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全面下放!浙江醫生高級職稱評審迎重大改革

這個省,30多萬衛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評聘制度將迎來重大改革!

近日,據浙江新聞消息,浙江省將全面下放衛生高級職稱評聘權限,推進醫療衛生單位自主評聘改革。據瞭解,從今年起,浙江省衛生高級職稱評聘權限下放到三級醫院、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牽頭醫院等級為二甲(含)以上的縣域醫共體,實行單位自主評聘。省主管部門不再組建省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不再頒發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書。

醫院等級為三級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實行自主評聘,其它社會辦醫療機構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由屬地設區市高評委負責評審。

據介紹,自主評審單位要結合醫、藥、護、技不同專業崗位要求,設置相應專業性考核指標。要根據不同崗位特點和差異,對臨床、科研、帶教等設置不同的權重。評聘標準要突出體現衛生技術人員日常工作表現和業績,並與衛生技術人員日常管理、定期考核、績效管理等制度緊密銜接。

這是浙江職稱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直接影響著全省30多萬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新政從今年7月18日起開始實施。但實際上,早在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對於醫生職稱評審和論文枷鎖就進行了大幅度改革,當時的文件曾提出要醫院、醫學院自己評職稱,甚至多點執業及創業的業績也能評職稱。

在關於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方面,《意見》明確提出,將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並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什麼概念,就是說以後職稱評審這事可能就交給醫院、醫學院自己“玩”了,對於批准自己評審的單位,政府只控制數量,也不再審批評審結果,改為事後備案。當然,瞎評的話,單位會被收回自主評審權的。

這將意味著什麼?一些大型民營醫院未來也將獲得職稱評審自主權,自己評就行了!這將徹底打破現有民營醫院職稱評審的不利地位。

文件專門還強調了,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民辦機構專業技術人才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多點執業、創業的業績也能評職稱!

話說公立醫院醫生多點執業後,其業績可能在多家醫院裡都有,還在升副高、正高的醫生咋辦呢?

《意見》想得非常周到,尺度也非常的大:明確規定: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企事業單位中經批准離崗創業或兼職的專業技術人才,3年內可在原單位按規定正常申報職稱,其創業或兼職期間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依據。

也就是說,兼職搞多點執業活離崗搞醫生集團等創業的醫生,可以把兼職或者創業的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依據。

另外,《意見》還明確列出了改革時間表,要力爭通過3年時間,基本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

醫生評價體系亟待重建

不過,這樣的改革措施已經不像之前那樣讓醫生們興奮了,更多的醫生將目光和期待放到了醫生評價體系改革上。

對於本次浙江全面下放衛生高級職稱評聘權限,國內首家醫生集團——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醫生表示,大多數人的計劃總是比不上外界變化快。職稱制度改革,只是時間問題。“張強醫生集團內部早已經廢除職稱體系,只看能力和素質,先走一步。”

而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曾說過,只有在中國,醫生之間、醫院之間有等級之分。而在國外,以美國為例,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醫學中心教授、美國華裔心臟協會(CNAHA)主席範大立介紹,美國的醫生並沒有中國的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之分,每一名申請獲得美國各個州政府頒發的執業執照的醫生即為attending,即主治醫生,但含義與中國的主治醫師完全不同。

據介紹,在美國,供職於教學醫院的執業醫生只佔全國醫生總人數(約160萬人)的7%-9%,只有他們才涉及教授或副教授的評定,其餘90%以上的醫生都是地位平等的attending,即一名純粹的醫生,只需做臨床診療工作,沒有任何科研或教學任務。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兼大內科主任周昭遠四年前曾發過一條微博,旗幟鮮明反對職稱評審,他說道,“我為什麼反對職稱評審,因為醫生根本就不需要評什麼職稱,職稱只是有關部門方便管理和撈取好處的手段而已,對治病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誤導病人。”

如今四年過去了,職稱評審的權限雖有下放,稍有突破,然而,距離周醫生期待的取消醫生職稱,似乎路途還未可期。

相關閱讀1:

晉到主治就行了!胡大一炮轟醫生職稱制度

“晉到主治醫生就行了!”

在解放醫生的大潮下,職稱問題已經成為了阻攔青年醫生自由執業的攔路虎,畢竟一旦離開體制,職稱晉升就成了大問題。

近日,知名心臟專家胡大一教授就對中國的醫生職稱制度開炮了:“職稱評審要有區分,當醫生不要重SCI而是重臨床,晉到主治醫生就行了,別再搞副正主任醫師了。”

胡大一教授認為,醫改要想走出困境,政府一方面應該取消編制,同步配套簡化醫生多點執業的機制,支持醫生多點執業,讓醫生迴歸符合行業規律的自由職業,如很多牙醫診所。

並建議要讓治病救人,熱愛專心致志當好醫生的人安安心心、安安生生懸壺濟世。讓喜歡又善於SCI的也可專注SCI。

胡大一教授表示,“醫的好病,手術做的精湛,既受社會尊重,又有合法合理收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醫生,讓病人放心、家屬安心、年青醫生佩服,以之為學習榜樣。中國的臨床醫學才大有希望。”

一些年輕醫生已經行動起來!

