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如何判斷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農夫也瘋狂


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如何判斷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在農業生產中,農民一般以農曆和24節氣作為農業生產的時間參考。“七藠八蒜”,農曆七月中種藠頭,農曆八月種大蒜。農民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總結出很多農村俗語諺語,用農曆和24節氣相互結合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的種植時間。立秋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立秋的早晚,對農業生產是有影響的,這是人們根據長期的實踐總結出來的一些農村俗語,對於露地種植不使用人為干擾氣候和植物生長的環境下還是具有非常強的參考意義。


1、“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其實立秋了早晚主要是以農曆紀年。

2018年的立秋是8月7號,農曆六月廿六。按照傳統的說法是屬於晚立秋,再比如說2019年的立秋是8月8號,農曆七月初八,屬於早立秋。在農曆紀年法中,立秋當天的農曆與過年大年三十時間越短,就屬於早立秋,反之離過年時間越長,就屬於晚立秋。農曆是參照太陽迴歸年作為依據,輔助24節氣設置閏月與太陽迴歸年相對應。簡單點說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形成一年四季的變化,地球自轉分為白天黑夜。立秋意味著秋天的到來,“一場秋雨一陣涼”,天氣慢慢變涼。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一般是涼爽的季節。如果立秋早,比如2019年是農曆八月初八,中秋節是在9月13日,還是非常熱,今年的中秋節在9月24日,雖然只相差短短十多天,但九月中旬和九月下旬的天氣相差比較大。秋分是天氣晝夜平分,天氣由熱轉涼的節氣,一般在每年的公曆9月23號左右,以秋分作為冷熱的分界點,以中秋節作為判斷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的依據。中秋節在秋分之前還是非常熱,中秋節在秋分之後天氣一天比一天涼爽。有些中秋節在公曆的10月份左右,10月份的中秋早晚非常涼,在北方甚至已經開始變冷。



2、還有種說法是以立秋當天的立秋時刻作為判斷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2018年的立秋是8月7日21:30:34,是在晚上立秋,有些立秋時間是早上或者上午,被稱為早立秋,以中午12點作為分界線,中午12點之前被稱為早立秋,12點之後被稱為晚立秋。但這種方式判斷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與天氣的冷熱關係不大,參照性不是很強。

結語:對於判斷立秋是早還是晚,一種是以農曆紀年法判斷,一種是以立秋時刻判斷早晚。你認為哪一種更準確呢?其實在以前主要以農曆紀年判斷,我們以前是沒有陽曆(公曆紀年法)一說的,都是以農曆和24節氣相結合,來指導農業生產的時間。

你認為哪一種更準確?昕瑞生態認為農曆紀年判斷早立秋還是晚立秋更準確。喜歡我的回答歡迎評論、點贊、轉發,一起探討,歡迎關注【昕瑞生態】,專注解答三農問題。


昕瑞生態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立秋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總結,其中具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不過現在剛過完小暑十幾天,大暑還沒到,大家就開始想要過立秋了,看來今年夏天確實是很熱啊!

立秋在我國的節氣當中分為早立秋和晚立秋,二者的區別就在於立秋的立的時間上。因為立秋的時間每年都會有所不同,按照節氣曆法計算的話立秋的時間有時候會在早上,有時候會在下午或者晚上,這樣的話就會有所區別。

比如大家最關心的今年的立秋會在什麼時候的問題,今年的立秋按照節氣曆法計算的話時間在8月7日的21:30:34,立秋發生在晚上,看來今年的立秋屬於晚立秋了。按照俗語的說法就是“晚立秋熱死牛”了啊!

