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濟南東部歷城鮑山一拆遷村—趙家莊溯源

濟南東部歷城鮑山一拆遷村—趙家莊溯源

趙家莊:

位於王舍人莊以南1.5公里左右,膠濟鐵路歷城站南側,東鄰殷陳莊,南依大王山(今歷城烈士山)。691戶,2283人(數據僅供參考)。設趙家莊村民委員會。1955年5月,為新建歷城縣政府駐地。村南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王山烈士陵園(歷城革命烈士陵園)。今隸屬歷城區鮑山街道。2017年3月啟動拆遷機制,如今村大部已經拆遷完畢。

濟南東部歷城鮑山一拆遷村—趙家莊溯源

濟南東部歷城鮑山一拆遷村—趙家莊溯源

村名溯源:

明代,曾名張碧莊。相傳,約在隆慶五年(1571年),因趙氏住戶多,又為朝中戶部尚書趙世卿之故鄉,而沿稱趙家莊。

縣誌記載:

  • 明崇禎《歷城縣志》載:“龍山路:趙家莊”。
  • 清乾隆《歷城縣志》載:“正東鄉南保泉二:趙家莊”。
  • 民國《續修歷城縣志》載:“張馬鄉南保全二:趙家莊”。
濟南東部歷城鮑山一拆遷村—趙家莊溯源

趙世卿:

趙世卿(1541-1618年),字象賢,濟南歷城人,明代後期著名政治家。隆慶五年(1571年)趙世卿考中進士,授為南京兵部主事。萬曆改元,張居正以首輔佐少年神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有些措施過分嚴厲。例如,各地每年死刑犯都硬性定數,完不成受罰;地方官催徵賦稅,不滿九成要降調等等。趙世卿反對張居正這些舉措,上《匡時五要》疏勸神宗寬大為懷,開放言路,被張居正以“不謹”之名免職歸裡。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後,趙世卿復出。先任戶部郎中,後遷為陝西副使,後又遷戶部右侍郎,負責督理國家倉場。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升戶部尚書,此後直到萬曆三十八年掛冠而去,共擔任此職務9年。9年間,趙世卿事無鉅細,必自躬親,出入算計、酌為調劑,保證了國家財政正常運轉。神宗是中國歷史上最貪財好貨的皇帝之一,國家撥給皇室的銀兩他嫌少,常常下令從國庫中提取銀錢放到他的名下。在他的大肆揮霍下,國家財政日漸困難。萬曆二十四年起,神宗派出大量太監到全國各地收稅和開金銀礦,稱為礦監稅使。這些人帶了大量爪牙,到地方後根本不開礦,而是橫徵暴斂,甚至明火執杖、公開搶劫。短短几年,鬧得天下烏煙瘴氣,各地都爆發了反對礦監稅使的鬥爭。社會動盪、矛盾激化。趙世卿身任掌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對此有切膚之痛。他多次奏請神宗恢復內供金花銀100萬兩的原額,不要額外蒐括國庫。同時,請神宗將宮內金銀拿出一部分來用作軍餉,以緩解國家財政危機。神宗每次都氣得罵不絕口。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趙世卿奮然上疏,要神宗罷除礦監稅使。他指出神宗派遣礦監稅使是“聚悖入之財,斂蒼生之怨”。提出礦稅有五可罷。一是君德貴儉,為君德計不可不罷;二是多取招尤,為宗社計不可不罷;三是太監聚斂,為國體計不可不罷;四是全國蕭條,為民困計不可不罷;五是影響國課,為財政計不可不罷。同時明確告誡神宗:民心即天心,若一意孤行,必失去民心,“喪亂可虞,揭竿非遠。”趙世卿此疏一出,朝野傳誦,“洛陽紙貴”。大小臣工紛紛上疏請停礦監稅使,神宗終於在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罷除了這一弊政。在國家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神宗還不醒悟。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七公主下嫁,神宗又讓國庫拿幾十萬兩銀子,世卿堅決不給,神宗不得已,減了三分之一,世卿還是不給,神宗只好再減掉三分之一。神宗的愛子福王在京師崇文門開店,與民爭利,趙世卿上疏竭力諫阻,神宗根本聽不進去。趙世卿見國事日非,又感自己回天乏術,遂萌生去意。他接連15次要求致仕,神宗都不批准。

