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我國有垂直起降戰機嗎?

新生139241706


垂直起降戰鬥機算是一個最近在軍迷中很火的討論對象,但是說到底,垂直起降戰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先不說蘇聯雅克38以及雅克141這兩個稍微有些冷門的戰機,英國在馬島海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鷂式戰鬥機以及美國現在最新的F35B戰鬥機都是垂直起降戰鬥機,那麼中國有沒有類似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呢?

垂直起降戰鬥機,英文縮寫為STOVL,這種戰鬥機的好處就是能在狹小地區起降,大大降低了傳統飛機對於機場的依賴性,而在經過一定改裝之後,這樣的飛機也可以在航母、兩棲攻擊艦這樣稍大的艦艇上起降。短距離起降能力其實是非常受到各國重視的,甚至在F22猛禽的研發初期,對於其短距離起降能力的要求甚至派在她現在引以為傲的態勢感知能力之前。而原因何在呢?未來戰爭中,空軍的作用是無可代替的,而消滅敵方空中力量最為高效省事的做法就是將其殲滅在地面上,所以機場,會在戰爭中受到重點照顧,那麼短距離起降能力可以使飛機對於跑道的要求大大降低,顯著提升反應速度,所以受到一些國家的青睞。

中國對於STOVL戰機的關注很早就開始了,早在60年代初,中國就有在殲6上安裝4個升力風扇使其可以能夠垂直起降的方案構想,而像這樣的項目專題如果單單從時間來看,甚至比美國都早。但是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個方案最終只停留在構想階段。而從實際使用價值來說,不管是鷂式還是蘇聯弄出來的雅克38/141系列,其性能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的,不管是巡航速度還是所能攜帶的機載設備、武器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所以中國也不需要類似鷂式這樣的戰機,而唯一的例外是美國的F35B。

F35B的出現使得STOVL戰機能夠登堂入室,成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高性能短垂戰機,這也才是中國未來STOVL戰機的發展方向。


雙馬尾班長


隨著航空工業的發展,戰術的需要,研製垂直起降飛機的呼聲,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不絕於耳。垂直起降飛機優勢在於,不需要常規跑道,對機場或跑道要求低,可在戰場前沿或攻擊艦上佈署,性能優於直升機。

目前世界範圍內,成功研製並服役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包括英國“鷂”式、美國AV-8B(以英國鷂式為基礎研發)/F-35B、蘇聯雅克-38/雅克-141。

英國“鷂”式,1969年服役,是世界範圍內,第一款實用型,改型最多,使用最廣的垂直起降戰鬥機。並於英阿馬島海戰時投入實戰,戰果輝煌(19:0、23:0兩種說法)。

美國AV-8B,源自英國“鷂”式,英美合作研發,1983年入役美國海軍。

美國F-35B,短距垂直起降飛機,是目前服役性能最好的垂直起降機型,也是首款隱形垂直起降機型。

蘇聯雅克-38,1963年首飛,1976年服役,是一款艦載垂直起降戰鬥機,配套基輔級航空母艦。設計並不成功,2000公斤的載彈量,100公里的作戰半徑,被稱為“桅杆保衛者”。

蘇聯雅克-141,設計定型1987年,未服役。

而中國在上世紀60年代,基於核戰的壓力,同樣對垂直起降戰鬥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968年開始關注這一課題,並在殲-6的基礎上進行預研設計方案-四號任務。

基於當時的科技實力,最終該方案流產,對於現在的中國海軍來說,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還是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看到新的四號任務結出碩果。


河東三叔


目前沒有,曾經倒是發展過,上世紀60年代,英國發展出了著名的”鷂式“垂直起降戰機,蘇聯也研製出了雅克38垂直起降戰機,那陣子世界上都掀起了研製垂直起降戰機的熱潮,基於其無需跑道即可起飛降落的優勢,我國也進行了研製。

1968年7月11日,空軍向軍委辦事組和國防科委上報了《關於三五期間我國飛機發展問題的建議的幾點意見》。其中就明確提出要儘快解決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的問題。隨後,空軍下達了短距起落戰鬥機的研製課題。

大家可以看出,這個垂直起降飛機的設計方案,是在殲-6的基礎上,加裝四臺升力風扇,以進行垂直起降,但顯然,這四個外掛的升力風扇不但對飛機的操縱性能帶來巨大不利影響,起飛後也成為死重,大大減少了戰機武器的搭載能力,該項目其實遠遠超越了我國當時具備的技術水平和能力,被列為重點研製型號的“四號任務”,由於受技術、材料、部附件及發動機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研製進度非常緩慢,於1972年被迫下馬。

