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騰訊信用分被叫停,而為什麼芝麻信用沒有被叫停?

meiko148615120


實際上,這與騰訊信用體系起步時間較晚、信用評價體系前提與大背景以及參考標的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性。相對而言,芝麻信用的起步較早,也是相對成熟的,而在民間信用體系不斷完善與成熟過程中,無疑也會存在優勝劣汰的過程,而對於芝麻信用而言,它的的普及性、實用性更明顯,且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這對於個人信用體系評級與參考,確實具有比較積極的影響力,而優勝劣汰過程中,騰訊信用分被叫停,這或許還是市場自我選擇、自我調節的一種真實體現。


郭施亮


騰訊信用和芝麻信用完全兩回事,騰訊信用是騰訊公司推出的,而芝麻信用是支付寶推出的。

雖然我討厭騰訊,但是更煩這種亂說的人,這個是騰訊的遊戲信用體系,和阿里的完全不一樣好不。現在網上就是太多像本文作者這樣的垃圾才搞得網上假新聞假消息太多

微粒貸一直都是一千,從開始就是,借唄都漲到七萬了,微粒貸一直一千,為下載歌曲開了綠鑽,第二個月給漲到兩千了,也可能是巧合。

我比較贊同螞蟻的和京東的信用分,因為他們都支持信用購物,借錢給用戶購物,他們承擔了很大的風險。微信沒有這項業務,啥都虧不到他頭上,一個這樣的企業,可以說並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讓他給我們評價,就算出了問題,吃虧的是我們,怎麼也虧不住他!

格局不一樣,騰訊公司想的是掙快錢,沒有社會責任意識。騰訊的信用分想必都是多充q幣,多買皮膚信用分就高。阿里就不一樣了,格局很高社會責任意識強,就憑螞蟻森林在沙漠搞綠化,就要甩騰訊幾條街。芝麻信用各個緯度更加公正,更值得推廣。


小羽網絡


其實騰訊信用分對於我們來說還是很好的一個存在,根據之前媒體的具體報道顯示,主要包括:微粒貸借錢、掃碼乘車、分期還信用卡、超會專屬福利、免押金租房、免押騎摩拜、免押金租車、手機延保等眾多服務,看上去還是福利大大的感覺。

能感覺到,這些服務與支付寶的“芝麻信用”非常相似。所以有媒體也表示,為了對付越來越紅火的芝麻信用,騰訊精心打造了自己的騰訊信用體系,並且已經開放公測,也提供了各種高信用福利。

但是後來就突然下線了,那時候,騰訊信用公眾號的回覆消息已經被替換為“您好,歡迎關注騰訊信用!騰訊信用全國限時公測活動現已結束,我們在加快升級中,敬請期待!”騰訊信用分從上線到結束,只有短短的1天時間,當真是讓人哭笑不得(笑哭)

針對騰訊信用突然下線,業內人士也表示特別懷疑。因為這次騰訊信用的公測,並未特意指出是一次“限時”活動。有媒體援引傳聞稱此次騰訊信用分上線一天即被下線是因監管喊停,原因或許與騰訊相關內容不符合規定,或者信用體系不合規有關,甚至可能將“波及”芝麻信用。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騰訊信用和支付寶芝麻信用若均涉及相關監管問題,那麼顯然並非是簡單的問題,因為關係我們個人信用的事情堪稱是頭等大事。未來社會我們的信用將決定我們的衣食住行多方面,確實需要謹慎和嚴格管理。


科技抱拳奧特曼


對於支付寶而言,它的背後有龐大的支付數據庫,所以芝麻信用分是基於淘寶立足於電商以來所有數據的集大成之和,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同時芝麻信用分數還與個人行為的粘合度較高。像什麼線下消費、水電費充值、話費充值,學歷等等都會被計入其中作為個人信用的考察因素。可以說是對每一位支付寶用戶進行了量身定做的信用單。微信信用評估起點則是從2018年的1月份開始實施的。

