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辣評:航空股為啥賺錢也不討喜?本土高星酒店越“折騰”越沉淪?

三大航利潤空前

航空股卻仍不受A股待見

賭一時還是賺長錢?

近日,各大航空公司陸續發佈Q1財報,國航、東航、南航的總收入為924.7億元,其中南航最高,且三者營業收入均上漲10%左右。與之對應,港股投資者近兩年來十分青睞航司股,但A股卻不溫不火。

據統計顯示,航空公司在擴充機隊時,更傾向於租賃而非直接購買,從而將騰出的現金流用於日常運營,尤其是航油費用。通常航油成本佔航司總成本的 20%-30%。去年油價漲了34%,三大航因此多支出 200 億。同時,政府補貼也是影響航司利潤的不確定因素。

另外,今年年初民航局與發改委發佈通知,新增市場調節航線 306 條,由此將進一步提升航空公司的利潤空間,但其高延誤率頻遭聲討。

辣評:航空股為啥賺錢也不討喜?本土高星酒店越“折騰”越沉淪?

辣評人:@章魚 投資人

高鐵帶來的競爭加上不確定性週期行業的屬性,我不認為寡頭壟斷後的航空股有投資價值。

今年內存公司的股票價格暴漲,但以美光科技為例,即便其股票在最高點時的市盈率也只有不到8倍,現在又跌回5倍,其盈利能力並不被完全看好。

高科技行業,普遍面臨寡頭壟斷的情況,即便業績大幅增長,卻依舊不受資本市場青睞。主要因為內存是典型的週期性行業,市場的暴漲暴跌都是一種常態。而資本不喜歡不確定性,所以週期性行業的估值相對較低。航空公司亦是如此,在匯率、油價和政府補貼等都存在很大波動性及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每年的業績都會是一個未知數。

而306條市場調節航線雖或可提升航司收入,但高鐵的持續競爭力也會降低客座率。比如北京--西安航線,價格折扣少,上座率低,部分原因也與高鐵分走部分客流有關。

焦灼的出境B2B供應鏈生意

蘑菇旅行會是雲地接的一步好棋嗎

夢想要有,萬一實現了呢

近日,雲地接宣佈全資收購國際酒店B2B平臺蘑菇旅行,交易以現金+換股的形式進行,具體金額尚未透露。目前雙方已基本完成底層系統接入和技術團隊的融合。

雲地接CEO蓋書華表示,已經逐步創建並完成華人司兼導體系建設的雲地接,希望通過整合蘑菇旅行在海外酒店預訂方面的資源,快速實現在住和行兩大旅行品類上的整合與突破。

雲地接是由皇包車拆分出來的獨立運營B2B品牌,並於今年3月完成一輪獨立融資,已擁有47萬家酒店產品資源。

辣評:航空股為啥賺錢也不討喜?本土高星酒店越“折騰”越沉淪?

辣評人:@黃有龍 匿名業者

為了豐富自身供應鏈上的產品,採用收購而非自己開發的方式,省時省力,比較明智。雲地接利用自己的流量優勢,也可帶動原業務量不足的蘑菇旅行的銷量,也算是一種“雙贏”。

但酒店資源與車導資源不同,通過旅行社B端來預訂酒店的散客越來越少:前有直面C端的各類平臺在做酒店預訂,後有目的地包房商做切房業務、打包機酒套餐等,中間還有各類旅行社直採團隊用房。

同時不少酒店都在整合同行分銷,針對酒店房態價格把控也有很嚴格的技術要求,再加上已有好巧網等成熟的B2B用房服務商,雲地接後續的酒店業務2B佈局還有待驗證。


辣評人:@陸六 匿名業者

雲地接最初從目的地司導服務切入旅遊市場,現在則切入地接供應鏈,意圖為旅行社賦能。這樣的邏輯決定其必須在剛需且標品的酒店資源方面,做出一定的成績和優勢。

不僅僅是雲地接,蘑菇旅行在酒店資源方面的積累,也將有利於皇包車在前期快速實現酒店資源及客戶流量的規模化,從而拓展二者的全球酒店預訂業務。另外,酒店業務的完善,也可與其強勢的司導資源進行整合,實現產品的打包組合,對自身供應鏈優化以及資源掌控力也是一種促進。

