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吳江:發揮雲南優勢,推進中國-南亞東南亞人才合作

編者按:近日,"南亞東南亞人才合作論壇"在昆明召開,來自南亞東南亞和國內相關領域的三十多名知名專家和學者圍繞"一帶一路"與國際人才合作,完善雲南省與南亞東南亞國家人才合作機制,積極營造雲南省與南亞東南亞國家人才合作良好環境三個議題開展深入地研討,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國特別是雲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之間開展人才合作。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門戶網站編輯代麗就會議主題專訪了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的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研究員。

吳江:發揮雲南優勢,推進中國-南亞東南亞人才合作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研究員 李月/攝

吳江研究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一、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國際行政科學學會副主席、亞洲公共行政學會主席、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中國機構編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領導科學學會副會長等。長期從事公共管理和人事人才領域的理論研究,近年來在《人民日報》、《新華文摘》、《中國行政管理》、《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等國內外眾多的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文章百餘篇,編著了50多部著作和書籍。承擔了中央重大委託課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人才強國戰略體系研究》、《職稱制度改革研究》、《社會新群體研究離退休人員狀況調研》、《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執政能力建設與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中國的人才資源狀況》白皮書等。

  •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官網:當前,我國在人才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吳江研究員: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們國家人才發展形勢是非常好的,特別十八大以來,隨著人才強國戰略的有力實施,我國人才發展水平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才隊伍在規模、質量和效能上邁上歷史新臺階,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人才大國。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人才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快速上升。截至2015年底,全國人才資源總量達1.75億人,人才資源總量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例達15.5%,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48.5人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16.9%,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29%。可以提前實現2020年的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目標。二是人才優先發展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部署的十大人才政策相繼出臺。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研究制定一系列與國家重大人才政策相銜接的具體舉措,逐步形成國家、部門、地方三級貫通的政策體系。十九大以來,國內數十個大中城市出臺人才新政,為人才資源優先開發、結構優先調整、投資優先保證、制度優先創新提供有力政策保障。三是海外高端人才“歸國潮”創下歷史新高。 “千人計劃”實施以來,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8000多人,並帶動各地實施引才工程項目,吸引5萬多海外高層次人才,由此帶動了更多的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創新創業。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70%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回國,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留學人才“歸國潮”。大批海外留學人才的歸來,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注入了強大人才活力。四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社會環境不斷優化。各地區各部門普遍把人才作為發展之基、創新之源,不斷加大人才工作推進力度,將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並舉,甚至招才引智優先。特別是在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方面,都有了一些突破性進展,包括過去我們長期解決不了的職稱問題、人才激勵問題、人才的流動問題和人才創新等方面都有了一些破解之法和突破口,同時,集中開展人才宣傳,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尊重入才、見賢思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日益濃厚,形成了近者悅、遠者來的良好人才發展環境。五是人才競爭優勢已經轉化為國家創新優勢。近年來,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我國連續多年來都是世界上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2017年我國專利申請總數第一次超過了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的申請數總和。在2018年“彭博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上升至第19名。美國彭博社稱,中國排名上升是因為勞動力構成中科技和工程人才所佔比例不斷上升。前不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發佈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我國名列第22位,較2013年前進了13位。這幾年,在國際形勢嚴峻複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國經濟運行能保持合理區間,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人才創新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大幅提高,2015年達到33.5%。種種跡象表明,我國人才發展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從人才大國正在快速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所以必須樹立起一個人才強國戰略的自信心,這個自信心來自於我們中央提出來的樹立“四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們在人才方面強國建設方面的自信也是樹立“四個自信”的前提。