進入新世紀,美國研製了全新的垂直起降戰機F-35B,它可以搭載在兩棲攻擊艦上,新技術使它不再像前輩AV-8B那麼短腿,高新的航電系統,全新的武器,也賦予了其強大的打擊能力。

而我國航空科技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再像上世紀60年代那樣捉襟見肘,據報道,我國已經開始了垂直起降飛機的技術預研,如果有需要,我想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即可研製出現代化隱身的垂直起降戰機。(N)


聯合防務


沒有。

網絡上曾流傳的所謂“殲-18”戰鬥機

雖然在2011年網絡上曾就所謂“殲-18”垂直起降戰鬥機相關消息引起廣泛討論,但由於消息來源可信度無法確定,這型戰鬥機的真實性其實相當存疑。若是說我國是否進行過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研究及討論,那答案是肯定的,畢竟這種武器裝備早在上世紀50年代各國就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研究,如英國的Short SC.1技術驗證機,其在1957年4月2日就進行了首飛,到1971年退役,可以說是為垂直起降技術進行了相當多的技術積累。

F-35B型戰鬥機

另外,垂直起降戰鬥機雖在起降空間上擁有絕對優勢,但其在採用垂直起降技術後,對其它方面也影響十分嚴重。以美軍F-35系列戰鬥機為例,其垂直起降的B型體積和A型相似,但為垂直起降技術卻犧牲了相當於A型1/3的燃料空間,其內油作戰半徑僅有935公里(A型為1239公);另在空重上B型較A型則多出約1.5噸,最大起飛重量減少約4噸。

“美國”號兩棲攻擊艦

當然,由於F-35B型戰鬥機較之前的“鷂”式戰鬥機綜合性能提升明顯,且屬於第五代戰鬥機,在和當前以四代機為主的艦載機對抗過程中,擁有絕對的“隱身”優勢,因此,F-35B型戰鬥機也成為無力承擔彈射器航母國家的艦載機首選。不過,對真正以航母為核心的海軍而言,F-35B顯然是無法滿足使用的,其在美軍中也主要是和兩棲攻擊艦搭配使用,為海軍陸戰隊使用。


鼎盛成寧


有這個計劃,而且正在研製當中,在不遠的將來會隨著075兩棲攻擊艦的出現一起出現的。

圖為我國早起利用殲6平臺改造垂直起降戰鬥機的一個方案,具體計劃和方案詳細都制定出來了,模型也出來了,不過最後沒有實施。


垂直起降戰鬥機並不是只有垂直起降一種模式,他還可以採用短距離滑跑起飛和滑跑降落的方式,這樣他就可以多攜帶一些燃油和武器,擴大載重和作戰半徑,畢竟純粹的垂直拔起來油耗太大。垂直起降戰鬥機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科技,在上個世紀就同時出現了4種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比如德國沒有結果的型號,英國的海鷂,蘇聯的雅克38和雅克41等。

圖為我國媒體制作的殲18設想圖。


我國也大量開過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研發計劃,過去利用老舊的殲6搞過一個方案,後來沒有實施,類似於蘇聯早期的雅克36,雅克36一開始也是機頭進氣,還在機頭部分伸出去一根長長的排氣管,用來平衡機頭的重量。後來我國還搞過一個殲18戰鬥機項目,不過後來沒有了音訊,可能是得等到兩棲攻擊艦先服役,有了載機平臺才造出來搞測試吧。但是不論如何,我國是有過論證和研究的,就差付諸實施了。殲18可就先進許多了,他可以看做是我國的F35B,屬於第五代隱身戰鬥機,作戰能力和過去的垂直起降戰鬥機不可同日而語了。


圖為殲18戰鬥機想像圖。


海鷂戰鬥機已經退役,其他世界各國的海鷂戰鬥機逐漸就要面臨無法維修和零件短缺,也需要退役了,俄羅斯的雅克38和雅克41早就荒廢了,今後世界各國唯一能夠買到的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怕是隻有F35B了,這種經典的,誕生於冷戰特殊時期的機種面臨著絕跡的危險,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載重和作戰半徑比普通戰機小太多,而且他們的研發難度和價格偏高。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這種戰鬥機只要還有需求,就一定還會有人研發,絕不止美國一家,所以需求、資金、技術,只要全部滿足,就能產生結果,世界的眼睛都在看著東方,因為我們有需求,我們有技術,我們更有資金。