本土高星酒店想翻身

華天只有資產變賣一條路可走嗎

丟了西瓜,還沒撿著芝麻

近日,本土高星酒店代表之一的華天酒店公開2017年年報,營業收入約為10.63億元,同比增長5.91%;淨利潤約為1.09億,增幅為137.76%。

有報道指出,華天財報數據的回暖主要得益於出售自身資產以及政府的扶持補助。從2014年開始,華天酒店主業已連虧4年,合計虧損額度在12億元以上。

華天表示,未來將增強公司在酒店旅遊服務主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同時繼續堅持酒店旅遊、文化休閒、健康養老、家政物管等大生活服務鏈條的佈局。

辣評:航空股為啥賺錢也不討喜?本土高星酒店越“折騰”越沉淪?

辣評人:@李寧 匿名酒店業者

2013年限制“三公”消費對許多傳統高星級酒店影響很大,印象中華天應該也是從那時開始走下坡路的。像萬豪、喜來登、洲際這些國際高端品牌在湖南不斷圈地,華天的客源被分流得相當厲害。還是以前過得太安逸,真到了拼實力的時候,很多問題就都暴露出來了。

看不懂華天的佈局。健康養老、房地產這樣的“大餅”,理論上是可以畫一下,但並未貢獻營收業績就會變成瞎折騰,還拖累了公司整體的現金流。重資產型酒店集團,現金流困難的話,發展會尤為艱難。華天應該先做好酒店主業的轉型升級,再去考慮其他的所謂產業鏈。


辣評人:@賈文豪 分析師

從財報來看,相較於其他連鎖酒店集團,華天2017年的增長微乎其微。此外,華天2017全年主營業務收入為10.5億元,其中湖南地區為8.5億元,佔比達80.6%。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其實也是一種軟肋。

面臨越來越嚴酷的競爭環境,從長遠來看,華天更應該嘗試提升酒店品質及服務體驗,並著力擴展地區市場。在目前的住宿行業,吃老本只會加速死亡。

酒店×共享健身倉

華住領投「公園盒子」意為何?

空間利用好,顧客不愁找

近日,共享健身倉品牌「公園盒子」宣佈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由華住酒店集團領投。其瞄準社區及企業園區的固定人流,主要產品為2-5人的小型智能健身倉。

據公園盒子CEO黃曉蕾表示,華住酒店在全國的酒店資源及其優質區位,或將有利於健身倉在周邊社區及辦公區的滲透。據華住CEO張敏表示,華住希望藉助此次合作打造一種全新的“酒店+”生活方式。

辣評:航空股為啥賺錢也不討喜?本土高星酒店越“折騰”越沉淪?

辣評人:@胡昇陽 盈蝶諮詢CEO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來做共享經濟,符合當下供給側改革的大方向。華住與公園盒子的合作,核心在於相互空間的利用。

對於華住旗下健身房產能過剩的高星酒店來說,公園盒子可以利用華住的空間和場地來佈局共享健身倉,盤活其閒置空間。同時,公園盒子也可將場地租賃、設備購置等“硬件”搭建工作巧妙地轉化出去。對於部分未配備健身房的經濟型酒店來說,共享健身倉則可滿足住客的健身需求。無論是空間利用、引流或是作為增值服務,共享健身倉對酒店都有不小的吸引力。

通過共享的模式,消費者可選擇的消費空間由此得以拓展。而這種便捷性消費場所的增加,亦可間接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及頻次。另外,雙方合作將不止於產品及場景的疊加,一旦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則可在線下流量獲取及潛在變現方面體現出不小的潛力。


辣評人:@飛哥 匿名業者

共享健身倉的生意,雖然確實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但其發展好壞還不好說。我認為華住與公園盒子之間,主要還是一場投資,二者的產品關聯性未必很高。

目前的酒店業確實在追求一些風口上的概念,但歸根結底,酒店要做的就是提坪效、做運營。尤其從服務質量來看,中國酒店的服務質量其實在走下坡路。與其盲目去追求一些概念,不如沉下心來把基礎服務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