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在“高廣深”上下功夫 提高瀘州對外開放“含金量”

瀘州作為四川南向發展的橋頭堡,在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高地?如何在開放高度、廣度、深度上進行拓展?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共瀘州市委黨校經濟學副教授陳出新。

記者:瀘州港成功獲批列入國家口岸發展“十三五”規劃,在您看來,瀘州如何做好水運口岸經濟+對外通道,開啟對外開放新格局?

陳出新:口岸是對外開放、尤其是外向型經濟的重要平臺,瀘州港被列入國家口岸發展“十三五”規劃,對瀘州來說是發展的新機遇。與此同時,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的建設,加快打造瀘州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以川南臨港片區爭創綜合保稅區、國家開放口岸和長江航道Ⅲ升Ⅱ整治為突破口,進一步強化瀘州港和長江黃金水道對外開放功能,推動臨港產業、港口經濟發展壯大,著力提升沿江沿海協同層次和水平。

口岸僅僅是平臺,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才是瀘州需要迫切解決的。渝昆高鐵、瀘遵高鐵等建設,瀘州必須要抓緊實施。同時,瀘州到欽州、河口、瑞麗等出海通道,需要打通最快捷的貨運鐵路。

港口產業的發展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越來越高,利用港口區位優勢,在港口周邊地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現代物流,已成瀘州發展經濟的重要方式。港口正在由傳統的裝卸、轉運業務向包裝、加工、倉儲、配送、保稅、金融、貿易等高附加值綜合物流功能延伸和發展。通過口岸與對外通道的建設,瀘州有更多的機會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分工和城市深度發展、深度融合,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記者:在您看來,正在建設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的瀘州,如何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陳出新:要充分發揮川南臨港片區和瀘州港的平臺優勢和制度優勢,立足“南向開放門戶、內陸開放高地”定位,加強對接重慶,分享制度紅利;樹立更加開明開放意識,把瀘州港作為雲南、貴州的港口,也作為成都的港口,扮演好“瀘州港是成都邁向國家中心城市一隻腳”的角色。

當前,瀘州全面落實試驗任務,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就要制度創新。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探索多式聯運“一票制”,促進貿易便利化。推進跨境融資、航運金融等領域改革,積極發展金融新業態,促進金融國際化。實施“審管分離”“管執分離”,完善事中事後綜合監管平臺,促進監管法治化。在區域合作上,推進“自貿紅利·區域共享”,服務川南經濟區一體發展,推進區域互聯互通。

記者:作為內陸城市,瀘州如何在開放高度、廣度、深度上進行拓展?

陳出新:在高度、廣度、深度上拓展和做文章,瀘州大有作為。通過提高開放層次,完善開放平臺,推動形成鐵、水、空、公完備的口岸開放體系和多式聯運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臨江產業、臨空產業、通道經濟和旅遊經濟;在“廣”上下功夫,瀘州統籌好產業規劃、發展佈局、物流配套和政策協調;在“深”上花力氣,通過提高開放水平和效率,加快由簡單加工向研發與貿易轉變、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提高瀘州對外開放“含金量”。

在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中,要加快培育新型服務貿易,就必須積極轉換髮展動力,做好“引進來”“走出去”的關鍵。推動全方位開放,完善體制機制,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新環境,吸引更多企業落戶,加快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對外開放新格局。

記者:您覺得,瀘州發展外向型的企業,要有哪些戰略思考?

陳出新:更大的開放格局,就需要有“因勢而變”的發展戰略,即善於隨大勢不斷轉型。瀘州的企業,以更開放、更主動的思維向全世界推介自己,才能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尤其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中,要國際化的思維,除了製造出物美價廉商品,還需要巧妙地營銷。在銷售渠道策略選擇上,也要注重國際化,推進企業國際化進程,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川江都市報記者 周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