事實上,據《看醫界》瞭解,正在有越來越多的青年醫生不再看重傳統的公立醫院職稱評價體系,不再甘於通過十幾二十年的青春換回一個副高、正高職稱,而是在晉升為主治後,就選擇了離開公立醫院。

以2016年加盟卓正診的一批青年醫生為例,基本上都是知名醫學院校碩士、博士畢業,而且這些醫生絕大多數的職稱都是主治醫。

另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吐槽,最近幾年醫生不斷流失,人手嚴重不足。最近走的醫生中,有三位主治醫師去了民營機構,收入馬上漲了三倍。一個月三萬多元,還不用值夜班。

一位知名教學三甲醫院人事科科長苦惱地表示,“我們的主治醫幾乎是被瘋搶,因為經過我們這樣的教學醫院培訓後,這些主治醫已經成為了醫院幹活的主力,結果培養一個挖一個,我們成了培訓營。”

另據《看醫界》瞭解,張強醫生集團成立後,上海一位知名三甲醫院主治醫生甚至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副高職稱,選擇了加入醫生集團自由執業。

據《看醫界》瞭解這些青年醫生的思想比較前衛,拿得起放得下。比如就說全職離開體制這事,一般40歲以上的醫生們很難做出決定,50歲以上的醫生更難做出決定,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一些民營醫院坐診的基本上都是退休醫生。

但這些主治醫不一樣,知名醫學院校畢業,一般還都有在國外進修或留學的經歷,因此對於編制、體制、職稱就看得開的多,不容易被幾十年後的所謂養老金差別所羈絆。

不僅如此,這些青年醫生對於醫生執業環境要求較高,對於目前的醫療體制不滿。一天看一百多病人,一夜開十臺八臺手術,公立醫院連軸轉的工作狀態,陽光收入低……再加上頻發的中青年醫生過勞死、越來越緊張的醫患關係,也令這些青年醫生心生恐懼,亟待尋求改變。

因此,這些視野開闊的青年醫生基本上心目中都有嚮往的執業環境,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年醫生在社交上描述理想的執業環境,診室不像菜市場,有充分的時間和患者溝通甚至做朋友,提供的醫療服務更接近醫學本質,拿到體面、陽光的高收入……

而隨著近些年中高端私立醫院、診所的發展,能夠為這些青年醫生提供理想執業環境的載體越來越多,也就出現了越來越多青年主治醫被挖走的情況。

當越來越多的青年醫生不再在乎高級職稱,也就意味著中國傳統的醫生職稱評審制度正在逐步走向瓦解。

或許真的有一天,中國醫療界也會像胡大一教授所呼籲的那樣,像美國一樣,醫生的最高職稱為主治,不再有什麼正高、副高職稱了。倘若如此,相信醫療界關於不會做手術的外科主任醫師、科主任的笑話,也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

相關閱讀2:

膽石專家胡海:現有的醫生職稱制度實在是害人!

嚴重贊同胡大一教授提出的“職稱評審要有區分,當醫生不要重SCI而是重臨床,晉到主治醫生就行了,別再搞副正主任醫師了。”

1992年7月,我在瑞金醫院獲臨床醫學博士學並留在瑞金普外從事膽道外科工作。當時認定為主治醫師的我,1年半之後於1993年底從瑞金辭職,赴張家港鹿苑鎮衛生院,創立張家港市膽石中心,憑微創技術優勢,開啟了《壯膽之路》。

在張家港兩年,我取得了副主任醫師資格,2004年回上海時仍然是副高職稱,接著又"浪費"了大量時間經一番折騰,升了正高,然後是以教授身份帶碩士、博士生。這是既定的路線,相比20多年前,如今的我,除了被迫取得了一些標籤和比過去積累了些處事經驗外,沒有感受職稱對我事業成長帶來了什麼優勢。

主治之時,我年輕,充滿熱情,精力充沛,敢作敢為,隻身一人辭大醫院赴最底層醫院,推廣微創新技術。那時思想單純,熱愛工作熱愛病人,馬不停蹄,年復一年,手術從一家醫院做到另一家醫院,從一個區域飛到另一區域,無論風險或手術意外都一個人獨立處理,而且敢於闖禁區,敢於挑戰疑難雜症。

而這一切,對於今日之我,一個主任級醫生,一個在膽石界有點小名氣的學者,似乎全部都不如從前了。儘管我十分努力,但亦無法抗拒自然之規律。能力下降了,"標籤"多了。

就我親身經歷而言,我覺得有醫生資格就行,以後就看個人的努力和造化了。現有職稱制度實在是害人,不僅消耗人的精力和生命,而且滋生學術造假和權力腐敗。(作者胡海醫生,男,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導,原瑞金醫院膽道外科醫生,現任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肝膽科及膽石病專科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