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著名的良渚文化“神徽”,是中國的“斯克芬獅”之迷。十多年來,它一直是中國官方或者民間的文化學者所醉心研究的對象。距今約5000年前,中國東南大地的長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區,爆發了一場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產業革命,這是一場與農業有關的歷史變革,在“神”的指引下,我們的祖先以精確的歷法,和對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把握,通過有效的組織,將以水稻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經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發達的農業、充足的糧食儲備、長時間的安定與和平的環境,為良渚玉器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其優越的條件。

然而,這個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的神徽,姓甚名誰?良渚,這個存續了1100年的神密王國,難道就沒有在歷史典籍和民間傳說中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嗎?筆者通過整整三年的研究,在查閱了大量與良渚文化有關的考古資料,並經過研究甲骨,推考文獻,辯證傳說,博覽古玉等一系列必要的知識補充之後,終於得以一窺其中的奧妙。此篇圖文集作為我的長篇系列博文《良渚的真相》的核心內容之一,首先發布,以提供給熱情的網友們分享。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餘杭良渚反山12號墓大玉琮上刻繪的良渚神徽。揭開它的秘密,讓我們來講述良渚人的故事。悠悠五千年,良渚人從何處來?這個創造了新石器時代高度文明的國度,先民們所信仰的,到底是何方神聖?關於這個神徽,中外學者所寫的研究論文,早已汗牛充棟了。但是,這些論文中所講述的,除了神密,還是神密,而真相卻只有一個。良渚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這有如長江之水,五千年前它在流,今天仍在流,而良渚的神,五千年前人們崇拜它,今天它仍在受到崇拜。良渚是東方文明的豐碑和搖籃,我們的祖先們留下的傳說是:東方的天帝叫做太昊,而太昊帝的神佐是東方之神句芒。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大英帝國,不列顛博物館,收藏著一件來自中國的良渚文化稀世珍品:良渚文化鉞柄玉瑁。這個圖像展示了5000年前良渚先民多神崇拜的全部內容:前方的鳥,後面的豬,還有代表東方之神句芒(勾芒)的獐牙鉤形器。從圖案的排列中我們可以看出,鳥和豬都是屬神,故列之於前後,而句芒則位於中央,它是主神。句芒又叫勾芒,或者鉤芒,它原先是一種捕獵工具,後來又用作兵器的名稱,魚鉤的名稱,最後,竟演變成為大名鼎鼎的句芒神。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良渚文化玉梳背。這個圖像同樣展示了良渚先民的多神崇拜,與不列顛博物館所收藏的玉鉞瑁一樣,這也是良渚神徽難得一見的側面視圖之一,極其珍貴。不用解釋,在良渚神徽組合中,位居下方的巨口獠牙之獸,就是豬。而位於神徽上方的所謂“羽冠”,其實是如同扇子一樣張開的,布穀鳥的尾翼。在這裡,春天之神和東方之神句芒,同樣出現在圖像的中部,它表現的是兩隻獐牙,相互勾纏在一起。至少在南宋,潰逃的趙構將王都遷至臨安,進入了良渚文化的核心地域。七百年來,良渚文物紛紛在此出土面世,至晚清和民國,英國、日本和美國,成為良渚文物最大的持有者。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獐牙勾形器的故事。這是大汶口文化常見的遺物,握有此物的,一般都是部落中最有經驗的獵人首領。此物長度不超過20cm,由兩隻經過加工的獐牙和一隻角質或者木質的短柄組成,用繩索捆綁固定,在手柄的尾端,鑽有穿繩用的孔。