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父母的哪些行為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66的娃娃


很多時候,家長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都是無意的,是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只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孩子,就能夠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通常來說,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給孩子貼標籤。

家長有時候會無意識的給孩子貼標籤,比如當孩子碰到陌生的親戚朋友,不打招呼的時候,家長往往會給孩子找一個藉口,會說我家孩子膽小怕生。

比如當孩子跑來跑去,興高采烈的玩耍,家長又會說,孩子好動調皮淘氣等等。

實際上這些詞語都是給孩子貼標籤。當家長反覆的這樣去說的時候,孩子的心理會認為,我就是這樣的,我是一個淘氣的孩子,或者我是一個膽小的孩子。

這種行為就是對孩子自尊心的傷害,讓孩子沒有辦法真正的認識到自己,而是依照家長的說法,認為自己是這樣的。這種情況最嚴重,因為孩子甚至無法認識到對自己自尊心的影響,這是無意識的影響。

在他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會做錯事,有時候也會跟其他的小朋友有衝突。當自己的孩子是肇事者的時候,家長往往會批評自己的孩子,希望趕緊息事寧人。

這時候對孩子的自尊心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因為家長只看到行為的結果,並沒有看到行為發生的原因。

舉個例子,很多一、兩歲的小朋友會發生打別人的現象。家長只看到自己的孩子打別人,也許孩子在內心裡…這個行為的出發點是好奇,或者是想摸一摸人家,只是沒有控制好力度。家長直接指責自己的孩子,說你怎麼打人啊,快跟姐姐道歉之類的,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這類情況,如果孩子的年齡越大,對孩子自尊心的傷害越大。

評判孩子。

評判孩子,尤其是對孩子負面的品牌,會讓孩子自尊心受傷。

成人有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的思想念頭,對一件簡單的事情,往往都會升起自己的評判。比如一個女孩路過,穿的很少化妝很濃,有人可能就會感到輕蔑,或者覺得這個女孩不正經。

對孩子也是,還在某件事做的不妥當,家長有可能就會覺得這個孩子不夠沉穩,或者覺得這個孩子過於嬌縱,又或者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獨立。

當這些評判升起的時候,這些思想就會導致我們產生一個觀念。而觀念就會改變我們的想法和行為,因而對於孩子的態度就有可能改變,從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年幼,能量弱小,家長很多無意識或有意識的負面的行為、語音或情緒,都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從而讓孩子對自己認識不清,評價過低,傷害自尊心。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家長很多習慣的行為模式都需要改變,這就是與孩子共同成長這句話說的意義。


作者:舒心(Annie媽媽育兒),情緒教練,正面管教講師,高級兒童情商指導師,兒童財商講師。歡迎關注我,與我交流。


Annie媽媽育兒


孩子日常的無奈

好爸媽計劃,共同打造消除代溝的教育理念,我們每一句話都是來自你們孩子的內心獨白。

說說我父母吧。 說好我考前五名就帶我出去玩,然後那天可能他打麻將輸了錢心情不好,不帶我去,我吵著說不行,然後換來一頓罵。

不必要又尷尬的炫耀。小時候大概五六歲那會,覺得爸媽工作很辛苦,然後跟他們說等我以後賺錢全給他們,不讓他們那麼辛苦,爸媽笑著說:寶寶長大了,懂事了,爸媽很開心啊。然後第二天就添油加醋在別人面前炫耀,那一刻我覺得我像個沒有隱私任人耍的猴子。

窺探我的隱私。其實那些都不是隱私了,只是到了青春期有些事兒不想跟爸媽講,因為他們並不會站在你的角度考慮,但爸媽就覺得你長大了翅膀硬了。有次借了本言情小說,擱在我一堆書的下面,被我媽翻出來了,然後當著我的面把書撕了,完全不考慮我這書是找別人借的,粗暴的解決了這一切。

動不動就威脅我。不聽話就是爸爸媽媽不要你了;頂嘴就把你趕出家門;我媽生我弟那會經常跟我說,你要是不聽話就把你丟了,反正有你弟。導致我一直都是個特別沒有安全感的人,並且潛意識覺得我是家庭多餘的那個人。小孩子很容易認真的,我那時候就是怕我媽把我拋棄。

