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後西方普遍反俄,為什麼唯獨德國一直跟俄羅斯關係很好?

雲石君


對二戰史有所瞭解的朋友,相信對法西斯德國戰敗會有所印象:1944年蘇聯紅軍發動了十次斯大林突擊,以英美為首的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德國在東西線的夾擊下,使得歐洲戰場的天平已倒向了反法西斯方。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最終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8日,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滅亡,也宣告了二戰歐洲戰事結束。

蘇聯對推動納粹德國滅亡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不過,時間往前推移幾年,也就是在1939年8月,蘇聯還與納粹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就在此條約簽署一個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而蘇聯也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雖然,蘇德波三國在一戰時彼此便有很深的瓜葛,但蘇聯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時間來應對西線,只是波蘭成為了犧牲品。

不過蘇德的同盟關係並沒有維繫多久,直至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反對了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雖然,蘇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損失也是十分慘重,蘇聯死亡近3000萬,物質損失巨大,

許多工業設施被摧毀。不過,就在戰爭過去沒多少年,在蘇美爭霸期間,屬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即西德的第一任總理阿登納及其代表團,於1955年9月訪俄,隨即,西德與蘇聯的關係回暖升溫。第四任總理勃蘭特上臺後,在推行與蘇聯緩和合作的新東方政策做出了重大努力。

二戰後僅僅10年,西德便拋出橄欖枝,主動示好俄羅斯,這是為何?俄羅斯為何又會接招呢?雲石君將做簡要分析。

第一,德俄地緣關係緊密,面對強大的蘇聯,德國需緩和雙方矛盾,以維護自身安全。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國家普遍衰敗,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的身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在二戰後便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對峙。二戰後,戰敗國德國損失巨大,國家又被英法美俄佔領,甚至被劃分為東德和西德。而西德正處在東西方冷戰的前線位置,在美蘇的強勢夾擊下生存。

雖然,德國要承受美國的經濟、軍事重壓,可是美德間的地緣關係很疏遠,德國還有喘息的機會。而德國與蘇聯地緣關係相對密切很多,雖然,戰後德國在馬歇爾計劃等援助下,得以快速恢復國力,但蘇聯龐大的體量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震懾到德國,威脅著德國的國家安全德國在惶恐不安中,完全可以小心行事,向蘇聯示好

第二、德國本身的地緣實力有限,需要對外拓展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而蘇聯地緣潛力非常大,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豐厚的資本來發展自己。德國和蘇聯是一種互補關係,合作可以共同獲利。

二戰後,德國國力一落千丈,工業基礎大部分被摧毀,還要承受鉅額的賠款。原本,德國在19世紀末才實現國家統一,在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加持下,依靠其歐洲大陸中心的位置,迅速實現崛起。兩次世界大戰雖然都遭受了重創,但還是有相當多的技術、人才的積累,二戰後,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西德依舊可以憑藉其地緣優勢,再度崛起。不過,它卻不再是一個自由之身,受到美國嚴格控制。德國要想擺脫美國的操控,就需得尋求一個強有力的合作對象。

另外,德國雖是歐洲大陸的中心,不過這也限制了其向四周擴散影響力,地緣實力相對較差。而西德大多數國家與美國也脫不了關聯。德國要想挖掘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最佳的合作對象非蘇聯莫屬。雖然,蘇聯貴為和美國並列的世界超級大國,但是蘇聯本身的文明質量並不高,工業技術發展也不完善,它的強大更多的是依託於其廣袤的領土發揮出來的地緣實力。而蘇聯要想充分挖掘其地緣潛力,就需要引入更先進的文明或者先進的技術、豐厚的資金來用於內部建設。而德國與蘇聯緊密的地緣關係,利於促成雙方的合作。德國和蘇聯彼此是一種互補的關係,如果能實現合作,將會是共贏的局面。

第三、與蘇聯保持良好合作關係,一定程度上,利於德國擺脫美國的牽鉗制,同時推動德國在歐盟中的領袖地位形成。

二戰後,德國在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沒有多少自主權。美國雖然給予了德國援助,不過,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利益當頭,美國的援助是帶有政治目的的,是想將美蘇爭霸的前線戰場德國,變得更強大以此來制約蘇聯。可以如法炮製,蘇聯也會積極爭取德國來制約美國。

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德國這種在美蘇夾縫中的地位,也可以提升德國自身的價值,大施縱橫之術,實現左右逢源。所以,德國為了少受美國鉗制,和蘇聯走得近一點,在與美國不平等的關係中,爭取更多有利於自己的籌碼。