海鷂戰鬥機已經退役了。


所以我們一定能夠研發出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只需要拭目以待。


海事先鋒


答案:沒有。但也傳說已久,最出名的兩次,2008年某論壇一篇貼子寫得有鼻子有眼;2016外媒傳過來的消息,殲-18“大紅鷹”在內蒙試飛。傳言就是傳言,傳言如飛而逝,絕不留下任何影蹤,希望大家皆不要為傳言所誤。對垂直起降戰鬥機感興趣,大多開始於1995年看過的一場美國電影——《真實的謊言》,鷂式飛機的表現讓人驚歎不已,我國也有一架,現在停放於北航博物館內,據查只能當作收藏品。這種飛機好是好,可以靈活部署,隨時隨地給前線提供戰術支援,用於航母,載機數量自當有明顯增加,飛行能力嘆為天人,甚至可以倒飛,有助於躲避導彈攻擊。但,缺點也是甚為顯著,油耗太高成為小短腿,前蘇聯雅克-38載彈1噸作戰半徑只有240千米,有稱甲板保衛者,幹不了什麼事,F-35B好點,載彈4噸作戰半徑876千米,但自從出世多病多愁,難於維護,至今不能有效解決,垂直起降飛機都存在這毛病,一個不小心就要出事,低維護性成為一大弊病。事故率高峰,有名“寡婦製造者”,美國AV-8B摔掉了三大分之一,印度鷂式摔到肝顫心慌,57架飛機現在只有十來架在役。中國以前努力過,也曾有引進的想法,最終都不了了之。

◆以前有過努力。“三五”期間曾有計劃,1969年也曾成為重點工程,有稱“四號任務”,由於技術不成熟,1971年下馬。中西關係好過一陣子,軍方有過引進英國“鷂”式的想法,因索價太貴,最終放棄。當時的“鷂”,在馬島戰爭中大出風頭,擊落了阿根廷戰機21架,自己無一損失。成為“好”東西,自然不便宜。美國引進後也是深度改進,事故率才稍稍下降,可見,中國不引進也是對的。

◆一則新聞背後。時間來到2015,航空報一則消息傳來,使軍迷們興奮不已,消息說,成發與中航發動機研究院有個短垂項目加工合作簽約儀式,加上尹卓將軍在央視公開的表示,中國兩棲攻擊艦噸位是日本出雲的1.5倍,所以垂直起降戰機鬧熱一時。可是,中國縱然研發這東西,在經驗技術上欠帳太多,不會三年兩年就能成功,這事得極須耐心。

◆垂直起降新生。也許我們能找到另外的路,無人機最近這些年發展向好,珠海航展多所展示,成飛vd200、中航安慶YY-1、中航工業直升機所之“藍鯨”,讓軍迷眼前一亮,不錯呀,沒準這也是一條路。以色列有頭“騾子”,美國傾轉旋翼機發展了多年,之有“魚鷹”、“勇士”,大有替代“黑鷹”之勢,身量不小,可以幹更多事,比如反潛、預警等。


魂舞大漠


我國現階段是沒有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

截至目前,世界上僅有四款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分別是英國的鷂式戰機、美國F35B、蘇聯的雅克38和雅克141,如今只有F35B屬於新式的垂直短距起降戰機,而其他的幾款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中,鷂式戰機和雅克38都過於老舊,在如今難以適用。雅克141則由於生不逢時,沒有投入生產和服役使用。

而垂直短距起降戰機這種戰機由於研發難度高,同時由於應用範圍小、作戰性能不如常規固定翼戰機,所以很多國家並沒有發展這種戰機。而像中國,由於現實需要的原因,短時間內並不會研發垂直短距起降戰機。

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主要適用於裝備輕型航母、兩棲攻擊艦,以及在起降條件較差的機場使用,因此適用範圍很小。而對於中國空軍來說,現役的大量殲10、殲11、殲16以及殲20等戰機已經足夠使用了,並不需要垂直短距起降戰機。而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其需要的是大中型航空母艦,而這種級別的航母使用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簡直就是浪費。至於兩棲攻擊艦,其搭載有武裝直升機等用於攻擊就已經足夠,爭奪制空權等任務完全可以交給海軍艦載航空兵或者空軍負責,因此對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需求不大。