生氣時就用過分的言語罵。我爸生氣起來各種難聽的話都說。比如有次因為睡懶覺晚一會兒去洗自己的衣服然後就開啟了戰鬥模式,什麼“你這麼懶以後嫁人了一定會被老公揍啦”“以後你被你婆婆打別回家哭”等等,我被罵懵了,一度我以為我幹了什麼殺人放火的事兒,可是我只是晚洗了幾個小時衣服啊。

雙標,永遠只講自己的道理。沒考好的時候各種批評,我說誰誰考得也不好就會罵。你怎麼只跟成績差的比,怎麼不跟考得好的比,可我兩水平一向是差不多的啊;那會朋友有一個玩具,家裡不是買不起,但是就是不給買,我說別人都有,爸媽就罵我攀比,我說這也不貴啊,為啥別人爸媽都給買啊,他們就會撂狠話,你爸媽沒本事不如人,有能耐你投胎到他們家去啊。

不聽解釋,固執且帶有偏見。成績不好的不許來往,哪怕那個朋友身上有很多閃光點統統看不見,只認成績;在他們眼裡女生就得是考師範回家當老師,因為這樣穩定,畢業了就得回家考公務員,因為這樣穩定。你要問他們為什麼,他們就會告訴你“爸媽不會害你”“爸媽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 .

...等等等等....

很多父母都覺得小孩子不懂事,沒有心,所以傷害起來毫不手軟。

我現在跟我爸媽再聊到小時候他們教育我時做的那些事兒,他們大多不承認,說根本就沒有過;到我很認真的說出具體發生在某一天、整個事情是怎麼樣發生,他們發現躲不掉的時候就開始扯皮,開始搬出不孝的旗子類似於,那麼多年你怎麼還記得!你怎麼不記著我們一點好?沒良心!

我很想和他們撕破臉去反駁去為自己辯解,但我受過的教育不允許我那麼做,我還是忍住了,然後我們的交流就此終止!我始終無法彌補我們之間的關係缺口。歡迎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文/沐子)


好爸媽計劃


還記得那個高考後自殺的小斯嗎?

他在網上發佈的遺書,字字句句都是自己最深處的心聲,記得以前看時看哭了。

孩子的內心裡有多少苦悶,當最親近的人都無法給予他後盾和安全感時,他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看得作者內心真的很難過。

他的爸爸媽媽不愛他嗎?每個孩子生出來時不都被父母捧在手心裡寵愛嗎?


片段:1:

從小我爺爺奶奶說的,考一次100分或者得一次A+就獎勵一塊錢,然後作業本上滿滿的A+,後來雖然沒有給了。我從學習成績好做一個學霸中找到了優越感,差不多就從這時候起,就被打上了學霸的標籤。

解讀:這是遺書通篇裡最快樂的事情了,小學時他是學霸,爺爺奶奶沒有別的獎勵方法,考好了就獎勵1元錢。


片段2:

我還是想當一個好學生的,但是呢自從我爸把我接到福建過後,怎麼說呢,我就覺得他這人因為從小吃了很多苦,心理有點問題,脾氣不好,小的時候我有一次因為一直吵著說要喝他帶回來的花生牛奶,他當時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來了。

在福州這邊也是有點什麼事情就打,媽的考98分都被罵,吃飯打隔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耳光打過來,麻痺的自己小時候生活不好非要對我要求嚴格。當然也可以說是什麼對我的愛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雖然我懂這個道理,但從心理非常不認同。

解讀:不尊重孩子,隨意打孩子,隨意罵孩子

自己不順心就隨手給孩子一巴掌;成績沒達到滿分就被罵,這些以愛為名對孩子的各種傷害,在孩子心中卻是深深的傷痕。

小斯自嘲地說,自己情商低,這個情商低難道不是父母造成的嗎?


片段3

而且有的時候他的教育方式太過可笑,吃飯的時候,我說菜是苦的,他說不苦從哪裡來,然後擺出一副說教的樣子。說白了,套路太老,套路不深,我並不吃這一套。

解讀:不接納孩子的情緒,擺出說教的樣子

孩子說菜是苦的,可能只是孩子在說明這件事情本身,但是父母隨即擺出說教的口吻說,沒有苦哪有甜,孩子在內心裡不知道有多失望,多不屑。


片段4

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電話的時候很我媽說了,我媽說才73名,呵呵,我在電話另一邊都快氣哭了。
達外競爭多激烈,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家長都有獎,而我呢?不要把我和哪些非常努力學瘋了的那種人比,我不是多麼有志氣,多麼高尚的人,我只是遵循我的心,做一個我想做的人。然後說好我得了一等獎學金就給我買電腦,然後?我全校第五(初一下學期)——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也都是90幾。
我爸:英語學懂了嗎?我說學懂了——娃兒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我說沒有學懂——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麻批。電腦也說什麼現在買了影響學習(我一週回去一次),說上網會上癮什麼的。