在家了經常還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秋後一伏熱死人”的說法,說明立秋之後天氣並不會馬上就轉涼,而是還要先熱上一段時間,並且這段時間屬於乾熱,陽光比較強烈的那種,讓人燥熱難耐。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秋老虎”的說法。

所以說其實早晚立秋對秋天氣溫的影響並不是特別的明顯,因為秋老虎會統治立秋後的半個月左右的天氣。

也正是由於“秋老虎”的緣故秋季人們要注意養生,否則容易生病。“立秋早晚涼,中午汗溼裳”,這樣的天氣非常容易生病,人們要注意降暑還要注意預防感冒。

大家可以和一些比較清涼解暑的綠豆湯、薏仁水等緩解燥熱。還要注意養肺,因為秋天天氣乾燥,容易傷肺,可以和一些潤肺的湯水。女性還要注意防曬和補水。

以上來自科學興農。


科學興農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四季物候與時令的變遷,是古今人們所利用的。以便於農事(時)。適時掌握天氣,物侯,節氣與時令的變化動態,有助於農人的耕種,管理與收穫。節氣,時令與物候的變遷關係著農人麥秋兩季豐欠的問題。所以,節氣與物候和時令的變化,對農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關於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一說,多友們的論證不一。本人認為:早晚立秋,指的並不是立秋當日的早晚。而是特指月令與時令的早晚融合與衝撞的問題。比如今年,即屬早立秋。何以解釋呢?很簡單:立秋日要立到秋月裡,否則即為不正常。六月本屬夏末,夏天尚未過完,而秋意秋日就進來了,此為秋日立到夏季裡了。時令衝亂了月令,本正熱時而寒風來襲。是以會高溫不高,大熱而忽冷,即秋涼來的早也。季節打亂,當熱不熱,當冷不冷,熱時忽冷,冷時忽熱,這樣的氣候變化對人對畜對物對事皆為不利。比如易戰爭,瘟疫,災禍,蟲害,病害,人脆,畜疫等。而早立秋,還有兩不收之說:即早秋糧和晚秋糧(即指立夏前後種的豆,谷,蔴,玉米和忙種節前後種的晚秋作物)會因天氣季節和時令的變化,帶來的寒熱病蟲害等對農作物造成的不良影響而欠收是也。而七月立秋也有之說:七月上旬若秋日立到子醜寅卯辰巳六天裡即為合秋,中和之秋,若立到午未申酉戍亥六天裡則為晚立秋,此六日均為陽旺陰弱之日,是以必大熱甚之乾旱或先旱後雨。這裡有一農謠:三伏之中逢酷熱,田中米穀多不結,此時若不見災厄(風雨),定主三冬多雨雪。又道是:立秋無雨甚堪憂,萬物從來一半收,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果)也難留。

而作為立秋日的早晚不主年,只主本季的寒冷而已。比如早上日出前必冷,日出後必溫,十一點至十五奌標誌大熱或大旱,十五點至十九奌常溫,十九點至二十三奌必寒。若立到十一至一奌必有種收,若立到寅卯時必破耗不成,若立到戍亥時辰上,即為入庫之意,必豐收也。

謝謝。


福自福地來wjf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應該是北方地區的農諺,同時也有“秋後還有二十四個火老虎”之說,指倘若午時之後立秋,天氣還會繼續炎熱一段時間。

辛亥革命之前,我國以農曆紀年:以月之朔望確定月份,以閏年校勘誤差,以二十四節氣區分農時。

立秋是秋季伊始,標誌著炎炎夏日的結束、秋風送爽日子的到來。但上午立秋與下午立秋差異較大,即“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所謂早、晚的分界點是在午時,也就是日中,太陽極盛之時,盛極而衰是事物規律。古代多在古長安定都,中國大地原點也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元之後,政治中心轉移至大都(今北京),解放後也用“北京時間”計時,古長安(今西安,東經108°55’)與北京(東經118°28’)存在約三刻的時差,所以古代的午時應該是現在的北京時間12:45。至於午時三刻開刀問斬,也是指日中時刻。

我國大部屬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今年立秋在公曆8月7日21時30分34秒,是典型的“晚立秋,熱死牛”“秋後還有二十四個火老虎。”不過,夏季已經盛極而衰,立秋之後,雖然一段時間內,太陽還是火辣辣的,但早、晚會逐漸涼爽下來,北方尤其明顯。

關中農村還有在立秋當日起床後喝一口生水的習俗,據說是一年四季不拉肚子。


北大屠夫陸步軒


早立秋,冷颼颼;

