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在中國南彊,有一片近24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巍峨的山、奇秀的峰,清澈的水,光怪陸離的巖洞,獨特而風味絕佳的產物,而這背後都有著同一個名字——

廣西

與華夏大地上的兄弟姐妹們相比,雲南太高調,廣東太勤奮,西藏太遙遠,上海太忙碌……唯獨廣西養在深閨。 人們對她知之甚少,卻絲毫無礙她的秀外慧中。

本期,胖掌櫃整理了廣西獨特的風物,足以顛覆每一個食客的“廣西觀”。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廣西曆來是一處被食客們忽略的地方,鮮有人知道,(許多研究指出)粵語就發源於古廣信縣,即今天廣西的梧州,而這個廣信縣曾是嶺南首府,在歷史中幾經變革才有了後來的落寞,廣州的名字就是廣信、交州兩地名的結合,宋時改稱廣州東路,廣州西路,自此兩廣分治才有了廣東、廣西之由來。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與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廣西北海有一座美如仙境、好吃又好玩的潿洲島…...

沒了米粉,在廣西就得捱餓

在中國有 6 成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早秈稻製成的米粉全國多省份就有,雲南有過橋米線,四川還有砂鍋米線,廣東有炒米粉,廣西的桂林米粉......

然而廣西是中國米粉種類和製作方式最多的省份。

在這塊土地上無論東西南北,都有適合當地人口味的米粉。做法從無湯幹撈,到濃湯重味,從生榨現煮,到乾粉發制,種類之繁多,味道之迥異,無不令外省人歎為觀止。所以沒了米粉,在廣西就得捱餓。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跟重慶小面一樣,廣西的米粉製作流程非常快。提前備好調料,客人點單後將米粉燙好倒入湯汁裡即可。

一碗米粉不需要食客細細品味,吃完即走的性格也適合每天為生計奔忙的大眾。所以一旦給米粉一個走出廣西的機會,它便很快被外地人接受了。

除了傳播最廣,名聲最響的三大粉: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和南寧老友粉,還有全州紅油粉、桂中濾粉、玉林牛雜粉。

桂林米粉

米粉,在我國南方出產大米的城市幾乎都有。但叫得出名頭的,無外雲南過橋米線和桂林米粉。但是若論推廣程度和流行範圍,桂林米粉就要略勝一籌了。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桂林米粉的兩大要素:一是“芼”,二是滷水。“芼”是殼,滷水是核。

一把新鮮的米粉在約 80℃ 左右的熱水中晃動20秒,這一過程廣西人叫作“芼”。“芼”好的米粉瀝乾水,扣入碗中形如龜背,一小瓢滷水被均勻地澆在面上,滷水被溫熱的米粉一烘,絲絲香味緩緩昇華,一種氤氳氣氛頓時瀰漫開來。

再往上面疊加薄如蟬翼的滷牛肉片,或是油炸得焦黃香脆的豬下巴肉(桂林人稱為鍋燒)。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三兩口,一碗米粉就嗍下去了

桂林米粉對桂林人而言就是一種“ 鄉愁”,幾乎所有出門在外的桂林人,無論差旅、工作或者遊學,回到桂林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桂林米粉。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正宗廣西幹拌桂林米粉

米粉細嫩爽滑Q彈,口感極佳

規格:8盒/箱

價格:108元 156元

點擊購買

地道指數:★★★★★

柳州螺螄粉

柳州螺螄粉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初街邊的螺螄攤,一口裝滿螺螄的大鍋,幾張小桌,一群年輕人圍坐在一起嗍”(suō)螺螄(“嗍”是象聲詞,又表動作,意為撮口奮力吸入)。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雖然臭,但不影響人們對它的熱愛。

粉是事先發好的幹米粉,在沸水中煮透盛於碗中,澆上一瓢滾燙的、酸辣濃香的螺螄湯,這就是螺螄粉的雛形。如果說幹米粉是形,澆蓋在上面多達十餘種的雜色配料是衣,那麼帶螺螄香味的湯就是靈魂。