解讀:對於孩子永遠是打擊的口吻,沒有看到孩子的努力,承諾孩子的事情隨意應付

第一名只有一個,要求孩子永遠是第一名,父母是第一名的父母嗎?在公司裡在社會上自己都是第一名嗎?不認可孩子的努力,只看到孩子的不足,孩子在努力的同時得不到一絲鼓勵與讚賞。


片段5

玩遊戲,一個人玩是沒什麼意思的,玩個遊戲不求別的,就為了裝逼。
說白了我就是想刷存在感,我爸說我驕傲,真是可笑,我一直很自卑,個子矮,穿的衣服不好,聽他們說的事,我一件都沒聽過。反正我越來越自閉,心裡越來越。。。說不出來的感覺。反正我覺得我自己很不好,除了成績。


解讀:從來沒有孩子的內心對話,孩子的內心越來越封閉,總被貶低的孩子內心多自卑

很多孩子玩遊戲,並不是從中得到什麼快感,更多的因為父母的從來不陪伴,記得有個帖子留言說,如果有父母陪伴,我才不願意玩那些無聊的遊戲呢。

當孩子越來越自卑,封閉時,成績好又如何?


有一部電影裡說,這個世界,父母一生都在等著孩子說謝謝,孩子一生都在等著父母說抱歉,這中間到底錯在哪?


我是jason媽咪有辦法,第20期優質問答答主,喜詩詞,愛旅遊,做靈魂有香氣媽咪。
原創不易,碼字不易,馬上關注,真誠分享自家經驗。

jason媽咪有辦法


大家給了很多語言暴力領域的回答。我不重複,都是對的。補充以下,影響

面面,最終都是傷自尊!


1. 你很忙,當寶寶呼喚你的時候,顧不上寶寶。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家長比較忙,或者自己正沉浸在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無意的忽視寶寶的呼喚,有的乾脆就是對寶寶不耐煩,故意裝作不存在。

不良後果:寶寶受到忽視,會採用黏人,淘氣和破壞性行為吸引家長的注意,或者放棄獲得父母的關注,親子關係走向疏遠。

秘笈:當你很忙,或者已經不耐煩的時候,寶寶呼喚你,也請你做出及時響應,哪怕是這樣回應:爸爸/媽媽現在有點忙,稍後來陪你,好嗎?爸爸/媽媽有點手頭的急事,稍微等我一下,可以嗎?

2. 你正在生寶寶的氣的時候,寶寶呼喚你的時候,你不想理他,想給他點顏色看看。

這種情況多半發生在寶寶淘氣,犯錯後,爸爸媽媽怒氣未消的時候,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選擇故意拒絕應答寶寶,以示懲罰。

不良後果:寶寶可能意識不到爸爸媽媽冷淡的原因跟自己的錯誤行為有關,無法有效反思自己的錯誤,但是由於父母的冷漠行為產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影響親子關係。

秘笈:看著寶寶的安靜,平靜的對寶寶說,因為你剛才的錯誤,我很生氣,需要自己冷靜一會兒。

3.當你因為婚姻矛盾和工作困難心情沮喪時,帶著自己的冷漠情緒與寶寶相處,對於寶寶提出的建議響應不熱情或者乾脆拒絕。

不良後果:寶寶無從瞭解你消極情緒背後的原因,他們會歸結於自己的原因,或者父母不愛自己,從而缺乏自信,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和內疚的感覺,影響寶寶的身心健康。

秘笈:

忘記其他與寶寶無關的不良情緒,珍惜與寶寶相處的美好時光,全情投入到與寶寶的活動中,表現出興趣和熱情,並且及時讚揚寶寶的奇思妙想。

4.表面與寶寶玩耍,陪伴寶寶,其實心猿意馬,心不在焉

不良影響:寶寶會模仿這種心猿意馬的做事方式,導致專注力下降,影響學習,並且會模仿這種與人相處的行為模式,從而形成不良的社交習慣,長大後會用這種模式對待自己的寶寶和家人。