微信支付雖然很方便,但是支付寶卻運營了那麼多年,微信信用在數據庫量上沒有淘寶那麼大,同時微信信用評估起點較晚,沒有形成良好的信用評估等級,可信度較低,自然不能給每一個用戶形成公允的信用等級。那麼,在這個時間點上國家對網上支付進行了信用限制,首先相關部門約談的八家商家中,八家鄉商戶的信用等級自成一派,沒有形成聯通的狀態,這當然不利於每一個人的信用評估了,於是微信被納入了百行徵信的信用平臺,這樣自然就會保障資金的運作安全,也利於國家進行監管了。

這對於我們用戶來說,卻是一個很好的消息。商戶們打通的信用體系,那麼意味著良好的信用記錄會被多家商戶查詢到。憑藉著良好的信用,走到社會的哪裡都不怕,更會在沒錢花的時候借到大筆的錢了,是不是想想就很開心呢。


環球科技視界


這個其實是很好理解的,主要原因在於時間的節點上。

我們都知道,央行早前公佈了8家試點的信用機構,其中就有支付寶和微信。而主要是支付寶的芝麻信用起步的比較早,所以也是比較完善的。匯聚了很多信用體系數據,因為用戶數量非常的巨大。而我們都知道微信信用試點還是在2018年1月31日,真的是起步太晚了。

其實對於這個事情央行應該是已經有了構思了。對於8家試點的單位來說,其實都是無一合格的。因為信用體系更多的是要求客觀公正,而8家試點單位很多都是從自己企業的利益出發,並沒有形成一種互聯互通的信用體系。達不到社會信用體系的效果。於是央行邀請了8家單位開會探討,最後決定共同聯合成立百行徵信。

最終變成了“八變一”,在2月22日,央行發佈了國內首張個人信用牌照——百行徵信。百行徵信是由互聯網金融協會和8家試點共同持股的。

所以從上面的時間點可以看的出來,騰訊信用之所以被叫停,主要是信用體系建立時間節點上不對。其實我個人覺得並不是被叫停了,更多的是騰訊覺得沒有必要而已。因為騰訊已經入股了百行徵信,而且未來徵信肯定不能由企業主導的,所以騰訊才停止了項目的開發。而芝麻信用體系因為比較完善,所以現在還在使用,而未來如果我國真正的建立國家個人信用體系之後,應該也是不會再用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芝麻信用分一直都不怎麼漲的原因吧!

而我覺得個人信用體系應該還是會繼續完善的,也希望個人信用體系能夠儘快的完善,更加方便我們的生活。


羽軒王者


2015年,國家正式開放了民間個人徵信市場,公佈了8家試點信用機構,其中就包括了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騰訊徵信有限公司。

支付寶公司成立於2004年,是做金融出身的,幾年的積澱,各方面都比較成熟,因此在人行公佈試點後,支付寶就於當年推出了芝麻信用。相比起騰訊,芝麻信用評價體系起步更早,各種評價標準也更加完善。

2018年1月30日,騰訊才向全體用戶開放了信用分,但很快就下線了,但芝麻信用還在繼續使用,這是為什麼?筆者認為,主要原因還是騰訊信用評價起步實在太晚,並且它的信用評價體系,真是“一言難盡”。

這8家試點信用機構之所以被稱為“試點”,就是先選取小部分機構作為“先行區”,再按照工作開展情況決定後續如何推進。而就目前情況來看,試點工作顯然是不盡如人意的,因為在2月22日,央行就又發佈了國內首張個人信用牌照——百行徵信,這8家試點機構都持有股份。這樣一看,騰訊信用似乎真的不需要花費太多在自己剛剛涉足的領域上。

並且,支付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了花唄、借唄、消費數據、支付數據等數據,芝麻信用給出的信用評定是有交易背景的,評價體系更加成熟完善,評價結果更加可靠。