酸爽的酸筍,火辣的紅油,豐富的配菜,嫩滑彈牙的米粉,用筷子挑起一溜米粉,“滋溜”地吸進嘴裡,爽滑彈牙,好吃到流淚!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廣西柳州螺螄粉禮盒裝

正宗廣西柳州特產,憑良心做好每一碗粉

規格:300g*10包

價格:129元 139元

點擊購買

地道指數:★★★★★

南寧老友粉

南寧是粉種最多的城市,在南寧吃米粉可以一星期不重樣。

南寧老友粉的起源晚於桂林米粉,但又比柳州螺螄粉早了許多。自上世紀30年代,這一粉種在一間粵式早茶的後廚裡被成功研發出來後,便被本土人士廣泛接受並深受追捧。

夏天吃能夠起到排熱、排溼、排毒的功效,當地人稱之為“發表”。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把炒鍋燒旺,放酸筍、辣椒、豆豉,以及少許蒜米煸炒,待香味溢出,下瘦肉、豬肝、粉腸翻炒至熟,倒適量清湯,稍滾即加入米粉,調味出鍋。這就是一碗經典的南寧老友粉。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至於配料,南寧人會選用最好的葷料,由於老友粉是現煮的,瘦肉若柴,豬肝若脆,粉腸若硬,第二天這家店便再也無人問津。桂林米粉的製作全在後坊,材料當然不必選最好的,這是桂林人的精明細緻之處。

全州紅油粉

蒲廟在南寧附近,這裡出產一種生榨米粉,在南寧及周邊地區亦大受歡迎。此粉種的特色在於現榨現做。店家將發酵好的一大塊膏狀米團,通過壓榨器手工壓成圓條粉狀,落入熱湯滾滾的鍋中,不出3分鐘,白花花的米粉就能出鍋。配料為豆腐乾、頭菜碎、豬肉糜這老三樣。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全州縣(桂北),有句老話“全州熟,桂林足”,街面上見到“出榨米粉”的招牌,進店招呼一客,端出來一看,原來就是生榨米粉!全州人對此另有稱謂:紅油米粉。

足量的海椒研成細末,足量的生油燒至極旺,二者的摻合物就是紅油。全州紅油粉極細,油極旺,湯極寬,為當地人的早餐首選。

桂中濾粉

廣西還有一個地方出產現做的米粉——桂中的融安、融水兩縣。兩地世居原民多習苗俗。饕客的興趣點大多會聚焦在一種叫作濾粉的小吃上。此粉的要點在於“濾”。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傳統的做法是選用硬米或多年的陳米,用水泡一定時間,和水打漿,用濾盤濾成條,入沸水,粉條浮起即撈,現煮現吃,味道新鮮自然。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配料中有一品叫“燒蔗”的肉食最令人稱道,外形口感與“燒腸”類似,把剁碎的肥瘦豬肉填入製作好的腸衣中,入油鍋炸至金黃,切成兩寸長短,置於配料案板一側,以色澤和香味誘人,特為老饕所備。

玉林牛雜粉

桂東南一帶是典型的粵語區,因而受廣東飲食文化影響至深。性格中“勤奮”佔據很大比重的玉林人,深諳處理牛雜之道,無論白灼、熱炒、黃燜,皆有脆嫩滑爽的口感。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牛雜入粉,粉與牛雜必須現煮,精妙之處在於湯。湯色清淡卻暗蘊牛味,毫無腥羶之感。現煮米粉的操作工藝,就是從廣東傳過來的。如今,玉林牛雜粉也已經推廣到廣西各地,成為廣西人喜食的粉種之一。

粉餃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粉餃是以米粉皮包裹餡料製成的餃子。是南寧市傳統的漢族名小吃,其米香濃郁,味美爽口。粉餃的餡料是油炸叉燒、豬肉、冬菇、馬蹄、蔥花切盯剁碎,攪拌而成。 做出來很好看,可愛,白白嫩嫩的!

