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央視《對話》把脈區塊鏈,看專家們如何解讀

2018年6月3日,央視CCTV-2《對話》欄目針對區塊鏈行業做了一次嚴肅的探討,這是繼5月24的《三問區塊鏈》以來,央視第二次針對區塊鏈做相關報道。

參與《對話》的主要嘉賓有來自地方政府的代表:貴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徐昊,科技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區塊鏈從業代表: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理事長元道,國外行業代表:特普斯科集團主席Don Tapscott,外國學術代表:斯坦福大學講座教授張首晟,企業代表:迅雷集團首席執行官陳磊,國內學術代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劉曉蕾。

央視《對話》把脈區塊鏈,看專家們如何解讀

《對話》的意義

《對話》欄目是中央電視臺經濟部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後推出的一檔演播室談話節目,每次時長60分鐘,是中央電視臺目前播出時間最長的嚴肅節目。

據鏈路財經瞭解,《對話》欄目針對的目標收視群體為:關注經濟改革動態並具有決策能力的社會精英人士。

這次的《對話》嘉賓陣容也幾乎囊括了區塊鏈行業的所有階層,節目藉由談話的形式把區塊鏈從定義、價值、監管等目前的關鍵問題做了回答,也讓所有區塊鏈行業內人員通過一次《對話》探知業內真正的隱患和機遇。

央視《對話》把脈區塊鏈,看專家們如何解讀

區塊鏈的定義(部分原文刪減)

張首晟:互聯網交換的是信息,區塊鏈交換的是價值。

比如,全世界網民一起寫一本書,已經寫了N頁,之後怎麼寫N+1頁,這是區塊鏈所達到的機制,就是我們要解的一個數學難題,這個數學難題很難解,一旦解出來卻很容易被驗證,所以誰能先把這個難題解出來,誰就有權把自己寫的下一頁加進去,這就是區塊鏈的核心思想。

陳磊:我認為,用共識記賬本概括區塊鏈更好。

區塊鏈記賬,就是每個人花錢時,和所有家庭成員說,“我要買東西了”,並請其他成員們拿出記賬本,將事情寫下來。

這樣做有以下好處:第一,這個賬不會錯。第二,公開透明,家裡所有開支都很清楚。第三,不能篡改。

當然,區塊鏈是用更加高效、高性能的算法做這件事。因此,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是科技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突破,不僅能夠在家庭這麼一個小的環境裡面建立信任,也能夠在社會,在很多產業裡面去建立很好的信任關係。

王志勤:我想試圖從技術角度說一下區塊鏈,區塊鏈實際上是一種分佈式數據庫的技術,應該說叫分佈式賬本,構建一個低成本的信任機制,過去可能我們在記賬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會計來維護不同的賬本,而在區塊鏈世界裡,是很多會計共同維護同一個賬本。

Don Tapscott:我在《區塊鏈革命》書中提及:以前是信息互聯網,現在是價值互聯網。在發明了區塊鏈技術之後,密碼學的專家們能解決雙花的問題。現在,人們可以和各種組織做交易,可以進行價值管理,可以與信用公司、社交公司達成合作,這些都可以通過智能編碼進行,我們將之稱為可信協議。

元道:區塊鏈就是互聯網的平行世界,互聯網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是全世界共建共享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互聯網之上是互聯網平臺,平臺已經經過20多年的發展,是獨享的。區塊鏈可以創造出一個比互聯網規模還要做大十倍甚至再大一百倍的新藍海。

徐昊:第一,區塊鏈是信息革命的拐點;第二,區塊鏈是數字經濟的基石;第三,區塊鏈是新一代互聯網的戰略支撐型技術;第四,區塊鏈是用一種自證清白的方式建立一種去中介化的信任機制。

央視《對話》把脈區塊鏈,看專家們如何解讀

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價值

徐昊:我自己認為區塊鏈最大的價值是確立數權,解決數據的產權。所以為什麼最近貴陽市在制定《大數據安全條例》時,我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確定數據的邊界,如何保護真正屬於公民,或者是企業的隱私和機密,這個邊界很難確定,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就是確立數據的產權,如果物質社會時代《物權法》構成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運行規則的基礎,那麼在數據經濟時代,《數權法》就是數字經濟運行的整套經濟規則,這是我想談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區塊鏈應用過程中它其實是一個投射器,我們講線上的世界和線下的世界,現在已經進入數字社會時代,我們從過去互聯網1.0版進入到互聯網2.0版。無論區塊鏈怎樣應用,最基礎的一條是因為運用區塊鏈技術把數據進行了確權,所以產生了所有流轉交易基礎,這是區塊鏈最大的價值。

Don Tapscott:我們回到1995年,那個時候信息互聯網實際上是存在鴻溝的,一開始我們有了電子郵件,之後有了世界性的因特網,而比特幣實際上是價值互聯網的首個應用。也正是它催生了區塊鏈技術,這些實際上都是平臺,我們在平臺上可以建立很多應用,也許是匯款系統,也許是供應鏈,也許是提升政務效率的系統,也有可能是解決土地歸屬權的問題,這個應用也有可能會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全球經濟活動當中來,所以這應該是我們下一代互聯網平臺的所在。