但反觀騰訊信用分的評價體系,主要是通過玩家在騰訊遊戲中的賬號信息、遊戲資產、作弊處罰等信息得出的對玩家遊戲信用水平的評分,實在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鎂客網


對於騰訊內部馬化騰的態度,我並不十分了解。對於騰訊搞的信用分,我瞭解過,從信用分所依賴的數據,我不敢苟同,從上面你能感受到裡面充斥著銅臭味,依賴消費,增加在自己平臺活動時長等就能增加信用分是不可取的,信用分不是這麼評價的。

對於吳丹,我不得不說,他的眼光太厲害,個人徵信就是一棵搖錢樹,一臺印鈔機,誰擁有他,誰就是中國最值錢的公司。我的想法和他一樣,我最開始提出的日期是2017年五六月份,我本來是想參加全國創業大賽的,期間準備了一個簡短的創業計劃書,內容就是關於個人徵信的,這份創業計劃書是絕密,裡面從市場需求,技術需求,團隊建設,融資,信用評價機制,解決的問題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說明,這份計劃書,發過兩份,一份是北京大學創業比賽,另一份在微信上發給了我的死黨,也就是未來的核心團隊。

我在發給團隊幾個月後,騰訊居然搞騰訊徵信,直接懷疑創業計劃書被騰訊盜取。當騰訊信用出來後,我就發現他做不好,不用那麼擔心。對於支付寶,芝麻信用好像要早於國家建設信用體系,我印象中國家下決心搞信用建設是在徐玉玉事件後,李文星事件後更是公開說明當前中國信用體系建設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芝麻信用對整個信用行業,他的作用只是個皮毛,正如吳丹所期待的,信用應該適用於反欺詐,信貸,交易,擔保,租賃等等各行各業,而芝麻信用做不到。

對於個人徵信牌照,信用分所依賴數據問題應該是多元化的,絕不會是國家相關部門所列舉的兩大類。也絕不能依據兩大類作為是否發放信用牌照的標準。用戶隱私問題,在徵信方面,用戶隱私問題要考慮的,所有的基礎數據,必須得到用戶主動授權,而對於非基礎數據不能主動抓取,否則算侵犯隱私。

普通企業與徵信企業關於用戶信息數據的交互,必須經過用戶同意,企業使用數據,應儘可能通過人工智能或者計算機來處理,防止人工加入造成信息洩露。


希望之草


據媒體報道,騰訊徵信的負責人吳丹曾去向馬化騰彙報產品情況,卻被馬化騰叫停,「這樣的產品,不就是買賣個人數據嗎?」隨後以保護用戶隱私為由,要求產品停止開發。本次回答來源“Tech星球”,作者尹非凡。36氪經授權轉載。


2018年1月30日,騰訊信用宣佈開啟全國公測,卻在一天後緊急全網下線,隨即杳無音信。官方給出的答案是,「為給您提供更穩定、優質的信用服務體驗,騰訊信用系統升級中」。



而也有猜測認為是,騰訊徵信一直「無牌駕駛」是下線原因。據瞭解,當年央行通知8家準備時間為6個月,然而,6個月後未有一家獲得個人徵信業務牌照;2017年,央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曾公開回應,8家機構均存在問題,無法下發牌照。


但是,如果按照此類推測,卻並不能說明同樣無牌的芝麻信用為何能夠一直平穩運行。而且,就在隨後的2018年的2月23日,央行頒發了首張個人徵信牌照,獲得牌照的「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上述8家機構各持股8%。



從1月的風波,再到10月微信支付分推出,現在來看,騰訊徵信的困境要麼仍然是在政策監管層,比如是否因為社保、通訊等非金融數據構成過低,而騰訊的產品仍然還是以社交通訊數據為主。

為此,微信信用分倒成了不錯的調整思路。微信支付分首先把數據維度上鎖定在了支付方面;其次,它也並沒有稱自己是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信用產品,有徵信行業人士認為,微信支付分現在只是做了一個評分而已;再者,從提供主體來看,微信支付的提供方微信支付以及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其本質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不以騰訊徵信有限公司這樣一家民間個人徵信機構為主體,或許從源頭上就能避免騰訊信用分被叫停的尷尬。


馬化騰叫停「騰訊信用」?


