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讀書和學習的區別是什麼?

春夏畫水彩


讀書只是學習中很小的一部分,善於學習的人,不是讀書最多的人。關於“讀書與學習”,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如是我說》欄目是這樣說的:

印安說:
善於學習的人,不是讀書最多的人,而是從書中領悟和吸取的智慧最多,並能知行合一的人。

印竹說:
讀書只是學習中很小的一部分,學習是件致廣大而盡精微之事,它包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包含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學習的外延非常廣大,儒釋道三家聖人對學習這件事都有著諸多論述。

孔子在《論語》一開篇便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這裡是強調學習的次第與重複的重要。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裡強調的是學習是一個從信到疑的過程。

古代禪師也曾說過:“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所有的領悟都是從疑情中開始的,我們要不斷的疑問、疑惑,然後再從中開解。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裡強調的是學習從增到減的過程。當我們學到一定的階段,就不能求多求廣了,而是要求精求深。這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知道的越多,也許卻會成為我們的障礙。

佛說:“空一切相成萬法智”,是告訴我們學習從外求到內化的過程。所有的學習終歸要化為自己本有的智慧才具有力量,才能真正在社會人生中發生作用,才可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呀!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


萃辰天心書院


讀書字面上看就是從書本上獲取某些知識,但是你既然跟學習做比較,自然咱就不是採用這個解釋。

讀書一般是指正式去學習某一門知識,比如我們會說,這是個讀過書的孩子,而不會說這是個學過習的孩子。

正如上面對比所述,學習會更加寬泛,它不一定發生在我們所熟知的求知場所。(古時候有私塾,現在有學校等)更多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門郊遊,爸爸告訴你身邊花草的名字,這個可以說是學習卻不可以說是讀書。

論兩個詞,大家都喜歡用“讀書”來形容自己——我是個讀書人。讀書,因為系統、正式,所以在社會上會得到很多的肯定。

但兩詞相較我更喜歡學習。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古人云:“學海無涯。”學習是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學習到了瞭解到了生活便多了一番滋味。

總的來說,讀書和學習相輔相成,要成就事業需要接受系統培訓,也離不開個人深入探究。


樂樂課堂


讀書和學習是有區別的。讀書,只是接收信息;而學習,是要把新接收的信息和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一次對接。



讀過福爾摩斯的人,應該印象都很深:福爾摩斯經常強調“觀察”和“看見”的區別。

有一次,華生問福爾摩斯,咱倆形影不離,可為啥每次都是你先弄明白案件真相?福爾摩斯說,因為我總在觀察。

華生說,我也觀察啊。福爾摩斯說,那好,門口那樓梯你也天天走吧?一共多少級?華生說不知道。福爾摩斯說,是17級——你只是看見,我這才叫觀察。

最好的對接方法,就是像福爾摩斯那樣,進行一次輸出。看見樓梯,然後輸出一次對於這個樓梯的描述,比如一共有多少級。

也就是說,讀書也一樣,讀完了對人講一次,或者哪怕只是寫下幾個字的讀書筆記,也是更高效率的學習。


春夏畫水彩


頭條問的問題都很有深度……都不好回答。

讀書是為了充實自己,可以閱讀的種類有很多歷史人文,遊記,文學……

而且讀書不分年齡(幼兒可以閱讀小人書,別噴)五六十七八十都可以讀書。

但是學習就不同了,學習就是為了掌握某一項技能,最終為了養家戶口,提現人生價值

但是子曰:人過四十不學藝,說的就是在人生的這個年齡段都可以獨當一面了不需要再去從新學習一門新的技能了……



以上回答僅代表我個人理解,中間省略好多請自行腦補。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交流

拜拜


夜漁說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4.23~~我認為讀書是吸取經驗教訓,增長知識,智慧。更是精神愉悅心情身體放鬆,昇華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學習是學習專業技能,學習基礎知識,是為了考試,就業的一種手段而已!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