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樓市傳聞又起!一文讀懂房產稅和房地產稅!

樓市傳聞又起!一文讀懂房產稅和房地產稅!

向上還是向下?當下許多風險資產價格都面臨著考驗。

排排君身邊許多朋友對於買房還是猶豫不決:有錢的蠢蠢欲動,有房的蠢蠢欲售。開發商這邊,包括萬科、萬達在內的地產巨頭都或多或少地減少了在傳統住宅上的籌碼,萬科更是直接宣佈未來要去地產化。

更要命的是,房產稅也在不斷被提起,讓炒房者開始瑟瑟發抖:7月16日,統計局表示加快推進房地產稅相關政策舉措。而在此前,6月中旬不動產登記平臺實現全國聯網;7月中旬,上海銀監局與不動產登記局聯合印發通知,銀行和稅務、公安、紀檢等部門可依法查詢每個人的不動產信息。

這一切都說明,房產稅在全國範圍的開徵至少在技術上的障礙逐漸被打通。

不過細心的同學應該知道,新聞中經常提及房產稅和房地產稅。為啥有房的人都對房產稅談之色變?房產稅與房地產稅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房產稅與房地產稅的區別

二者僅一字之差,為啥房產稅就這麼“不受待見”呢?其實二者的區分並不難,房產稅與房地產稅,後者多了“地”,說明其徵稅範圍必定大於房產稅,說白了就是房地產稅包含房產稅在內的。

樓市傳聞又起!一文讀懂房產稅和房地產稅!

房產稅,屬於財產稅範疇,徵稅對象就是房子本身,誰擁有誰繳稅。

房子總得要建在土地上吧?而房地產稅,就是不僅對房子徵稅,還要對地進行徵稅,它是一個綜合性的稅收體系。

我們知道開發商拿地,這個叫交易;完了建房子,這叫開發;這整個過程都叫保有。房地產稅就是對你這些所有圍繞土地的經濟行為進行徵稅。據國聯證券相關報告統計,在現行房地產稅收體系中,與房地產相關的稅種主要有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增值稅(營業稅已於2016年5月1日起改為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印花稅和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共10個稅種,其中開發建設環節主要涉及7個稅種,交易環節亦涉及7個稅種,保有環節涉及2個稅種。

總的來說,房地產稅是一整套徵稅,而房產稅就是對這些鋼筋水泥的房子本身進行徵稅。

房產稅和地產稅在我國“混得咋樣”?

雖然房產稅是房地產稅的小弟,但這個小弟的存在感並不強。歷年《中國稅務年鑑》數據顯示:房地產行業稅收總額中,房產稅佔比僅2%。據《2016年國家稅務年鑑》數據統計,2015年房地產相關共1.65萬億稅收中,房產稅僅為2051億元,佔同期行業稅收僅為12.4%。

而房地產稅這邊,除了房產稅外,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等房地產行業稅收總額佔比均在15%以上,其中營業稅佔比甚至達30%以上。這相當於市價10000每平的房價中,其中至少超過一半左右都交了稅費,而開發商為了保利潤,能不提高售價嗎?

近年來國家實行了“營改增”政策,在房地產稅這塊,其目的就是降低土地其他繁雜稅費水平,同時擇機推行房產稅。目前,我國早已針對外籍購房者、外籍企業和本國經營者徵收房產稅,在重慶和上海,房產稅試點運行也有好幾年。隨著房產稅的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房產稅全國推行基本算是大勢所趨了。

國外房產稅如何影響房價的?

房產稅到底能不能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市場有太多爭議。支持的一方認為提高有房者的持有成本,把它們的房子逼出來,這樣就能增加供給;反對(或者說悲觀)的一方認為房價的高低根本還是由需求決定。

首先需要明白國內開徵房產稅的目的是什麼。在國內來看,無非是抑制投機需求,平抑房價的上漲,同時減少空置率。但那些已經開徵房產稅的國家,它們的效果如何?

在美國,房產稅稅率大致維持在0.8%-3%不等,是每個州政府和當地公立校區的財政主要來源,而稅收開支都被用於社會公共服務。試想,如果房產稅收入太少,僱不起警察,修不起公路,老百姓生活無法幸福。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瞭解到房產稅繳納會導致自己的生活品質下降,那他們繳納房產稅的意願當然就更高。不過即使這樣,美國的房價依然也會週期性上漲,受房產稅影響極小。

在日本,房產稅被稱為不動產的保有稅,分為固定資產稅與城市規劃稅。前者標準稅率為1.4%,後者稅率上限為0.3%。不過日本的房地產稅用於調節房地產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在上世紀8,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時期,房地產稅並沒起到平抑房價的作用。

不過,在房產稅平抑房價方面,我國或許能借鑑德國和新加坡的經驗。

在德國,房產稅叫做土地稅,是地方政府對土地及地面建築物徵稅。排排君查詢相關資料得知,德國房產稅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徵稅:

1、房產交易環節,要分別繳納評估價值1%-1.5%的不動產交易稅,和以房產交易價格為徵稅基礎的土地購置稅,稅率從3.5%到6.5%不等;

2、不動產通過買賣在交易過程中獲得盈利,還要繳納15%的差價盈利稅;

3、如果5年內賣出3套及以上房產的,要對獲利部分徵收25%的資本利得稅;

4、如果將購置的房產用於出租,依據房租收入需徵收25%的資本利得稅。

在新加坡,房產稅的稅率相差很大,自住房產的房產稅率是4%,其他類型的房產稅率(如房屋出租者)是10%。而對於小戶型的業主,政府會在自住的4%基礎上再進行折扣。對於豪宅,新加坡政府將一律徵收高倍的土地出讓金和物業費,並實行較高的超額累進稅率,最高可達20%。

正因為德國與新加坡如此嚴厲高額的稅收政策,使得兩地房價漲幅相對更穩定。

反觀國內,中國的情況與其他國家不一樣。新加坡大部分住房主要是通過政府的組屋解決的,但人家人少啊!我們14億人口的住房,國家能解決嗎?顯然不現實。此外,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房產稅短期或許是平抑物價,但長期來看目的是為地方政府開闢收入來源。

房價過快上漲,吸引老百姓資金,最終推高房價是很正常的經濟邏輯。但世界上沒有隻漲不跌的資產,引導房價迴歸理性,不僅僅房產稅一收了之,更是制度和資產配置思維的轉變。

曾經那些買房的人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當年或者現在沒買房的人面對的只能是後悔與無奈。但無論怎樣,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遇,點擊“閱讀原文”,搭上保銀資產財富快車,十年十倍!沒買房也不再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