翻開騰訊徵信的履歷,所能留下的寥寥幾筆幾乎都是曲折。

據瞭解,早在2013年騰訊財付通就積極推進徵信業務的探索。2015年1月5日,央行發佈《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讓騰訊徵信第一次浮出水面。通知要求騰訊徵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

2015年4月,原騰訊徵信總經理吳丹透露了騰訊徵信的建設思路,「騰訊正在為每一個騰訊用戶建立自己的徵信報告」,個人的社交關係會反映一個人的信用,「用戶所在的群組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用戶的信用情況」,這將會納入騰訊的徵信系統。


很快,2015年8月,騰訊徵信便在一次媒體交流會上小範圍開放體驗內測版的騰訊信用分。而到了2015年11月,騰訊信用面對QQ用戶首次開放限量公測,但只能查看信用星級和排名。

不過,騰訊信用體系的建設卻並不順暢,甚至在內部形成共識的時間也很晚。此前有報道稱,騰訊徵信的負責人吳丹曾去向馬化騰彙報產品情況,卻被馬化騰叫停,「這樣的產品,不就是買賣個人數據嗎?」隨後以保護用戶隱私為由,要求產品停止開發。

不過,此事pony馬的態度雖然反常,卻並不據此說明騰訊高層對信用產品的重要性後知後覺。

事情可能與騰訊徵信早期的發展方向有關。在原先的騰訊FiT線,吳丹的特長是技術融合產品,因此,往往會更多從產品本身的嚴密性、數據完整度等考慮問題。根據騰訊徵信已公佈的信息可以看出,吳丹負責過程中的騰訊徵信業務其實是要建立高度權威、可信的互聯網用戶信用體系,其適用場景一開始就按照金融信貸、社會公共安全的等級去研發的。

比如,騰訊徵信、騰訊優圖的人臉識別產品與公安部所屬的「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達成人像比對服務的合作;騰訊徵信與廣發信用卡、浦發信用卡合作,銀行信用卡中心接入騰訊信用評分、反欺詐等徵信產品等。騰訊徵信反欺詐產品還是國內首個利用互聯網數據鑑別欺詐客戶的系統,主要服務對象包括銀行、證券、保險、消費金融、P2P等商業機構,幫助企業識別用戶身份,防範涉黑賬戶或者組織欺詐。

彼時,在騰訊內部應用場景還不足的情況下,騰訊徵信希望將信用打造成獨立的產品,可以進行信用報告輸出和外部服務,將騰訊貢獻的信用數據參與到社會徵信體系之中去。這其實與目前互聯網信用產品主要應用於平臺內部的方向截然不同。

社交信用和社會信用畢竟相距甚遠,過分追求數據權威性,恰恰是產品的致命陷阱。為此,騰訊徵信的產品設計要求大量採集用戶數據,比如根據在線、消費、社交等情況,對用戶做信用評估;「比如,這個用戶在瀏覽什麼網頁,買過什麼商品,好友情況等等,都會反映為用戶信用。」

現在來看,其中設想的部分用戶數據抓取仍可能存在爭議;而產品又主要輸出給外部銀行、保險、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作為信用依據,這才有馬化騰「買賣個人數據」的說法,也或許是騰訊信用產品被叫停的根本原因。


外戰支付寶:小程序與線下對決

儘管仍舊疑雲重重,但已經錯過太多時間的騰訊信用擁有了一個借殼迴歸的機會還是值得欣慰。微信支付分也試圖甩掉騰訊信用的歷史負擔,準備輕裝上陣。

不過,微信支付分從誕生開始似乎就註定承擔著艱鉅的戰略任務,它與小程序的結合會產生非常多的應用場景,特別是共享、租賃、信貸等領域,而這卻是芝麻信用正在不斷加寬的護城河。