此物的用途,本是大汶口人捕獵鱷魚的工具。鱷魚兇猛,皮厚,常群居於沼澤、河灘,不易靠近和捕獵。但是若用牙勾加以誘餌,並放長繩來釣捕其中的一隻,拖上岸來,則可以一招制其於咽喉,然後群起而攻之。圖的右方,是大汶口出土的鱷魚頭骨和它背甲上的骨片。大汶口人,是太昊伏犧(伏蜥)氏的後代,當時,這一地區農業並不發達,但卻擁有極為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智慧和勇敢的伏蜥,是威望極高的獵人首領,他所專用的工具,經過一代代的傳說和渲染,逐漸神化,成為“句芒”,流傳至今。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比良渚略早三百年,在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器上,亦出現了豬和鳥以及太陽的組合。凌家灘玉器上的這隻鳥有著鐵鉤一樣彎曲而尖利的喙,顯然那不是普通的鳥,而是一隻鷹。在這個圖像中,豬和鳥似乎都不是主角,因為太陽佔據著核心的位置。我曾說過這個圖案代表著炎帝系的河伯家族(雙頭豬),與少昊家族(鷹)的聯合。從凌家灘到良渚,鳥首豬翅演變為豬頭鳥身或豬頭鳥尾,這代表著先民們的造神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良渚文化與凌家灘文化的聯繫,但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區別:太陽不再是崇拜的主體,因為最後的太昊——炎帝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五帝”時代,在東方拉開了新的序幕。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以太湖為核心的區域,是良渚文明的發祥地。此處北有長江,南有錢塘,東臨大海。東、南、北三面臨水,西部有天目山,也是天然屏障,中部又有太湖。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培育良渚文明的沃土,在環太湖周邊,已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多達300百餘處,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群落。而且直到今天,這裡仍舊是中國人口最集中,城市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天堂之國。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在金沙遺址出土的良渚玉琮和在美國博物館展出的筒形玉鐲上,我們還可以看到良渚的神或者巫師站立的樣子,它最少有兩足、兩手、肩上一對彎勾和一對翅膀。神穿著寬大的袍服,所以良渚出土了不少用來係扣袍服的玉帶鉤。玉帶鉤,一直沿用到明和清。但是中國最早的衣冠人物,不是出現於中原,而是產生於良渚。那些“長袖善舞”的,並非後來的宮庭女子,而是當時這些手握神權,以及天文氣象和曆法的巫師們,他們是當時的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在古代中國的傳說中,“帝”是至高無上了祭祀對象,但他們在天上。而替代上帝行使權力的,則是神。神統治著大地,他們最後演變為各個王朝的官員們。在宋代和明代,官員們的“烏紗帽”上,總是裝飾著一對顫悠悠的“翅膀”,以符合兩手、兩足和兩翅的規格,這難道不是良渚的遺風嗎?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良渚神像面面觀。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良渚神像會出現一些變化,這裡選了其中的6種,讓我們來了解神像不同的造型所代表的各種意義。第①是蹲伏式,它凸顯了獸面的詳細特徵,雖是豬,但是長著尖利的爪子。第②是翹尾式,鳥尾與神的羽冠合二為一。第③是張臂式,神的長袖遮住了手,如同展翅。第④是展翅式,雙臂化為一對翅膀。第⑤是叉手執耳式,這是最正規也是最莊重的樣子,充分體現了神的威嚴。第⑥是抱瞳式,神在此時現出了“句芒”的本相,這是一對彎勾環抱著獸目,神面也變做一根芒刺了。一般來說,戴著假面的神臉不會同他的本相一同出現,有神面則無“勾芒”,反之亦然。