捲筒粉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腸粉、拉粉、卷粉、拉腸)捲筒粉廣東廣西這些地方都有,很多人都喜歡的,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等等 。重點是很便宜,早餐吃超棒的,特點很滑嫩,可口。

玉林茶泡

廣西的玉林茶泡是廣式蜜餞冬瓜糖的進階版,精美雅緻,是春節時招待客人的上品。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以冬瓜為製作原料,要挑選肉質更堅硬的“老水”冬瓜。取靠近皮的部分,修切成五釐米見方、五毫米厚的方塊。以二十幾把精細的鏨子為工具,雕刻而成。在冬瓜上雕刻,無法畫草圖,需要製作者對於花紋圖案熟稔於心,下刀分毫不差。

鏨好的冬瓜片,用糖水經過反覆的浸漬、曬乾,一個星期後,茶泡就製作完成了,保持在乾燥處貯存即可。在茶杯中放上一塊茶泡,將沖泡好的茶水緩緩注入,茶泡中的糖分帶著冬瓜的清香慢慢釋放到茶水中,一杯清澈茶湯,一片冰心美玉,飲茶泡是一種美的享受。

白饊

白饊是廣西玉林最有特色的食物之一,是一種油炸食物,用糯米制成,形狀像一個白色的圓盤,口感像炒米,香甜酥脆。白饊上凸起有“福、祿、壽”的吉祥字,在白饊油炸後膨發,玉林人取其“發達”的吉祥寓意。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在玉林,沒有專門做白饊的工廠,均為手工製作。白饊色澤潤白,透著微黃,“嘎嘣”入口,隨著“咔咔”的咀嚼聲,一股香脆甜便瀰漫口腔。

陽朔啤酒魚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啤酒魚是廣西的一大特色佳餚,號稱廣西各大小餐廳的招牌菜,也是陽朔的頭牌。

魚肉鮮辣可口,無一絲魚本身的腥味,啤酒和魚肉的香味可以讓人胃口大開,香酥鮮嫩,很多外地人稱沒吃過啤酒魚就等於沒去過廣西。

檸檬鴨

檸檬鴨是廣西南寧的特色菜餚。最早出現在80年代初期,南寧的城市邊緣有一個叫界牌的小地界,因為在公路旁,常年做來往司機的飯食生意,慢慢發展,有了這道名菜。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檸檬鴨主要取材南寧特色的酸嘢,酸蕎頭,酸姜,酸辣椒,提香去腥的山黃皮,和自家醃製的酸檸檬。

酸檸檬越陳越香,放上幾年甚至是十幾年,不會變質,香氣和味道反而更是濃郁。這些獨特的配料,是南寧獨有的。

檸檬的酸香中透著梅子的甜味,微辣中藏著鴨肉的細膩。鴨肉與檸檬的組合,新鮮又美味。

玉林牛巴

牛巴是廣西玉林一種十分難得的傳統美食,說它難得一是它的製作不易,二是因其味美而供不應求。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玉林人喜歡用“牛巴”來招待客人,以示主人對客人的極其尊重。結婚等喜慶日子裡,當地人更以聚餐共品“牛巴”為最高享受。

荔浦芋頭

荔浦縣位於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南部,受荔浦特殊的自然條件影響,荔浦芋頭品質遠勝於其它地方出產的芋頭,有“芋中之王”之稱。清朝康熙年間就被列為廣西首選貢品,每年歲末向朝廷進貢。

《宰相劉羅鍋》中,乾隆帝對荔浦芋讚不絕口,吃得根本停不下來的場景,更是讓荔浦芋家喻戶曉。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荔浦芋頭的個頭很大,且沒有斑點,一個有1斤以上。與其他芋頭相比個頭明顯佔優勢。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外皮粗糙呈棕色,皮上節間距較短。切開之後,肉質白嫩,切口汁液呈現粉質,肉白細,肉質爛而不糜。有細密的紫紅色紋理,類似檳榔花紋。(紋理越密,肉質越粉,這是其他芋頭所不具備的。)

指天椒

(天下第一椒)

指天椒是廣西天等縣特定的土質和氣候條件下種植的名優辣椒。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該椒果小朝天,肉厚、色澤鮮紅,辣味十足,醇香濃郁,品質獨特,被譽為“天下第一辣”。年出口50噸,產品遠銷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