徐昊: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最成功的應用,這是大家的共識,區塊鏈不等於比特幣。我認為區塊鏈本質是去中介化,中心是不可能去掉的,無論在現實當中還是在虛擬世界當中都不可能去掉,如果真的把全世界的節點全部消滅掉,那我認為一定會產生一個超級節點。這在現實當中是不可能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區塊鏈因為去中介、建立自證清白的信任機制,所以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才能水到渠成,因為金融對信任的需求是最高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需要對數據這個詞進行重新定義。因為隨著人類從信息互聯網進入到價值互聯網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數據本身並不僅僅是生產資料,其實是在新的互聯網技術條件下,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互動,以及相互關係的一個數字化描述,這樣一來,它不僅包含著一種生產要素,還包含著生產規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區塊鏈的應用應該說無處不在,只是現在因為比特幣建立了一種比較好的激勵機制,讓大家覺得更好玩,它就成為一種遊戲了。

張首晟:比特幣是區塊鏈的開端,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時間排序,剛才講了所有銀行對賬之後困難到底在哪兒,為什麼賬對不起來,核心觀點就是不知道哪一筆先發生,哪一筆後發生,排序發生使得我們能夠交換價值,區塊鏈真正能夠創造的價值遠遠大於比特幣。今天我們在貴州做數博會,數博會的核心就是:數據是下一個生產資源。我也相信,由區塊鏈產生的經濟價值將是互聯網的十倍或者是一百倍。

陳磊:就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我們看待它的時候就像看待人類第一臺計算機一樣,它有非常大的歷史收藏價值。但是它不是區塊鏈技術的未來。我們到今天還很難看到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區塊鏈應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關注點放在炒幣和ICO這樣的亂象上,我們認為區塊鏈3.0時代已經到來,就拿我們來說,我們做了一條能夠同時處理上百萬每秒交易的一條區塊鏈,這個區塊鏈使得我們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有150萬以上家庭同時參與的共享計算的區塊鏈應用,同時也有很多的創業團隊和大型的企業都紛紛在這樣一條主鏈上開發垂直的應用。我們覺得區塊鏈的技術的演進遠遠快於很多專家的預測,2018年、2019年可能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區塊鏈應用落地和生根發展的黃金時期。

央視《對話》把脈區塊鏈,看專家們如何解讀

區塊鏈的泡沫和監管

陳磊:我們看到科技產業發展的時候,泡沫形成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原因。2001年的時候互聯網泡沫很大,很多公司或倒閉或陷入困境,形成泡沫是因為對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遠遠超過了當時的發展需求;還有一種泡沫就是,在技術遠遠沒有成熟的時候,資本非常熱情的去投入到應用領域去,2015年時看到一個泡沫,就是VR的泡沫。VR泡沫造成的原因,並不是VR這件事情用戶真的不喜歡,或者是沒有市場,而是VR技術直到今天還未能給大家帶來想象中的美好感受。

我們去看區塊鏈的時候,我們覺得今天區塊鏈本身沒有這兩個問題。至少在中國沒有。第一,區塊鏈的應用其實在中國的市場上,我覺得是相對來說比較壓抑的,並沒有超前。第二,區塊鏈技術成熟的速度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還是這句話,我覺得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區塊鏈底層技術其實就是主鏈技術在高速成熟,剛才有一位嘉賓講了EOS是美國的一個區塊鏈,可以支持實時區塊鏈應用,今天在中國也有企業做的區塊鏈能夠支持實時的高性能的區塊鏈應用。

元道:一方面看到區塊鏈是新技術的開始,另外市場上存在一批三無的空氣幣,沒有社群的信仰,沒有共識,沒有代碼,沒有真正的執行團隊,我們把這個叫“三無”,三無空氣幣,三無幣加上快速實時的傳播,這就是整個泡沫的起源,我認為這個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鏈得得的創始人趙何娟也在現場拋出觀點

趙何娟:我也算是來自行業媒體的代表,我們這些年一直關注和見證區塊鏈、比特幣。

區塊鏈發展到現在,我認為沒有泡沫。

我們看到在區塊鏈行業裡面,現在根本還沒有到供大於求的程度,而是很多需求還沒有被挖掘,整個生態都還沒有成熟。

第二點來看,我們來看區塊鏈到底有沒有用,與其說泡沫不如說問題,我們在媒體平臺上報道大量空氣幣的現象,報道大量跑路項目的現象,但這些現象是一個新生事物在發展、崛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互聯網早年的時候,大家也都看到互聯網應用最早、最快被應用在了黃賭毒等行業。這恰恰是這個行業這個領域不斷成熟的過程。

