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問道老子42:什麼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的“善貸且成”?

問道老子42:什麼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的“善貸且成”?

現代流行版本《老子》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悟性好的上等智力者聽了道理,馬上就會努力地去做。悟性一般的中等智力者聽了道理,總是半信半疑猶猶豫豫徘徊觀望。悟性差的下等智力者聽了道理,則會大聲嘲笑這簡直是落伍而又不切合實際的蠢話空話廢話。如果不被悟性差的下等智力者嘲笑,那就反而顯示不出大道的高深玄妙了!所以古時候得道者就曾經說,明白道理的人看似很愚昧,修道進步看似乎在倒退,平坦安全的道路卻看似充滿著坎坷磨難。具有上德之人總是虛懷若谷知白守黑,幫助別人滿腔熱忱不求回報自己生活卻總顯得很窘迫,時刻心懷天下克己奉公卻總好像是偷懶耍奸只顧個人逍遙自在。

越是質樸純真就越是盡顯混濁瑕疵,越是純潔坦白就越是盡顯汙漬,越是廣闊高遠的空間就越是沒有邊框稜角,最有用的器具人們往往是最晚才能夠發現,最大的響動反而是沉默寂靜無聲無息,最大的有形之象反而是無形之氣,大道原本就無形無名。然而,只有大道才能夠讓宇宙萬物生生不息循環往復,並且始終彰顯著生而不有不求回報的天德。

對此,我們還是先要複習一下《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段話的大意是,精以載氣形神合一,可以有片刻的分離嗎?從朝氣蓬勃到沉靜溫和,人還能像嬰兒那樣純真無邪嗎?照照鏡子洗滌靈魂深處的私心雜念,誰能沒有瑕疵呢?關愛百姓治國理政,誰能夠遵循道法自然法則的無為而無不為呢?縱橫捭闔為私利爭雌雄,誰能夠像女人那樣善良溫順呢?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順天應人,誰能不動用心智呢?讓萬物自由繁衍生息,養育它們而不佔為己有,也不居功自傲,更不會因大權在握就隨意擺佈它們的命運。這樣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才真正是自然無為的天德。

接著複習一下 《老子》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若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於母。”

這段話的大意是,徹底拋棄爭名奪利的權術智謀機巧之學,就能夠放鬆身心高枕無憂。試問,誠懇讚賞與阿諛奉承,相距有多遠?善良美好與邪惡醜陋,又相差多少?人人都畏懼的,就不能不畏懼。這種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而且將來也照樣是延綿不絕。天下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就像是擁擠在一條路上去趕赴慶典盛宴,也像是趕著去春遊觀賞美景。而我卻獨自享受著淡泊寧靜,對周圍人的喧囂根本無動於衷。迷迷糊糊混混沌沌的狀態,就像是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的嬰兒。自由閒散的樣子,就像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看大家都能夠得到額外的收穫,而唯獨我一人感到悵然若失。我真是愚昧透頂心竅不開啊,總是這樣迷迷糊糊混混沌沌!注重現實的人都會自吹自擂爭相炫耀自己的光彩,唯獨我一人孤僻低調黯然失色。世人對於個人得失都能夠精打細算明察秋毫,唯獨我總是淳樸憨厚糊里糊塗經常吃虧。而我的內心世界,一會就像平靜的大海,一會又像是升騰起了呼嘯不止的颶風。世人好像都有精明機巧的實用本領和作為,而我唯獨我愚昧笨拙與世無爭。我為什麼會這樣特立獨行卓爾不群,關鍵在於感悟到應該追求道法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

再聯繫上下文來看,就像每個人的指紋區別一樣,人與人之間永遠存在著先天性的差別。不過,這也僅僅只是自然生物學層面的先天差異。人類畢竟不是遵循叢林法則自私自利生存競爭的低級動物,而是具有社會群體公共意識的高級動物。因此,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根本性的差異,絕不在於家庭出身和個人佔有的財富地位差別,也不在於先天性的智力差異,而是在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心善淵”的“公私之變”。所謂“歸根曰靜”的“知常曰明”,就在於“致虛極守靜篤”的“知常容”和“公乃全”。能夠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追求社會公利最大化,當然就是“大象無形”的“善貸且成”。反之,如果被貪婪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私慾迷障了心智,就必然是“下士聞道大笑之”的“不知常妄作兇”!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個追求社會公利最大化與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核心價值觀抉擇,才真正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根本性差別。

古往今來,不管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人們都是按照各自的“道可道”匆匆走完人生之旅。不管是追求社會公利最大化,還是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都是有志向有行動的立身、立言和立功德。因此,不進行正邪善惡真偽美醜高低上下前後左右大小輕重的權衡判斷,顯然不可能。要說誰沒有雄心沒有追求沒有核心價值觀,顯然也是罔顧客觀現實的放空炮。問題是,對於正邪善惡真偽美醜高低上下前後左右大小輕重的權衡判斷,為何會出現“大道廢有仁義”的“假公濟私”?又為何會繼續存在著“智慧出有大偽”的“名可名非常名”?

如前所述,老子是在傳承“三皇”的大道,也就是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然而,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再經“湯武革命”改朝換代,直到老子所處的“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之際,這個奴隸制小康社會已經持續了大約兩千五百年。在“天子分封建藩”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的常道已經習慣成自然之時,想讓這個“大道既隱天下為私”時代的常人做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當然只能是“下士聞道大笑之”的時空穿越。儘管如此,老子在當時天下大亂的物慾橫流中,還是能夠堅持以傳承大道立身、立言和立功德,這才給兩千五百年後的我們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經》。我們可以不認為,老子就是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薪火傳承者。而誰又能夠否認,老子堅持以傳承大道立身、立言和立功德的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沒有彰顯出追求社會公利最大化的初心呢?

遙想“上五千年”的“三皇”時代,在那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人們都能夠自覺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幾乎人人都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的“老子知音”。而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以後,“老子知音”就只能是先知先覺的鳳毛麟角了。不過,“公私之變”物極必反,也同樣是否極泰來的自然循環週而復始。自然宇宙世界是“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象”互相轉化有無相生的系統循環,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心善淵”的“自我小宇宙”也同樣如此。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今天的常人照樣是人人都可以問道得道。歸根結蒂,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個“道為術之本”的“道不同”,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公私之變”的自我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