用戶5770541302


就目前來看,中國還沒有垂直起降功能的戰鬥機,早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中國空軍就提出了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需求,並且也考慮了仿製類似於英國的“鷂”式的國產垂直起降戰鬥的方案,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得而終。而且如果中國軍隊需要研製設計垂直起降的戰鬥機,那相關配套的兩棲攻擊艦的建造也是會有一定消息在網上傳開的,目前還未收到相關的消息。

早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軍事強國紛紛研製了一種新型的航空起降方式與技術,垂直起降戰鬥機,垂直起降的戰鬥機的優勢也非常明顯,這樣的戰鬥機不需要跑道,不用滑跑就可以起飛和著陸,對跑道條件要求極低,能在前沿和攻擊艦上部署,而且速度和機動性大大超過直升機。

全世界比較有名且在其軍中服役的,目前主要有英國的“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這款垂直戰鬥機可以說是實用型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鼻祖,該機是單座單發戰鬥機,在其機身周圍安裝了特意設計的4個可旋轉0°-98.5°的噴氣口,提供垂直起落,過渡飛行和常規飛行所需的動升力和推力,機翼翼尖,尾部和頭部有噴氣反作用噴嘴,用於控制飛機的姿態和改善失速性能。“鷂”式戰鬥機具有非常好的中低空加速性,空中機動靈活,在戰時戰機可分散配置,可隨同戰線迅速轉移等特點,雖然是垂直結構的戰鬥機,“鷂”式質量也不重,最大起飛重量在其14061千克,最高時速1085公里,作戰半徑1100公里,可攜帶導彈、炸彈、火箭和機炮等多種武器。該機還是美國還未裝備自行研製F-35B戰鬥機之前的,標配戰鬥機,伴隨著美國海軍陸戰隊久經沙場。

還有前蘇聯這個軍事強國,也由雅科夫列夫實驗設計局研製設計了兩款垂直戰鬥機,雅克-38和雅克-41,但這款垂直戰鬥機,也因為其蘇聯海軍的要求指標定的過於太高,加之當時蘇聯的航空業對於戰鬥機垂直技術掌握的並不牢靠,水平也不高儲備技術也很少,導致了兩款戰鬥機研製完成後,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陷與問題,也使得這兩款垂直戰鬥機不是早早退役,就是因其蘇聯解體而徹底夭折。

還有就是美國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設計的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五代全隱身化的垂直起降戰鬥機,F-35B型。該機型擁有比三代機更優越的機動性,和隱身能力。其航電設備與電子設備,更是比美軍的F-22更現代化和先進,具有很強的實際作戰能力。


航空君


近期,關於垂直起降戰鬥機F-35B部署在我國周邊的消息很多。先是美國的“黃蜂”號兩棲攻擊艦搭載的F-35B正式部署,然後是日本方面決定要在其“出雲”級直升機母艦上部署F-35B,使其成為一艘實實在在的航母;最後是臺灣方面與美國就購買F-35B的事兒勾勾搭搭。一時之間F-35B成了廣大軍迷非常關注的機型,同時也掀起了我國發展垂直起降戰機的討論。

目前我國尚無研製垂直起降戰機的消息,但是我國有必要開始就垂直起降戰機的各項關鍵技術進行預研。

網上流傳的我國垂直起降戰鬥機效果圖,被煞有介事的軍迷成為殲18.但是目前這個殲18還是停留在軍迷的期待中。

實際我國很早就開展垂直起降戰機的研究。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就在殲6的基礎上構想過一款垂直起降戰機,代號四號工程。其主要特點就是在殲6機身上加裝4個升力風扇。

因為技術路線重大失誤以及我國當時薄弱的航空工業基礎,四號任務後來在概念階段就下馬了。

改革開放後,我國跟西方國家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在軍事合作方面有一些接觸。其中我國與英國就“鷂”式的引進有過深入溝通。後來因為價格的原因沒談攏,“鷂”式來華之路也就沒有了下文。

北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用寶貴的拉-9換來的。這也是“鷂”式飛機跟中國唯一的緣分了。

垂直起降戰機是一種有著重要戰術意義的飛機,這種飛機可以有限擺脫對機場的依賴,而機場在戰時敵方攻擊的重點。除此之外,垂直起降戰機的另一個用處是作為艦載機,可以使航空母艦不需要彈射和阻攔裝置,使得航母體積減小,造價降低,裝備和使用航母的門檻也就降低。目前來看垂直起降戰機主要是作為艦載機使用。目前中國的航母方案已經選擇了美國海軍的重型、大甲板、彈射起飛和阻攔降落的方案,配合數量大、種類齊全的航母艦載機艦隊,戰鬥力最高。因此垂直起降戰機不會是航母艦載機的選擇。