指天椒辣度高,鮮椒可直接作為調味品食用,還可以提取製成辣紅素、辣椒醬、酸甜辣椒罐頭等產品。

廣西人長壽的秘訣,一半在食物裡

梧州龜苓膏

大約在明末清初時候,蒼梧郡(即現梧州市)民間就有“龜苓膏”的食用習俗和出售“龜苓膏”的店鋪,還是皇帝指定的名貴食品。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它主要以名貴的鷹嘴龜和土茯苓為原料,再配生地等藥物精製而成。老少皆宜,因而倍受人們喜愛,並暢銷中外。 龜苓膏歷經了數朝代不斷的改良研發,在民間不斷流傳,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使得龜苓膏成為當今極為流行的時尚小食。

可治消化不良、胃氣脹,吃一碗龜苓膏就使人開胃,大便暢通。

梧州麥芽糖

除了龜苓膏,麥芽糖也是梧州的特色小食。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經過浸泡洗米、磨米、麥芽發酵、熬煮等13道生產工序製成。營養可口,入口即化。可直接吃、也可沖水喝,還能製成芝麻糖、燒鴨、滷味,可有效緩解孕吐、調理脾胃。

魚露

廣西京族人把魚露叫“鯰汁”,意為“魚汁”。

魚露是京族人家每天不離的上等調味品,他們視魚露為仙味,常用來拌飯吃。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魚露的釀製過程並不複雜,但製作工藝頗為講究:在一個大缸缸底墊上稻草和沙包濾層,上面放入晾乾的小魚小蝦,層間加鹽,缸裝滿後上壓重石頭,密封缸口。此外,缸底要鑿孔,方便釀好後流汁,釀時則用塞堵住。釀製的時間可長可短,由缸內的材料多少決定,短的幾周,長的需等上一年。釀好後,拔出缸底的洞塞,魚露即可流淌出來。

釀好的魚露,色澤清澈,略顯橙紅,如瑪瑙,有鮮香味。一百斤魚才釀出30斤左右的“頭漏汁”,此為上品魚露。然後再往缸中注入冷卻的鹽開水,繼續壓濾,之後所濾出的“二漏汁”、“三漏汁”,一般留自家食用。

東蘭墨米

廣西東、巴、鳳是世界著名長壽帶,百歲老人比例是世界之最,長壽之迷是飲食長壽綠色食品——墨米、小米、火麻、罡豆、山茶油等。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墨米又稱黑糯米,因其穀殼、米粒紫黑色而得名。含氨基酸18種之多, 贊其“滋陰補腎,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故有“藥米”之稱,是世界長壽之鄉醫食同源之珍品。

東蘭墨米酒

東蘭墨米酒以墨米為原料,採用壯族傳統釀酒工藝,結合現代科學方法精製而成的保健黃酒。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為陳年老熟,澤出墨米自然色素,洞藏發酵,保持墨米自然色素,味香綿甜,雋永深長。

可當高檔酒喝以解酒癮,可當保健酒飲以解除疲勞,適當長期飲用能烏髮養顏、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胭脂米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胭脂米源自古老的胭脂稻,是一種極為珍貴的作物。因味腴、氣香、微紅、粒長,煮熟後紅如胭脂,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被稱做“御田胭脂米”,民間則稱之為紅稻米,過去因是皇宮貢米而聞名遐邇。

呈橢圓柱形,比普通米粒稍長,晶瑩半透明,裡外都呈暗紅色,順紋有深紅色的米線,表層就像塗了一層胭脂一樣,煮熟時色如胭脂、異香撲鼻,味道極佳,營養極其豐富。

巴馬水

巴馬瑤族自治縣是廣西的一個山區縣,也是世界五個長壽村之一。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該縣有1958位80至99歲老人,69位百歲以上的壽星,其中年齡最大的135歲,每10萬人中有百歲以上長壽者30.8人,居世界第一。

專家研究發現,巴馬空氣中含有大量空氣負氧離子,這成為巴馬人得以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濃度的負氧離子環境成為巴馬人健康長壽的“奧秘”。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巴馬水的小分子結構也小到了納米級別,科學實驗和數據證明巴馬水珍稀的天然小分子團水在小到納米級別之後,能夠進入細胞核和DNA,活化細胞酶組織,激發生命活力。

