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現在手機裡的遊戲讓害了多少未成年孩子?

心不在煙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只是王者榮耀、吃雞這類正常網遊,孩子沉迷是最大問題,只要能避免沉迷還是可以適當玩一玩,最可怕的是那些“毀三觀”的小遊戲,就像之前的“兒童邪典片”事件。

更有一些“變種”後以“邪典視頻”為內容的遊戲

“女生”“休閒”“醫生看病”等相關欄目後,便能看到不少帶有類似“治療”“手術”“剖腹產”“生孩子”“接吻”等關鍵詞的小遊戲。


很多手機應用市場都會出現這樣的小遊戲APP。在蘋果APP商店,小編通過檢索“醫生”“做手術”等關鍵詞後,就會出現相關內容的小遊戲App。


21世紀,孩子們生活在一個網絡時代,它們接受到的很多信息都是來自互聯網,淨化互聯網環境迫在眉睫,除了依靠相關執法部門的嚴控以及教育來規範外,還可以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法解決“孩子網絡安全管理”這一剛需。比如優成長APP很簡單地就能禁止孩子使用一些他們這個年齡段不應該接觸的軟件、網站等等,給孩子一個相對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優成長


個人認為中國在網絡信息這方面還有些許問題,而關於這種遊戲對孩子的影響,我認為是比較嚴重的一種問題,雖然我們在遊戲發展的過程不短的完善例如青少年,兒童防沉迷設置之類,但這也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東西,遊戲對兒童青少年的吸引力依舊極大,並且廠商為了利益設置充錢這種項目雖是正確的,但對心智尚不成熟的兒童來說,沒人能保證在這種遊戲的吸引,同伴之間的炫耀下做什麼出格的事情。 或許那些沉迷遊戲的人心理素質和社交能力等等都在逐漸下降,出現心理疾病也是可想而知的。

再者遊戲也有種類,拋開一部分益智遊戲不說,說一些不利於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遊戲,就像百度一進去廣告論壇一大片玩那些的人,啥年齡段的人都有,若是一小孩,他會把遊戲裡的場景搬到現實生活中來麼?嚇人你們自己想把😵。

我要跑題了咳咳(不談遊戲了)

說一下個人認為的這些。網絡上一些“文學與一些人的主觀”

1,網絡上的一些文學,文學固然是美好的,好的文筆自然人人想看,但關於這些別人寫出來的作品,必定是帶有主觀性的,(就像我這裡寫的這些,可能有的人感覺對,有的人感覺不對)這些主觀性的東西,我自認為會在你生活的各方面體現出來,會潛移默化的改變你的生活和習慣,因為我同學可能就是個例子,天生比較偏“娘”

以前極力想要板正我那同學的性取向,但最後是放棄了,後來又聽他說他看那些 GAY ,“百合”,父子什麼什麼的我一旁聽的很是有點噁心…………自此也是明白了些廣電局為啥封網絡的這類小說。

平時無聊逛逛頭條,翻一下評論就像是看辯論賽,大家好像說的都很對👍🏽但應該還是出於學問淺薄很難對別人主觀性極強的評論看出哪裡不對,時間長了我感覺我像是被那些評論帶著跑,有的東西也不去網上查,難得有進步

瞎寫的,歡迎噴我😁


舊時別過


抱怨無用,反省下原因並做點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一款遊戲從立項,到開發,測試並最終上線。整個過程分工明確,系統策劃,數值策劃,劇情策劃,關卡策劃,美術設計,營銷推廣等等。


玩家看到的每一幀畫面,都是專業團隊反覆打磨出來的,玩家一旦玩起來,基本上都會欲罷不能的沉浸進去。這就是所謂的技術性上癮。


未成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天性喜歡玩,並且自控力比較弱,對遊戲上癮很正常。家長應該反思自己教育上的缺失,有沒有引導孩子從其他事情上面獲取成就感,有沒有陪伴孩子讓孩子覺悟到與人交往的樂趣,有沒有幫助孩子建立對遊戲更客觀的認知。


總有一些孩子各方面表現優秀且對遊戲不沉溺,肯定是人家家長做對了一些事。這就是部分家長應該補的課,畢竟改變遊戲廠商太難,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標本兼治的方法。


分享不易,若有幫助,望及時點贊鼓勵,謝謝!


