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承德精打八大“組合拳”細啃脫貧“硬骨頭”

脫貧攻堅八大“組合拳”得到中央領導肯定;“政銀企戶保”、脫貧攻堅黨旗紅等做法全國推廣;脫貧工作連續三年在全省考核第一

和合承德網訊(記者孫濤)作為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我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頭號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實施“繡花式”“滴灌式”扶貧,打造了一批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扶貧工作模式、工作經驗。脫貧攻堅八措並舉“組合拳”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表揚,“政銀企戶保”金融扶貧、“三零”產業扶貧、“632”醫療保障救助扶貧、脫貧攻堅黨旗紅等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脫貧工作連續三年在全省考核第一。目前,平泉市貧困退出工作已完成省級評估驗收。

“八措”即抓精準識貧,高標準實施建檔立卡“回頭看”;抓特色產業發展,力促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抓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抓金融創新,創出“政銀企戶保”“三零”扶貧新模式;抓萬戶陽光扶貧,確保“三無”特困戶有長期穩定收入;抓醫療救助,解決因病致貧返貧老大難問題;抓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盤活農村沉睡資源資產;抓黨建引領,深入開展“脫貧攻堅黨旗紅”活動。

突出精準識別,著力推進精準施策。按照全省精準建檔立卡“回頭看”的要求,創新實施了“三嚴、四準、五到位、六比對”工作法。今年,我市全面實施扶貧脫貧基礎工作規範提升專項行動,針對“戶、策、卡”等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通過“查、定、規”的方式,圍繞扶貧脫貧基礎工作規範提升工作目標,開展查識別是否精準、查政策是否落實、查檔案是否規範工作,建立工作、任務、問題、政策清單,確保責任落實到位、精準識別施策到位、核實收入賬到位、檔案規範到位、壓力傳導到位,一次查清、一次解決、一次整改到位。

突出產業就業扶貧,著力解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根本問題。我市因地制宜發展林果、蔬菜、食用菌、鄉村遊等九大特色扶貧產業,投資122.3 億元打造百萬畝經濟林、百萬噸食用菌、百萬畝中藥材花海、百萬頭優質肉牛、百萬只優質肉羊“五個百萬基地”。目前,7個貧困縣整合各類涉農資金26.27 億元,建設28個扶貧產業園,扶持產業項目7277個。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404個,發展農民合作社1.27萬家,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帶動5.4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建設281個旅遊示範村,帶動2.7萬貧困群眾脫貧。

突出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著力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制約。全面啟動縣鄉村道路“三年攻堅行動”,實施農村公路1120公里修建任務;實施農村電網改造項目852個,完成投資11.52億元;實施“引水上坡入園”等工程,新增“引水”灌溉工程22.8 萬畝。對於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區域,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中心村建設和“兩區同建”加快易地扶貧搬遷。今年在已啟動2.63萬貧困人口搬遷任務的基礎上,計劃啟動0.57萬貧困人口搬遷任務。完善和落實好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對1.07萬貧困戶實施危房改造。

實施“政銀企戶保”金融扶貧,著力破解貧困戶籌資難題。通過政府整合涉農資金建立“資金池”,貧困戶“無抵押、無擔保、無風險”承貸5萬元入股龍頭企業,政府貼息,實現投入“零成本”、隨企業經營按股固定分紅“零風險”、入企就近打工就業“零距離”。保險公司與政府共同設立保險“資金池”,共擔風險,促進貸款落地。目前,已累計發放貸款75.12億元,貸款餘額14.79億元,帶動11.54萬農戶增收。

實施“萬戶陽光”村級光伏電站扶貧,著力破解“三無”特困戶增收無門難題。採取“政府補貼、企業運作、農戶分成”模式,突出對“三無”特困戶優先配指標、優先補貼,幫助每戶貸款建設一個5千瓦左右的屋頂光伏電站。今年年底實現3 萬“三無”特困戶全覆蓋。計劃對776 個貧困村組織實施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實現國定貧困縣所轄貧困村全覆蓋。每村建設1個100—30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每年可為集體和貧困戶增加10多萬元收入,目前已有131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併網發電。

實施“632”醫療保障救助,著力破解因病致貧返貧難題。我市在爭取全省醫療扶貧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施了“632”醫療救助模式,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特困供養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等“六類群休”納入醫療保障救助範圍。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線銜接機制,基本醫保縣內住院報銷比例由75%提高到90%,大病保險封頂線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重大疾病醫療救助比例提高到90%。實行“醫保基金+財政資金”雙重保障制度,住院費報銷年最高達92萬元,報銷比例95%以上。今年計劃對10.64萬因病致貧返貧人口,深入推進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

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著力激活農村沉睡資源。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村集體資產股份制和林權、水權等一系列改革,創新推廣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獲租金”、扶貧資金或貸款入股龍頭企業“變股金”、就地打工“掙薪金”、盤活資源資產入股合作社“分現金”的“一地生四金”扶貧模式。目前,全市流轉土地133.1萬畝,發展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2996家,帶動5.8萬貧困戶增收。發展經濟林983.5萬畝,農民人均經濟林收入達到3360元,9754名貧困群眾通過從事生態護林實現脫貧。

開展“脫貧攻堅黨旗紅”活動,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致富帶富能力。整頓轉化275個軟弱渙散農村黨支部,在扶貧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1145個。培訓村“兩委”幹部、黨員致富能手1.3萬人次,培訓貧困群眾7.1萬人次,村“兩委”幹部和黨員領辦龍頭企業和合作社2047個,帶動5.2 萬貧困戶增收。吸引在外經商務工的能人回鄉創業,已有1927人領辦1591個企業或合作社,其中971人成為村“兩委”幹部,215人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組織黨員與貧困戶結成對子19萬個,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