晚立秋,熱死牛。

這三字經挺押韻的啊,意思是白天某時辰進入立秋,這秋天是比較冷颼颼的;而要是晚上某時辰進入立秋,這秋天呀,要把牛兒熱死!這是農村的諺語?或是兒歌?無從查考。

不過今年夏天倒是不熱,截至今日止,這個夏天還是比往年“涼爽”些,好象還未進入夏天的感覺,按理說“吃了端午粽,棉衣可以終”。過端節後天氣會越來越熱,可是今年不同,這夏天好象才開始,大有尚未進夏的感覺。

從前的老人說了:“熱大夥,冷私己”。意思是說,窮人不怕夏天,到夏天,你有錢人也沒有用,同樣受熱,受蚊蟲叮咬!而冬天不同,窮人無錢購置棉襖棉被,只好受凍,而富人們可以置辦狐裘棉襖棉被,不受凍襲。但是那是過去的說法,現在的南方,一到夏天,都有冷空調,“嗡、嗡、嗡”地整天開著,房間裡、客廳裡,小車裡、辦公室、車間一條龍服務,一點汗也不用出。但是太窮的人也是不行,比方說,也有買不起空調的,用不起電費的,只得用電風扇代替,總算也能驅熱防暑,只是效果差很多。大款們可以搞中央空調,真乃四季如春也!不過人極容易發胖,極容易感冒生病,或得空調過敏等病。



說多了離題萬里,言歸正題,今年是白天、或晚上進入立秋的?答:是2018年陽曆8月7日(農曆6月26日)21:31分進入立秋!屬於晚上亥時(21點至23點為亥時)豬豬的時辰。按題主所說,難不成要熱死牛了,大熱的秋天?是真的嗎?大家“拭目驗證”,如果不熱皆大歡喜,如果熱秋?……那也沒有辦法!


老蛇正宗


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如何判斷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之後就意味著天氣轉涼了,一年中最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了,立秋以後,天氣縱然炎熱,也只是中午熱,早晚還是算涼快了,要添衣蓋被子了是吧。

早立秋,冷颼颼,意思就是說立秋如果在老歷六月,陽曆七月的話,則說明今年的熱天氣真正過去,涼快的日子已經來到,在七星老農家鄉則有"早立秋,看牛娃伴田埂"之說。

晚立秋,熱死牛意思就是說立秋如果到了老歷七月份,陽曆八月份的時候,則說明是晚秋,晚秋在七星老農家鄉則"立秋之後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之說,意思就是說八月份立秋之後,還有二十四天最炎熱,就算是牛白天還需要下水降體溫,因為白天氣溫在三十度以上,不過早晚還是涼快的。

就拿今年2018年來說,立秋是在8月7日,屬於晚秋,立秋過後,還有24個秋老虎,炎熱的天氣並且會延續到9月份學生開學了,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感謝無風友的提問!近段時間忙沒來得及回答你的提問!實在對不起!“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來回答這個問題!
農村俗語和諺語都是農民朋友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知慧真言。這此俗語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立秋是一年中第十三個節氣,她告訴人們莊稼開始結籽即將成熟,有句話叫"立秋立秋見啥部收"就是這個意思。立秋也提醒人們酷暑難耐的日子也將結束,秋天來了,氣溫開始變涼。


“早立秋
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立秋這天在中午以前是早立秋,天氣會清涼可爽,如果到了中午以後立秋,天氣還會炎熱難耐,熱的會把牛熱死。
今年立秋是陽曆的八月七日亥時,農曆的六月二十六日亥時,亥時是夜裡的九時到十一時,也就是說今年的立秋屬晚立秋,按這句老話說今年秋後天氣炎熱的很。

上善若水認為,立秋只是個節氣,說明這段時間的氣候變化到了一個節點,不管咋說夏季己經過去,地球開始南移,就是熱也不會太久了,也不過炎熱的夏天再掙扎一段時間,"秋後加一伏"就是告訴人們立秋後炎熱的夏天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不會太長。尤其是在中午十一時到下午三時這段時間氣溫乾熱難耐。
不管咋說必競立秋了,立秋後的天氣開始兩頭涼爽中午悶熱,這就是立秋節氣的特點,不知道大家留意過立秋天氣嗎?立秋後五天的夜裡就涼爽多了,涼意開始向人們走來。

最後上善若水提醒大家,立秋以後還要繼續防暑降溫,注意身體!