歐洲與蘇聯的地緣關係比美國緊密得多,也就是說,受到蘇聯直接的軍事威脅更大。德國又將自身的前途和命運與歐盟的發展高度融合在一起,如果德國能同時平衡好與西方和蘇聯之間的關係,承擔起歐洲和蘇聯的橋樑作用,利於推動德國在歐共體的領袖地位,進而提高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同時增加了擺脫美國的底氣。

權衡之下,不難看出,德國拉近和俄羅斯的關係,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不過,德國與俄羅斯的友好合作止於烏克蘭危機,最終,德國與俄羅斯分道揚鑣。那麼,這又是為什麼?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41。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二戰後西方普遍反俄嗎?這麼說吧,按歷史階段來劃分,在二戰結束後到50年代初美蘇冷戰正式爆發前,西方的反俄氣氛並不是很濃烈,相反,在法國,意大利等共產主義組織發展迅速的國家地區,俄國由於是共產主義的“老大哥”,實際上是享有很高的威望。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正式標誌著冷戰的開始)

但在美蘇冷戰爆發後,隨著西方政府對於意識形態領域把控力度的不斷加強,以及西方左翼政治力量的被打壓,西方的反俄思潮逐漸抬頭,並隨著柏林危機和布拉格之春而日漸高漲。最終到了1979年蘇聯悍然出兵阿富汗後,西方反俄思潮成為了社會輿論主流,當時一大半的西方國家都拒絕參加蘇聯舉辦的1980年奧運會。

(備受抵制的蘇聯1980年奧運會)

到了蘇聯解體後,儘管西方一度由於俄羅斯民主政府的建立而緩和了對立情緒,但車臣問題以及普京上臺後的高度集權化,使得西方再次依託“民主自由”之大義,重燃反俄思潮,直到今天。

(備受西方關注的車臣問題)

這裡也就引到了第二個問題,即為什麼唯獨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很好。原因很簡單,直接原因是防務壓力,無論是冷戰還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擁有的強大軍力一直為德國所畏懼,因此與俄交好有利於維護德國乃至歐洲的安全。

(德俄兩國首腦會面)

再而,德國作為目前歐盟中事實上的老大,其保持與俄羅斯友好,本身也是大國姿態的體現,不僅保留歐洲與俄羅斯的對話渠道,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美國對歐盟的滲透控制,達到有效的勢力制衡。

軍情解析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提問,科普更多的軍武知識。


區域拒止


為什麼和蘇聯關係這麼好?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半個德國就在蘇聯手中,而且蘇聯還在東德駐紮了重兵集團。

眾所周知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戰勝國所接管並解除武裝。因為是蘇聯攻入了柏林,所以蘇聯理所當然的接管了半個德國,剩下的則由西線作戰的美國接管,可是隨著二戰結束,冷戰也拉開了序幕。

德國被一分為二,東德由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接管,而西德則由自由世界的西方陣營接管。東德作為蘇聯對抗西方的第一戰線,被蘇聯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不僅駐紮了重兵集團,還派遣了大量的特務人員,所以東德自然對蘇聯言聽計從了。



故國有明月


德國和俄(羅斯)國的關係一直都是不錯的,一戰時德國就資助列寧回俄國鬧革命推翻沙皇並在與德國妥協後讓俄國推出了(對德)戰爭,這也使德國的戰爭壓力減輕不少。就是在列寧建立"蘇聯"以後,還和德國人做生意,構買了大量的德國製造的工業裝備機床等等,使德國獲得了等價的礦藏工業源材料對恢復德國一戰後的工業生產提供了很大幫助。二戰是由於斯大林的敵視西方,使希魔感到了危險而產生過敏反應。二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但東西兩德仍然有貿易來往,蘇聯也通過東德與西德做生意。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更是恢復了與德國的大量生意。


duh23333


二戰後西方不只是反蘇而是建立了整個反社會主義陣營,隨著二戰氣氛的緩和德國總阿登納和博蘭特從大局考慮也是想東西德統一所以決定訪蘇緩和德蘇關係。這兩位總理都是有戰略眼光的總理。


守著一份心意


西方反俄羅斯是一慣的!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西方糾集14國軍隊入侵,妄圖一舉扼殺年輕的蘇維埃政權!但被俄羅斯的紅軍打敗了,不得不退出!在後來的幾十年一直採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威脅的手段對付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