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苕粉賣到悉尼 武隆農業轉型升級成鄉村振興“發動機”

華龍網5月25日9時25分訊(記者 劉雪琴 姜力菘)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鄉村振興戰略成為熱議的焦點。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在重慶市武隆區,轉型升級的武隆農產業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苕粉賣到了悉尼,泡菜賣到了韓國,不僅讓農民脫貧致富,還給鄉村振興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苕粉卖到悉尼 武隆农业转型升级成乡村振兴“发动机”

武隆苕粉 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菜籃子”全面升級綠色農業助力農民增收

“炒菜快點喲,人都坐滿了。”在武隆區雙河鎮的一家農家樂,記者看到,雖然目前還處於旅遊淡季,但這裡的遊客已經不少,當天中午,八個餐桌全部滿座。

苕粉卖到悉尼 武隆农业转型升级成乡村振兴“发动机”

遊客抱團摘瓜 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農家樂老闆楊飛以前在外打工,2013年開始,看到旅遊商機的他回鄉搞起了農家樂,主打高山納涼和農家蔬菜。楊飛說,一開始,武隆區農委就請來專家指導自己進行蔬菜基地建設,種植番茄、黃瓜等適合採摘的蔬菜,並在周邊種植飛碟瓜、蛇瓜等適合觀賞的“觀賞菜”。這幾年,由於無公害蔬菜採摘和“觀賞菜”的特色,自己家農家樂的回頭客非常多。

苕粉卖到悉尼 武隆农业转型升级成乡村振兴“发动机”

專家進行技術培訓 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近年來,武隆對蔬菜產業進行了全面提升。”武隆區農委副主任樊國昌告訴記者,武隆高山蔬菜從上世紀

八十年代中期開始起步,逐步實現了從小菜園到大基地、從小菜籃到大市場、從小生產到大產業的飛躍,通過蔬菜基地和農家樂的建設,農戶收入大幅度提高。

據瞭解,自2008年成立市農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以來,武隆區先後引進蔬菜新品種200餘個、新技術12項,經試驗示範篩選出適宜武隆高山蔬菜基地栽培的優良品種35個、新技術5項。

苕粉卖到悉尼 武隆农业转型升级成乡村振兴“发动机”

雙河蔬菜基地 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樊國昌說,近兩年,武隆引進的油麥菜、花菜、高山花豆都獲得了很好的效益,保證高山蔬菜和低山蔬菜錯季供應,改變了以往農戶收入完全受制於消費市場的情況。通過良好的產業規劃和差異化發展政策,農戶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

目前,武隆蔬菜基地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的農戶覆蓋帶動率達95%以上,通過無公害產地認證面積22萬畝、綠色認證2萬畝,取得蔬菜有機、綠色、無公害和地理標誌產品認證66個,2個產品獲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苕粉賣美國泡菜賣韓國農產品牌風頭正勁

提到世界上哪個國家對泡菜情有獨鍾,大家首先都會想到韓國,無論大餐小聚,韓國人的飯桌上總是少不了琳琅滿目的泡菜,相應的,他們對泡菜的品質要求也相當高。在武隆區,就有一家食品企業把泡菜賣到了韓國,並且深受當地消費者喜愛。

“其實,韓國消費者對武隆泡菜香辣的味道非常喜愛。”重慶民德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毛盛菊說:“武隆高山泡菜具有爽脆可口、富含氨基酸等特點,再加上‘香辣’的特色,目前在韓國銷售狀況良好。

毛盛菊告訴記者,自己的泡菜製品全部來源於3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這裡海拔1000米左右,溫度、溼度、土壤均十分適合製作泡菜的蔬菜生長,此前,韓國採購者曾多次到自己的蔬菜基地參觀,並給予高度評價。

無獨有偶,除了泡菜,武隆苕粉也正在走出國門。武隆區仙女湖公司負責人王小路告訴記者,採取預先研發、農戶生產、即時更新的生產方式,工廠生產的大批高質量武隆苕粉,通過出口的方式,現在每年向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出口苕粉上千件。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武隆區調整農業補助方向,從鼓勵生產到鼓勵加工銷售,強化科技支撐、品牌提升、產銷一體,不斷提高農產品知名度,打造農產大品牌,持續促進鄉村振興。

苕粉卖到悉尼 武隆农业转型升级成乡村振兴“发动机”

棗農喜獲豐收 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企業+貧困戶”打造扶貧新模式

“現在有336戶貧困戶正在養羊。”重慶楊叉嶺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樹告訴記者,這幾年,自己採取的方式是,先選擇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將小羊交由他們養殖,到80斤左右再回收,製作碗碗羊肉進行銷售。

在此期間,母羊生育的小羊都無償贈送給貧困戶,同時公司為養殖戶全程提供獸醫診療、羊類傳染病防治、養殖技術教授等服務保障。徐樹說,這樣一來,養殖週期結束後,自己能得到大量純天然放養的優質羊肉,貧困戶則收穫大量小羊和羊類養殖技術,雙方均能受益。

苕粉卖到悉尼 武隆农业转型升级成乡村振兴“发动机”

草食性牲畜發展快速,圖為農戶集中圈養的肉牛。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徐樹告訴記者,以前,受制於羊肉加工流程,自己的產業規模一直在1000萬元左右,現在,武隆區正在建設佔地200畝左右的羊肉加工園區,協助類似企業做大做強,自己準備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將貧困養殖戶擴展到1000戶,總產值達到5000萬元,力爭讓武隆碗碗羊肉做成重慶乃至全國名優品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在武隆區黃鶯鄉復興村。

“我家的3畝地以前種植玉米和果蔬,一年下來增收7000多元,去年,我把地全部租給村裡的蔬菜種植合作社。”貧困戶徐福華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有種植蔬菜的經驗,合作社返聘他在蔬菜基地幫工,每天的報酬都有一百多元,加上土地流轉的租金,比自己種植強得多。

苕粉卖到悉尼 武隆农业转型升级成乡村振兴“发动机”

發動貧困農戶種植生態有機鰍田稻 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像徐福華這樣的人還有很多,近年來,武隆區大力推行“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基地+貧困戶”等貧困戶利益聯結模式,累計超6000名貧困人口通過就近務工、入股分紅等形式實現增收致富。同時,大力推進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試點,增強高山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助力脫貧攻堅。

苕粉卖到悉尼 武隆农业转型升级成乡村振兴“发动机”

貧困村公路入選全市最美農村公路 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