秘笈:要麼不陪寶寶,如果陪伴就一定要高質量的,全身心的陪伴。如果確實暫時不能陪伴寶寶,那麼就告訴寶寶現在有點事情,稍後來陪他。


育兒賈說之Jack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中這樣寫到: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渴望欣賞。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如果你想毀掉一個孩子,你就去貶低他,讓他失去自信,失去自尊。


以下7種行為是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我們一定要去避免:


1、總是批評,很少鼓勵。讓孩子覺得在爸爸媽媽眼裡他什麼都不行,什麼都做不好。他很笨,他很懶,他很粗心,他很馬虎,他很拖拉,他學習成績不好,他寫字不好,他膽子小,他很調皮,他讓家人很煩……

2、經常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你看人家某某,怎麼怎麼樣,你看看你自己怎麼怎麼樣。經常把這類話常掛在嘴邊,所有的比較都是有害的,這類的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

3、把自己塑造成為孩子犧牲者的形象,讓孩子產生負罪感。但凡遇到點事情,但凡遇到點不順,就抱怨孩子,就告訴孩子如果不是他,你就不用這麼辛苦,如果不是他你就不用這麼操心,如果不是他你應該會比現在更好,如果不是他……


4、總是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說話,而且聲音大。有時候還口不擇言,再來點貶義詞,冷嘲諷。

5、由你來決定孩子的一切,不給他獨立自主的機會和權利。還密切的關注他的一言一行,包括偷看他的日記,查看他的手機等

6、當眾出孩子的醜。當著外人的面,批評他,教育他,責罵他,批評他,懲罰他,讓他無地自容。當著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說他的糗事兒,反覆的說。公眾出醜,是最傷自尊的。

身為父母,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自尊和自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如果失去了這個基礎,孩子根本無法健康的成長。


小晗晗愛閱讀


我們來看一下自尊的三大支柱:自愛、自信和自我觀。

一、自愛:自愛取決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受到的愛和滋養。所以如果一個人特別缺乏愛,他在小的時候被虐待,被欺負,或者被語言暴力不斷的打擊,他的自尊水平會降低的原因就是因為自愛的層面沒有構建起來。一個人在小時候如果缺乏愛的狀態,會導致一系列的人格障礙,原因是他認為我不值得被愛,所以它會出現多疑和攻擊性強的表現。第一根支柱,如果自愛的支柱產生了動搖的話,會對自尊的建構產生問題。

二、自信:自信的合理定義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場合採取恰當的行動,就是自信。自信還有一個可以看出來的地方,就是你看一個人對於失敗的反應,對於失敗的看法,會反映出一個人的自信程度,一個真正自信的人是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的。

三、自我觀:自我觀就是對自己的優缺點的合理評價。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會使得別人迷惑。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會覺得這個人一會兒特別自大,一會特別自信,一會又特別卑微,一會又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她對自己的評價是飄忽不定起伏的,他的自我觀沒有建立起來。很大的原因是來自於小時候父母的期望!就是有大量的父母是把自己人生沒有實現的夢想都寄託在孩子身上,這個毋庸諱言,大部分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而這個寄託了大量父母期望的孩子,在評價自己的時候,就經常會出現飄忽不定,原因就是有的地方你表現得好,會得到來自父母特別多的肯定,有的地方失望了,父母就會給你特別多的這個打擊,所以父母對他的評價也是變化,陰晴不定,他自己也會這樣。


在這三個支柱的建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滋養來自兩個東西:

第一個是感覺到被愛,第二個是感覺到自己有能力。

那到底給孩子們營造一個什麼樣的氛圍,對他們的自尊是有幫助的呢?。

那麼給家長的一些建議是,同時也是我們能夠做到的。

第一件事:是如果孩子跟你講他的懷疑和抱怨的時候,我們要認真傾聽,認真傾聽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然後不要急於安慰和轉移話題。

你比如說有的家長一聽孩子抱怨說唉沒關係,你這個是不要緊的,我告訴你你你很棒,媽媽一直都很相信你。這種話說完以後孩子就沒話說了。因為你你把我堵死了,對吧?你都說相信我了,而且又又說我很棒,你讓我怎麼去表達我的痛苦,所以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會覺得跟父母沒法溝通,就是因為父母總是不讓孩子好好說話,傾聽意味著讓對方多說,多提問而不是多給他建議。