2017年,微信小程序一經推出就與火爆的共享經濟碰撞出火花,二者都強調用完即走的特點,又是小程序的線上連接線下的典型應用。但共享租賃由於財產風險性保障和商業模式等原因,需要繳納押金,使用微信共享類小程序的用戶多是被押金所阻,未能完成服務。

在2017年下半年,低調公測的支付寶小程序充分利用到了芝麻信用的優勢,採取信用免押的方式,很快將這類小程序開發者吸引到了平臺。支付寶小程序依據自己在信用、信貸上的基礎優勢,與微信小程序形成了鮮明的區別:微信小程序以生態的龐大、流量的充沛為特徵;支付寶小程序則以精選服務、流量精準、信用保障為特色,在共享租賃、城市服務、本地生活服務等方面集聚開發者與用戶。

共享租賃可以說本地生活服務中最具價值的小程序類目之一,現在,加入了微信支付分之後,微信要在這個領域與支付寶展開重新爭奪。共享經濟的體量很容易被簡單限定在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但其實,箇中空間無限寬廣,特別是共享民宿短租、辦公租賃,以及延伸的整個租房市場,規模已達到1.38萬億級。

2017年中國租賃市場規模,「中國指數研究院」綜合整理

利用芝麻分,支付寶在其中的探索已經非常深入了。通過與酒店民宿的互聯網平臺方合作的方式,或者將房產服務平臺接入進來,比如小豬短租、螞蟻短租、公寓家、優客逸家等,都可以享受免押金租房。此外,2017年10月,支付寶更是直接上線了「租房」服務,芝麻分600分及以上有機會獲得押金減免。

事實上,信用的背後實質還是支付的較量,借力小程序,微信在線上線下都對支付寶的領先份額進行蠶食。如果說線上,微信的電商小程序還不足以衝擊支付寶依靠淘寶、天貓、飛豬、餓了麼等渠道所建立的支付優勢;那麼線下的爭奪則雙方都難言壁壘,線下不僅是市場規模的大頭,也是雙方不容有失的競爭焦點。

據傳微信支付的線下交易筆數已經超過了支付寶,同時仍然保持高速增長。根據騰訊Q2財報,微信支付6月末的月活躍賬戶已逾8億,在線下,微信支付筆數同比增長280%,佔總交易筆數的比例首次過半;騰訊Q3財報顯示,微信支付日均交易量再次同比增長超過50%,其中線下日均商業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長200%。簡單來說就是,微信在規模最大的支付戰場,增速最快。

不過,線下支付的生死戰還沒有贏家。現在,微信和支付寶都在發力小程序,受惠於小程序,線下支付的使用場景得以不斷增加,信用分則是促成服務達成的「潤滑劑」。

如果把整個線下市場分為「吃、穿、住、用、行」,那麼依靠支付寶小程序和生活號,芝麻信用都開始逐步進行覆蓋。除了吃的方面信用分的作用可能不強,在穿和用方面,芝麻信用拓展出很多的租物場景,比如免押金租數碼、手機、圖書、配飾、服飾、玩具等,共享充電寶等也在此類。

租房市場雖然現在進度緩慢,但騰訊、阿里已經都有佈局。早在2017年8月,阿里就與杭州市政府合作,引入淘寶評價體系、芝麻信用體系,打造全國首個「智慧住房租賃平臺」,把公租房、長租公寓,以及企業、中介、個人出租房源全部納入平臺管理。此後便是同年10月,支付寶在北京、上海等8座城市推廣信用租房,開展免押金、租金月付,目前已經覆蓋19座城市。