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眼睛與鳥的淵源。我在前面曾介紹:良渚的神徽是鳥、豬和句芒神的三位一體。鳥和豬是輔神,句芒是主神。但在這個神徽的兩側,還常見有一對或者兩對飛鳥出現,這個鳥的造型十分特殊,因為它們是由神獸(豬)的雙眼和雙耳變化而來的。神豬的眼睛,長在它的耳朵窩裡,這是一大特色。而豬的一對“招風耳”,卻變化為鳥的翅膀。鳥又是獨立的,它們可以看成是神的使者,即“神使”。所以,完整的良渚神徽,是由主神、輔神和神使所組成的三位一體。在古籍《山海經》中,記載著眾帝之祖“帝俊”的後代諸多部落,常常以“四鳥”為使,分別名為“豹、虎、熊、羆”,可見以鳥為使,有著悠久的傳統。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良渚文化的特色玉器,玉三叉形器和玉鳥,這一組均出自於瑤山墓地。所謂玉三叉形器,其實是良渚貴族首領佩帶在額前的冠玉,可見良渚的貴族首領是以神鳥,甚至是以句芒神自居的。這種造型奇特的冠玉,模仿的是一隻向下俯衝的鳥,但是這種鳥卻長著神獸(豬)的頭。神的面具,是可以開合變化的,張開時,它分作兩半出現在神鳥的翅膀上,而閉合時,它又成為一個整體出現在神鳥的尾翼上。在三叉形器的中間,一般鑽有通孔,有一根琮形的玉管連接著神鳥的尾巴,所以整個冠玉的意思是:神鳥揹著一根玉琮,從天而降。如此,則玉琮本身亦是句芒神的“法相”之一,因為句芒神的名字,就叫做“重”。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良渚文化特色玉器之玉梳背。玉梳背,其實是玉柄象牙梳的手柄,它插在良渚貴族腦後的髮髻上。此物既是實用品,但也是一件重要的首飾,它與佩帶在前額的玉三叉形器一樣,也是鳥的造形。只不過,鳥在此時是向上飛的。現在我們知道了句芒神的座騎,它是一隻奇特的鳥:前面長著一隻豬頭,後面長著一隻鳥頭,豬頭負責向下飛,鳥頭負責向上飛,各司其職。傳說句芒神“方面素服,鳥身人面,乘兩龍”。“方面素服”不假,“鳥身人面”也不假,但“乘兩龍”就有點問題了,因為“兩”,是“麗”字的訛傳或者訛寫,而“麗”字,如同“儷”,本義指”兩個”、“一雙”或者“一對”。因此,句芒所乘之“龍”,就是那隻“豬頭鳥”,名為“螭龍”。螭字,又可寫作彲、魑、彲等異體,普通話和粵語均讀作chī ,而客家語卻讀作lí 。“螭”還表示“大嘴的”、“雌性的”、“善於掘地的”怪物,那麼它就是一隻大母豬,而它的另一半,則是一隻雄性的鳥,這兩者合在一起,是一對,成為東方大神句芒的座騎。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眼睛的故事。在中國的歷史和神話中,有四個人長著非常奇特的眼睛,他們分別是黃帝的史官,傳說中漢字的發明者蒼頡、“五帝”中的最後一帝“有虞氏”帝舜、“西楚霸王”項羽、南唐後主李煜。這四個人,要麼是聖人,要麼是帝王,傳說他們都生著“重瞳子”,也就是說,他們長著重疊的眼睛,或者是瞳仁。在這四個人當中,帝舜在五帝之中出身於東夷,項羽是江蘇宿遷人,二十四那年在蘇州舉兵起義,南唐後主李煜即位於南京,所以這三個人,都與東方或者江南地區有關。“史皇氏”蒼頡,傳說出生於陝西渭南,但是,考古卻並沒有發現黃帝時代的文字。我們看到的最早的成熟的中國文字,是在距今3200年前的殷墟,也就是說,商王朝最先應用成熟的漢字。“蒼”字的古音與“商”字相同,而“頡”字的古音又與“契”字相同,故“蒼頡”很有可能是指“商契”,他是商族的始祖。是“商契”而不是“蒼頡”發明了契刻文字。商契是帝嚳的兒子,帝嚳是“五帝”中的第三位,而商族又本是東夷的一分子。所以,我們就可以下一個這樣的結論:有關“重瞳子”的傳說,最早來自於東夷地區。這跟良渚的神徽,以及有許多“眼睛”相重疊在一起的玉琮,有著密切的聯繫。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句芒的故事。凡是神,都不會輕易暴露他的本相。句芒神本是一柄雙刃彎鉤所化,它是降伏兇猛動物的工具。無獨有偶,在中國的傳統神話中,善於捉鬼的鐘馗,他的“本相”原是一把四稜錐子,而錐子,最早又是先民們用來治病的砭。將治病和驅鬼兩者合二為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其傳人。所以,某一種工具或者法器,最後化身為神,並不稀奇。