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貴州納雍被稱為“詩鄉”?

貴州王警之


納雍縣是一個建縣歷史不長的縣,它的主體是1941年從大方縣劃出。正如已故著名作家蘇曉星老師所形容的那樣,好像一塊肉被割成兩截,肥的一截留給了大方,而瘦的一截就是納雍,一窮二白的家底,與難兄難弟一般的威寧和赫章同時被外界一齊稱為“納威赫、去不得”。好在物質的貧乏並不代表文化的貧困和精神的空虛,不論是民間文藝還是作家文學,納、威、赫的文藝成就在畢節甚至貴州都一直是遙遙領先,在全國也有影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撮泰吉》、《滾山珠》、《鈴鐺舞》都出自這三個縣;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出名的作家蘇曉星、熊正國、陳學書等,到現在還在活躍地創作的空空、西籬、馬學文、羅勇、曹永、陸有斌、徐源等中青年詩人、作家,也是這一片土地上的精英。 單就納雍縣來說,遠的不講,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便一直是貴州詩界的一大陣營,貴州文壇的一叢奇卉。說是貴州詩界的一大陣營,是從那時到現在,湧現出了陳紹陟、西籬、宋興宇、段揚、空空、睜眠、居一、田慶忠、王明貴、陳金平、陳俊龍、劉永文、姜方、陳菊、羅俊榮、王家洋、龍海、平鏞、龔紅梅、吳豔林、陳煒、李東、張品、王晉、陸剛、閔雲霄、王鵬、周泓潔、徐源、李光明、漠血,丁垂賦、謝洪溟、胡玉安、楊德俊等一批詩人。說是貴州文壇的一叢奇卉,是納雍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成立了貴州的第一個縣級文聯,引領了納雍文藝的發展。除了前面提到的詩人之外,納雍還有周春榮、王顯等一批散文作家,高興全、馬孝軍等一批小說作家,陳菊等評論家,祝菲等研究家,形成了一個創作與評論、研究都有成就的較為全面的文藝陣營。其中詩歌的成就尤為突出,在新世紀,在貴州幾乎是獨霸一方。 三 能夠在文壇、詩界擁有非常強勢的一席之地,與上個世紀後期納雍濃厚的文學氛圍有緊密的關係。在那個歷史時期,除了較早開辦但已經停刊的文學刊物《鄉土》,1985年起,從我和空空在納雍一中發起成立“望舒文學社”、創辦文學刊物《小橋》、《雍風》開始,納雍湧現出了一大批文學社團和文學刊物,其中較為著名者有祝菲等的“奢香文學社”和刊物《奢香》,居一、李東等的《黃果樹》,宋興宇等的《總溪河》,納雍縣糧食局“綠芽文學社”的《綠芽》。1986年12月,縣文聯成立,創辦了刊物《總溪河》,可惜只出版了兩期即行中止。其後,由縣文化館創辦了文學報紙《墨玉詩刊》。1992年,成立了納雍縣詩詞楹聯學會,創辦了以發表古詩詞為主的刊物《雲海》(後更名為《納雍詩詞》)。之後《納雍文藝》正式創刊,作為文聯的一本定期的文藝雜誌,正式成為納雍代表性的文學刊物。 進入新世紀,納雍縣於2007年9月15日在縣文學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作家協會,把作家和文學青年團聚到了一個組織中來,這是納雍縣作家成長、隊伍壯大的重要標誌。這些作家發表了許多作品,有的已經結集出版。而作為集體作品的選本,內部出版過一本《納雍詩詞楹聯選》,集中展示了古詩詞和楹聯創作的成果。而正式出版作品向外界集中展示一個集體的成果,則是2008年王顯主編的《納雍彝族文學作品選》和2011年田慶忠主編的《納雍跨世紀新詩精選》。而把多個作家的作品集,集結成一套規模宏大的叢書,作為一個區域內重要的文藝成就向外界展示,這套叢書無疑是納雍的第一套,這在黔西北文學史上也是沒有過的事情,其開創性的意義自不待言,其集大成的努力功不可沒。 詩人、作家和研究家們多年來持之以恆的創作和研究,創造了不凡的業績,這才為編纂一套叢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納雍作家無論在創作方面,還是在文學編輯上的成就,勢必在貴州文學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後人必不能也不應忘記這一史實。 作者:王明貴


