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到底是誰擊敗了日耳曼戰車?4年輪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018年6月27日晚上8:00俄羅斯世界盃F小組最後一輪比賽開打,再次之前上屆是衛冕冠軍德國隊一勝一負積3分位列小組第二,只要戰勝幾乎已經確定出局的韓國隊就能順利出線,而對戰韓國隊,而德國和韓國從以往戰績而言都佔據了絕對優勢,甚至在賽前,主教練勒夫在採訪時說到沒有看過韓國隊的比賽錄像,在大多數德國球迷以及德國隊自己心理都並沒有太大壓力,而僅僅在99分鐘以後,德國隊就被這支自己略有輕視的亞洲隊伍以傷停補時時進的兩粒球終結在小組賽最後一輪,就此衛冕冠軍德國隊第一次無緣16強淘汰賽,而究其原因,到底誰應該為這次失敗負責呢?

到底是誰擊敗了日耳曼戰車?4年輪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有人可能會說到世界盃一直都有一個衛冕冠軍魔咒,98年世界盃冠軍法國隊在02年世界盃未進入淘汰賽階段,06年世界盃冠軍意大利隊10年世界盃重蹈覆轍,同樣在小組賽階段就被淘汰,10年冠軍西班牙在14年也是如此,那麼似乎上屆衛冕冠軍德國隊慘遭淘汰也沒有什麼可以驚訝的。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不妨拋開魔咒這一點來看看德國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到底是誰擊敗了日耳曼戰車?4年輪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從陣容上而言,勒夫帶到俄羅斯的隊員中絕大部分都是上屆世界盃的隊員,戈麥斯、博阿滕、諾伊爾、克羅斯、厄齊爾、穆勒等等,而且相較於上屆世界盃他們更有經驗,也更加自信,從年齡來說27、8歲也是當打之年,同時隊內也不乏優秀的新人,雖然他們第一次參加世界盃,但是在聯賽中也已經顯示很高的水平,比如三場首發的中場核心球員羅伊斯,比如前兩場比賽各上場10分鐘打中兩次門柱的布蘭特,這樣一支隊伍可以說是黃金配置的隊伍。

到底是誰擊敗了日耳曼戰車?4年輪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從分組來說,F組的其他三個對手是墨西哥、瑞典和韓國,這三隻隊伍中德國是參加世界盃次數最多,參加大賽決賽階段次數最多,隊員身價最高,球星最多的一支隊伍,在賽前幾乎沒有人會懷疑他們能夠順利晉級到淘汰賽階段。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隊伍卻最終以兩負一勝小組墊底的成績在小組賽被淘汰,究竟是誰殺死了日耳曼人?是最後一場爆發的韓國隊?是第一次爆冷的墨西哥隊?在我看來殺死他們的不是別人真是他們自己,是他們的傲慢和偏見殺死了他們自己。

首先是盲目自大,勒夫在賽前採訪的時候說到自己並未觀看過韓國隊的比賽,或許這是事實,但是卻未免有些自大,可能在衛冕冠軍主教練、德國名宿眼裡,來自於亞洲的韓國隊並不值得一提,既沒有具備出色個人能力的球星,身體素質上也和德國隊有很大的差距,從一開始德國隊就認為這是一個輕易可以戰勝的對手。這樣的傲慢還體現在賽場上,上半場德國隊的球星門並沒有投入到比賽之中,除了納維爾和基米西以外,其他隊員都處於散步的狀態,雖然皮球牢牢的掌握在德國人的腳下,但是進攻卻顯得疲軟沒有建樹,而納維爾和基米西儘管非常積極但是和整個隊伍的配合卻非常失敗,完全融入不到體系之中。

到底是誰擊敗了日耳曼戰車?4年輪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從這一點上也能夠看出德國人的傲慢和自大,他們始終堅信自己是強大的足球王國,在世界盃之前的熱身賽中德國隊已經暴露出鋒線無力,中場配合不默契的問題,但是自打的日耳曼人認為自己是一支大賽強隊,一旦到了俄羅斯就不會是那支友誼德國隊,在最後一場生死戰中也沒有找到自己的狀態,甚至因為之前勝了瑞典隊而膨脹,對於外界的批評完全聽不進去。

主教練勒夫始終過於自信,堅持自己的戰略意圖,始終貫徹傳控的思想,放棄了德國隊在速度、頭球以及定位球上的優勢,一旦對手採取嚴密防守的政策那麼就很難撕開對方的防線,而場上速度不足,也很容易被對手的反擊打個措手不及,韓國隊的第一個進球就是如此。

而隊內同樣存在著很大的偏見和分歧。這次世界盃德國隊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配合失誤隊,場上隊員交流少,或許有人要說,可能這些隊員分屬不同俱樂部,平時也不是很熟,然而事實是這支德國隊的陣容和上屆杯差距不大。然而隨著德國國內局勢的改變,新移民和原住民的衝突不斷加深,國內種族歧視問題加劇。球隊的隊員也必然會有所波及,尤其是厄齊爾和京多安和埃及總統合照事件的爆發,對德國隊隊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土耳其後裔厄齊爾以及京多安也遭受了很大的壓力,京多安曾在預選賽時候被德國球迷報以噓聲,而厄齊爾在最後一場比賽之後成為了德國球迷重要抨擊對象,甚至於在退場的時候因為無法容忍球迷的怒罵而發生衝突,而在賽後,諾伊爾提到:“這事(合照事件)干擾了我們,也給我們帶來了壓力。”要知道在2年前諾伊爾還和厄齊爾舉著反對種族歧視的牌子合照,是什麼改變了這些?

到底是誰擊敗了日耳曼戰車?4年輪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那輛面對過無數強敵無數戰役的日耳曼戰車最終倒在了自己的傲慢和偏見之下,希望此役之後,德國人能夠好好找到其中的問題,重整旗鼓,四年或許太遠,但是2年還是可期,歐洲盃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