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們國家人才發展總體形式是非常好的,特別是黨的十八以來,我們國家的人才發展取得很多標誌性的跨越式的發展和創新:第一個標誌性成績是人才優先發展的佈局已基本形成,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各級黨委政府都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來抓,一把手抓人才資源建設已經形成制度化,優化人才結構、優先投入、優先改革和優先發展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第二個標誌性成績是國家在2010年4月提出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經基本實現。比如說《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一下簡稱規劃)中對人才的數量、人才結構和人才投入方面的指標已完成。特別是人才投入方面,國家的投入已經達到了15.8億,甚至已經超過了2020年15億的指標。規劃中提出人才貢獻率達到35%,人才貢獻率現在已經佔到了GDP的34%左右,所以說我們引進海外人才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規劃中的主要指標已經基本實現了。第三個標誌性的成績就是我們國家出臺的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激勵機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政策體系。無論是從中央到各省市以及縣和企業的各部門,在全國形成上下綜合、橫向銜接的科技、教育、衛生等領域的人才政策體系。在引進海外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引進了8000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帶動了各省的發展,引進高端人才由此也帶動了回國潮,這些都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在人才強國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人才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體制機制改革方面,都有了一些突破性進展,包括過去我們長期解決不了的職稱問題、人才激勵問題、人才的流動問題和人才創新等方面都有了一些破解之法和突破口,目前我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和進步在世界都是很靠前,這都反映了人才工作總體形勢是好,所以必須樹立起一個人才強國戰略的自信心,這個自信心來自於我們中央提出來的樹立“四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們在人才方面強國建設方面的自信也是樹立“四個自信”的前提。

  •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官網:制約著我國人才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吳江研究員: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仍有較大差距,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深層次矛盾不同程度存在,人才政策協調性配套性有待提高,區域人才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有利於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不夠健全人才發展環境仍需進一步優化,人才工作力量亟待加強,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當前突出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如何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我國人才發展中依然中顯得嚴峻。我國人才的發展也存在地區、領域之間的差異,我國的西部地區、農村地區、老少邊窮地區、一些核心技術領域和戰略新興產業領域普遍存在人才短缺問題,急需解決。特別是西部地區的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主要制約該地區人才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才投入問題,人才發展需要投入的,而且需要長期投入,所以人才投入不足實際上是這些地區人才發展的瓶頸。我們的農村地區的發展開發需要投入,但是我們在在人才發展上的投入很有限,國家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雲南以及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都缺乏對人才發展的長期投入,特別是戰略性的長遠投入的,所以對人才發展的投入依然受到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一是要靠中央的轉移支付來加大對教育和科技等多方面的投入。如果只靠該地區的投入是不夠的,我們要爭取中央轉移支付投入,中央也要積極加大該地區的轉移支付投入,同是也要在人才發展上面下功夫。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投入。比如說,如何通過培訓的方式來提高工人和農民的素質和技能,國家在這方面應該有補貼政策。最近,中央下發關於終身培訓學習方面的文件,到2025年我們要建成製造大國、製造強和國技工大國,雖然我們現在是一個技工大國,但是我們不是一個技工強國,對技術工人和農民的培訓也是終身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量的產業面臨升級和轉型,為盡適應產業的升級轉型,我們要從國家的層面,制定人才和技能培訓政策,鼓勵和加大企業在人才培訓上的投入。比如說,我們可以從工資總額中拿出3%左右的經費作為提高技能方面的培訓經費,所以當前從從長遠來看,我們的人才引進數量和規模還是不夠,大多是在培養本土人才上,我們在做好本土人才的培養的同時,也要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因為在引進人才上的成本投入要比培養人才成本投入低,引進高端人才與培養高端人才的成本是有較大差異的,美國就是通過引進人才的方式來降低人才發展成本。特別是雲南,更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留住雲南本地的人才,加強對本土人才的培訓,只有培養好了本地人才,才能更好地引進高端人才,雲南要從這兩個方面下功夫。

