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道教的“玄學”

玄學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末句形容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言道幽深微妙。東漢末至兩晉是兩百多年的亂世,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統儒家名教之學也開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對兩漢經學的繁瑣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普遍感到厭倦[原創研究?],於是轉而尋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學論辯。

魏晉之際,玄學含義是指立言與行事兩個方面,並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玄遠”,指遠離具體事物,專門討論“超言絕象”的本體論問題。因此,浮虛、玄虛、玄遠之學可通稱之為玄學。玄學家又大多是當時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漢代儒學(經學)衰落的基礎上,為彌補儒學之不足而產生的;是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

何晏、王弼提出“名教出於道家”說,治理社會要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本,以儒家的名教為末。

阮籍、嵇康為竹林七賢之首領,其學有“竹林玄學”之稱。他們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強烈反對儒家的名教,駁斥何、王二人之“貴無論”。

向秀、郭象、裴等則認為萬物皆是自然而生,主張“名教即自然”,則名教亦是萬物之一。

玄學主要涉及有與無、生與死、動與靜、名教與自然、聖人有情或無情、聲有無哀樂、言能否盡意等形而上的問題。在正統士大夫看來,諸如此類清談都與國計生民無關,因此有"清談誤國"的說法。

唐代有道教學派重玄派,“重玄”亦語出《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重玄派的最初形成當是魏晉玄學的產物,魏晉時孫登以“重玄為宗”解釋《道德經》,奠定了這一學派發展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