圖中的這隻玉梳背,採用了精美的鏤雕和刻線手法,這是良渚文化至為珍貴的樣品之一,之所以說它至為珍貴,是因為它向我們提供了與古老的傳說完全相符的例證。據《山海經》記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 而在這裡,我們確實看到了這樣的一隻“鳥”,它有著方形的人臉,鳥的身子。它的雙翅,同時也是雙臂,分別握住一隻鳥,這兩隻鳥,又各自揹負著一隻眼睛。然而,這仍舊是句芒的法相之一,而不是本相。我們可以觀察到這兩隻鳥的喙,狀如鐵鉤,這正是前面所說的,它們由兩隻獐牙所化。偉大的句芒神,騰雲駕霧,以鳥為使,預報節氣,指導農耕,播種百穀,造福人間。但是句芒所釋放的鳥,又是什麼鳥呢?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鳥的故事。圖①,春天的使者,布穀鳥在展翅高飛,這一扇倒梯形的尾翼,曾激發良渚人豐富的想象。圖②,現代藝術畫,傳說中的“重明鳥”。圖③,杜鵑鳥,高高翹起它的尾巴,神的“羽冠”,正是用這美麗的羽毛製作。圖④,瑤山的玉鳥,這是一隻布穀,它似乎揹負著裝滿種子的口袋。圖⑤,福泉山良渚文化陶豆刻繪,這是驚人的藝術想象,一隻大鳥兩側各有一隻小鳥,但是小鳥又彷彿是大鳥的翅膀。圖⑥,瑤山的玉鳥,它有四隻眼,其中的兩隻,跨在它的脖子上,它是重睛鳥。布穀鳥又叫大杜鵑、四聲杜鵑、杜宇、子規、鳲鳩等。在“芒種”前後,常在農家附近的枝頭鳴叫:“布穀布穀,快快播谷!”它正是句芒神的使者之一。傳說少昊氏設“五鳩”之官,其中“鳲鳩”為“司空”,而句芒神正是少昊的兒子,名叫“重”。重明鳥,又叫做“重睛鳥”,傳說它有四隻眼,可以驅除妖魔。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鳥與一個王朝的故事。《左傳》載少昊氏之官,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希究找玻凰希究芤玻擊金希臼亂病N屨裾咭病N屣簦騫ふ饔謾⒄攘浚拿裾咭病>澎櫛排┱杳裎摶咭病”少昊氏之官制,共有“五鳥”、“五鳩”、“五雉”和“九扈”,計二十四種,均以鳥師而鳥名。這二十四種官員,又分為四個層級,其中“五鳥”位居最上層,掌握著天文和曆法,這是一群原始農業社會的精英,權利極大,神性最高。“五鳩”位於第二層次,分管宗教、軍事、工程、治安和行政。第三層是“五雉”之官,分管農用工具的製造以及制定度量衡器的標準。位於最下層的“九扈”,又稱之為“九僱”,是一些專門負責指導和監督農民們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官員,他們就象是一群“布穀鳥”,向農民宣傳和介紹,什麼節氣到了,應該做哪些事情。

良渚“神徽”背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句芒神的演變。少昊氏統治東方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路史》記載它不過存續了八十餘年。東海少昊之國不久就被黃帝的孫子顓頊氏取而代之。他的一部分追隨者們,主要是部落中的戰士,後來就在蚩尤的帶領下,沿著黃河向西北方向遷徙。但是留在東方的農民,仍然需要句芒的指引。句芒死後,他便被人們祀為春神和農神,這樣的習俗,長期影響著良渚,但是良渚,卻並非少昊之國。在後世,當五方五色和五行之類的學說產生之後,句芒因為被祀於東方,五行屬木,所以又稱之為“木神”。幾千年後,句芒的形象隨著時代的變遷,因而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如今,他不再是一隻人頭鳥,也沒有騎著一條象豬又象鳥的龍,他的座騎,變作了一頭青牛,而他本人,亦化作一名天真可愛的童子,手拿著楊柳枝,或者是橫吹著牧笛。在他不經意的揮灑之間,成群的布穀鳥飛向農家和田野,春來春去,和風化雨,鶯歌燕舞,萬象欣欣。有芒的麥子要收割了,有芒的稻穀要趕快播種,這是在每年的6月初,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當我們仔細觀察清代瓷盤上所繪的“牧牛圖”,不禁要感嘆歷史的巧合與迴歸:牧童頭上的丫角,還有青牛的一對犄角,竟然在不經意之間,又復歸於“勾芒”最初的本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