吃在貴陽


貴州納雍會被稱為詩鄉,主要是因為納雍縣是一個多民族的縣城。納雍縣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穿青人等民族分佈。


這些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其中比較出名有彝族歌舞《高蹺》,《竹馬》。苗族的木鼓舞,蘆笙舞。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等。納雍縣自古就詩歌豐富,所以被稱詩鄉也不為過,希望越來越好。


三元


首先詩鄉,詩人多,地方傳統好。

烏蒙山區的納雍縣素有“詩鄉”美名,形成了良好的詩歌傳統。上世紀80年代至今,湧現出陳紹陟、西籬、空空、徐源、蔣能、朱永富、顏若水等優秀詩人,他們中有苗族、白族、布依族,他們的逾萬首詩作先後發表於《人民文學》《詩刊》《星星》《民族文學》《鴨綠江》《山花》《花溪》《詩神》《詩歌報月刊》《綠風》《詩選刊》《飛天》等上百種文學報刊,約有50餘位詩人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過作品,上百件作品被收入《中國少數民族詩歌選》《中國年度最佳詩歌》等數十種選集,曾獲貴州省文藝獎、尹珍詩歌獎等10餘種省級獎項;出版了詩集30餘部,參加過被稱為中國詩歌黃浦軍校的詩刊社“青春詩會”的6位貴州詩人中,納雍縣就有2位。現該縣詩人加入省作協的會員就有20人,中國作協會員3人。納雍詩歌墊高了地方文化、民族文學史,充實了貴州詩歌。

貴州省作協原主席、著名作家何士光在演講中認為,每首好詩都具有詩人獨立的靈魂與詩意,納雍詩歌,於靈魂中充斥著大山的厚重與樸實,氣勢蓬勃而又紮根於腳下的土地,得益於烏蒙高原獨特的地理和文化環境。貴州省作協副主席喻子涵認為,一大批“敢於在詩歌中活著的”人,成就了貴州詩歌的重鎮。納雍詩歌有著對民族尋根與族群的記憶,有著對故土認同與鄉土的讚美,有著對底層敘事和現實的審思以及對生命體驗和價值的追問。納雍可以做強“詩鄉納雍”文化品牌。

《貴州作家》副主編徐必常以《作為存在的納雍新詩》為題,對納雍新詩進行了詳細分析。徐必常認為,“納雍詩歌現象”是一種現實的合理性存在,它被人們賦予了期待和厚望,納雍詩人要把真正的詩情抒寫在紙上,大地上,生活中,納雍的明天才會更加詩意盎然。詩人、評論家趙衛峰從先民的遷徙與駐足,文化傳播與沉綻方向,對“納雍詩歌現象”進行了剖析,趙衛峰認為,“納雍詩歌現象”已形成一個謎,但此謎無須解謎,謎即懸念,正是納雍賦予世人的一份詩意。趙衛峰還認為納雍80後詩人群體創作水平較高,不僅可以代表貴州也與全國同齡創作水平接近,他還對納雍詩歌的傳播,“詩鄉納雍”的文化定位及升級打造提出了建議。

來自貴州省社科院、貴陽學院、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的學者們還對納雍詩詞寫作狀況、“詩鄉納雍”的建構提出了中肯建議,希望納雍詩人、納雍詩歌形成良好的對外交流氛圍,推動詩歌薪火相傳,精品力作紛呈,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祝願納雍越來越好!


世界一點通


因為納雍縣有良好的詩歌傳統。80年代至今,湧現了陳紹陟、西籬、空空、徐源、蔣能、朱永富、顏若水等優秀詩人!他們的過萬首詩先後發表在《人民文學》《詩刊》《星星》《民族文學》《鴨綠江》《山花》《花溪》《詩神》《詩歌報月刊》《綠風》《詩選刊》《飛天》等上百種文學報刊,約有50餘位詩人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過作品,上百件作品被收入《中國少數民族詩歌選》《中國年度最佳詩歌》等數十種選集,曾獲貴州省文藝獎、尹珍詩歌獎等10餘種省級獎項;出版了詩集30餘部,參加過被稱為中國詩歌黃浦軍校的詩刊社“青春詩會”的6位貴州詩人中,納雍縣就有2位。現該縣詩人加入省作協的會員就有20人,中國作協會員3人。納雍詩歌墊高了地方文化、民族文學史,充實了貴州詩歌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