豫教授在1995年香港第130期《良友》雜誌上撰文介紹,可見其影響之深遠。楊昉在家鄉,曾因為民請免賦稅,被十八鄉村民合贈“惠及枌榆”之匾。楊家素有濟貧博愛之心,自制藥品,施捨窮困人為常事,楊家自制的“人生再造丸”,光緒年間價值高達一兩銀子一顆,足見其珍貴,據說受贈送人家至今仍有珍存的。這就為楊尚文先生的成長和成功在家庭背景環境上找出了答案。

楊氏父子之所以能在刊書方面作出較大貢獻,除自身的天賦因素外,一脈家傳的傳統道德影響也是重要的原因。

楊尚文曾祖楊士藩官至五品(誥授奉政大夫),可謂身居高官,但無驕奢之態,一慣好善樂施,睦族恤鄰,捐資辦學培養人才,能視金如土。曾在路經趙城途中拾金三百餘兩後,原地等回失主,悉數歸還,此事傳開後,後人遂將此處喚作“還金處”。又在赴京途中,過河北井陘上奄村時,見山路異常崎嶇,商旅難行,乃個人捐資,拓修道路,終為坦途。郡守贈匾“宏開覺路”褒之。至今此路人們仍稱為“楊公路”。

時間流逝如梭,靈石張家莊楊氏家族以及楊尚文的文化影響一直傳承至今。而今,我們站在二十一世紀門檻前,如何繼承、發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值得深思。

楊尚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穿越時空的目光,與他的名字一樣,註定了他和文化不可分割,命中註定和文化有不解之緣,這是其一。楊氏一族深厚的家學,嚴謹的家風,嚴格的家訓不僅是楊尚文取得一切成就的基石,也是整個楊氏家族繁衍生存發展壯大的試金石。

正人先正己,治國先治家。國泰民安樂,家和福自加。中華民族歷來就十分重視家庭,家是國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正己正人,渡人渡己,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攜帶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基因,每一位炎黃子孫也都肩負著中華名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怎樣做一個人?做一個怎樣的人?答案在細微的生活小事中,在強有力的家風家訓的約束中,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

靈石張家莊楊氏家訓

靈石張家莊楊氏家訓

靈石張家莊楊氏家訓

劉東昇,山西靈石人,公務員。中國法學會會員、山西省法學會刑訴法分會理事、山西省集郵協會理事、山西省檢察官文聯集郵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員、山西介子推文化研究會會員、晉中市法學會理事、晉中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晉中市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晉中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靈石縣作家協會顧問、靈石縣文史研究會會員、祁縣晉商文化研究會會員。 (編輯:劉東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