騰訊也採取針鋒相對的方式跟進。2017年12月,騰訊徵信與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合作啟動「住房租賃交易服務平臺」,推出基於騰訊信用分的免押險服務。不過,對於已經擱淺的騰訊信用來說,此事算是告一段落了。然而騰訊也還有其它動作,從2016年開始,騰訊就持續追投鏈家;騰訊系企業58同城還投資了窩趣公寓;一直以來,58同城就有租房公寓。所以想想,如果鏈家和58同城都接入微信信用分,宣佈免押金租房必然會給行業帶來巨大沖擊。

另一個被阿里、騰訊激烈爭奪的領域必然就是線下出行了,特別是圍繞掃碼乘車,支付寶乘車碼和騰訊乘車碼不斷攻城略地,戰況空前。在今年10月的首屆中國智慧交通大會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鄭浩劍公佈了騰訊乘車碼的用戶超過5000萬,覆蓋城市超過了100個。

關於線下出行,騰訊有智慧交通領域的「0-1-3-5-7」的完整規劃(0公里:停車場無感支付。1公里:共享單車。3公里:騰訊乘車碼乘公交。5公里:滴滴打車。7公里:騰訊乘車碼乘地鐵。城際:微信支付接入12306。境外:港鐵支持微信支付和微信香港錢包購票)。

對此,在騰訊信用未被關閉前,其所描述的信用福利就包括高速先通行後付費以及摩拜單車免押騎行等服務。如果據此推測,那麼微信支付分將來的場景幾乎可以貫穿線下出行的全鏈條,其核心是免押金和費用墊付。

而支付寶為搶佔線下入口與支付份額,也幾乎有著完全一一對應的落子,特別是共享單車等領域。同時,隨著芝麻分的日趨成熟,信用在交通出行的場景還會有很多,比如信用購票、出國簽證等,互聯網上的老賴名單同樣會被限制出行。

互聯網信用產品的應用實質仍然是一種金融手段,可以利用平臺的金融能力變革消費方式。在支付寶的體系中,未來無論是電商還是線下零售,用戶都可以依據芝麻分進行分期、賒銷和先買後付等行為。芝麻信用與花唄,以及其它金融信貸產品可以產生很多的互動性,不僅是承接信貸,還可以據此銷售保險理財產品。

比如,眾安保險小程序就把較高金額的保險產品放在支付寶,利用的正是支付寶具備用戶信用評估和分期付款的消費支持能力。近期上線創新保險產品「相互保」也需要芝麻分650以上才可加入。

支付寶的信用體系已經如此健全,場景也相當靈活;微信支付分所要補修的功課顯然還有很多。


你芝麻信用分到達多少了?


36氪


騰訊主要是沒什麼數據。

別說騰訊入股京東了,雖然入股了,但是京東肯定不會把用戶的消費數據給騰訊的,京東自己都有個小白信用,憑什麼成全你騰訊。而且京東的投票權80%都掌握在劉強東手裡,騰訊雖然入股,但是無法掌控京東。

騰訊也入股了美團,但是美團也不會把數據給他。

線下實體店,微信支付也是不需要商戶數據的,而支付寶則需要商戶開放數據接口。

騰訊所能沉澱的數據,QQ的各種鑽和會員,遊戲的消費數據,騰訊視頻會員,音樂會員等。這些數據能形成一套信用系統嗎?

看到有的人給了騰訊信用的圖了,有遊戲資產這一項目,簡直是笑話。

騰訊的投資賦能確實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是騰訊自身的業務量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提升。而阿里則不斷通過投資併購壯大自身的業務。

自身業務多,沉澱的數據就多,而數據就是信用體系的基礎。


GRIDMAN


個人信用體系是根據居民的家庭收入資產、已發生的借貸與償還、信用透支、發生不良信用時所受處罰與訴訟情況,對個人的信用等級進行評估並隨時記錄、存檔。

那麼構建這個信用體系,數據越多,評估得才能更準確。

現在你們分別打開支付寶和微信錢包,數一數也能知道,在應用場景上阿里的數量遠大於騰訊。

而且最能體現個人收入狀況的應用:購物,經商,旅遊出行,公益。阿里數據豐富,而騰訊這方面缺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