劉曉蕾:目前國家不允許做加密數字貨幣的交易平臺,不可以做中心化的交易,但沒有禁止普通老百姓買賣比特幣。比特幣的區塊鏈上交易是點對點的轉換,首先從技術層面也不太好禁止,另外監管層面也並沒有這樣的一個姿態或者是態度說是不允許,所以應該說是沒有。

但我覺得可以提醒大家,對區塊鏈、比特幣還不瞭解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跟風炒作,因為它的投資風險還是很大的。

Don Tapscott:1995年時人們經常會說現在噱頭太多,比如:互聯網噱頭太多,炒作太多了。今天說區塊鏈的時候,就像當年1995年的時候,現在確實有很多關於區塊鏈的炒作。但是20年之後,我們會更多地去討論區塊鏈,可能討論的比現在更多。

再說到泡沫,我覺得目前有三種不同的泡沫,一種是關於加密貨幣的,我覺得很多的貨幣是垃圾貨幣。第二個是Token眾籌。第三個是關係到整個區塊鏈,這個不是一個泡沫,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種子,這在未來將會成為一個經濟操作和運營的系統。

所以從監管角度來說還是很難做的。因為在某些時候,這個是需要監管的,有時候代幣不是安全的,只是代表一種效用,能夠讓人們可以進行分享,或者可以代表自然資產,這種就不應該被監管,不應該被禁止,應該被鼓勵,所以說到監管,我們就需要這種微型的手術,而不必大張旗鼓。

我覺得政府也要非常謹慎和小心,他要保護投資者,他要保護消費者,他要保護我們的民眾。讓好的技術繁榮發展,同時還要創造創新型的經濟。

謝旭輝:我們討論過的場景大部分是與金融、與所謂的比特幣等關聯,應用場景層面,目前國內業界包括國際業界,基本都在關注金融,當前,對比特幣這樣的公有鏈做過多瞭解,花很多時間分析,可能意義不大。

張首晟:現在的確有很多項目完全是泡沫。我認為比較好的投資路線應該是傳統VC先來投項目,不要項目一推出就面向大眾,而通過VC或者是著名VC先進行投資,幾輪之後,他們會有一定判斷能力,對生態有一定了解。

陳磊:我從企業角度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已經多次勸企業,千萬不要ICO。

為什麼呢?

因為炒作的結果一定是炒家賺錢,用戶受傷害,企業背鍋。最受傷害的其實就是你的用戶,對吧?

還有就是你一旦ICO了,特別是前期拿你項目產生的通證也好,或者說虛擬貨幣也好,結果是,這個項目的命運就不掌握在你手裡了。

我真的見過有一些做項目的人,他其實很想做事,但最後項目卻變成了空氣幣,為什麼?因為投資人套現,投資人套現這個過程只能通過割韭菜完成,只能通過幣過山車完成,最後的結果一地雞毛,用戶對你沒有信任,又怎麼做項目?所以我們國家禁止ICO非常明智,至少在中國的投資環境下,ICO不適合。

劉曉蕾:做壞事要付出代價,我覺得這是一個警醒,對想要不做項目,只是刷ICO圈老百姓錢的,我們國家的監管態度是比較嚴格,也是警醒的作用,希望大家不要短期看泡沫,追尋這個泡沫。

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現在的加密貨幣的交易所非常像29年之前沒有SEC之前的股票市場,那個時候股票市場跟今天的幣市非常像,內幕交易頻繁,操縱市場,有很多假公司,就像今天的空氣幣一樣,沒有任何市值內容,就敢發股票就讓大家交易,一對比,是不是和今天的幣市亂象非常像!正是因為如此,美國痛下決心進行監管,成立了SEC。

其實,我們現在的幣圈或者是鏈圈都是期待監管的,我覺得這樣的監管出臺非常有必要,可以說是勢在必行。

央視《對話》把脈區塊鏈,看專家們如何解讀

鏈路總結:

1. 基本可以確認的是,區塊鏈必然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且已經在實際應用和測試區塊鏈技術的落地,區塊鏈技術在國內具有無限廣闊的前景。

ICO及區塊鏈的泡沫,還有資本在其中的作用有很大爭議,國內學術界認為ICO泡沫巨大,而國外學術界則表示區塊鏈技術正在萌芽期,只是個“受精卵”,出現泡沫很正常。

“區塊鏈是互聯網的第二個時代。”

“區塊鏈的價值是互聯網的十倍。”

“區塊鏈是製造信任的機器。”

這是國家真正意義上的首次認可區塊鏈價值!或許下一個牛市即將到來!

6月3日晚,央視《對話》欄目在CCTV2正式播出。這是央視走進貴陽數博會現場,首次專門針對區塊鏈這一話題進行現場節目錄制,力求從更通俗易懂的角度探尋區塊鏈,向觀眾科普區塊鏈是什麼,如何應用,會產生哪些價值,以及在發展中經受到什麼樣的監管。

參與對話的嘉賓有:貴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徐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理事長元道、特普斯科集團主席Don Tapscott、斯坦福大學講座教授張首晟、迅雷集團首席執行官陳磊以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劉曉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