但是,目前正在擴編的中國海軍陸戰隊或許對垂直起降戰機有需求。中國的海軍陸戰隊目前處於擴編之中,預計會從3個旅擴編為6個旅。除了承擔登陸臺灣這個最重要的任務外,未來也會是維護我國海外利益的最趁手的軍事力量,擁有自己的空中支援力量也有合理性。傳說中的075兩棲攻擊艦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因此搭配一款類似於F-35B的垂直起降四代機也是有條件的。

據說075已經開工,出了垂直起降戰機,我們還缺海上種馬那樣的重型直升機。

但是這個事兒應該不會很快實現,一來我國對外軍事幹預的可能性在近期還是較低,需求不是那麼迫切。最重要的是,海軍目前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航母、海四、艦載預警機、反潛機、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055型驅逐艦,每一項都是幾百億乃至數千億的大項目,像垂直起降戰機這樣的不是急需的項目近期上馬的可能性較小,但是有很大的概率目前已開始預研。第二、我國在垂直起降方面的技術儲備很少,垂直起降所需的推比10以上的發動機及配套升力風扇、矢量噴口技術等都得需要5-10年的發展時間。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先說結論,沒有,而且在可預見的以後也大概率不會有。

其實垂直起降的準確定義並不是垂直起飛-降落,而應該是短距離起飛,垂直降落。由於垂直起飛會導致戰機發動機耗油率高的嚇人,飛起來以後基本上也就能在機場周邊遛個彎就得下來(以英軍比較著名的鷂GR.3而言,使用垂直起飛-垂直降落模式下可用作戰半徑不到100公里,美軍經過深度改進的AV-8B在此種作戰模式下可用作戰半徑也不過200公里多些),因此戰術使用中一般採取的是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模式,也就是傳說中的Stovl模式。

Stovl模式說到底,還是來自於冷戰時期西方各主要軍事強國的腦洞。面對蘇聯前線航空兵鋪天蓋地的轟炸機與強擊機對北約一線戰役地域機場的持續壓制,以及隨時可能遭到的戰術核武器糊臉待遇,怎樣最大限度地保存自身的力量,提高戰鬥機部隊的生存力成為北約盟國亟待解決的難題。Stovl模式的飛機就是為此提出的解決方案之一,它指望能夠通過短距起飛的方式減少對於機場跑道的依賴,通過較高的可靠性與較好的維護性,能夠分散部署在高速公路甚至普通水泥硬化地坪上,以減弱蘇軍第一波攻勢造成的損失。

Stovl模式的飛機在服役之初作為一型非常規的裝備確實出了一陣風頭,但是其很快就暴露出了作戰半徑小、機動性不如常規戰鬥機、維護困難可靠性差等弱點,不僅沒成為北約國家空軍的主力,反而在幾個歐洲國家諸如英國、俄羅斯都成為了曇花一現的裝備:英國鼎盛時期部署了數十個中隊的“鷂”GR.3與GR.4,但是早已全部退出現役;蘇軍鼎盛時期只部署了百餘架的雅克-38,也已全部退役。而且這兩個國家都沒有短距起降飛機的後繼型號出現。

在不久的將來,全世界唯一一型還在使用的Stovl將只有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這跟垂直起降飛機的性能與其說有很大關係,倒不如說跟美海軍陸戰隊作為美軍的第四軍種堅持要求的獨立性關係更大——陸戰隊一定要在兩棲攻擊艦上部署固定翼飛機,除了F-35B沒有別的辦法;而打算購買F-35B的英國海軍與日本海自也是在無力供養或無法制造固定翼常規艦載機的情況下才不得已買了F-35B。總的來看,F-35B為了獲取Stovl功能,空重相比較常規型號增加了1.4噸,最大起飛重量減少了2.6噸,最大彈艙可用載荷也從2000lb減少到了1000lb,性能的縮水是相當喜人的。而我國海軍與空軍從中長期的建軍計劃來看,並沒有給短距起飛-垂直起降飛機這種侷限性較大的機種留下位置——我國的海軍航空兵固定翼飛機未來一定是運作在常規動力與核動力巨型航空母艦上的艦載航空兵。因此,我國目前沒有垂直起降戰機,未來也大概率不會有了。

以上,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如果贊同我的回答,也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及時收到更多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