第二問題就是我們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夠靈活。我們的體制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夠靈活,表現在市場化程度低,這使我們在資源配置方面和我們的企事業用人單位的自主權太低。從人才的引進到人才的培養、人才的激勵、人才的流動都要讓我們的企事業單位有自主權。習總書記說,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簡政放權,就是要向用人單位放權,為人才鬆綁,放權和鬆綁是人事改革的實質問題,真正關乎人才發展的核心問題,讓企事業單位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更好地發揮市場和用人單位的作用。因為人才評價和人才激勵都是要讓用人單位自己能夠針對不同的人才制定不同的政策,使政策更加開放更加靈活,最終還更加有效。怎樣才叫有效,讓單位活起來政策才有效。

第三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公共服務問題。政府在營造一個什麼樣的服務環境,是需要下功夫的。特別是雲南,這種欠發達地區的短板就是在人才服務,怎樣一對一的服務,如何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怎樣使人才能夠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用得好,這是習總書記的12字方針,應該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會中介,不是政府直接服務,是通過政務公共服務帶動整個社會的個性化服務。所以說應該主要解決這三個問題。

  •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官網: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合作開發人力資源的前景如何?

吳江研究員:具體我不是很瞭解南亞東南亞的情況。當然東盟有自貿區,在這方面實際上南亞東南亞有很多帶動經濟發展的需求,我覺得這種需求是和自由貿易結合在一起的。而自由貿易不僅僅是物流,最重要的是如何使我們在自由貿易中提高技術。實際上我們的自由貿易是貿易的技術、貿易的創新,貿易的背後就是一個人才的問題。中美貿易戰的背後就是核心技術與人才的問題,所以需要通過我們的人才合作和人才培養,使我們的人才提高創新力。如今任何一個國家都在創新,但是創新是開放的,因為創新不是一家的事情,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中才能相互促進,才能有好的成果,所以合作的本質是要搭建很多平臺,在這裡每個國家都會形成比較優勢。南亞東南亞的人才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共贏模式的一體化發展,區域人才一體化的發展才能形成創新和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在自由貿易中才能形成一種價值鏈,在這種價值鏈當中我們都在謀求自身的發展。

  •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官網:雲南如何發揮優勢加強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之間人才的合作交流?

吳江研究員:雲南省是開放的橋頭堡,就是說面向東南亞的合作機制、開放平臺是整個中國的事情,但云南在最前沿。如何將我國東部的優勢引進來放入到這個合作機制中,雲南就能起到一個很好的橋樑樞紐站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雲南自身也是受益的,雲南的橋樑樞紐作用是不可小視的,它是人才創新的集散地,作為一個環流區雲南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同時,雲南也要發揮平臺的作用,與南亞東南亞共同搭建一些平臺,發揮國際化平臺的作用、智庫的作用。要集中南亞東南亞各方面的人才形成各方面的智庫,發揮國際教育的優勢,通過擴大留學生數量,提高我們的留學生教育質量和辦學特色,成為南亞東南亞國際化教育強省。可以說在國際教育、搭建國際平臺、國際溝通的橋樑等方面雲南是有很多優勢的。

  •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官網:雲南如何做好引進國際化人才工作?

吳江研究員:一是要按需引進,精準引進才是最重要的,要切合自身的發展實際。一定要打造出雲南特色的新興產業、雲南特色的傳統產業,所以精準引才是最重要的。而並非引入的人才越多越好,關鍵是引進的人才要能發揮作用。二就是還要進一步的開放,人才的開放非常重要,要發揮區域優勢,利用自由貿易區我們可以做離岸創業、離岸創新,所以雲南還要進一步開放。所謂開放就是走出去,利用華僑的力量來做我們的事情。三也是很重要一點就是要關注基層、關注一線、關注少數民族地區、關注我們的貧困地區,這是我們人才的短板,要在這些地區多使力。基礎工作也是一個整體工作。十九大報告說了四句話,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所以我們的重點發力應該放到基層、放在少數民族地區。

訪談時間:2018年6月12日下午

訪談地點:南亞東南亞人才合作論壇

訪談資料整理: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代麗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