趙世卿為人正直幹練。他曾在萬曆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兼署吏部尚書。他不搞任人唯親,不搞小圈子,推選任命官員皆看本人能力品質,無所偏倚。因此,為朝野所重。但是,當時官場風氣已經非常腐朽,黨派林立。趙世卿獨立獨行,當然受別人排擠,這更加劇了他對仕途的灰心,去志更堅。在連上十幾本神宗不理不睬的情況下,他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秋寫了辭呈,掛冠封印而去,在北京城化裝候命。誰知神宗倦怠已到極點,他去城外破廟裡住了一年多,也沒等來神宗的批示,只得乘一柴車徑自棄官歸家。在歸隱濟南期間,趙世卿曾經在大明湖畔築小淇園,並在園內種植萬竿竹,舊時濟南十六景中的“竹港清風”就是指小淇園的景色。

萬曆四十五年(1618年),在故里閒居7年後的趙世卿病故,贈官太子少保葬於城東仁合莊(今姚家荊山之陽),其墓誌銘由黃克纘撰文,孟一脈書丹,宋仕篆額。其墓在“文革”期間被毀,墓誌銘遂出土。

註釋:史料記載趙世卿出生地為歷城,具體歷城何地無記載,百度百科記載其出生地為濟南府長清縣彭家莊(今濟南市槐蔭區彭家莊人)。

濟南東部歷城鮑山一拆遷村—趙家莊溯源

歷城烈士山:

大王山,高不過百尺,佔地面積300餘畝。在此安葬著在濟南戰役中英勇犧牲的1338名烈士,1955年在此修建歷城革命烈士陵園,烈士山由此得名。大王山革命烈士陵園,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陵園於1950年開始籌建,1954年破土動工,1955年正式落成。陵園坐南朝北,大門寬4米,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歷城革命烈上陵園”園名,並在視察了改造建設後的歷城革命烈士陵園後,親筆題詞“先烈偉名垂青史,英雄遺志化宏圖”。陵園坐南朝北,大門寬4米,門外東側20米處有一寬約10米、高約2米的影壁,上寫“死難烈士萬歲”。影壁前有長方形高臺和廣場,為擺放花圈和舉行悼念儀式的場所。大門至山頂有條寬約4.65米,長262米的大青石臺階通道。山頂矗立著一座高約12米的紀念塔,上書“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塔的東側面書寫著“為國犧牲,永垂不朽”,西側面書寫著“為民而死,雖死猶榮”。陵園東側是陵園管理所,設有烈士紀念堂、幹部骨灰堂、接待室等。整組建築包括生活區佔地約1000平方米。 從大門至山頂通道兩側是青石砌成的統一規格的烈士墓群,共計四個區,32排,1140座陵墓,大都是解放濟南時犧牲的官兵。每個墓前都立著長方形的石碑,上面鐫刻著烈士的姓名、籍貫、職務、所在部隊番號和犧牲的時間與地點,有的還記載著烈士的生平事蹟。特別應該提起的是,其中無名烈士墓和無名烈士骨灰盒共計522個。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最後連名字也沒有留下,這是我們後人應該深思的。

濟南東部歷城鮑山一拆遷村—趙家莊溯源

濟南東部著名的“斷頭路”:

鳳凰路是濟南東部一條南北重要交通要道,多年來一直為“斷頭路”所困擾,如今有關部分正全力打通最後的關鍵路段。這個關鍵路段正是在趙家莊附近。

參考資料:清乾隆《歷城縣志》、民國《續修歷城縣志》、1982年《山東省濟南市地名志》徵求意見稿、《歷城縣志》正續合編、新浪博客、百度百科、網易博客等書籍和網站。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嚴禁以盈利為目的的轉載,轉載需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文章和視頻請關注頭條號:“龍族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