所以第二個是不要急於安慰,也不要轉移話題。

然後第三個是不要急於插手,說那我幫你做。

第四個就是如果你童年的時候不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體系的話,以後也沒機會做了。因為他只有在童年的時候願意跟你說。童年的時候如果跟你說有幫助,他到了青春期才有可能跟你說一點點。但是如果童年的時候跟你說了就沒用,就被你頂回去了,就被你這個用各種各樣的手法摁住了。他以後也不會理你。所以這件事童年不做以後就沒機會。

我們經常講無條件的愛,愛就應該是無條件的。但是僅僅靠無條件的愛,是沒法幫助孩子去建立真正的自信,他只能夠找到安全感,但他沒有找到價值感。價值感是來自於他能力的提升,對嗎?而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教育是有條件的。就是教育是你得把這事做好,媽媽給你打對勾,對吧?你得把這個事做好了,這個事才算是你真的學會了。

這就是條件,但是愛和這個是兩回事兒,就是無論你做還是做好還是做不好,你學會學不會,媽媽愛你,這件事不會變!所以你要

用無條件的愛加上有條件的教育手法,才能夠讓孩子既能夠找到歸屬感,同時又能夠找到安全感。這就是我們對孩子自尊建立過程當中家長的一些建議。


榜樣媽媽成長學


為人父母,雖然很愛自己的孩子,但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或多或少的傷害到孩子,一是方法問題,二是情緒問題。那什麼行為才是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呢?我認為以下行為最傷孩子自尊心:

一、當眾批評孩子。

有些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教起孩子來不分場合。在大庭廣眾下教育孩子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還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二、老把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

老是把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這點真是極令孩子反感的,不要總看到別人優點,而忽略自己孩子的努力,自己孩子才是最需要鼓勵支持的。


三、打罵孩子。

打罵孩子是最容易令孩子記恨的,別說“打罵是因為愛你”,這樣愛的方式相信沒孩子會喜歡。

多少孩子長大後依然忘不了父母對自己的打罵,可想而知這種打罵的傷害有多大。


四、笑孩子的缺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孩子也一樣。最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發揚優點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但如果方式不當,不但幫不了孩子,反而會傷害到孩子。

五、不保護孩子的隱私。

父母應該保護孩子的隱私,保護孩子的隱私就是保護好孩子。但有時卻會看到有些父母把孩子的隱私當笑話一樣說出來,引起孩子的不安。

六、不尊重孩子。

不尊重孩子是最傷害孩子的。孩子是一樣獨立的個體,想孩子尊重自己,不妨也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愛好,尊重孩子的思想。


十安育兒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自尊心也開始萌芽,這時父母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隨意傷害他,只有這樣,寶寶才會在自尊不斷產生自信,積極地面對生活,父母哪些行為傷害寶寶的自尊心呢?

一、不使用負面語言

一些家長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經常對寶寶說一些負面的話,甚至把負面的語言當成一種習慣,比方說“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不這麼不聽話”,殊不知這些話看似在教導孩子,實際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傷害了寶寶的自尊心。

二、不尊重寶寶的隱私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有自己的隱私,父母要幫助孩子保護好他們的小秘密,否則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比如孩子尿床是孩子的隱私,父母親不能在外人面前說起。

三、不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

有些父母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教育孩子,他們認為這樣會讓孩子更長記性,其實這樣的教育方法,只會對寶寶的自尊心造成傷害,讓孩子覺得我比別人差,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

我是侯媽,多平臺簽約作者,歡迎你能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教育內容,培養優秀孩子。


侯媽家庭教育


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不需要顧及他們的自尊心,其實他們的自尊心有時候比我們大人都要強,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去用心呵護。

作為一個媽媽,我也一直在摸索學習孩子的教育,我認為家長的以下行為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1、否定孩子的成績,對孩子不信任。

孩子有時候取得了成績或者某方面的提高,是非常渴望孩子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表揚的,如果父母忽視對孩子的鼓勵或者反而否定孩子,懷疑孩子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父母的不認可和不信任是非常傷害孩子自尊心的。父母對孩子的進步要及時的給予鼓勵和讚許,孩子才會更加自信,學習也會更主動。

2、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一直是孩子們的夢魘,孩子特別不喜歡爸爸媽媽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尤其是說“你看看誰誰多好,不讓父母操心,誰誰學習好,誰誰聽話,拿獎了什麼的。”這樣的比較是非常打擊孩子自信心的,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個性不同,沒有什麼可比性,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只要他努力了,就是最棒的。

