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茶文化 | 茶商-徽州最早形成的商幫

  中國茶業約在秦統一前後興起於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清・顧炎武《舊知錄》)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茶業漸次向東南傳播。秦漢之交,茶的飲用己從巴蜀傳到了湘、粵、贛、蘇、皖等省。

  漢代,江南一帶種茶已十分普遍,“漢王至江蘇宜興茗嶺課童藝茶';漢朝名士葛立曾在天台山設“植茶之圃”。”(於公介《中國的茶》)三國二晉時期,長江流域和華中地區在茶的傳播中已取代巴蜀的優勢地位。

茶文化 | 茶商-徽州最早形成的商幫

  公元222年,孫權稱帝,建都建業(今南京),佔據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南及福建、兩廣、越南中北部。吳國末帝孫皓以茶代酒的故事千古流傳,與之相響應的是民間貢茶生產:“開山作圃棘為樊,為愛東吳上貢珍。異品移來千里種,粒芽肥長萬株春。雀含脆舌英華嫩,龍貼纖鱗雨露新。採摘不知歸去後,夜深烹雪屬何人。”詩的題目叫《老圃仙茶》,作者是張理,作為樂邑投田八景詩之一,被收載在《張氏統宗世譜》中,世譜現存歙縣漳潭村委會。

  作為千里之遙移種的異品茶樹,在明代建文年間(1399--1402年)還存活:“歙西西棠塢有滇茶一株,枝飫霜雪,巨幹匏枵如青銅,花時行人矚目,爛若霞綺”(道光《徽州府志・拾遺》)。滇茶即雲南茶,雲南是茶樹的原產地。雲南為源,徽州是流,徽州產茶不退於漢末三國。

茶文化 | 茶商-徽州最早形成的商幫

  唐代中期,徽州不僅盛產茶葉,而且是全國聞名的茶葉貿易集散地之一。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浮樑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萬貫。”每馱約一百斤,即為七百萬擔。浮樑縣原屬饒州,唐永泰二年(766年),析浮樑縣南部和影縣赤山鎮置祁門縣,屬歙州。浮樑憑鄱陽湖水路優勢成為歙州、饒州及附近產茶州縣的茶葉貿易集散地。

  貞元(785-一804年)時期,全國茶稅每年不過40萬。長慶元年(821年),鹽鐵使王播奏請大增茶稅“率為百錢增五十”,使全國茶稅至少達到60萬貫。

  而元和(806-820年)中,浮樑一地年徵稅達15萬貫,可見茶貨之多,貿易之旺。歙州茶葉通過祁門江,源源不斷地運到浮樑交易,然後運銷北方各省,形成了勢力強勁的茶葉商幫。“邑之編戶籍五千四百餘戶,邑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士。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繇是給衣食,供賦役,悉恃此。

茶文化 | 茶商-徽州最早形成的商幫

  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成議,逾於諸方,每年二三月,齎銀緡繒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跡而至。”(唐成通三年張途《祁門縣新修江溪記》)

  “歙州、婺州、祁門、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雜木葉,自梁、宋、幽、並間,人人皆尚之,賦稅所入,商賈所齎,數千裡不絕於道路。其所出之含膏,亦在顧渚之亞列。”(唐・楊華《膳夫經手錄》)

  梁為今陝西韓城至河南開封;宋為今河南西部及山東、江蘇、安徽毗鄰間;幽為今北京及附近地區;並即幷州為今山西陽曲以南、文水以北汾水中游地區。

  現存徽州最早的地方誌書宋・羅願著《新安志・民俗》記載:“祁門水入於鄱,民以茗、漆、紙、木行江西,仰其米自給。”宋・洪邁著《夷堅志》披露了徽州茶商朱元之遭遇:“朱元者徽州人,蔡京改茶法,元為茶商,坐私販抵罪。”蔡京改茶法,實行茶引法,茶商向榷貨務交納金錢或帛物,領取相當數量的憑證一一茶引,然後憑茶引購銷茶葉。茶引由戶部印製,頒發給地方政府,而由地方政府向茶商納銀給引。政府對茶引有嚴厲的管理措施。

茶文化 | 茶商-徽州最早形成的商幫

  1993年,歙縣王村發現兩道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茶引,南京戶部印製。茶引正反兩面都印有文字,諸如“納訖官課銅錢壹千文,請買茶引一道照茶一百後前去發賣。並給茶引付本人收執,照茶依例通行,茶引與茶一百斤同行”“諸人犯私茶與私鹽同罪,買無引茶者同私茶罪”、“偽造私茶引者處死,籍沒當房房家產,告訐人賞銀二十兩”等。納錢1000文可買茶引一道,販賣茶葉100斤,引、茶同行,沿途有批驗茶引所查驗並加蓋關防印放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