XGC上善若水


問題: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如何判斷早立秋晚立秋?

我們大家都知道生活在農村的人們一直習慣延用古人留下來的農曆記時法,但農曆計時不能很好的瞭解氣候變化,所以古人又借用太陽運行的黃經角度設置了我國的“二十四節氣”,這個更加精準的表達了每個季節氣候變化,也有助於指導農村生產生活,而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句話就是對農曆計時下氣候變化的總結,為什麼會這麼總結呢?



立秋一般在農曆計時的六、七月份之交,如果在農曆的六月份,那麼就屬於早立秋,在農曆的七月份就是晚立秋了。而諺語中的冷和熱只是不同年份下相同時間的陰曆日期之間的比較。就好比如果陰曆六月份立秋,等到陰曆七月份的時候,已經是陽曆的九月份了,那麼這個時候氣溫已經下降,相比較而言,就是冷颼颼的感覺。如果是陰曆七月份立秋,此時正是陽曆八月份,也是正熱的時候,叫熱死牛的感覺。


今年的立秋在農曆的六月26日,也正是陽曆的八月七號,這個時候只是熱的時候,所以今年的立秋應該屬於晚立秋,即使立秋了,依然高溫悶熱,用我們這裡的話說,就是立秋後還有十八天“母老虎”,就是指持續熱十八天。

我是【洞察三農萬象】頭條號作者、三農問答達人,我將以專業的精神專注的態度專講三農問題,為大家解疑答惑,歡迎大家的關注!


洞察三農萬象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針對於這個屬於有沒有道理呢那麼我們如何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

其實針對於這種呢,農村裡面的屬於就包含了,節氣,地理以及環境,以及各種因素的總結。

那針對於早立秋涼颼颼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呢?

其實這是我們千百年來,總結出來這個節氣對於生活的影響。早立秋涼颼颼,那麼我們都知道,立秋過後呢,就開始逐漸的轉涼了。

那麼如果立秋了,那肯定是開始慢慢的轉涼,天氣也就不會那麼熱了。

晚立秋熱死牛。


為什麼叫做晚立秋熱死牛呢。那如果晚一些立秋呢,這個時間溫差呢就會變化的比較大。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都會到立秋的時候開始作為一個分界線,逐漸的,分為夏天和秋天,我們總體能夠感覺得到,已經到了秋天了。

所以如果晚一些立秋那麼夏天時間比較長。那這個天氣肯定是炎熱的時間比較長了。

那麼我們如何來分辨這個,立秋,到底是早還是晚?

我們都知道一年有24個節氣,那麼對於每一個節氣而言,都會有相對應的說法,那麼,怎麼來分辨這個立秋是早還是晚?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看看一下我們今年的這個,大年三十。也就是今年的最後一天來決定,立秋是早還是晚?

那麼例如這個立秋,如果距離,大年三十,也就是今年的最後一天,比較長,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屬於晚立秋。

如果立秋這一天距離,過年,也就是我們今年最後一天,比較短,那麼這個就屬於早立秋。

立秋的早和晚,雖然說時間相差不會很遠,但是它對於我們農業的生產來說,也是會起到一定的影響的。


農人莫小道


為什麼呢?
💐💐因為二十四節氣是按地球繞太陽公轉制定的,把公轉軌面黃道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一份就是一個節氣。
💐💐立秋,黃經135度,公曆在每年的八月七日至八日是一定的;但對於農曆而言則有很大差異,如1968年的立秋是在農曆7月14日,而1987年的立秋則在農曆閏六月14日,相差足足一個月。如此看來,早立秋一個月和晚立秋一個月,【天氣肯定會有很大變化而“冷嗖嗖或熱死牛”了】。


💐💐古人把立秋時節劃為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足以表明氣候在逐漸變化.氣溫在不斷下降。


💐💐所以,立秋的“早與晚”的判斷應根據農曆而定;提早立秋(如1987年閏6月14日),肯定立了秋天氣變涼,“秋老虎”不在肆虐;反之,晚立秋(如1968年農曆7月14日),由於立秋日晚,“秋老虎”就會很猖獗,橫行一段時間。所以,按立秋日當天的【早與晚】來理解本條【農諺】是完全錯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