靳齊龍


時代進步了,現在上幼兒園算是沒手機但有兒童電話手錶。而且現在的小孩從接觸手機都非常早,比如1歲的寶寶要看手機的動畫片,或兒歌。在大一點就玩一些什麼益智遊戲,在大一點就玩動作遊戲了。男孩有男孩的遊戲,女孩有女孩的遊戲,個年齡段的遊戲都有。所以我們要從小給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玩遊戲有一個時間段。


面向太陽


呵呵,從我小的時候電子遊戲就被說成電子鴉片毒害青少年。等我上初中上高中的時候電腦遊戲開始一步步的成為主流,又被有些人稱作精神毒品危害社會,現在當手機遊戲一步步的成為更多的人消遣放鬆的方法,這些人又出來說手機遊戲怎麼怎麼樣了,我就想說一句,你他媽有時間管好你家熊孩子不比去抵制遊戲更有效嗎?



來吧灬亮兵器吧


人沉迷某項事物本並不算一件壞事,誰還沒個喜歡一直做的事情?壞的是將自己的精力過度地投入到沉迷的事物中,耽誤了應該做的事,而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會產生的後果。這種自我判斷能力是每個人都應該盡力培養的,所有因為沉迷某項事物而荒廢正事的人都是因為判斷力缺失而導致的。

但孩子畢竟涉世未深,這樣的能力需要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來共同培養。為什麼同樣是玩遊戲,有的人就在玩的開心的同時還能學業有成,有的人則荒廢了學業?重點就在於,有的孩子已經瞭解到自己天分是多少,需要花多少精力在學習上才能達到理想成績,並且能合理安排好剩下的時間用來娛樂;但有的孩子則不能清晰地判斷出自己不斷玩遊戲會對自己的成績和未來的路有多大的影響;也有的孩子則會錯誤地估計自己天分,以為自己和天才一樣可以邊玩邊學,導致學習時間不足。

一切的重點都在判斷力的培養上,判斷力缺失的人不管是沉迷什麼都容易自毀前途。並且,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判斷力的,絕大部分人都因為遊戲而緩解了壓力,娛樂了自己。遊戲本質上是一種結合了聽,看,動的三位一體的娛樂,比讀書看報看電視都要高出了一個檔次,作為新世紀的產物,遊戲本該是娛樂方面革命性的發明(一些負能量過大的遊戲則需要被妥善管制)。所以與其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把電子遊戲從社會中徹底根除”這樣的極端解決辦法,不如讓孩子學會自我管制和自我判斷的能力,這樣可以保證他們在以後的人生中處處受益。因為娛樂手段總是在不斷髮展的,不是嗎? 能因為有個別不懂得合理利用娛樂手段的人就禁止所有娛樂嗎? 當然不能。

人總是要先強大自己,才能強大人生的。人生的強大,在多數情況下不是靠要求環境適宜而實現的。


據史論爭


這就是無病呻吟,為什麼呢?標題可以改為教育害了多少孩子,飲食害了多少孩子,高房價害了多少孩子等等,只要讀完小學就能拿出一大堆論點論據來真名,但是這就像領導講話一樣,講的沒一句不對的,可聽完就覺得全是廢話。


廣大網友丨網友紛紛


我從小也玩電子遊戲,我爸媽不會因為這件事阻止我相反給我一些相對的自由,所以讓我不會出於對遊戲的好奇或是叛逆去沉迷網絡遊戲。說白了,小孩對遊戲成癮一大部分是出於家長無法妥善管理和小孩的叛逆心,家長越是阻止小孩玩遊戲小孩對遊戲越好奇。與其這樣不如和小孩多交流引導


tigc


那麼八零後,那些遊戲機。七零後,哪些動畫片。為什麼就不能被稱為,害人的東西。而是童年的回憶。說白了就是家長認知問題。

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就是毀了孩子。那麼家長玩手機呢?總覺得自己是大人,總覺得自己有自控能力,孩子玩手機是跟誰學的?就算孩子玩手機,那又怎樣?中國有多少孩子玩手機?又有多少孩子玩著手機,還能,考上好大學有著好工作,過著好生活。這不就是家長理想的孩子嗎?那跟手機有什麼關係呢?毀孩子的不是手機,是家長。


洛基Roptr


前幾天在一家奶茶店裡看到一群初中生大呼小叫的打王者榮耀,很納悶這個年紀哪來的手機,父母自己給子女買的手機還怪遊戲。

可能會說自己偷偷攢錢買的,初中生零花錢的來源就是生活費,如果父母把錢直接衝到飯卡里,不讓孩子拿現金,他們根本買不了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