人長期飲用巴馬泉水,對身體具有顯著的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作用,是世界罕見的健康之水、生命之水。自然甘甜,真正的健康好水。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紅椎菌

在廣西浦北,有中國最大的、面積高達21萬畝的天然次生紅椎林,林下富含硒元素的腐植土層中,孕育著珍貴的野生食材——紅椎菌。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紅椎菌,又稱紅菇。有補血養顏防癌抗癌功能,素有“南方紅參”的美譽。性溫、開胃、止瀉、解毒、滋補、常服之益壽,是非常珍貴且有特殊食療功效的“山間野貨”。明清時期,便是進貢的珍品。

不管是炒肉還是煮湯,都很鮮美好吃。

五色糯米飯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五色糯米飯也稱“五色飯”,又叫青粳飯或花米飯,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紫、白5種顏色而得名。

過清明節和農曆“三月三”歌節時,家家戶戶都蒸煮的一種耨米飯,是壯族用來招待客人祭祀祖先的傳統食品,也是老少皆喜的特色食品。

涼粽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涼粽是廣西靖西端午節特有的美食。

製作香糯涼粽時,首先把粒大、純淨的香糯米泡於清水中,加入適量的濃鹼水,攪勻後浸泡10小時,撈出再清漂2次,盛於竹箕中,瀝乾,以竹葉包紮成三角形或長條形小粽子,捆好,放到鍋裡煮三四個鐘頭即可。

把香糯涼粽切成小塊,盛入碗內,撒上蜜糖,香甜可口,且甜而不膩,軟、滑、韌、爽。

紅心獼猴桃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的西北面、雲貴高原向桂西北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南丹縣境內高山連綿起伏,峰巒重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種自然環境,尤其適合生長獼猴桃。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河池南陽紅陽獼猴桃,被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定為第三代獼猴桃首選品種,是我國唯一通過審定的早熟紅果肉稀優獼猴桃新品種。

桂七芒

桂七芒果產自百色田東縣,在芒果中稱得上是芒果貢品,這裡盛產著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好吃的芒果。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桂七芒 ,枝條開張花期較遲,屬晚熟品種,成熟期8月中、下旬。豐產穩產。果重 200-500 克 ,果形為S形,長圓扁形,果咀明顯,果皮青綠色,成熟後綠黃色,果肉乳黃色。肉質細嫩,纖維極少,味香甜,含糖量 20% 。

沙田柚

沙田柚是廣西最名牌的水果之一,二百多年前廣西容縣沙田村最先種植,因此稱做沙田柚。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果大、外形美觀、果色鮮黃、肉質脆嫩、清甜爽口、汁多化渣、有香蜜味。

成熟後色鮮黃,底部可見金錢狀印環,俗稱“金錢印”,柚肉甜潤多汁,香脆爽口,多汁柔軟,不留殘渣。在自然通風條件下,可貯藏半年而不改風味,故又有“天然罐頭”之稱。

融安滑皮金桔

滑皮金桔,是廣西融安縣的特產,自清朝乾隆1758年開始種植,歷史悠久。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表皮光滑,皮薄肉嫩,糖心爆汁,切開無核,還帶著清香。被稱為五大金桔之一。

這裡的滑皮金桔不光適合直接吃,還適合做成健康又美味的金桔蜜餞,切開後無核,還帶著清香,這麼煮一煮,清清甜甜,潤肺止咳。

桂林羅漢果

全球70%以上的羅漢果產自桂林,桂林早已是馳名中外的 “中國羅漢果之鄉”。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羅漢果被人們譽為“神仙果”,它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非常適用於燥熱引發的咽喉痛疼,上火咳嗽及腸燥便秘等......

壯錦

壯錦是壯族的傳統手工織品,起源於宋代。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被《舌尖上的中國》遺忘的廣西,其實還有太多美食!

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而成,多用於製做衣裙、巾被、揹包、檯布等。傳統圖案除了較為簡單的大小萬字、回紋、雲紋、水紋外,還有較為複雜的雙鳳朝陽、鳳棲牡丹、獅子滾繡球等,鳳的圖案在壯錦中獨佔鰲頭,被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