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被大家錯誤認識的雞精,它真的是從雞身上誕生出來的調味品嗎?

初識雞精的人們,多數會認為這玩意兒肯定是從雞身上獲取的,或者是通過雞的某些成分與其它材料混合而成的。不僅如此,雞精包裝袋上的那隻大黃雞,讓很多人更加堅定的認為,雞精就是雞身上產生的調味品。

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或者說被誤導了。雞精並不是雞身上產生的調味品,它也是依靠人工合成的,只是為了和味精對比,便於人們去區分它們,所以將其取名為“雞精”。雞精和味精相比,除了材料成分不一樣外,顏色也看起來不一樣。

首先,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還有少部分澱粉等物質。然而,雞精的成分要更為複雜一些,除了穀氨酸鈉之外,澱粉、增味核苷酸、糖以及其它一些香料。正是如此,雞精無論從外觀,還是從口味兒來講,都會比味精更勝一籌。

被大家錯誤認識的雞精,它真的是從雞身上誕生出來的調味品嗎?

既然雞精的味道更好,那麼是不是代表雞精的營養成分更為豐富呢?這與人們想象的相反,其實雞精和味精的作用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味道的追求,所以它們歸結起來也不過是調味品而已,沒有所謂的雞精營養價值更高。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於菜系放雞精或味精,也是舉棋不定。其實,筆者認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畢竟雞精和味精都含有穀氨酸鈉,而穀氨酸又是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所以無論攝入哪種調味品,其作用都是相同的。只不過,有些人可能在追求味道的鮮美方面,會更傾向於選擇雞精,而不是味精。

被大家錯誤認識的雞精,它真的是從雞身上誕生出來的調味品嗎?

另外,針對不同的菜系,大家也可以從中摸索出雞精和味精的適應範圍。比如,為了調製出味道更加鮮美的魚湯、雞湯等,那麼雞精的作用明顯要更顯優勢。但是,如果是炒菜類的菜系,添加味精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不過,不同的人對於口味的追求也不一樣,所以味精和雞精的選擇,也沒有嚴格的規定。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是雞精,還是味精,其實都包含有一些鹽分在其中,所以無論你選擇哪種調味品,其結果會使湯、菜等表現出鹹味,因為鹹味是味蕾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所以,為了避免重複添加食鹽,大家在炒菜過程中放了適量味精或雞精之後,就不要再嘗試去放更多的食鹽了,這樣會將鹹味調得越來越重,以至於味道會變苦,進而影響了鮮美的味道。

被大家錯誤認識的雞精,它真的是從雞身上誕生出來的調味品嗎?

不僅如此,雞精或味精都屬於調味品,所以對身體並沒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們就像食物中的裝飾品一樣,讓人們在享用美食的時候,可以被食物的外觀、色澤以及口味所吸引,從而增強人們的食慾。所以希望大家要明確,不要依靠味蕾的追求,而過度依賴調味品,最健康的食物,往往是越清淡,越接近自然,越符合身體所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