3、當眾教育孩子。

家長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責罰孩子,說孩子的缺點,這些都會讓孩子覺得很沒面子,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家長一定不要在有外人的時候說孩子的不是,有問題一定單獨和孩子溝通,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了父母的尊重,父母講的道理他也會聽得更認真,教育效果會更好一些。

4、不和孩子商量,強迫孩子做某些事情,不尊重孩子的意願。

比如報興趣班,或者報比賽,要先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如果不同意不要強迫他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迫不僅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且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和疏遠心理。

關於孩子的事情不要隨便就替孩子做決定,要和孩子商量商量,家長把孩子當成平等的個體去尊重,孩子也會格外的尊重父母。

5、隨隨便便就打罵孩子。

不尊重孩子,無論大錯小錯,不瞭解下孩子的感受和原委,伸手就打,張口就罵,對孩子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孩子會因此變得膽小,自卑,不自信。家長要先弄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並幫助他改正,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去尊重,而不是當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任憑自己的意願處置。

6、翻孩子的東西,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

這種侵犯孩子隱私的行為,也是非常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孩子不想給你看,是因為他覺得還沒想好要不要給父母看,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家長不應該認為孩子在自己面前就應該沒有秘密,孩子小的時候還可以,但是等他大一些,知道害羞和自尊心強的時候,他會有一些只屬於自己的秘密,家長不要過於關注,反而給孩子製造壓力,尤其不要翻孩子的東西、日記之類的,如果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關心,孩子會主動和家長分享一些他的小秘密的。

平時多和孩子交流,聊一聊彼此的工作和學習,把孩子當成朋友一樣對待,在輕鬆的談話中可以穿插一些安全問題,傾聽孩子的心聲,像朋友一樣幫孩子解決問題,內心中要把自己也當成一個孩子去喝孩子相處,孩子自然什麼都願意告訴你。

總之,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起碼的尊嚴,家長不要總是以老子自居,有事情多和孩子溝通,給孩子一些自由和尊嚴,對孩子多包容多理解,才能建立平等良好的親子關係。


玥靈兒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平時無心的言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但往往這種長期性無心的舉動最為要害。比如父母會因孩子做錯點事去大聲說話,但父母本身是沒有察覺他們說話的大聲,而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說話大聲並帶著生氣,孩子會害怕。


以下這些行為是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們要去避免:


經常性不陪伴孩子

有些父母由於工作或自身緣故,基本不管孩子,陪伴在孩子身邊少。小時候孩子一哭鬧,就拿平板電腦或手機來替代自己的陪伴。等孩子一旦做錯事,就大發雷霆。孩子最渴望就是得到父母的愛,如果父母不理會他,他會總杞人憂天,為什麼爸媽不愛我了。


對孩子說話大聲

很多父母動不動對孩子大聲說話,孩子作業做不好,大聲說這道題這麼容易還不會;孩子不小心打破東西,大聲說你怎麼老是打破東西。對孩子說話大聲,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噩夢。我們要心平氣和跟孩子溝通,可以嚴厲但不能大聲訓斥。


拿孩子跟別人家對比

親朋好友之間問候,難免會聊得同齡孩子的成績。有些人經常動不動就把自家孩子的成績好、榮譽多和興趣優說出來,隨便還帶一句你家孩子怎麼樣。這造成父母一旦對孩子成績不滿意,就說你看看王阿姨的孩子拿了多少分,看看你自己。


一貫主張替孩子做決定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小不懂事,小到衣服款式,大到轉校選工作,一一替孩子拿主意,孩子就算不願意也要願意。其實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迫切希望父母跟他們商量。即使父母開始拿定注意,也要問問孩子的想法,並權衡彼此的利弊告訴孩子。


當眾批評孩子

孩子跟大人一樣也是好面子,不管孩子做沒做錯事,父母都不應該當著別人家的前面批評孩子。大家有沒發現,當眾批評孩子,孩子會越賭氣,甚至反抗不認錯。孩子可以批評,我們可以在家關門後,讓孩子反思行為,跟孩子說哪些不好,並做錯懲罰。


孩子對父母的一切行為都極為敏感,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波動。帶孩子是一門辛苦事,也是一門技術活。但我們看到孩子成長了,我們會很開心。所以我們尊重孩子,包容孩子,體諒孩子,做到多溝通,多陪伴,多理解,就自然不會輕易的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卡拉丘養娃研究所,專注0-12歲孩子的育兒知識,與萬千爸媽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